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桐庐这个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
要从复桐君老人说起制 :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
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1)桐庐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介于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
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东20公里(径距,下同)至牛峰岭界富阳,南19公里至羊峤顶界建德,西39公里至太阳山界淳安,北13公里至陈家山界富阳。
东南27公里至火烧湾顶界浦江,西南12公里至大岩山界建德,东北16公里至横山埠界富阳,西北41公里至高塘界临安。
㈡ 桐庐出过那些文化名人
中华医药鼻祖桐君
桐君,黄帝时人。据《浙江通志》记载:"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其他支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他与另一位医生彭巫在此采药求道,还在离桐君山15千米的富春渚上栽培草药(此渚今名桐洲)。桐君一生勤勤恳恳采药品性,深究医理,"知医方药饵",是中国历史上研究中华医药的先行者。他的医药实路成果被后人汇编成《桐君采药录》一书,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药物著作之一。
桐君及其《药录》,一直为后世,尤其是医药名家所推崇。南朝梁时的医药家陶弘景,在研究了古代名家本草后,著《本草经集注》。他在该书序录部份,完整地总结桐君的伟大成就是?quot;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明代医药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将《桐君采药录》放在本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些朝代还将它敖钦定经典古籍载入正史。《隋书》中,有《桐君采药录》3卷条目;《旧唐书》中,有《桐君采药录·桐君撰》条目;《新唐书》中,有《桐君采药录》仍被列为当时的重要医药典范籍;《药部》中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
桐君总结和首创的识别中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物和君、臣、佐、使的处方格律,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他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君、臣、佐、使成为中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quot;君"是指处方中对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则是协助主药或加强主药功效的药物;"佐"是协助主药治疗兼症和抑制主要毒性、烈性或反佐药物;"使"是引导各种药物直达病变部位或对各药物起调和作用。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目前一般都反君、臣、佐、使演绎为主药、辅药、佐 药、引药,这是桐君先师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因为桐君对华夏的医药有突出贡献,后人尊其为"中华医药鼻祖"。
为了纪念这位济世拯民的中药鼻祖,后人就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其栽药洲为桐洲,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并在桐君山上建祠祭祀。
㈢ 杭州市桐庐县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桐庐解放前
明嘉靖三十三年(),分水民勇大败倭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濮振声率白布会起义反清,响应者不下万余。民国8年(1919),县城搬运工人、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16年2月,军阀孙传芳残部溃窜南乡,当地农民奋勇追击。是年,国民革命军抵达桐庐,发现成立城区职业工会,开展要求增加工资、反对封建霸头的斗争;3、4月间成立县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运动;8月,中共浙江省委直属分水支部成立。17年10月,中共岩坞支部成立。18年夏,中共分水区委建立,有党员70多人。19年7月,中共永安区委成立,有党员98人。28年12月,中共桐庐县政工队支部、大市支部成立。29年夏,中共印渚、横村、高枧支部成立。34年6月,中共平湖区委成立。38年,中共江西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49年5月,中共桐、分两县委成立。
桐庐解放后
