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漆器是什么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1)漆器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用漆涂饰器物的工艺。中国古代所用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即成为可作涂料的熟漆。同时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类干性植物油。作漆器时,以木、竹蔑、麻布等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
也可在漆中调色,以便涂饰花纹,绘制图案。涂漆既可保护器物,经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观。中国制造漆器的历史悠久。《韩非子·十过》载,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战国的涂漆车辆、几案、盘、奁等器物。
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盘。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东汉圆形漆器盖,较上述漆盘精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漆器
Ⅱ 螺钿漆器的漆器历史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待诏画家苏汉臣在《秋庭婴戏图》中已描绘了薄螺钿漆木家具坐墩(原画现版藏台北权故宫博物院)。此外,周密也在《癸辛杂识·别集下》中记载了贾似道家中的螺钿漆器屏风,上面镶嵌着精细的人物故事画面。在元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发现了广寒宫图薄螺钿黑漆盘残片,上面的楼阁树木等景物细致,而且运用了分裁壳色,随彩而施的技法,发挥了不同贝壳、不同色彩的特性。明代,薄螺钿漆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加金箔、银箔、金屑、银屑等成为常见的技法,使薄螺钿漆器更加璀璨绚丽。明代最著名的螺钿漆器匠师是江苏扬州的江千里。他的代表作云龙海水纹长方盒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江苏扬州漆器能手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擅长多种髹饰技法,而厚螺钿技法尤为所长,所嵌细片经过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约在清代晚期,薄螺钿技法濒于失传。20世纪,先后在江苏扬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复,并称为点螺。
Ⅲ 陈家祠 潮州金漆木雕神龛 纹饰中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http://img08.taobaocdn.com/bao/uploaded/i8/T17g4bXeFeOExNSgI5_055729.jpg_310x310.jpg
Ⅳ 汉代的漆器是怎样的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生产地域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漆器制作规模日趋增大。
西汉前期的漆器在安徽、山东有大量生产,而地处偏远的广西也开始大量生产漆器,这都说明当时各地的髹饰工艺正在交流融汇。
西汉时期的漆器已没有战国时的地域风格,各地风格趋于一致,数量增多,尤其到西汉晚期,漆器生产已遍布全国各地,除了赏赐和流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漆器产地的增多,从而使漆工艺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势力的削弱,官办手工业相应减少,再加之瓷器的兴起,漆器制造业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证明,东汉后期的漆器较前期减少。
汉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壶、钫、樽、盂、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的容器。
另外漆器还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等,并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
西汉墓中随葬漆器颇为盛行,已基本上取代了青铜礼器。汉代墓葬中发现的漆棺、漆碗、漆奁、漆盘、漆案、漆耳杯等,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
中型墓随葬的漆器,制作精、品种繁、数量多,一般为几十件至100多件,小型墓随葬的漆器,一般只有几件,多的近30件。丧葬用具中未见镇墓兽等专为丧葬制作的明器。
汉代漆器有木胎、夹纻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牙骨胎和皮胎等。其中占主要的是木胎和夹纻胎,其余都很少见。制作方法有刮削、剜凿和卷制3种。
汉代漆器的装饰工艺主要有漆绘、油彩、针刻、金银箔贴和堆漆装饰法5种。
