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

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7 20:29:59

1. 如何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评价历史人物朱元璋

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评价历史人物朱元璋:看待朱元璋这位农民帝王,应该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去思考,根据历史事实,以科学的分析方法,综合全面地去认识,而不应该仅仅通过一些稗官野史,民间传说或者个人臆想去定义。

  1. 朱元璋是一位传奇的封建君王,其文治武功丹青永驻,其刚猛霸道令人自危。

  2. 朱元璋是流传千古的布衣天子!

  3.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4. 朱元璋是傲视群雄的王者!

  5. 朱元璋的传奇,他的英雄岁月流传千古!

朱元璋的简介:

  1. 朱元璋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 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甚多,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朱元璋是古来“草寇”中的另类。他脱颖而出,做成了古来“草寇”都想做而最后都做不成的事,是因身为“草寇”而对“草寇”有一种叛逆意识。碌碌如陈友谅、张士诚岂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王候将相岂有种乎? 乞丐出身的皇帝便是传奇所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2. 再论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朱元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了知识分子问题,这是根本的一条

  3. 大明建国以后,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并且严惩贪污浪费。力饬朝纲。

2. 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一,辨证的联系观。结合时代背景看历史人物。
二,辨证的发展观。结合时代的专发展,遵循历属史潮流。
三,辨证的矛盾观。历史人物属于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四,辨证的否定观。历史人物自身做到了“扬弃”。等等。
以上句号前为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内容。后面为个人总结。

3.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一个你熟悉的历史人物。

关于“总路线”的评价
1953年6至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深入展开以后,许多人对“总路线”提出了异议。从感性经验层面来谈,人们会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今日——我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当初——我们何苦要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呢?从理性思维层面来论,人们援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的论点:“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而在1953年,中国的资本主义并未比1945年多了多少,为什么就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我认为:评价54年前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必须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下,“知其当初”,方能作出合理的判断。离开历史条件,抽象地讨论问题,要求那时就“早知今日”,这不是历史学的方法。现代决策科学告诉我们:一项科学决策,一是来源于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分析,二是来源于主体对价值要求的清醒自省,二者结合,既有需要,又有可能,就产生应做而又可行的决策。就“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决策而言,客观环境是什么呢?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封锁和侵略,旧政权的企图复辟,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不断挑战(“三反”、“五反”中揭露出来的“五毒”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迫使党不能不考虑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一旦有了这种主体地位,我国也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另一方面,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一部分私人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资本主义转变,农村中土地改革之后生长起越来越多的合作组织,已经显示出向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逐步过渡的趋势。这就说明,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因时之需,因势利导。当时的主体价值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刚刚翻身解放的工人、农民要求迅速发展经济、要求做生产关系的主人。一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深深地吸引着世代受苦、现已摆脱了剥削的工人、农民;另一方面,在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单位中工作的工人,都向往着像国有企业中的工人那样做企业的主人翁,而一部分生产条件不足的贫苦农民确有组织起来的积极要求。对于这样的价值要求,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制约性,盲目加以追求,就会作出错误决策;但如果同时考虑可行性,那就具备了作出科学决策时必须予以重视的基本前提。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不但是当时条件下作出的大体正确的决策,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第一,它以国家工业化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相应地逐步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第二,它确认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介性。所谓中介性,是指它有着现代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同时并存的二元性,有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并存的二元性。在中介性理解的基础上,还在实践中把握了它的过渡性。所谓过渡性,是指上述二元性是变动着的。现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比重日益增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其生产力基础的日益增强而随之扩展。第三,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并且以国家资本主义为过渡形式,逐步地加以改造。第四,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如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曾经以“工场手工业”形式催生新的生产力一样,中国农村也可以通过劳动力组合逐渐创造出农业机械化的条件;毛泽东还认为,从个体农业到社会主义农业,并不是直接跃生的,而要经过互助组、初级社这样的中介形态。由此可见,“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当时条件下一项大体正确而可行的主体选择。它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是不能脱离历史地全盘否定的。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实行过程中发生了中央决议所说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错误,造成了大量的遗留问题。它的发生,不是证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不对,而恰好证明原来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照“过渡时期总路线”本来的要求,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恰当地结合起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创造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适度保留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那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好得多。另一个问题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本身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当时,全世界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未让我们党(不仅是某一个人而是全党)意识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同市场经济机制实行结合,通过这样一种结合的成功实现,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毛泽东作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跳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即使按原定计划,用15年或更长的时间,比较健康地实现“一化三改”,建立起来的仍然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而由于这样,也就缺乏创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观念。如果我们具有历史主义的态度,应当承认,历史的前进并不是直线的,而是迂回的。当时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引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是历史的伟大进步;但在同时,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制度,它又是存在着弊端的;然后才有20多年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改革。这样的曲折前进,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在建国后前7年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功绩是主要的。

