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家乡在江苏,它的名称经历了这样一段历史变迁
夏、商、周
江苏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夏朝隶属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
商朝后期至西周,出现了徐、吴两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
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
江苏南京秦淮河
秦、汉
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江苏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会稽、丹阳、东海、临淮、琅邪、沛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
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江苏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南京。
隋、唐
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
江苏城市风貌(46张)
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区)、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唐分中国为十道,江苏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
五代时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乱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明
明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今江苏范围内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因相对于北直隶称南直隶,南京是明朝陪都。明朝应天府治江宁、上元(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县治在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县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县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区)、江浦(县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区),溧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溧阳市)共8县。
明洪武四年(1371)吴县、长洲二县共146203户,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户,666105人。明洪武十三年(1386),罢中书省,苏州府归属南直隶(南京)六部管辖。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迁都北京,苏州府归属直隶南京六部(简称南直隶)管辖,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崇祯五年(1632)吴县有100969户。
清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苏省(巡抚衙门驻苏州)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扬州府、淮安府,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苏”。
到清末时,江苏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期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地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
鸦片战争以后,江苏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江苏省松江府辖县上海县按照南京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并设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发展成贸易、金融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后来于民国16年(1927年)脱离江苏省设立为独立的院辖市。镇江和苏州也设立过规模较小的租界。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江宁县设立南京特别市,析置上海县、宝山县设立上海特别
历史记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市,分出江苏省,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称院辖市。
民国17年(1928年)至1949年,镇江市成为江苏省省会驻地。江苏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三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1953年1月,三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南京市降为省辖市,并将省会设在南京市。
1955年2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出由47名委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接替了原有的江苏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苏省松江专区九县(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9县)和南通的崇明县先后划归上海市管辖,松江专区撤销。上海面积自此扩大了10倍。
1966年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中断。1980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地级市。
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2个地级市。
Ⅱ 沙家浜的历史故事
《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剧。在众多现代戏中,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移植演出的《芦荡火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和好评,后来,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剧名改为《沙家浜》。历史中真实的“沙家浜”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
戏中,郭建光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那么,这个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是谁呢?
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辈夏光。夏老是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重新加入党的组织。抗战初期,曾任陈毅同志率领下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史工作会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是真实的,郭建光也确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沪剧《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也说,革命前辈夏光同志就是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谁是阿庆嫂
