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述评历史人物

述评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7 16:07:01

A. 历史人物述评报告.

刘邦是沛县人(江苏沛县),在秦朝时曾做过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有一次,上司要刘邦押送一批民工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天天赶路,每天总有人逃跑,管也管不住。刘邦想:照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无法交差。干脆决定把这些民工放了,让他们自找活路去吧。民工们知道后激动得直哭。当时有十几个民工情愿跟着他一起找出路,刘邦就同十几个民工逃到芒砀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陈涉起义以后,刘邦的朋友沛县县衙的文书萧何等人杀了县官,让刘邦当了沛县的首领,所以人们称他“沛公”。后来刘邦又和张良(桥下拾鞋的张良)汇合,他们谈得很投机,便一起投奔了当时声势最大的项梁。项梁立了楚怀王以后,刘邦就听楚怀王的调遣了。

楚怀王派刘邦攻打咸阳(秦国都城),刘邦便调动人马,一直攻到咸阳城外,迫使秦朝投降。刘邦进入咸阳,统治了十五年的秦朝灭亡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劝告,进了咸阳以后公布了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受到百姓的欢迎,大伙争先恐后地拿着酒肉去慰劳军队。刘邦的人马在百姓中留下了好印象。

后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很不服气,但因当时自己的力量太弱,没办法和项羽争高低,只好带人马到他的封地南郡(陕西省汉中东)去。

到了南郡,刘邦招兵买马,发现和重用有才能的人,准备和项羽争夺天下。

有一次,丞相萧何一人亲自连夜追回了一个逃兵,逃兵名叫韩信。

听到这事以后,刘邦觉得很奇怪,生气地问萧何为什么亲自去追一个逃兵?萧何说:“将军有的是,像韩信这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不想打天下就别用韩信,要是准备争天下,就非用他不可。您到底怎么样呢?”刘邦说;“我当然不能总留在汉中啦。”萧何说:“那您就赶快重用韩信,不然早晚他还是要走的。”刘邦对韩信的才能还不太相信,就说:“让他当个将军吧。”萧何说:“太小,这样还是留不住他。”刘邦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萧何这才同意了,他接着说:“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选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刘邦一一答应了。

到了拜将那天,大家才知道大将是地位低下的韩信,都很吃惊,但汉王刘邦在仪式过后接见了韩信,恭敬地向韩信请教战胜项羽的策略。韩信说得头头是道,刘邦听了很高兴,只后悔没早发现这个人才。

由于刘邦听取意见,善用人才,最后终于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公元前二零二年建立了比秦朝更强大的汉朝,刘邦就是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在庆功会上,当着众大臣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要知道成功失败,全靠用人。坐在帐帷里定计划,算得准千里以外的胜利,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运送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能攻下城,打胜仗,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我能重用他们,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被我灭了。”