桐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对国民党的反对统治和封建剥削的斗争。民国17年秋,富家、老坞、何宅坞农民成立“自立社”,向土豪劣绅展开减租斗争。18、19年,先后举行“毕浦农民暴动”、“儒桥农民暴动”、“城下农民暴动”,打击封建势力。23年,龙伏村百余农民发动搞租夺粮斗争。抗日战争中,深浦、环溪千余民众投入馈运食物、护送伤员和作向导等抗日工作。桐庐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投入构筑国防工事达5万余工,运输军粮船最多时月达600艘(次)。出征军人2997名。解放战争中,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在县境边陲山区开辟根据地,建立四管民主政府,开展征粮、“二五”减租,发动支前等革命活动。潘芝山等一批革命烈士为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解放初,桐庐人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境内的残余武装力量和20余股土匪,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11月,桐庐人民积极投入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粉碎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复辟阴谋,取得土地改革的彻底胜利,摧毁封建剥削制度,83%的农户分得土地及耕牛、家具等生产资料。1951年,1351名青年志愿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㈣ 有没有杭州市桐庐县以前的传说、名人故事
你搜一下“桐君”“桐君山”,这个在桐庐挺有名的,好像有什么典故吧。
这是我版找的:
桐君山是权富春江畔著名的古迹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中华医药鼻祖圣地。据史料记载:古时候有一位老翁在这山上采药,为百姓治病。山上原有众多的桐树,枝叶繁茂,能遮荫数亩,老人在桐树下搭了一间茅庐居住。有人问他姓名,他只是指指桐树来表示,所以人们称他为“桐君”,称这座山为“桐君山”。经考证,桐君确有其人;黄帝时人,距今已4000多年了,著有《桐君采药录》,是我国医药史上卓有成效的中医药学家。《隋书》、《旧唐书》、《本草序》、《本草纲目》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都有对桐君的记载。
㈤ 杭州桐庐的历史及当地好玩景点的背景知识等介绍!(详细的话还有追加分哦~)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1960年5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0月复置富阳县,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
距桐庐县城23公里的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纵深1000米,游览面积28000平方米,她以神奇的地貌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而享有“全国诸洞冠”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
邻近瑶琳仙境的红灯笼外婆家,景区占地11万平方米,依青山、临碧水,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设有以乡村风味、乡村景观、乡村游乐为内容的30多个景点,透出浓浓的村野之趣。在亲切温馨的外婆家漫步,沿百步街店铺作坊五花八门。听外婆讲故事,尝外婆小吃,林林总总的民俗风情让您嬉个够。乡村家园可住可游,设有乡村家园小木屋、露营村、中小学生活动实验基地。乡村酒吧、文艺表演等项目。
天目溪漂流傍红灯笼外婆家,选取毕浦码头至冷坑一段长约5公里的江面,行程约一个半小时。天目溪又称分水江。乘竹筏款款而下,溪流蜿蜒曲折,洲滩众多,一个滩连着一个滩,素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之说,置身竹筏上,时而穿涧过坳,山回水转;时而跌宕起伏,破浪逐水。让人痴痴沉醉,尽享漂流之乐。
垂云通天河,与闻名遐迩的瑶琳仙境仅一江之隔,特别之处在于溶洞内有长达4500米的地下暗河,划船入洞,泛舟地下河,观赏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别有一番探险趣味。
浪石金滩,清澈逶迤的天目溪流转到一个名叫浪石埠的地方划了一个圈,圈的外面镶嵌着柔软的金边(沙滩),古时这里是天目溪水陆要津,相传有巨石能随波上下浮动,故名“浪石”。现在嬉水节目“龙舟竟渡”已列为杭州市龙舟比赛定点训练基地。
琴溪香谷,这里林窒幽深,溪涧大气候宕,有大批裸露的石包、石芽和悬崖石壁,以及状元神洞、象鼻洞、水龙洞等多处小型溶洞。尤为奇特的是,峡谷内漫山遍野的野桂花和上千株碗口直径的樟树,以及成片的“黄金柴”林和山兰,形成了满目青翠,四季飘香的自然景观。
桐君山—七里扬帆,与桐庐县城仅一水之隔。形似碧螺,美若翠玉。古人称之“浮玉山”、“小金山”。为我国中医药鼻祖胜地。桐君山麓有叶浅予故居。七里扬帆让历史上著名的“严陵七景”之一的绝妙景观又重现昔日风采。泛舟江中,山映明镜中,帆浮翠屏间,舟行景移,宛如一幅流动的富春山水画。夏季夜游,其中乐趣更是妙不可言。
大奇山,史称“江南第一名人”,海拔600余米,境内峡谷溪瀑,鸟语花香,满眼自然野趣。眼下在金牛潭景区西侧“长”出56座蒙古包,透出浓浓的草原风情,热情奔放的蒙古歌舞表演和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宛如置身“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