漆绘就是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种颜料描绘于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在有花纹的漆器中,漆绘占绝大多数。
一般是在黑漆地上描绘红、赭、灰绿色漆,也用少量在红漆地上描绘黑色漆的,色泽光亮,不易脱落。鼎、盒、钟、钫、盆、盘、案、耳环等漆器上的花纹大多是漆绘。
油彩是用朱砂或石绿等颜料调油,油可能是桐油,绘描于已涂漆的器物上,见于奁、几、屏风等器物。在一些精致的漆器上则系髹黑褐色漆为地,再在漆地上贴金箔,有时加适量银粉,称清金箔,然后油彩描绘。
色有红、黄、白、金、灰绿等色。金色颜料似为黄铜,已部分锈化为孔雀蓝。这种油彩,因其中的油脂年久老化,所以极易脱落。
针刻就是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金银箔贴是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现了类似“金银平脱”的效果。纹样的特点是细致而流利。
堆漆装饰法比如长沙发现的西汉大墓漆棺上的花纹,都是用浓稠的厚颜料堆起,四壁上的涡纹和花纹上的边线,都是用特制的工具将厚颜料挤出作为钩边线和涡纹,高出一层显出浮雕效果,“识纹隐起”系属堆漆技法,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在两千年前就创造出这种堆漆的表现技法,说明汉代的漆艺已极精妙。除此之外,还有金箔片贴花、镶嵌、彩绘结合金银钿和玳瑁装饰等几种较为突出的装饰技法:
在长沙、内蒙古等处都发现有用金箔片贴花制成的各种装饰花纹的汉漆器残片。其中人物类有驾车的、骑马的、骑龟的、负弩的,奏乐的、舞蹈的、表演杂技的、人形怪兽等。动物类有虎、兔、牛、马、猪、羊、飞禽及狮负猴等。
团花纹类有长条形、三角形、圆形等,并在其上可压精细菱格纹及涡卷纹,线条优美,技法精妙。黑地金花,更显华丽。
镶嵌法是用银铜薄片,在钿饰之处刻成四叶蒂形纹,镶嵌在器盖的中心化为装饰,有的还有四叶纹中镶上玻璃珠和金铜帽钉的,并有苍玉镶嵌和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法,更见华丽,这类高贵的装饰法,为唐代平脱和明代百宝嵌创造了范例。
彩绘与金银钿相结合的装饰法,是在彩绘漆器边缘或器型中配合金银色的钿器,互相衬托对比。如朱盒彩绘,使色彩更加灿烂辉映。
古乐浪发现的漆盒,有利用斑纹美丽质地光滑的玳瑁片作为漆器装饰。这种善于利用自然界美丽物质来丰富漆器的装饰,从中可以看出工匠们的聪明智慧。
西汉中期以后,流行在盘、樽、盒、奁等器物的口沿上镶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杯的双耳上镶镀金的铜壳,这便是所谓“银口黄耳”或“扣器”。有些漆器如樽、奁和盒的盖上常附有镀金的铜饰,有时还镶嵌水晶或玻璃珠。
战国时期和秦代的木胎漆器上所采用的雕刻方法,至西汉时期已极罕见,而凡是圆形或圆筒状的漆器,一般采用旋制的新工艺,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产品更加规整美观。
西汉时期仿动物形象的器皿造型比秦代更为简洁,仍以凤形勺为例,不仅没有双翅与双足,连尾部也简化了。江陵凤凰山发现的龟盾,只作龟的腹甲状,而不是作整龟之形,但它运用涂漆与不涂漆及用细篾编织等手法,充分地表现出龟的腹甲特征。还有双虎头形盾,也只雕出头与前肢,而后肢与尾部也都被省略。
西汉时期,仿铜陶器的器皿造型数量相当多,漆樽和圆盒等的造型,与秦代相同,漆壶、匜等的造型,基本上是仿制铜器的器皿造型,但它们又比同类铜器显得更加轻巧,各种彩绘花纹也比铜器纹饰更为光彩迷离。
当然,也有些同类的漆器,虽然都是仿制于同一种铜器的器皿造型,但它们也并非完全雷同,例如漆盘既有长方盘与圆盘之分,又有平底盘、圆底盘与矩形足盘之别。
西汉时期漆器的器皿造型,由于较普遍地采用旋制与卷制技术,许多漆器的器皿造型更为规整;而且圆形、椭圆形等容积较大、省工省料较为实用的漆器,更为常见。
这个时期漆器的器皿造型,对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制作法则与规律的掌握,已经日趋成熟;在器表用各种色彩描绘优美的花纹,也比战国时期和秦代的漆器更为普遍。
如湖北省江陵凤凰山一座西汉墓发现的一件漆耳杯盒,整个盒的内外均近椭圆形,平底,盖顶隆起,造型别致;盒里空间恰好竖置10件对扣的漆耳杯,比秦代耳杯盒平置耳杯更可充分利用盒里的空间;盒外有繁丽的彩绘花纹。它的构思巧妙,更注重实用,造型也显得美观大方。
汉代漆器的纹样以流云纹、旋涡纹、变形蟠蠡纹、菱格纹和飞禽走兽辟邪为主,色彩多为红黑二色相间,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绘,用色强烈大方。
西汉时期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虎、豹、狸、獐、兔、飞凤、鹤、鸟、鱼、飞豹、奔龙、云兽、怪兽、变形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
这些纹样,除极少数是在雕刻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花纹之外,绝大多数也是在器皿上描绘的,还有少数是针刻纹图案,这个时期的动物纹样,题材广泛。
有不少象征祥瑞的动物纹样,与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和宿命论有一定关系,而且各种动物纹样的线条勾勒交错,连续索回,变化多样,非常瑰丽。它也是绝大多数漆器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常以几何纹等加以烘托。