汉朝共维持了二百二十多年的时间,都城一直设在长安 (陕西西安),历史上把这个时期叫做“西汉”,也叫“前汉”。

乾隆简介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B. 求个历史人物述评报告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影响的个人。按其对历史所产生影响的性质,又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 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运用这一原理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大的方面去把握历史人物的特殊性。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不同类型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有其特殊的方面。
其次,要分析制约人物活动内容的因素。第一,一定的历史人物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列宁说:“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注意理论的绝对要求,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卷,512页)第二,历史人物又具有阶级的制约性,一定的阶级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难免要打上阶维的烙印。历史人物的历史命运,一般来说是随着他们所属的阶级兴衰而沉浮的。此外,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的强弱不同,主要取决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 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
最后,要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矛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人物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同样个有不同特点,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形。因此我们分析每一具体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分阶段去评价。
二. 坚持“两点论”“重点论”
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事物内部矛盾诸多矛盾中必有一对是主要矛盾。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延缓或促进作用。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分析事物主要矛盾的时候,也要注意次要矛盾。不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运用“两 点论”不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每一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对客观现实产生了浣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积极的一面;也夺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并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一面。就秦始皇本人南昌言,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攻打匈奴等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焚书坑儒,聚敛赋税,加重力役,严刑苛法等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这是其有过的一面。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两点论”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即使在同一矛盾体中,双方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重点论”抓主流。
何为主流,何为支流,便是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性质上的认定。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是以败之。”这一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赵翼没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损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是次要矛盾。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载矛盾的次要方面----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 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对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不说,因其推动了历史前进和发展,所以其功绩应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主流。因而,对该历史人物评价应是肯定的。
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分史人物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840年,拿破仑从罗马教会手中夺过皇冠,戴在头上,当上了尖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皇帝”一词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从这点看拿破仑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但我们从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来看,他不但没有恢复,保护过时的封建制度,而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是进一步摧毁这种制度,保卫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拿破仑的政权不是封建政权,而是大资产阶级的军事政权。
历史上还有许多同一本质的东西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例如,同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 使用暴政,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韩非子则强调用严厉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我们只要通过分析,找出他们的共同目的,就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本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四. 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一般来说,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历史发展反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必然 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对历史的前途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无数的偶然事件表现出来的。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我们要善于透过偶然事件找出隐藏在历史发展过程内部的必然性。
历史任务的时机成熟了,提出了社会变革的要求,一定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任务,满足这个要求,这是必然的,准来做这件事,恰巧是某个人物而不是别人,这又是偶然的。法国在督政府统治时期,内夺王党叛乱,外有武装干涉,督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客们对此束手无策,大资产阶级需要强力政权。当时远在埃及的拿破仑从一张报纸上了解到法国国内局势后,便离开埃及军队,独自回国,发动雾月政变而上台。恩格斯于1894年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曾这样评论拿破仑,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何等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人具来扮演的。这是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一个人的时侯,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尊号),克伦威尔等等 ,恩格斯的评论说明:拿破仑的崛起是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法国社会阶级斗争形式造成的,即时事造英雄。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不具备产生历史人物的必要条件,任何英雄豪杰都“永远跨不过由可能到现实的门阶“(《普列汉诺夫哲学选集》第二卷 368页)
五. 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
主观动机是历史人物改造社会的要求。客观效果是主观动机运作后产生的结果。
个人的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的,民族的。哥伦布怀着追求黄金的热望,,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其客观效果远远超出了哥伦布的主观动机,但实际上哥伦布的动机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动机,反映了资产阶级谋求发展的要求,因而,最后的效果亦非偶然,两者并不矛盾。
列宁说过,据说历史喜欢同人开玩笑,本来想进这屋子,结果却走到另一间屋子里。这形象地说明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相一致的特点。不要认为主观动机是好的,就可以置不良的客观效果于不顾。秦始皇焚书坑儒,从主以动机上看是为了维护统一,理应是肯定的;但从客观上看,它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远远超出了其主观动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一的范畴,因而应予以批判。同时,也不要认为产生了良好的客观效果就可以置不良的主观动机于不顾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殖民侵略有功的观点就是片面地夸大其客观效果,因而是错误的。
六. 正确分析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 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932页)
杰出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承担者,是历史过程的影响者,他们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历史任务对历史的影响再大,也决不能影响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面看个例子: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巨大欲望,就不会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也就不会有现代资本主义和各种划时代的科技发明;如果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欧洲人就不可能郑入那场可怕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 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动机,欲望的努力所决定的。
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犯了“英雄史观”的错误,即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 ,根本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七. 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教会学生给历史人物列提纲。方式有三种:一是横向分析法,把历史人物按活动性质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例如,“评述汉武帝”一题,我们可以把其政绩分为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次评述。二是纵向分析法,把历史人物按时间顺序分成几个阶段。例如,“试述李大钊对我国革命的主要贡献”一题,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方面进行评述。三是纵横结合法,即把历史人物先分成几个阶段,再将各阶段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例如,“概述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活动”一题,我们从纵向上将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然后从横的方面----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每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又可分为更小的单位。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政治方面又可分为:1。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2。关于土地革命的理论;3。关于军事的理论;4。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其次,教会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概括。例如,“简要叙述孙中山先生的主要活动”一题,就需要把散见于高中〈〈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等有关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叙述。
概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原文大小要点全部概括进去的详细概括;二是舍去大部分比较次要的要点,保留少部分比较重要的要点中度概括; 三是只用一个句子就把一个历史事件甚至它的意义叙述出来的高度概括,究竟采取那种概括方法应视具体问题而定,一般来说,要点越多,要求概括的层次就较高。
最后,教会学生在评述历史潮流人物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一般的人物评述题高水平该以述为主,以“寓评于述”为主要表现方法。“一事一评”,“数事合评”,还可“分阶段评述“等 。

C.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述

历史人物很多复,仁者见仁。制
比如:唐朝的李世民,他可以杀掉自己的亲兄弟,但,他仍可以是为国为民的一代明君。
宋朝的文天祥,不降元蒙,视死如归,这种凛然正气,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明朝的于谦,能够在危难之际,保护京城,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清朝就不想说了,这种小朝廷,让中华文明、科技倒退的王朝,真的让人很悲哀。清朝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这种破坏性极强的政策,让华夏子孙失去了道德、责任,失去的创造,仅仅剩下奴才嘴脸。。。呜呼!

D. 请问历史人物评述怎么写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
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
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
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参考资料:张学良
3

E. 一:历史人物述评报告.

修三:简介报告(诗,小说,词,元曲.选一种)
1.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文学风格.
2.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经济文化)
3.在历史上的影响,历史上的地位.
4.字数500子左右.
老师要下个星期交的..