严子陵钓台,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光武帝即位,严子陵坚辞不仕,携妻回富春山隐居,耕田垂钓终老林泉,后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风亮节的精神而建祠纪念,濒临富春江,因其风景秀丽,为我国十大钓鱼古迹之首,景区内有双台垂钓、严先生祠、沧波桥、天下第十九泉、富春江诗文碑园等胜迹。
江南龙门湾,这里是富春江上的一处天然港湾,峡谷、平湖、孤屿、悬崖、瀑布、奇松都在这里集合,是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地段之一。“一夜鸬鹚滩上泊,晓烟啼彻画眉声”这是清代诗人严遂成赞美龙门湾风光的诗句,自南北朝至清代,刘秀、范仲淹、苏东坡、谢灵运、李白、陆游、李清照等1000多位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足迹,也留下浩如烟海的诗文杰作。
女儿村,这里是国内唯一一个彰扬女性文化,再现摩梭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民俗的风情园。这里常年有四个独具一格的展览;中国古今女性第一展馆、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馆、中国56个民族服饰馆、巾幅风采剪纸艺术馆。有一个摩梭大家庭在此安家落户,他们来自有“母系氏族社会活化石”之称的泸沽湖,年轻女孩的山歌和甲搓舞,以及他们那质朴热情和不可思议的嗓音,令人惊叹。
白云源,在落差1200米的白云源景区,溪水随山势,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飞瀑跌泉,整条溪内有深潭50多个,有气势的飞瀑10多处。瀑布下有深潭、水潭倒映美景,山光水色融为一体,让人充分领略到“山因水美,水因水秀”的真味。
天斗地漏,位于桐庐县东南,与浦江、诸暨、富阳三县(市)交界处,距杭州80公里,距桐庐县城30公里。天龙九瀑景点位于雪水云绿产地雪水岭东,据古典记载:“其间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盖百里,而泄水龙王托居其间“,后人筑庙祭祀,以求雨水。在此崇山峻岭之中,林木苍翠,溪流随山势落差,自峭壁悬崖之上飞泻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俱数十米,为桐庐镜内第一瀑布群。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银河泻落、雷霆龙吟,身居其间,山水之奇绝给人以无限赞叹。悬崖飞瀑之上则溪流蜿蜒,幽谷鸣鸟,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巴比松度假庄园,有骑马、射箭、划皮艇等游乐项目,是一处台湾客商投资开发的充满田园生活的自然休闲之地。
峰之语蜜蜂王国,是由浙江峰之语峰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9000余万元建造的一个以参观游览、休闲、趣味、餐饮、购物为主题的农业、科技相结合的科技生态园。园区共分:蜜蜂花卉生态园、生产线、蜂文化博物馆、餐厅、大型购物商场五部分,以种植草莓、四季瓜果、生态养蜂及参观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前的蜂产品生产线,集中体现蜂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
纪龙山,放松身心的休闲野营之地,可以越山野、探洞灾;可以狞猎射击、烘烤野味;可以夜宿帐蓬感受篝火晚会的奇异乐趣,也可住到淳朴农家之中享受农家饭的美味。
罗山天子地,天子地生态旅游区位于桐庐百江镇罗山村,距县城45公里。是集山、水、林、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具有“秀、雄、奇、险”的山岳风貌。峡谷长达3000余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由民族风情休闲、沟壑峡谷、高山揽胜、天子地溶洞四大景区组成。据民间传说,八仙云游四海,路过此地,发现一小孩举止不凡,有“天子”相。于是八相下凡,精心调教,小孩成为“天子”,“天子地”由此得名。
杭州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称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五代时的吴越国(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原钱塘、仁和县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景点
虎跑梦泉
虎跑泉是一处以“泉”为主题的观泉、听泉、品泉、试泉的泉源景观,又是以性空、济公、弘一法师传奇故事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坐落位于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禅寺内。民间传说唐代性空大师游历此山,这里风景优美,只是无水源,决定去别处,忽然有神人告诉他即将有二只老虎会来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纯净无菌,从此“龙井茶叶虎跑泉”被称为 “西湖双绝”。 宋苏东坡赞虎跑泉诗中,留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的佳句。虎跑经全面改造,恢复了济公塔院、罗汉堂,并塑造栩栩如生的“梦虎”和济公传说浮雕。