西汉时期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也是以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的变形构成,主要有树、柿蒂纹和蔓草等。这些纹样在当时漆器中所占的数量很少,只有少数是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大多数是作为衬托神话传说或动物纹样等的辅助装饰纹样。
西汉时期漆器上装饰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山峰、云气纹、卷云纹和波折纹等。这些纹样,线条流畅不滞,装饰艺术效果更佳。它在当时的漆器纹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多数是与其他纹样构成图案,并非是主要的装饰纹样。
西汉漆器中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纹样,只在江陵凤凰山的一件龟盾与襄阳擂鼓台发现的一件漆圆奁上见到。龟盾正面的上部绘一神人,其下绘一神兽,是有关古代传说中的水神禺疆与夏禹的形象。
背面在盾把两侧各绘一人拱手相向而立,似为宾主相见的场面。漆圆奁的盖内与内底均绘有人物、怪兽和树等,显然与历史及神话传说有关,画面均据器皿造型而巧妙设置花纹,装饰艺术水平较高。
西汉时期漆器装饰纹样的组合形式,基本上与秦代相似,对形式原理的运用更加成熟。如江陵凤凰山一座西汉墓的一件大扁壶,正背两面各绘有姿态各异的3只豹,也是运用三足鼎立的构图法,使不对称的三豹组合成平衡式的优美的独立装饰纹样。
还有这座墓的三凤鸟纹漆圆盒,盖顶部中心的3只凤鸟,以旋转方式构图,周围又以卷云纹烘托,使三凤犹如在空中盘旋追逐,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西汉漆器的人物画多为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这都是当时的题材,有的描绘神仙或飞廉,并配以鸟兽在流云中奔驰之状。线条流动,有如行云驾雾遨游太空。
这类题材与汉代墓室、享堂的画像石、画像砖之类的题材大致相似。它同样是一种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
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并非按客观事物的原貌进行描绘,而是对其主要的和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夸张变形,使其特征更加强烈、集中,以加强装饰纹样的艺术效果。
西汉时期,如江陵凤凰山的一件三鱼纹漆耳杯,内底绘象征水草的四叶纹,三鱼环游于周围,又绘似鱼吐出气泡的圆圈纹和点纹,仿佛三鱼摇头摆尾于水底,构思巧妙,生趣盎然;口沿内外还以变形鸟纹和几何纹样,加以烘托,鱼形具象、逼真。
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少数漆器的花纹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为主的故事画。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
汉代漆器制作分工日益细密,生产组织严谨。官营漆器作坊承继秦制,设有专门的官吏管理督造,生产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据《汉书•贡禹传》记载,仅广汉郡一地,为金银饰漆器生产就设立了三工官,每年费用五千万钱。漆器制作督造严格,分工明确,漆器上还标明出产地名、年号及工匠名。
汉代漆器上的“素”、“包”、“上”、“造”及“饱”、“草”等烙印文字,是素工、包工、上工和造工在制作时所烙上的戳印,反映了西汉前期漆器的制作也有多道工序与“物勒工名”的产品责任制。
在一些汉代漆器上还发现了“成市”、“郑亭”、“市府”、“中乡”、“北市”等烙印文字,这是四川省成都与河南省新郑等地市府生产的漆器产品的标志。
还有许多针刻文字与符号,其中作坊的标志有“宦里大女子”、“千金里”、“口里口”、“门里”等;物勒工名的标志有“章”、“东”、“朱”、“李”、“杜”、“任”等。
许多汉代漆器遗存,铭文记载十分详细,如贵州省清镇平坝西汉墓发现的漆器铭文记录了汉代官营漆器工场的分工与督造情况,督造官吏大致有工长、丞长、护工卒史等。
一件漆器需经素工、髹工、上工、铜钿黄涂工、画工、渭工、清工、造工、供工、漆工等工序,从中可以看出汉代漆器工场生产规模之庞大、分工之细、工艺之精、管理之严。
西汉官营漆器业所设置的这种系统而严密的组织和生产机构,保证了当时的髹饰工艺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向纵深持续发展,我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促使西汉漆器攀登上了我国古代漆艺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
对于漆树的栽培管理模式,汉承秦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金石索》卷五载有“漆园司马”和“常山司马”两颗汉印,说明该司马已是由政府设立的一种专门管理漆园的官职。
Ⅳ 百家讲坛马未都漆器的观后感!!急!!
我不知道要多少字,要是多了自己可适当删减,谢谢!
1955年生于北京一座部队大院里的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做过机床工人,如今却是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玩家”。马未都从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他写的第三篇小说《今夜月儿圆》登上了《中国青年报》副刊整版。仅仅两个月之后,马未都即从工厂车间跳到了《青年文学》编辑部当编辑。后来又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的舞厅》等颇受好评的电视剧;并以“瘦马”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