《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喜爱,常演不衰。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传魁”其人
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现实中的胡传魁是不是这样呢?胡传魁的生活原型叫胡肇汉,和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胡肇汉是一个身材矮小,目如鹰隼、阴险刁钻的杀人魔王。他是湖南岳阳人,兵痞出身,1926年担任国民党保安特务团团长。1939年春,新四军东进江南,袭击虹桥机场日军,炸毁鬼子飞机,声威大振。胡肇汉脚踩两只船,连忙与新四军联合。
1940年春,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胡肇汉发生动摇,他在投靠国民党军的同时,又与汪伪政权搞得火热,并与日寇达成默契,一同袭击我新四军后方医院。胡肇汉的便衣短枪队经常幽灵似地出没于阳澄湖水域,对我新四军不断骚扰,成了东路抗日部队的心腹之患。这时的胡肇汉已堕落成为与人民为敌的政治土匪。
1950年9月15日深夜,匪首胡肇汉等28名顽匪潜伏到上海准备进行破坏活动时,被我公安机关一网打尽。1950年11月28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宣判胡肇汉、王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Ⅲ 吴越争霸历史事件的故事、典故、成语。详细一点,最好有除了卧薪尝胆之外的,谢谢。
吴胜越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越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大败吴版军。阖闾负伤身死,夫权差继位为王。
后来,越以水军攻吴,越军战败,主力被歼。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被围请降。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争霸,未采纳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建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
越灭吴
当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不久后,吴国发生灾荒。越再次乘机发动进攻,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前475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八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夫差自杀,吴亡。越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Ⅳ 镇江历史简介50字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镇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具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为镇江。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南郊的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誉为“城市山林”。 镇江不仅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风景名胜西经古渡等,记下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漫长足迹,也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市内历史遗存丰富,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宝华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都是重要的佛教、道教寺庙。位于焦山的碑林博物馆保存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书法精品,对海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南朝陵墓石刻距今已1700多年,数量之多、行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镇江博物馆为1890年建造的一组五幢英式建筑,原为英国总领事馆馆址,现收藏有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三万余件文物精品。南朝宋、齐、梁三代皇帝,唐名相李德裕、宋名士苏轼、米芾、辛弃疾等,都和镇江有很深的渊源。三国孙刘联姻抗曹,《白蛇传》《水漫金山》,岳飞、韩世忠抗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都展开于镇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日本画家雪舟、美国作家赛珍珠都曾先后在镇江生活工作多年,对镇江怀有深厚的感情。
Ⅳ 求拙政园的故事。。。。简短一点的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历史沿革编辑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可见园的破败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西部花园的书园主人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终于易主。清嘉庆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钜挟恽南田图游园印证时,谓园景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恽图已大不相同。由于吴氏长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池馆萧条。
园南的东部花园第宅,其时归部郎潘师益。潘与其子在内营构瑞棠书屋。 咸丰十年(1860)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太平军进驻苏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子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相传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马如飞《劫余灰录》)。据李鸿章后来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张之万(光绪中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有远香堂、兰畹、玉兰院、柳堤、东廊、枇杷坞、水竹居、菜花楼、烟波画舫、芍药坡、月香亭、最宜处诸胜,绘有《吴园图》十二册。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右布政使恩赐、管理苏州织造部堂德寿、粮储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满族)商议,倡立会馆,以价银三千、修理费二千汇交藩库。于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光绪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过一次,“首改园门,拓其旧制,……其他倾者扶,圮者整”,并建澄观楼于池之上。