灵隐-飞来峰
源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
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便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1993年,灵隐景区新辟了“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把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经典造像(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微缩于此,值得一看。
六和塔
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塔有七面八级,高59.89米,雄伟壮丽。登塔俯瞰,钱塘风光尽收眼底。现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华古塔苑。走进塔苑,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
六和塔身后北侧往山上走,越过塔苑,来到仿造应县木塔的台地,蓦然回首,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的雄姿尽现眼前,是最令人满意的拍摄点。
三潭印月
又称“小瀛洲”,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状,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榭轩,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边任何一个码头(分布在湖滨、中山公园、花港、岳王庙等处)乘西湖游船前往。
龙井问茶
以“茶”为主题的品茗清幽之处,在西湖西面的凤篁岭上。本名龙泓,又名龙湫,以泉名井。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已发现。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时不绝,水味甘洌,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呈现一根蠕动的分水线,颇具风趣。
龙井之西的龙井村,环山产茶,名西湖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元代虞集咏茶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龙井当地产的茶,产量很少,且大多远销国外。所以龙井村卖出来的“高价”茶叶,似乎并不“正宗”,还是杭州的百货商店里买的货真价实一点。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
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风和熙,令人心旷神怡。
断桥残雪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平湖秋月
从断桥由东向西走过1.1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孤山最东端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每年农历8月14日-16日,这里都将举办“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晚会。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岳庙
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始建于公元1221年,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内有忠烈庙、启忠祠和岳飞墓。忠烈庙内的岳飞塑像,上悬“还我河山”巨匾,为岳飞手迹。
孤山
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水,一山独特,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佳处。
千岛湖
千岛湖碧波万倾,千岛竟秀,群山叠翠,峡谷幽深,溪涧清秀,洞石奇异,还有种类众多的生物资源,文物古迹和丰富的土特产品,构成了享誉中外的岛湖风景特点。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已形成了品位较高、内涵丰富的羡山、屏峰、梅峰、龙山、动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区的14处景点。
㈥ 桐庐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秀丽的富春山水孕育了有地方特色的桐庐文化。桐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标识,是中华文明早期显现的标志。
桐庐玉器文化
去年,桐庐在潘家村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器时代的玉器制作工场,出土了大批玉器成品,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桐庐文化在远古时代的文明品位。这项考古成就表明桐庐文化在远古时代就有了玉器文化的体现形式。桐庐玉器文化有着三层内涵:
其一、桐庐玉器文化是我国玉器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中可以细分出玉器时代。这一玉器时代产生了玉器文化。桐庐玉器文化作为我国玉器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证明了桐庐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千多年前的《越绝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有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越绝卷第十一》中提到“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时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以铁为兵……。”这种关于时代的划分法是中国古籍中对社会发展形态划分的最早记载,是《越绝书》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大贡献。这是我对《越绝书》研究的最新发现,我的这一学术研究成果在贵报首次发布。关于桐庐玉器制作工场的发现证实了《越绝书》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越绝书》关于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时代划分论断要比西方要早二千多年。其中将玉器时代从石器时代细分出来的提法,至今还无人报导过古籍中的这一信息。
其二、桐庐在玉器时代已显露原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萌芽。桐庐在远古时代能生产如此多的玉器成品,绝对不是自给自足的产品,它是用于交换的商品。这一属性的发现说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物质文明是将物质文明的产品转化为商品,通过商品交换逐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凡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商品的生产基地,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桐庐是古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别发达的地区,因而是一个对古代社会有过重大贡献的地区。
其三、桐庐文化中的玉器文化是依托便利交通进行传播的。玉器工场地处水运交通便利的天目溪畔,玉器商品可以通过水运顺畅地进入钱塘江水系的广大地区。桐庐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交通文化是桐庐文化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推断,远古时代的木筏、竹筏和船舶已在富春江畅行。
桐庐远古玉器工场的考古发现引伸出桐庐文化中的玉器文化、商品文化、交通文化的三大内容。彰显桐庐玉器文化的历史文化品位,它将提高桐庐的知名度,为桐庐的经济发展服务。
桐庐和谐文化
桐庐文化中有一种可贵的和谐文化现象。它表现在桐庐居民构成的包容性、和诣性,桐庐人对外来人口的宽容性、融合性。许多地方在居民的构成中都存在一定的区域排它性,而桐庐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居民构成包容性、和诣性品格。这种包容性、和诣性表达了古代的君子风格,即桐君风格。以我的家乡横村镇为例:在镇上,世世代代都有横村的原住民和有来自绍兴、萧山、宁波、诸暨、东阳、永康、义乌、丽水、建德、新登、金华、兰溪、温州、安徽、江西几十个地方的商人、工匠和逃难落户的人群。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各执特色行业,形成一个多彩商埠。解放以后还增加了大批新安江移民,同样和谐相处。桐庐在历史上,以能容纳灾民而闻名。这为和谐民风增添了荣誉。听我母亲说:四县联中(桐庐中学的前身)在抗战中,曾在杜预村办学。早上,各家各户都自愿免费为学生备好洗脸水、开水。学生都住在农户家里,有的还结为亲戚。乡亲们用当地的一句“后山要比前山高”的民谣祝愿学生奋发向上。(前山与后山是杜预村后的二座山)和谐的民风让四县联中的学生深受感动。正是这种和谐的文化造就了四县联中的杰出人才。
桐庐山水文化
桐庐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历史名画《富春山居图》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绘桐庐山水。因为有了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才有历代艺术家创造的桐庐诗画。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各方游客,历代名人。于是就有了世代繁荣的桐庐旅游文化和名士文化;好山好水才有好药材,于是有了桐庐医药文化;桐庐山水文化今天得以传承,得益于桐庐山水文化根植于百姓对一方山水的热爱和保护。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在世界生态环境被大规模破坏的大背景下,桐庐能保全的这一片特级山水风光,十分难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桐庐县提出建设“中国最美的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规划。
