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对西湖进行过浚治
在杭州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对西湖进行过浚治,他们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白居易: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当他任满离开时,老百姓扶老携幼,箪石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苏东坡
送别白居易,西湖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变更。1071年,西湖又迎来了她历史上的另一位“贵人”——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可以说,西湖是从这时起,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杨孟瑛
元朝以后,西湖当成了“红颜祸水”打入冷宫,这将近百年的冷遇,一个大家闺秀也几乎沦落成了柴门环婢。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来了另一位贤太守——杨孟瑛。他整整花了五年时 雷峰夕照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1508年3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 ,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杭州西湖旅游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我们的祖先临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贰』 跟杭州西湖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真实的)
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下:
1、苏小小:
传苏小小于西湖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为当朝宰相,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出双入对,海誓山盟,结为夫妻。苏小小为此写下上面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写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为妻。
但阮父深知儿子的秉性,可谓知子莫如父,立即送来了丰厚的聘礼表示祝贺。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来信说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于是,苏小小当晚为阮郁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临别两人依依不舍,阮郁信誓旦旦,许诺料理完家事就尽快返回。
相携苏小小重游西陵,不料阮郁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到苏小小身边。苏小小对于爱情却无比的专一与执着,依然苦苦地守护在西陵相约处,等候她的阮郎。随着时间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终于苏小小病倒了,两年后咯血而亡。
临终乳娘问小小有何遗愿,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后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里等候我的阮郎。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2、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3、鲁班造香炉:
巧匠鲁班带着妹妹来杭州务工,正巧碰上黑鱼精在西湖里花样游泳搞得全城乌烟瘴气,自恋的黑鱼精还想强娶鲁小妹做妻子,鲁班将宝石山的一座悬崖凿成香炉做嫁妆,巨型香炉把黑鱼精稳稳压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芦状的炉脚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与云林禅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呵!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耍子一会儿。
5、臭秦桧:
西湖边有座岳坟,岳坟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其中有两个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早先,杭州城里来了一个新上任的抚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桧的后代。抚台上任不久,便带手下人去逛西湖。他来到岳坟,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脸遮住,倒退了出来。抚台回到衙门,坐不安,立不宁,便叫来师爷商量,想把铁像搬掉。师爷捋捋胡须,想了一想说:“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说不定还会闹出事来。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里把这对铁像丢进西湖里去。这样大的西湖,铁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车干了也难找到。”抚台连声称赞道:“妙!妙!”于是当夜便派人把铁像丢进湖里去了。