当时园中古树参天,“修廊迤俪,清泉贴地,曲沼绮交,峭石当门,群峰玉立”。这一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于光绪三年(1877)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光绪二十年(1894)张获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遗象,为之建“拜文揖沈之斋”。张氏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丽,部份失去了拙政园疏朗闲适的特点。但张与其孙紫东俱爱好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随着以武昌起义为发端的辛亥革命爆发,起义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省。江苏巡抚程德全于1911年11月5日宣布独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园成立江苏省议会,原谘议局议员55人到会,程德全亲自莅会,宣布开会宗旨。谘议局议员摇身一变,成为省议会会员,遂由会员公推议长,张謇选为会长,蒋炳章为副会长。此时八旗奉直会馆已改称奉直会馆。由于八旗奉直人游宦于苏的日益减少,会馆经济不佳,于是对外开放,收取游资。园中开辟茶室,并曾辟娱乐场,以唱滑稽戏、说书等招揽游客。日常只数十人入游,唱戏时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国五年(1916),奉直会馆由水警长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国八年(1919)左右,奉直会馆房宅(现苏州市博物馆)曾辟作时疫医院。民国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战争爆发,苏州云集大批军队。民国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军第一军军长张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团约1500余人到苏,总指挥部设于奉直会馆。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与廿三年(1934)十月间,又二度被借作戒烟所。之后,还曾做过区公所(为老人口述材料)。现园林博物馆老馆房宅在民国九年(1920)左右,售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经李以巨款翻修,甚为精致。李不久即殁,子孙无人居苏,房屋后曾抵押与某银行。“一·二八”。
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压伤游客两人。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头支撑。见山楼后的木桥,也断裂不能通行。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到处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同年冬,吴县警察局以冬防期间,令将城区沿途乞丐拘捕收容,并将奉直会馆作为临时收容所。
民国二十七年(1938),负责组建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的北洋遗老陈则民见奉直会馆大部分房屋幸存未毁,即租用拙政园为伪政府办公处,还向张氏借租了补园。5月23日,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在苏州成立,省府即设于忠王府及拙政园内,陈则民任伪省长。其间曾对拙政园稍加修葺。陈群任伪省长时,又在西部花园建日本式木屋一所,专门接待日军将领、特务头目等。
园的东部花园,即“归田园居”久已荒废,部分变为荒地,部分散为民居,与中部花园以墙隔绝。进出由道观弄(1958年砌断)与东北街相通。园内殡舍数间,棺柩杂陈,又有破旧民房十余间,荒地一片。至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占用时,将园东部花园与中部花园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伪官居住。又将土墩上小亭(名补拙,现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则野草遍地,荒芜依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盘踞在拙政园的伪省政府随之瓦解。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中部花园和房屋部分为办公教学区及学生宿舍,东部花园作为教职员宿舍,并将园外菜地(现天泉亭处)买下,辟作操场。西部的补园仍属张氏。1948年,社会教育学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张氏后人张逸侪租借了西部花园和部分房屋。
1949年苏州解放后,社教学院并迁无锡。拙政园及前部房屋由苏南行政区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11月,苏州专员公署根据中央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一贯指示,将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专员公署另迁新址。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山、水、桥、亭、厅、堂、墙、门,务期按原样修复,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正式开放。临街房屋中间部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后为苏州博物馆),偏南原李宅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后为苏州工艺美校又转为苏州园林博物馆),偏西沿街屋为张氏办洪泽小学(后为平江区医院)。
1952年下半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后,从苏南文管会接管了拙政园,年底开始又大加整修。之后,在东部花园重筑围墙,逐步浚池叠石,植树莳花。1959年下半年起,又对东部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新建了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文革期间,园林工作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使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园征用土地九亩八分,扩大了花圃面积。1979年以来,对园内建筑、假山多次进行了维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等也陆续恢复。1980年以4万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远香堂。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阁。1988年3月30日,工艺美校搬出李宅,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投资120万元进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园宅园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园由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定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2年9月在拙政园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艺美校所用部分)中轴线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专题的博物馆。该馆按四进厅堂布置成“园原”、“园史”、“园趣”、和“园冶”四个展厅,展现苏州园林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历程和风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园为首的苏州古典园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审议,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园分别举办了“全国第十届荷花展暨拙政园首届荷花节”、“全国第三届杜鹃花展览暨首届拙政园杜鹃花节”。从此每年春天举办杜鹃花节、夏天举办荷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余年。 1997年秋,拙政园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山公园“逸园”正式结为“姐妹园”。2004年3月,又与美国亨廷顿植物园的中国园结成“姐妹园”。