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
中国漆器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像陶瓷、丝绸一样,中国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Ⅵ 想知道东汉时期流传至今的漆器有哪些关于它们的历史
漆器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一袭九七八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只髹漆的木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生的漆工艺,像早晨初升的太阻,不断升起。大约经过了五千年左右的蓬勃发展,从西汉初年开始,它如日中天,发射出最大的光和热,进入了中国漆工艺史上最灿烂辉煌的巅峰时代! 一、汉代漆工艺昌盛繁荣的景象
汉代是我国漆器灿烂辉煌的时代。
汉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漆器繁荣的文字记载。当时人们满怀激情地描述它,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句来歌颂它。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于斗”,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出现了“陈、夏千亩漆”*这样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张衡《南都赋》说:“其原野则有丝漆麻伫”e。扬雄《兖州牧箴》也说:“草繇木条,漆丝缔絺生”,漆丝絺伫正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史记
Ⅶ 古代漆器是什么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
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的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产品的品种主要是室内家具。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雕刻见长。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因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红、绿颜色为主。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宋代雕漆实物留世极少,不易见到。元代有名漆工张成、杨茂两家的作品,我国现有珍藏。他们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风格的代表,并对后代雕漆艺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宋、元的雕漆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刀法灵巧,刀口圆滑,花卉图案多为"死地花"(即不雕刻锦纹图案的花卉),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后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开业,取名"继古斋雕漆商会"。"继古斋"的意思就是要继续中断了的古老的雕漆事业。他们自己动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并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题材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为多。萧兴达、萧乐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从此,北京雕漆扬名国内外,一度又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于北京雕漆的恢复,清末时期的"继古斋"在雕漆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是"增"字辈。由于"继古斋"的生意兴隆,相继又发展起来一些别的字号,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时从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quot;德成雕漆局"专门制作仿明产品,使雕漆工艺更加丰富起来。