关于毛泽东功过的社会根源。
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他晚年的错误形成尖锐的反差。在寻找他犯错误的原因的时候,人们往往寻源于他在胜利时的骄傲。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但局限于此,却是比较浅层的观察。中国的革命是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中发生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农民群众为主力军的革命;是经过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然后引导中国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在这样的国家中,无产阶级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点。首先,中国无产阶级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非常坚决;其次,中国无产阶级从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之下,基本未受第二国际的消极影响;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建立工农联盟,这极大地增强了革命的力量。从社会根源方面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中国无产阶级优点得到极大发扬并转化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的结果。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革命,要求其领袖具备特殊的条件。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产生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自己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党的领袖一方面必须善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具有中国文化的深湛修养,从而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第二,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就要求党的主要领导人学会打仗,成为善于作战的军事家。不会打仗的人,不论如何高明,都难胜任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第三,中国革命的另一特点和优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战争。这就要求党的主要领导人深刻理解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善于带领农民主力军并发挥其历史作用。不了解农民的人,难以真正理解这样的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寻找自己的领袖,最后找到了毛泽东。这是因为毛泽东具备了上面的三个条件,满足了中国革命对于领袖提出的基本要求。但在今天,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中国无产阶级的三大优点同时也就蕴含着三大弱点:一是受压迫深重而革命坚决,但同时,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理论准备非常不够,对革命成功的要求又十分迫切。植根于半封建旧中国土地上的中国无产阶级,其思想理论准备的不足与阶级仇恨的强烈和期盼解放的心情的强烈这样一个矛盾是中国无产阶级易犯‘左’的错误的根本原因。”中共党内存在着深厚的经验主义土壤,易囿于一孔之见,缺乏远见卓识,难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而,一旦党内出现教条主义,极易为其左右。二是我们党一开始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因而对各种社会学说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诠释缺少对比,缺乏深刻的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又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产生的重要原因。三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农民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农民的比较狭隘、比较闭塞和崇拜超凡权力的弱点也就渗透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毛泽东具有一系列特长,使他能够满足当时对领袖素质的要求。但这些特长也包容着弱点甚至某种危险:一是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但也容易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现代文化了解不够。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需要努力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时候,往往缺乏更强的内心驱动力。二是善于指挥战争,但也容易把战争的指导规律和特殊做法错误地移用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战争中,有“兵败如山倒”的短暂而发生质变的战略关头,经济建设却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大跃进”的出现,多少有误用战争经验的因素存在。三是密切联系农民群众,但也容易受农民的消极面的影响,把小生产中家长制的思想带到共产党内来。毛泽东晚年的“一言堂”正是这种消极因素在个人权威增长、人们纷纷愿意跟随其前进时的一种发作。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功过就社会原因而言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植根于中国无产阶级的素质结构之中。他建立功勋的那些素质中正包藏着令他犯严重错误的负面规定和隐性原因。当然,毛泽东的功劳在相当程度上是他个人的建树,而他的过失也有自己的责任。但是,作为后人,我们应当更重视社会原因的分析。历史的退步都是会用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因为退步了,发生灾难祸害了,人民受到了教育,起来反抗和斗争,就必会促成历史的进步。但是否也可以说:历史的进步也可能会有随后的历史的退步来减损呢?在中国,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毛泽东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倡导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军事家,指挥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举世震惊的胜利;毛泽东作为深切了解农民的伟大政治家,为建立工农联盟,实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扭转中国历史前进方向的功绩。但是,中国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农民意识中的落后成分,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经验的错误移用,导致他晚年犯了个人崇拜、一言堂和“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错误。中国人民找到了毛泽东这样的领袖,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胜利,但在取得胜利以后,也为毛泽东的历史局限性和弱点付出了代价。这是否也是一种辩证法呢?(