二、关于西湖三堤历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苏堤:苏轼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这是苏东坡称赞西湖的佳句。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因宋代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桥等6桥,古朴美观。堤的两侧多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其动人。堤中有“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曾有诗赞六桥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3、杨公堤: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2)西湖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西湖名称由来: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叁』 杭州西湖有哪写名人,与他们的事迹
空亭一座,还有什么能让人想起苏小小浪漫凄婉的悲剧故事;
草坪一方,有谁能知道这就是打虎英雄武松当年的埋骨之处;
无名坟堆,辛亥革命烈士遗骸竟然依旧躺在城西的鸡笼山上;
……
40年前,一大批为西湖增色的名人墓葬,从西湖周边消失了,连同他们的故事,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西湖北山街的整治正在进行中,也许今年“十一”,我们又会发出一声感叹:西湖又变样了!希望这并不仅是对西湖自然风景本身的赞叹,更是对蕴涵在湖光山色间那浓浓的人文积淀发自内心的景仰。因而,在如今改造工程尚未结束的时候,很多杭州的热心市民觉得似乎该说些什么,不为其他,只为那些承载着历史、如今散落各处的名人墓葬……
四十年的一段尘封记忆
前不久,一位年过七旬的市民蒋大伯找到记者,讲述了40年前,西湖边的名人墓葬曾进行清理;40年后,他希望能在此次北山街改造时,及时考虑恢复或回迁一些名人墓葬,增添西湖的文化内涵。如果再不进行抢救,那些名人事迹以及有关他们的一些故事,很可能就此失传。
吴子刚,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过杭州市园管局局领导的离休干部;陈洁行,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钱塘旧梦》作者;丁云川,一位热心杭州考古事业的老人,他们和蒋老一起,向我们讲述了那些历史片段。
西湖胜地,有多少豪杰志士文人骚客将身后事寄于此处。40年前的西湖边,曾经遍布墓葬和纪念碑。比如在原二三四五公园的地方,曾有陈英士铜像、北伐誓师宣言纪念碑、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西泠桥头有苏小小墓,再西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陶成章墓、杨哲商墓、沈由智墓;曲院风荷处有岳飞墓;丁家山处有刘庄主人刘学询及其亲族坟墓十穴;在花港观鱼处,牡丹园原来为无主坟地;在孤山东麓有辛亥革命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国民党上将王电轮墓及坟庄、陈模墓、林祠、林启墓、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墓,后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尘墓、夏超墓、冯小青墓、苏曼殊殊墓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整治西湖,就开始逐渐搬迁和拆除一些墓葬和纪念碑。特别是1964年,随着文革的临近,曾在西湖边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搬迁行动,一些著名的名人墓葬与乱坟一起在几夜间被全部挖起迁走。甚至连岳飞、秋瑾、徐锡麟、辛亥革命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等全部被挖掘搬迁。纪念亭拆除、碑被打碎,遗骨有些被搬迁到鸡笼山的乱坟中、有些干脆被销毁。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杭州的一批文人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岳庙被恢复,秋瑾墓被回迁至西泠桥的另一端,并且还塑了像。徐锡麟、浙军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坟、陶成章墓、杨哲商墓、沈由智墓等一批辛亥革命名人墓葬被迁到凤凰岭南天竺原来演福寺旧址,重修墓葬,并树墓碑以供后人凭吊。
在这几年进行的西湖环湖整治中,章太炎墓、于谦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纪念祠堂被回迁或恢复。
但是仍有一大批名人墓葬至今没有被恢复……
名人墓辞西湖边
武松:亦真亦假皆无影
历史:武松是南宋时期跟随宋江造反的三十六人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施耐庵著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在第119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因为鲁智深坐化六合寺,武松也在此出家,至八十高龄善终。
另有一说,此武松不是《水浒传》中的武松,而是清代的一个义士,为杭州百姓除害,深得市民爱戴,死后,杭州市民感念其德,集资将他葬在西泠桥畔。
遭遇:在现香格里拉饭店对面的草坪处的一棵青松下,原为武松墓,据蒋大爷回忆,以前这里有一个四角石亭,内有坟包和一块墓碑。1964年挖掘时,的确发现了一根特别粗大的长腿骨。后遗弃。
现状:目前在其原址为一片草坪,没有任何标志,一棵高大的青松枝叶茂盛,为下面的草坪遮挡着风雨。
苏曼殊:诗僧流落鸡笼山
历史:苏曼殊15岁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的几年里,结识了陈独秀、黄兴等人。回国后,加入了光复会,从事反清活动,与革命党人多有交往。17岁后,苏曼殊削发为僧,之后写了不少诗作和小说,在文学史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遭遇:他在上海去世之后,孙中山给予葬资,徐自华得知他们正在寻找葬地,捐出了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块地安葬苏曼殊。苏曼殊就这样在身后选择了西湖的孤山。但是后来苏曼殊墓的墓壁坍塌,1964年,墓被迁至鸡笼山。
现状:至今,苏曼殊的遗骨仍旧湮没在鸡笼山荒草丛中。
长眠在鸡笼山的名人还有辛亥革命的一对英烈夫妇裘绍和尹维峻、林启、惠兴、林寒碧和徐自华,他们的身后之地也同样处于湮没的境地。
苏小小:此地空留慕才亭