F. 一句话评述一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刘备 一世枭雄
李白 一口气就是半个盛唐
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岳飞 精忠报国
刘禅 乐不思蜀
慈禧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唐明皇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武帝的李夫人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康熙 千古一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陶渊明 以道家之精神,行儒家之事业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李后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林甫 口蜜腹剑
鲁迅 中国的脊梁
张良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凯撒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希特勒 人类最大的战争魔王
彭德怀 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朱镕基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回答者: strikerzhu - 门吏 二级 2-2 00:09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回答者:あ我爱小雯あ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 08:20

厉害啊
回答者:monster945 - 助理 二级 2-2 09:32

毛泽东:人民领袖
周瑜:智慧有余,气量不足
周恩来:公仆的楷模
回答者:76035 - 助理 二级 2-2 10:23

成也风云,败也风云
呵呵
回答者:664370180 - 兵卒 一级 2-2 11:49

话多了没处讲————上面的人
回答者:acpaolomaldini - 秀才 二级 2-2 14:50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答者:无量居士 - 千总 四级 2-2 15:17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刘备 一世枭雄
李白 一口气就是半个盛唐
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岳飞 精忠报国
刘禅 乐不思蜀
慈禧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唐明皇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武帝的李夫人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康熙 千古一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陶渊明 以道家之精神,行儒家之事业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李后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林甫 口蜜腹剑
鲁迅 中国的脊梁
张良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凯撒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希特勒 人类最大的战争魔王
彭德怀 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朱镕基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曹操:制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周瑜:智慧有余,气量不足
周恩来:公仆的楷模
回答者:bimingze1104 - 初入江湖 二级 2-2 15:51

垃圾
回答者:可爱1988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 23:07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刘备 一世枭雄
李白 一口气就是半个盛唐
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岳飞 精忠报国
刘禅 乐不思蜀
慈禧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唐明皇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武帝的李夫人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康熙 千古一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陶渊明 以道家之精神,行儒家之事业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李后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林甫 口蜜腹剑
鲁迅 中国的脊梁
张良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凯撒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希特勒 人类最大的战争魔王
彭德怀 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朱镕基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回答者:strikerzhu - 门吏 二级 2-2 00:09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回答者:あ我爱小雯あ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 08:20

厉害啊
回答者:monster945 - 助理 二级 2-2 09:32

毛泽东:人民领袖
周瑜:智慧有余,气量不足
周恩来:公仆的楷模
回答者:76035 - 助理 二级 2-2 10:23

成也风云,败也风云
呵呵
回答者:664370180 - 兵卒 一级 2-2 11:49

话多了没处讲————上面的人
回答者:acpaolomaldini - 秀才 二级 2-2 14:50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答者:无量居士 - 千总 四级 2-2 15:17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刘备 一世枭雄
李白 一口气就是半个盛唐
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岳飞 精忠报国
刘禅 乐不思蜀
慈禧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唐明皇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武帝的李夫人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康熙 千古一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陶渊明 以道家之精神,行儒家之事业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李后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林甫 口蜜腹剑
鲁迅 中国的脊梁
张良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凯撒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希特勒 人类最大的战争魔王
彭德怀 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朱镕基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曹操:制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周瑜:智慧有余,气量不足
回答者:玩游戏到头大 - 初学弟子 一级 2-3 20:54

汉武帝的李夫人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康熙 千古一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陶渊明 以道家之精神,行儒家之事业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李后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回答者:№直¨觉_ - 试用期 一级 2-4 15:23

李林甫 口蜜腹剑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鲁迅 中国的脊梁
张良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凯撒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回答者:mingyan2003 - 试用期 一级 2-4 15:31

人是多维度的,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和定性,更何况,众人所知的都是表面,有几位人可以了解一位伟人一生的沧桑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读部分传记

牛顿
最杰出的灵长类动物
回答者:ksben - 助理 二级 2-4 15:40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回答者:世纪博士 - 初学弟子 一级 2-6 22:39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刘备 一世枭雄
李白 一口气就是半个盛唐
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岳飞 精忠报国
刘禅 乐不思蜀
慈禧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唐明皇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武帝的李夫人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康熙 千古一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陶渊明 以道家之精神,行儒家之事业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
李后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林甫 口蜜腹剑
鲁迅 中国的脊梁
张良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项羽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凯撒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希特勒 人类最大的战争魔王
彭德怀 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朱镕基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诸葛亮,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泽 东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
袁崇焕 功到雄奇即罪名
崇祯 自毁长城
牛顿
最杰出的灵长类动物

G. 历史人物述评报告 秦始皇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H. 史记人物述评

1、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
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
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4、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
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5、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
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阅读全文

与述评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