从清末到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艺人,大都是由"继古斋"雕漆作坊学出来的。"继古斋"开始是工商业经济,后来发展到专搞生产,依靠国内商行推销给外商。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兴商行"、"华真洋行"以及专门经销古玩的"青山居"等。由于工商分开,一时促进了雕漆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也不断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艺人觉得自己单干更合适,就成了专给商号或作坊做"包活"的独立劳动者。所以,"继古斋"虽然一度发展很快,但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厂,最兴盛时也不过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来个人,有的三五个人。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业劳动者组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雕漆工艺品出口数量也逐渐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正式转为北京雕漆厂,职工人数由原来的40多人发展到512人。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需要,近几年来,雕漆产品逐步创新,逐渐使工艺美术品日用化和日用品工艺美术化。设计人员积极地创作了实用的雕漆品,受到外商的欢迎,也为雕漆工艺品的出口扩大了销路。像雕漆"围棋盒",外表古雅庄重,纹样严谨,雕工精细,保持了北京雕漆的传统特点,并由于采用脱胎和特别漆料作里,既富有弹性,又无响声,投取棋子方便,很受棋界欢迎,产品大量销往日本。又如雕?quot;象绣墩",看上去真似一只恬静的小象,形象庄重,性情温顺,仿佛时刻等待人们来骑乘。这是一件工艺品与实用品相结合的产品,可以把它摆在门前骑坐,也可以陈列在房间里观赏。它有木胎、脱胎两种,小象的眼睛和牙,都引用镶嵌工艺。这种产品颇受商业部门的欢迎,1980年试产20只全部售完,1981年又接受订货1000只。
雕漆"墙壁画",也是解放后雕漆工艺的一项创新发展,它是为装饰高级建筑物室内墙壁而设计制作的新产品。在制作上采用木胎,似一扇扇屏风,雕刻完成后,镶进墙壁,乍看去,酷似建筑物本身原有的一个自然装饰部分,所以称之?quot;雕漆墙壁"。它的图案选择可根据用户要求而异,有山水、花鸟、盆景,也可设计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图案。这是雕漆艺术为现代化建筑配套服务迈出的可喜的一步。此外,雕漆产品近年来生产了大量的实用品,为国家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外汇的收入。由此可见,雕漆工艺只有越来越向实用综合工艺发展,才能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艺上也有新的发展。过去一般是平雕,现出现了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用漆的颜色也比过去大为丰富;雕漆花篮盘"是一件用浮雕、镂雕、立雕技术相结合而制成的新型产品,它不仅进一步表现出雕漆手法,也扩展了新的内容。它是模拟竹编花篮形象浮雕而成,篮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叶、花枝相间交错,姿色万千,是通过立雕、镂雕而成的,仔细观赏,整个花篮突破画面,有很好的立体感,宛如一簇盛开的鲜花。这件作品是雕漆技艺进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艺美术界高度的评价,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说是北京雕漆新工艺、新造型的体现。它是用多种漆的颜色套雕的多层漆球,层层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球的每一层都可以灵活地转动。
雕漆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多数产品从设计到出厂要半年时间,高档产品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在雕刻以前,需将调配好的漆料反复多层地涂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时(由液体变成固体),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种图案、纹样,并衬托以各种精美的锦纹,使漆层具有浮雕效果。由于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别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之称。两种或三种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涂在胎型上,然后按一定的角度刻出云头或回纹等图案,在刀口的断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层的叫剔犀。目前,北京雕漆以剔红、剔黑为主,其他如红底黑花、黑底红花、黄底红花、绿底红花以及黄、绿、红三色的剔彩也常见。雕漆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艺是:
1.设计
根据客户需要或设计师的创作进行。具体设计又分两种:一是造型设计,如瓶、罐、盒、盘等,现在又发展了实用品,如家具、立体兽类等。二是图案纹样设计,根据造型特点,设计出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等外观图案。
2.制胎