历史:苏小小是南齐钱塘人,名歌妓(即歌女),聪明美丽,才华出众。她平时就喜欢乘坐自己设计的油壁香车游览西湖。有一次在白堤偶遇骑着青骢马的宰相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钟情。为表达爱慕之情,苏小小口吟《同心歌》一首:“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苏小小也就此不再出面歌唱,在杭州掀起轩然大波。消息传到了宰相耳里,连夜把儿子带走,从此音讯皆无。苏小小几次寻找都没有结果,抑郁成病。有一次她在寺庙烧香,碰到穷书生鲍仁,赠银百两,资助他进京赶考。鲍仁应试及第,任滑州刺史,专程来向苏小小道谢,苏小小已经谢世。鲍仁根据她的遗愿“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西泠,不负好山水”,将其葬于西泠桥畔,后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苏小小的墓建成后,唐代诗人李贺、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谒,并作诗纪念这位才女。
遭遇:苏小小墓据传至南宋时已经出现在西湖边,此后屡有毁修。清乾隆时,墓外观为石砌八棱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据传所有柱子的四面都刻满了历代吟唱苏小小的诗词对联。民国初年改为外包水泥的圆丘形墓。1964年被清除,发现其为一空坟。
现状:1988年,只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攒尖顶亭,名“慕才亭”。亭边的说明简单地介绍了“苏小小的故事”。
修缮,专家点子ABC
提议一:有选择回迁
也许西湖美誉过盛,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心愿埋骨于此,大大小小的人物已经无法尽数。要把这些墓葬全部恢复显然是不现实也没必要。只能结合此次西湖的综合整治,有选择地重修或者回迁部分墓葬。比如在百姓中影响较大,对杭州提升人文内涵有较大意义的,须尽可能恢复;而对一些相对影响较小,或者属于群体人物,但又对杭州的古城保护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尝试在西湖以外的别处进行整体的清理,比如类似凤凰岭的辛亥革命纪念墓地等建造一个西湖古代文人墓群,让人有选择地慨叹凭吊。
提议二:原汁原味还原历史
说声恢复也许不难,问题是怎么恢复?杭州的丁云川老先生是个热心市民,一直以来他以自己民间的方式感悟西湖,在他看来,要恢复这些名人墓葬,就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样,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让今人在与古人共享同一天地的场景中缅怀逝者。
提议三:改良墓碑
但是针对原样恢复的提法,陈洁行教授却并不苟同:“如果现在还在西湖边重新修起一个个馒头坟包的话,无疑是煞风景的。”他提议不妨借鉴西方的墓碑,以台阶式造型,既免去坟包的荒凉感,层层递进又便于人们品读碑文。
记者特意去西湖边逛了一圈,有些碑文确乎过于简单了些,像苏小小墓,只有简单几句话。假设重修的话,可以把那凄美动人的故事写进碑文,也许人们看了这个故事,会永远记住西湖,记住‘慕才亭’。”
提议四: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陈洁行教授甚至提出浪漫之都的西湖应该更显浪漫色彩,不一定要让人想起这是个墓。就像现在的秋瑾墓,就没有墓的形状,而设计成一尊秋瑾雕塑。再比如苏小小,经过几世的变迁,我们已无从知晓她的神韵,此时尽可求其神而不必拘于形。陈老有一个很浪漫的设想,“慕才亭”里树的并不一定要是苏小小的雕像,一辆“油壁香车”一骑“青骢马”也许更传神。试想一驾精心设计的花车,缓缓行进在西湖边,微风吹过,吹开窗帘的一角,里面的人物若隐若现,仔细看时却又看不真切,让人浮想联翩。
西湖因人物而美丽
西湖的美丽,西湖的魅力,从来就不单纯是这山水,而是这些生活在西湖故事里的人物。一座断桥,是因为有了白娘子;一座净寺,是因为有了济公。可以说,没有人物,也就没有了西湖的色彩。
西湖文化
毫无疑问,这些散落各处的名人墓葬与西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是西泠桥畔慕才亭上那副楹联:“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就牵引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据了解,慕才亭的四根柱子上原本都刻有这样的楹联,记载着历代文人的凭吊诗文,而今大多都已散失,也许借着苏小小墓的再次修缮,可以重拾这些有关西湖的珍贵史料。
西湖故事
西湖边每一个墓葬,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就拿武松墓来说,《水浒传》中的武松,其结局人们都很清楚,书中写到:八十善终。可民间流传的说法,这位打虎英雄晚年的日子可并不那么好过。由于仇家较多,武松在晚年被人砍了另一手;可由于其双腿功夫依然了得,鸳鸯腿、兔子双蹬腿踢将起来依然虎虎生风,于是又被其仇家砍断双腿,成为一废人。后恳求同门师兄弟鲁智深“送吾归天”才得以结束余生。
西湖故事可以信手拈来,涌金门前浪里白条张顺与风浪比高,北山街上红梅山庄里李慧娘与当朝权贵严嵩智斗;被郭沫若评价为与《红楼梦》媲美的《再生缘》,亦是在西湖边诞生;更别说那耳熟能详的许仙与白娘子……这些优美的民间故事,都将随着名人墓葬的恢复继续流传。
西湖历史
西湖的山水清丽明朗,可凝结其中的历史史实却充满着厚重感。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吟唱着《满江红》,寂然走上黄泉路,世间传说,其被害死后,尸骨不得安葬,一狱卒偷其衣物掩埋于今潮王路一带,成为众所周知的“衣冢墓”。而据陈洁行教授介绍,如今的岳坟确是英雄埋骨处,文革时并未挖到底,一直到文革结束,挖出宋时石人石马等等,才判断出下面的确有英雄骸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三台山路边的于谦祠、西泠桥南侧的秋瑾墓以及辛亥革命时那些舍生取义的群豪,个个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恢复这些名人墓葬,不仅可以为这些名留青史的历史人物故事找到史实依据,也为西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西湖旅游