2000年下半年,拙政园全面启动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国古典园林中率先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2001年6月8日荣获由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颁发的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 2001年,拙政园以全国最高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点)。2003年整治东部周边环境,建成园外苑。2006年3月启动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扩大游览面积,管理处办公区迁出园林,在东北部一般保护范围内新建办公楼和旅游停车场。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同年建成园林博物馆新馆,南部周边环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5.6公顷,含苏州园林博物馆及新馆,不包括原为拙政园住宅的苏州博物馆及新馆),扣除花圃9.8亩及售票办公处约1亩,开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而历史上作为拙政园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园南两处建筑群,自1950年代开始便与园林割裂分治,其一为晚清八旗奉直会馆住宅部分(面积约12亩),今以“忠王府”名义幸存,1960年起属苏州博物馆,其二为晚清张履谦补园住宅部分(面积约9-10亩),在遭到长期蚕食破坏后于2003年11月被苏州市当局铲平,辟为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Ⅵ 无锡历史故事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Ⅶ 茅山的历史渊源
相传上古时,帝喾高辛氏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国人郭四朝也修道于玉晨观,后被封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时,李明真人修道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至今丹井尚存。
汉时 ,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宫)修道行善。 东晋时茅山人葛洪修炼于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这是道教宗教哲学和原始化学炼丹术的重要著作。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翙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作《上清大洞真经》(后经王灵期增修,流行于世),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齐梁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搜集杨羲、许谧手迹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编撰《真诰》,纂集上清法术《登真秘诀》,编订《真灵位业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理和神仙谱系更为完备。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因以茅山为本山,故又称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为祖师,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一代玄师。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时期,高道辈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称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裔。宋真宗也造了“天书”,下降“圣祖降临”的道教神话,借神权巩固皇权。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师张可大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等仍按上清派沿传。
北方全真派传入茅山,史志记载于明嘉靖、万历年(1522~1619年),由阎希言住乾元观,传“邱祖复字岔派分支”。 明末,龙门派第七代沈常敬(号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传戒。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启派师、清顺治进士笪重光因仕途维艰,退隐乾元观,自称郁冈扫叶道人。
由于他们的推广,全镇龙门派迅速在玉晨观、德祐观、仁祐观、白云观传开。由此,茅山形成“五观”传全真,“三宫”传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
(7)苏南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茅山是旅游的福地: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风景区于198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批准为省甲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这里既是道教圣地,又是抗日根据地,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历史观融为一体,胜似仙境。
茅山当地茅山老鹅、风鹅、咸草鸡、茶园鸡等家禽均是茅山农家自然放养,茅山特产种类繁多,还有郭庄狗肉、三岔猪头肉、香肠、白鱼、野山兔、野鸭、野鸡等多种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乌米饭、野山笋、手剥笋、
乡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杂粮组合、无花果、草鸡蛋、青壳蛋、茅山长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蝉花、桑果酒、等近300个品种。
Ⅷ 溧阳有哪些悠久的历史
溧阳有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胥河,伍子胥组织开挖)
溧阳有世界最大的茶壶(在天目湖山水园)
溧阳有江苏省最大的牌楼(天目湖牌楼)
溧阳有江苏省最早的****蓄能电站
溧阳有江苏省最大的竹林(13万亩)
溧阳有江苏省最好的水源地(沙河和大溪水库计2亿多方)
溧阳有苏南地区最高的山峰(仙山头)
溧阳我国目前最高的浆砌石拱坝的所在地!------平桥石坝
溧阳有人类祖先和高级灵长类动物发源地(上黄水母山公园,已建中华曙猿馆)