根据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解放前的北京雕漆,继承明、清两代的传统工艺,一般都用木胎、锡胎和脱胎。解放后北京的雕漆多以铜为胎,内壁用珐琅釉作里。家具和立体兽用木胎或脱胎,而且用黑退光漆作里。这样不仅美观,而且可防止胎型受潮和变质。
3.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第一层漆涂上阴干后,再涂第二层,如此反复,达到工艺所需要的厚度为止。一般产品涂漆数层,厚约6毫米。
4.画工
将设计好的图案和纹样画在光漆后的胎型上,称为画工。画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笔,画时要求线条流畅,图案清晰,力求符合设计原样。较大批量的产品采用制版复印的办法,但还需进行补画才行。
5.雕刻
图案纹样画好后就可以按照所画图案进行雕刻。雕刻是制作雕漆产品的一个重要环节,雕漆产品的艺术性是通过雕刻技艺体现出来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很复杂,它不像画家的笔那?quot;龙飞凤舞",泼墨撒彩,挥毫自如。雕刻必须做到:层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线要规矩,锦纹均匀,一丝不苟。
6.烘干、磨光
将雕刻后的器皿放入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要求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种有上千种,主要有瓶、罐、盒、盘、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挂屏、围屏、插屏、壁画、炉、鼎、熏、壶,以及立体鸟、兽、佛、仕女、现代人,还有小件首饰、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风格是:雕工细腻,造型别致,古雅大方,品种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它在表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
Ⅷ 明中期漆器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以什么为主
明中期漆器的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彩。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则不拘专于早期那种携琴访友、观瀑属的题材,而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五老过关、牧牛、文会、渭水访贤、携友秋游、渔家乐、采药、滕王阁、雀屏中选、郭子仪故事、岳阳楼、八仙人物、婴戏等。
Ⅸ 制漆业的历史
转载:
综观中国漆艺的历史,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揭开了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使用天然漆的第一页,从事物的发展来看,从用本色天然漆到用调朱漆来髹饰器皿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间肯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木胎髹漆、陶胎漆绘;殷商的铜浮雕和浅刻上加以髹朱,骨、玉、石、蚌镶嵌,首开了镶嵌技法,是我国漆艺的起步。
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的思想氛围洋溢着生命活力,漆艺也得以蓬勃发展。代表着楚文化的彩绘大鼓、镇墓兽、漆瑟、墓棺等堪称与屈原的《离骚》、《九歌》同样不朽。那飞扬腾卷的纹饰和舞蹈、狩猎、车马人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土,也充分展示了漆艺在器、塑、画三方面的无限潜力。
秦汉是中国漆艺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是一个漆的时代。轻巧华美的漆器进一步取代了青铜器的显赫地位,在豪门贵族生活用品中,占着重要地位。漆艺并应用于建筑和室内装饰。从现已出土的大量的汉代漆艺物品中,小到杯、盘、奁、盒、勺、筷等日常用品,大到箱、案、祭器、墓棺等,尽管年代久远,但其稳重古朴的器形,沉着热烈的色调,变化多样的造型,仓劲有力的线条,用漆的自然随意恰倒好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你可以从磅礴气势的流动云气,和那些形态怪异、飘逸灵动的神、怪、鸟、兽纹样中,感受到那个时代雄浑博大的气势和狂放不羁的那个时代的气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在实用漆器设计方面首先注重了骨胎结构的设计与改进,广泛推广和完善新型制胎方法——夹伫工艺,使漆器更轻便更坚实。夹伫工艺成为漆胎成形的主要方法标志着漆器工艺的真正成熟,它依靠和充分发挥了天然漆这种材料的特性,使漆器从里到外,从工艺到材料都完全的展现了天然漆的品质与个性。使天然漆不仅作为装饰髹涂的材料,而且作为造型的基本材料,并由此发展为唐宋以后的剔犀、剔红工艺。
魏晋南北朝,一方面继承汉代的风格,漆器制品大量生产,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佛教盛行,人们开始利用夹伫工艺塑造佛像。同时,斑纹漆、绿沉漆和金银镶嵌等漆艺技法的相继出现,丰富了漆艺的语言,尤其是漆艺的装饰风格与当时的文学、书法、绘画同步,表现出神请气朗、多彩多资的生活风俗和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