就像前面提到的关于武松墓主的争议,也许现在无法定论,可作为一种传说,这时候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已经退居第二,在人们心中更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就像陈洁行教授说的:不必用学术的眼光究其真伪,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记得关于梁祝的传说也有很多版本,山东有一个梁祝故居,余姚也有一个梁祝故居,杭州的万松岭则是两人同窗苦读的所在。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流传,当这个说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的时候,关于这些事实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资源,能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肆』 有关杭州、西湖的历史文化名人
杭州西湖有苏堤、白堤,和杨堤,是有关苏轼,白居易和杨万里的
『伍』 西湖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苏堤:苏轼、白堤:白居易、杨公堤:杨孟瑛
西湖三杰: 岳飞、于谦、张苍水岳飞
『陆』 有关杭州西湖的人物及故事。要求5便
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下:
1、苏小小:
传苏小小于西湖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为当朝宰相,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出双入对,海誓山盟,结为夫妻。苏小小为此写下上面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写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为妻。
但阮父深知儿子的秉性,可谓知子莫如父,立即送来了丰厚的聘礼表示祝贺。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来信说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于是,苏小小当晚为阮郁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临别两人依依不舍,阮郁信誓旦旦,许诺料理完家事就尽快返回。
相携苏小小重游西陵,不料阮郁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到苏小小身边。苏小小对于爱情却无比的专一与执着,依然苦苦地守护在西陵相约处,等候她的阮郎。随着时间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终于苏小小病倒了,两年后咯血而亡。
临终乳娘问小小有何遗愿,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后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里等候我的阮郎。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2、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柒』 西湖诞生过哪些著名的人物
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到现在,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却诞生了三个著名人物: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捌』 西湖十景的相关人物传说
1,雷峰塔。
雷峰塔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雷峰塔一名黄妃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因《白蛇传》中禁锢白娘子的传说而闻名遐迩。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
2,断桥。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3,苏堤春晓。
位于西湖西侧,南北两端衔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长2.8公里。它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筑而成的。苏堤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又名苏公堤。
4,南屏晚钟。
位于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楼内。 南屏晚钟的意境是指夜幕降临时,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山谷共鸣之景致。 净慈寺创建于公元954年,是吴越王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传说济公曾修行于此,当时僧众多达数百人。寺内“运木古井”是传说中济公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建造净慈寺后留下的,故又称“神运井”。
5,曲院风荷。
南宋时称“曲院荷风”。“曲院”原是指一家酿制官酒的作坊。当时,金沙涧水在此流入西湖,曲院取金沙涧水酿酒,并在湖中种植荷花。花开时节,清香四溢,风景优美,令人陶醉。到了清康熙年间,为迎皇帝巡游,特地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里引种荷花。康熙书名立碑,改“曲院”为“曲院”,正“荷风”为“风荷”。
『玖』 西湖的 三堤 分别和那些历史名人有关
白居易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白堤。
苏东坡
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杨孟瑛
1508年3月,明朝贤太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拾』 杭州西湖的传说故事
西湖来源传说:
相传抄在很久袭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10)西湖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