关于毛泽东功绩的千古传承和毛泽东过失的一时影响。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仅要考察他的功劳和过失在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研究他的功劳和过失的性质和它们在久远历史上发生的影响。毛泽东所建立的功勋,就其性质而言,是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针对剥削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根本改变了上一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惨境,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建立了这样的功劳,使毛泽东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所建立的功勋是多方面的,其影响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毛泽东创立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倡导并率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内容上,他揭示了在当代世界格局中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规律;在形式上,他使马克思主义带上了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论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观察中国和改造中国的方法论,为党锻造了长久起作用的思想武器。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所取得的成功,已充分证明并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及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倡导了中华民族的崭新的文化品格,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品格。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把握世界历史和人类全程的宽阔眼界同洞悉事物规律和运动机理的深邃观察相结合的风格移植到中国来,同时开发和改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已有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统一的文化气质,造就了民族的新文化精神。在民族振兴的长久未来,我们不可能不是实事求是的,也不可能不是怀抱理想的,因此,毛泽东倡导的新文化品格就会久远地得到发扬光大。——毛泽东开辟了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历史前程。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前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得益于在他领导期间形成了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精髓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代表,总结毛泽东时代的经验教训,创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与功劳的久远影响相比,毛泽东的过失的影响不会那么长久。原因是:其一,就一般规律而言,实践具有创造新的事物和纠正旧的错误的双重功能。因此,由一个民族的成功实践的成果历史地联结起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其作用和影响是连续的,久远的,而被实践所纠正的错误则是间断的,它的影响只能是一时的。其二,毛泽东的过失有其特殊性,他的错误恰恰是由于他违背了自己提出的正确思想路线和各种科学判断。这样,他的正确思想的发扬就是对他错误思想的克服;他的科学理论的久远影响就同时意味着他的错误观点的历史暂时性。其三,毛泽东的过失基本上属于被过分强调和延伸了的观念。在共产党执政之后,滋生着官僚主义,这是严重的危险。毛泽东十分警惕这种危险,力图加以克服,然而他说党内有“官僚主义者阶级”,这就失之偏颇了。中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它在20世纪前半叶的有利国际形势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而走向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始终存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而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固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使社会主义遭到失败的两种危险。毛泽东十分警惕中国返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然而他没有看到,按错误理解的社会主义模式去办则更加危险。这就是片面性。因此,我们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否定方式而应作辩证的否定。这也是毛泽东错误影响具有暂时性的重要原因。

4. 用哲学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请问是用什么哲学评价?人本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马克专思主义哲学属、实用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生命哲学、功利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结构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英美科学哲学、英美政治哲学。这些哲学体系的哪个,是你要的评价结果?恩格斯将哲学分为唯物与唯心。也就是说唯心或唯物是在马克思哲学内说的,放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谈唯物还是唯心。

5.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原则,评价斯大林和李鸿章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评价这个人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李鸿章是前清重臣,清外交全权大使。签订马关条约,不是其个人所能左右,不应背负历史罪名。他个人最光辉时,若想取代清政府都是有可能的。

斯大林,当列宁在世的时候,他曾经为反对沙皇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斗争;在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领导以后,曾经为准备一九一七年革命进行了斗争;在十月革命以后,曾经为保卫无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进行了斗争。


(5)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毛泽东把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所犯的错误归纳为四点: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支持王明,“把当时我们根据地的力量搞垮百分之九十,把白区搞垮了百分之百。”

二、抗日战争时期,斯大林把王明从莫斯科派回来,王明从“左”倾转向搞右倾。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决定把中国“全都交给美国,给蒋介石”。

四、“就是说我是半个铁托或准铁托”。

斯大林通过苏共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直接对中国共产党发号施令,结果给中国革命造成很大损失。王稼祥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他在3月19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说,苏联不仅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犯了错误,而且在中国党问题上也犯了错误。如立三路线,就“与斯大林有关”。尤其是王明路线,达三四年之久,“直接与斯大林有关”。

6.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 这是什么意思麻烦说简单一点

他们说的都不对 历史唯物注意是站在特定的 历史环境之中 来评价一些事情 就是好比 评价 一个人 就是现在他当时所处的环境 就是这样

7. 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说历史人物起到引导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8.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

辩证唯物主义有来联系,发展,自矛盾,创新这四大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些观点,文章都千篇一律,自己围绕这些观点写就行了。观点说清楚就行。

9. 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1、根据历史规律,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人物的评价,要放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专否则将失去意义。自属古乱世出英雄,也许那是的英雄出现在当今社会恐怕不会被评作英雄。2、客观的唯物主义。3、否定之否定原则。只有否定一个人,才能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

10. 如何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老一辈革命历史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阅读全文

与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