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漆器虽不象绘画、雕塑、陶瓷那样繁荣,但漆艺技法和品种方面仍有发展,而且制作技巧更加细致精湛,显示出盛唐的雍容华贵和大国风范。金银细工与天然漆结合,在漆艺上大大发展了金银平脱。唐代还发明了撒金粉技法,后发展为日本的マキエ,日本正仓院所藏“金银钿装唐大刀”其刀鞘上的金银缕“的装饰方法就是证明。夹伫造像水平更加提高,并东传日本。唐代还发明了雕漆,开创了宋、元、明、清时期盛行的雕漆先河。
及至宋元,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中、小有产阶级的需要,民用髹漆工艺再度普遍发展,各种漆器制作的漆行与店铺应运而生。在当时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无我境界的文化背景下,漆艺的制作一改隋唐的金碧辉煌,更重崇尚漆器整体的单纯、朴素、大方,不少器物造型高雅、稳重,多为素漆(单色)髹涂,少纹饰。这种质朴无华的、只重造型不重纹饰的作风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至今对日本仍有影响。雕漆工艺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很高水平,在技法上采用了剔犀、剔彩的装饰手法,并因其瑰丽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并出现了永垂青史的雕漆名家。浙江嘉兴的张成和杨茂变是最突出的代表。与明清流行的漆器相比,主要的漆器品种在唐、宋、元时期已经齐备,髹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随之而来的多种髹漆技法的相互结合和多方变化了。
明代的漆器是我国漆艺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官营与民间手工艺品互相媲美,名工巧匠辈出。官办果园厂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雕漆的繁荣。更有杰出的艺人黄大成所著我国古代唯一的漆工专著《髹饰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经验和种类丰富、效果各异的漆艺髹饰技法,为后人学习借鉴与继承发展提供了文字依据。由《髹饰录》可知,天然漆的可塑性竟如此的广阔,漆艺的技法已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境地。
清代至近代的漆艺,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与各自的制作中心,制漆、原材料的加工非常讲究。清代由于受到皇家审美情趣的影响,技术上走向繁琐,艺术上走向萎靡,失去了生气。追述起清代的漆艺,一般资料都要提到雕漆、螺钿镶嵌和福州的脱胎漆器。前两者较具体详尽,后都却笼统模糊。我认为清之雕漆和螺钿镶嵌不过是明代传统之余蓄,在艺术总体上也不及明代之水平,而与金银彩髹(绘)技术(俗称薄料),相结合的福州脱胎漆器异常突起,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最富创意,最能代表清代漆艺的新水平。这种薄料颜色因其金属光泽与透明色料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给人一种华美高贵、明快幽雅之感。使传统漆器在常见的朱、黑、金、银、之外,又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富丽典雅的明快色彩,从此形成了福州漆艺浓郁的地方特色。
几千年过去了,髹漆技法在逐步的丰富完善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漆艺,为现代漆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中天然漆在漆艺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漆艺的发展正是基于对天然漆性能的不断发现与利用。
进入今现代之后,漆艺与其他工艺比较起来似乎是保守的,传统的倾向比较浓厚。原因之一:从使用者与鉴赏者的反映看,漆艺保守感加强。例如与陶艺相比,漆艺“厚重”的材质感与近代的感性不相契合,加上近代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随之使漆艺在用途上大受制约,作为日用食器的占有率逐年降低;从生产角度看,漆艺受近代科学技术的恩惠很少,而且作为重要原料的天然漆的产出量减少。原因之二:工艺与其他美术比较起来技术所占的比例大,而漆艺在工艺里技术所占的比例似乎更大。在天然漆的特性制约下决定了漆艺的技术难度高,在作品里,技术的总和与其最终的表现效果直接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漆艺在制作上比别的工艺更需要严格的技术磨练。在新中国成立之后,50年代后漆艺与其他工艺一样从手工业走上了大工业生产的路子,产量上的“突飞猛进”,而工艺质量不进人意,能够留下来的经典之作不多。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变革促使整个工艺领域发生机构性的重组,全国的漆器行业几乎都濒临倒闭,工厂企业的工艺美术职工,有的又重新成为“工匠”、“艺人”以作坊的生产形式自谋生路。许多人担心延续发展了几千年的漆艺会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衰落乃至消失呢?