清净的桐庐山水培育了桐庐人的开朗、直爽、通达、包容的品质。所以桐庐山水文化与桐庐文化的其它门类是相互关联的。
桐庐医药文化
桐庐是中国中医鼻祖桐君的故乡。作为桐庐地域标志的桐君山就是桐君的出处。桐庐自古以来,盛产中药,代出名医。桐庐的医药文化、桐庐的桐君中医始祖地位,在国内外得到公认。中草药重要产地争先打出“桐君”的的牌子。我在四川,问四川桐君医药集团公司的朋友:“桐君”是桐庐的,四川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们说“桐君是中华的医祖,桐庐不用,我们就先用了。”他们以取桐君之名为荣。所以“桐君”二字是含金量极高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形资产。桐庐医药文化是桐庐的一项文化富矿,有待深入开发。桐庐应该成为中国的中药集散中心,中医研究中心,中国医药文化标志区域,中国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区域。桐庐应该追报中国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项遗产名录的扩展地。
桐庐地名文化
古老的桐庐在地名上也留下了古老的信息。桐庐地名文化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内涵。桐庐的“桐”,通常都理解为油桐树的“桐”。本人以为桐庐的“桐”,即是油桐树的“桐”,又是梧桐树的“桐”。油桐之乡,梧桐之庐,桐君之庐,梧桐引凤,应该是桐庐地名的多层含义。油桐是古代造船的重要原料,是古代桐庐重要出口商品,是让桐庐扬名的商品,所以桐庐是古商之乡。山水如画,梧桐引凤,所以桐庐是凤凰之乡,旅游之乡。桐君之庐,医祖圣地,所以桐庐是中医之乡。桐庐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听说有人想把“桐庐县”改名为“富春县”,我认为是万万不可的。
再如窄溪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越绝书》上提到秦始皇到绍兴是从“窄中渡”。当时秦始皇想在现在的杭州过江,但不可能。只得沿江寻找江窄处过江。沿江有“窄”字的地名只有“窄溪”。秦始皇渡江后,“道度诸暨、大越。”即经诸暨到达绍兴(当时称大越)。《水经注》一书中称“浙江”为“渐江”,古音“渐”的发音与“窄溪”方言的“窄”字相仿。山东人念浙江的“浙”,发音也与方言的“窄”字相仿。这是因为越王句践称霸山东时,将“浙江”二字的发音带到了山东,世代相传到如今。所以,我认为将“窄溪”这个值得研究的地名改掉是很可惜的。
桐庐地名文化值得研究开发的内容很多。如杜预村名是否是三国的名将杜预在此留名。等等课题有待我们去发掘。
桐庐文化中还有交通文化、语言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我这里不想更多地展开,就举一个例子,我从家乡的方言中得到了学术研究中的营养。《越绝书》记载“越人谓盐曰‘余’”。在普通话里,这二字发音相差很远。我从家乡土话“盐”的发音与余姚、余杭的方言发音对照,发现是同一个相近的发音。于是我提出古越语“盐”的发音就是桐庐方言“盐”的发音。余姚、余杭实际上就是“盐姚”、“盐杭”。这些地名都与盐有关。发音也相近。
㈦ 桐庐的历史人有谁
中药鼻祖桐君老人
一代宗师叶浅予
唐朝状元施肩吾
东汉隐士严子陵
唐朝诗人徐凝
㈧ 桐庐民间传说
有明一代,桐庐出了两个最为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人称俞都堂的俞谏,而另一个则是号称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庐人对这两位桐庐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们两人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真或假,但都成为了桐庐人文历史中的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姚夔的传说。
姚夔,字大章,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姚夔在乡试、会试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给事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书。姚夔去世后,被赠与少保,谥号文敏。姚夔才能宏大,心胸开阔磊落。朝廷商议没办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决定。他在吏部的时候,很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为官之时,当时的皇帝景泰帝身体不舒服,姚夔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英宗皇帝的太子。但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天,姚夔原本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地请求恢复太子,但石亨等人已早一步奉太上皇英宗恢复皇位,且将姚夔调到南京礼部。明英宗一直都很了解姚夔的为人,后来听闻恢复储君的议论时,便立即用快马将他召回,并将他升为左侍郎。