溧阳有2200多年历史,是江苏省在秦制(公元前221年)时第一批建县(15个)
溧阳是出过状元、进士185人的地方,现有中科院院士8人。
溧阳有伍子胥避难、征战的许多佳话故事(伍员山、胥河、胥泊、胥渚等地名都与伍有关)
溧阳“天下第一诗”(游子吟)的发源地(孟郊在溧任县尉时所作)
溧阳岳飞抗金时驻防军队达二年之久并多次作战的地方(有大营巷、小营巷、岳家村等)
溧阳秦梓(南宋奸臣秦桧哥哥)知府及其子孙隐居繁衍的地方(上黄尚典村)
溧阳是李白三次访客、饮酒作诗的地方(代表作有《猛虎行》《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溧阳新四军抗日作战的地方,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水西村)
溧阳开国元帅陈毅和张茜结亲的地方(水西村)
溧阳有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赞不绝口的天目湖沙锅鱼头
溧阳三省(苏、浙、皖)交界的大型边界市场,还有个地方一脚踏三省(南山竹海)
溧阳举办二届国际性会议的地方(在中欧论坛会馆,08年有《安博思论坛》《一村一品会议》;09年10月还将举办《中欧论坛》,届时有100多国元首与会)
溧阳全国最大的****蓄能电站(投资70多亿,在伍员山)开工建设的地方
溧阳宁杭高速、扬溧高速、104国道、239和241省道穿境而过的地方
溧阳“神六”太空培育的首批植物种子试种结果的地方(玉枝茶果园,大南瓜100多斤)
溧阳为“神五”“神六”“神七”提供多种先进性能的配套保障舱及车辆的地方(28所)
溧阳国际大师徐悲鸿早年求学的地方(没有溧阳药商陶瑞的资助就没有徐后来的发达)
溧阳被誉为华东地区后花园的地方
溧阳,一座秦代建县(公元前221年)历史悠久的古邑,一颗镶嵌在锦绣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走进溧阳,走进“绿色仙境”,美丽的天目湖会告诉你:这里集太湖烟波浩淼之势,西湖淡妆浓抹之美,千岛湖环拱珠连之局,是江南山水的经典。当你品尝到水甜、茶香、鱼鲜的天目湖“三绝”后,一定会为国家4A级旅游区的风采着迷倾倒!走进溧阳,走进“世外桃源”,青翠的南山竹海会告诉你:这里有10万亩竹海、千年古松、桃花深潭、吴越首峰。吸一口“天然氧吧”的空气润润肺,掬一捧清冽冽的山泉漱漱口,在空谷鸟鸣和溪涧吟唱的世界里,你会忘却都市的喧嚣、人生的烦恼,会在这融入自然的旅程中流连忘返!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前景广阔。溧阳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苏南最高的山就在溧阳,江苏最好的水源地就在溧阳,江苏最大的竹林(15万亩)就在溧阳,中国最大的茶壶就在溧阳,世界最早的人工河就在溧阳(胥河)。按照苏浙皖边界的中心城市和山水型、资源型、生态型旅游名城的目标定位,形成了以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商务会展旅游、农家乐旅游为补充的富有溧阳特色的旅游格局,正成为长三角都市圈后花园和在华东地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2004年,溧阳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溧阳旅游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很强。宁杭高速公路和扬溧高速公路在溧阳交汇,境内有四个高速公路道口,104国道和239、241省道横贯全境,溧阳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接,距上海3小时车程,南京、杭州、无锡1小时左右,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0分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宁杭高速铁路正在动工。
溧阳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连吴楚界,山记伍员临”, “伍员报德投金处,史女捐生抱石来”,史贞女义救伍子胥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溧阳酒楼三月春”,诗仙李白三次来到溧阳,留下了《猛虎行》等名文佳作十三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苦吟诗人孟郊任溧阳县尉五载,写出了“中华第一诗”《游子吟》。张旭、朱熹、汤显祖等文人雅士被溧阳的山水风情陶醉,吟唱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华章。“溧阳地胜名士多”,历史上曾出过状元、进士185名,现有中科院院士8人。
溧阳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天目湖,兼有西湖淡妆浓抹之美、太湖烟波浩渺之势、千岛湖环拱珠琏之局,是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肥而不腻、鲜而不腥的“天目湖砂锅鱼头”更是闻名遐迩,获得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荣获“中国名菜”称号,全国淡水鱼烹饪大赛总冠军。目前,以“砂锅鱼头”为特色的连锁饭店、宾馆已发展到北京、上海、无锡等10多个大中城市,瓦屋山顶的“宝藏禅寺”风光秀丽,香火鼎盛。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是中国革命史的教育基地。
溧阳旅游规划科学,要素发展齐全,以天目湖、南山竹海、瓦屋山等景区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体系。举办了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和新丝路模特大赛,今年又举办了两次国际级的会议(安博思中欧论坛,11月中旬将举办“一村一品”国际论坛),提高了天目湖旅游品牌知名度。 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38家,能够满足不同宿的要求。
Ⅸ 拙政园的历史与传说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
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文革期间,园林工作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使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9)苏南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园林博物馆
始建于1992年。2007年12月4日,园林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紧邻拙政园,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园林博物馆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等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博物馆以造园工具、陈设家具、建筑构建等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园林的传统造园工艺,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旅游景点
每年春季,拙政园都要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杜鹃花节”既是拙政园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也是被苏州市政府列入“苏州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之一。
杜鹃花展期间,将有数百种名贵杜鹃花展出。届时,拙政园内是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满目妖娆。不仅让游客在浓浓春意中领略游园的意趣,也让游客在山花烂漫中感受到拙政园这座城市山林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