Ⅹ 楚汉漆器的共同点
秦代是我国漆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但由于其历史短暂,留下的漆器也就所在无多了。不过,迄今已发现的秦代漆器,除了四川青川郝家坪有少量出土外,其他一百九十余件均出自湖北云梦睡虎地、木匠坟秦墓中,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6期;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木匠坟秦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也就是说,荆楚地区在秦代仍然是漆器最重要的产地。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百八十六件漆器均为木胎,其器胎质地和制作髹饰工艺基本上承袭了楚国的技术和方法。如器胎质地大多为木胎;木胎的制作绝大多数是挖制、旋制和斫制,与楚国漆器的制作工艺大致相同;木胎外涂黑漆,里涂红漆,也与楚国传统的髹漆工艺一致;彩绘是在黑漆地上用红、褐漆描绘几何纹、卷云纹、凤鸟纹等图案,与楚国漆器彩绘相近。不过,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除了在器胎质地、制作髹饰工艺上基本继承了楚国的传统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卷制薄木胎增多;二是分工更加严格;三是商标色彩明显,如部分器物有烙印或针刻的"亭"、"亭上"、"阴里□"等表示产地的字样。联想到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陶器上有"安陆市亭"的字样,可知这些漆器同陶器一样,都是在"安陆市亭"管辖下生产的。秦代云梦属安陆,说明这些器物都是本地生产的。
汉代是我国漆器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的高峰,也是荆楚地区继春秋战国后漆器生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其标志是,人们对漆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铜器,漆器已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漆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荆楚地区均独占鳌头。荆楚地区发现的汉代漆器,以西汉早期居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湖北云梦大坟头、江陵凤凰山和湖南长沙马王堆等汉墓。如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出土漆器八十一件,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大坟头1号墓》,《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江陵凤凰山167、168号汉墓分别出土漆器九十余件、一百六十余件,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9期。长沙马王堆1、2、3号汉墓分别出土漆器一百八十四件、二百件、三百余件。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长沙马王堆2、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同楚国和秦代漆器相比,西汉早期荆楚地区出土的漆器具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薄木胎比例增大,尤其是夹紵胎、卷木胎日见其多。如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共出土漆器八十一件,其中夹紵胎达二十四件。二是生产工序更加细密。如将刚髹过漆的器物置于荫室以加快漆膜干燥速度的工序--?,就是西汉早期正式确定下来的。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记有"?"字的竹简四枚,就是对经过这道工序的漆器予以说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三是髹饰工艺有长足的进步,其主要标志是"锥画"、金银箔贴花工艺的运用和扣器的出现。所谓"锥画",是指在髹好的漆面上用锥等尖锐工具刻出花纹图案。它与雕刻(或针刻)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一般只是划破漆膜的表层,而后者则一般是将漆膜完全划破,后德俊:《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与楚国漆工艺的关系》,《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的"锥画"装饰,是我国漆器中该类工艺最早的代表。在长沙陡壁山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