姚夔为人坚持原则,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召令南畿等地的诸生:只要缴交粮食救济灾荒,就可以入国子监。姚夔认为此法不妥,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后来,各地多次出现灾害怪异,姚夔上疏请求皇帝经常出席御前讲经,主持各项重要政务的裁决。亲近正人君子,远离小人,节约各项费用,爱惜器物,无论衣食言行,都要遵照祖宗既成的法规,以回报天意。皇帝看完后深感赞同并褒奖了姚夔。孝宗时,皇帝相信番僧,有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等级,没有限制。奸人羡慕他们,竞相成为他们的同伙。姚夔尽力进谏,情况才稍微减退。姚夔历经数朝,每次遇到灾害怪异,他都会请求皇帝救济抚恤,并表达对受灾百姓的担心和关爱。
㈨ 浙江杭州桐庐县有什么名人遗迹和神话传说
1、桐庐县翙岗的由来
相传吴大帝孙权的曾祖母起初就葬在翙岗古村落中,后来孙权的父亲孙坚贪图距翙岗十多里处,风水主子孙“一朝天子”的乌石山,将孙权的曾祖母改葬在了乌石山处。结果孙家真的就只出了孙权这一朝天子,而没有万代诸侯,后悔不已,所以后人就将这里称为“悔岗”。
而明代的政治家刘伯温十分喜欢这里,他认为悔岗地形如同起飞的凤凰,便将“悔”字改为“翙”,并题写匾额:“凤翙高岗”,“翙”是鸟飞或鸟飞的声音的意思,寄寓着刘伯温对翙岗的美好期望。
2、桐君山
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事,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桐君山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
3、桐庐天子地
相传八仙云游路过此地,见两条山脉走向酷似两条青龙,正啧啧称奇时,一朵红云从空中坠入山谷,铁拐李掐指一算,连连惊呼:“此天子出生地啊!”虽是神话,然相传1600年前的南宋开国皇帝刘裕就降生在此,公元420年刘裕称帝,重游罗山故里,御封此地为天子地。
4、桐庐天龙九瀑
相传雪水龙潭中原来无龙,直至唐初,山东有一男一女二个老者,托梦给宰相魏征。控告泾河龙王在河北、山东一带降雨时,克扣雨量,旱情未除,请魏征主持公道。魏征听后十分恼怒泾河龙王是所作所为,党籍拔剑,去找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闻信后,急忙带着九个龙子乘风逃走,一日到了雪水龙涎顶,见一泓清泉从山崖中飞出,连跃九级,形成九个天然水潭。看四周山峦叠嶂,荒芜人烟,环境悠静,适合驻住。决定留下来。老龙王告诉众龙子,要接受教训,安分守纪,多做善事,好好生活。
5、桐庐县彰坞村
传说明朝洪武八年,窄溪有徐姓两兄弟。弟弟成年后搬迁到了天子岗山脚下,这里也就是后来彰坞村所在。
后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口多起来了,老阿太定了个黄道吉日,采来七枝樟树树苗,同大伙商量,定为上午十点一刻七树下土立村(铜山上种了3枝,假山上种了4枝),摆好七挂大响炮,以打锣为号同时下种,时间一到,打锣人打起了大锣,并响炮齐鸣,在响炮声中七树下土,彰坞由此立村。
树逐渐长大,人也逐步增加,老阿太娶了妻子成了家,并生了七个儿子,经辛勤劳动,把七个儿子扶养成人。七个儿子十几年后共建造了七座大楼房,房子结构好,造型美,牢固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有四幢老房子完整无缺,是村里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几百年的七枝樟树几经风雨,至今仍在。围绕着整个村庄,成为了彰坞村的风景树。
㈩ 桐庐县的著名人物
崔涂 [唐] 唐朝诗人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生平简介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历代评论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详细]
王缙 [宋]
王缙(生卒年未详),字子云,宋分水(今桐庐县分水镇)人。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授歙州(今安徽歙县)司法参军,升任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知州。吏部考核,其品格与治绩皆列一等。高宗诏其入京面对,初拟授任滁州,以固边备,因朝议未决,改任虔州(今赣州)知州,未几召回任金部员外郎。复出将任温州,陛辞时,皇上称他不宜离开朝廷,即拜为监察御史,擢升殿中侍御史。首陈“正纲纪”、“明赏罚”等六事;又东南大旱,缙提出禁科役、免谷税等赈灾弭变措施,颇受朝廷重视。不久,再迁右司谏。时淮河一带战事紧急,某将畏缩不前,请严治,以振抗敌保国之军威。又因大臣间相互倾轧,缙深为忧虑,......[详细]
章孝标 [唐] 唐朝诗人 (791~873)
章孝标(791—873年),唐代诗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李绅镇守扬州时,于宴集上,以“春雪”命题赋诗。章孝标下笔立就:“六出飞花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满座皆惊服。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由长安南归,先寄友人一书,其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踌躇满志之状跃然纸上。适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大惭拜谢赐教。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事,终秘书省正字。有诗集一卷。韦庄编的《又玄集》录其《归海上旧居》、《长安春日》两首,称其深得诗律之精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