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这下你该满足了吧???
郑姓古代历史名人(现代略)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 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贰』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郑姓的名人有:郑旦、郑袖、郑国、郑兴、郑玄、郑和、郑成功、郑燮、郑渊杰、郑爽等等。
1.郑旦
郑旦,春秋末期越国美人。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居浣纱溪东。美艳绝伦.
越王勾践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郑旦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吴王夫差。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
2.郑国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人。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3.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一说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4.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5.郑爽
郑爽,1991年8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09年,郑爽因主演现代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进入演艺圈,并凭借该系列剧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提名。2012年,郑爽凭借个人首部电影《画壁》获得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新演员金奖和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2014年,她因主演仙侠剧《古剑奇谭》而获得第13届华鼎奖全国观众最喜欢的影视演员。
参考资料网络-郑爽
网络-郑成功
网络-郑和
网络-郑旦
网络-郑国
『叁』 姓郑的名人明星伟人
1、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肆』 中国历史上姓郑的最伟大的人物
[郑国] 是战国抄时的著名水利工程师 , 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沃野千里。历史上记作“郑国渠”。
[郑吉] 汉代大将军,保卫边疆战功赫赫,封安远侯。
[郑和] 明朝航海家,原名马三保,民间称他三保太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人物。
[郑成功]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的名将。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伍』 从古到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 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陆』 姓“郑”的有哪些历史名人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
名人
郑国 - 中国战国时着名水利学家。前246年为秦筑渠(韩水)三百里,号称「郑国渠」。被后世奉为「水神」。楚霸王项羽籍部将郑荣之父,汉大司农郑当时的祖父。
郑躬 - 西汉广汉郡起义首领。前18年,郑躬率领六十余人,放出囚徒,夺取兵器,攻入四个县,聚众一万人,自号山君。前17年冬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发郡中兵及蜀郡兵共计三万,击败郑躬。
郑众 - 东汉学者
郑众(另一人) - 汉和帝时的宦官,曾参与诛杀窦宪
郑玄 - (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人,东汉经学家。
少时习《易经》丶《公羊传》。后拜马融为师,习古文经。因党锢事件而被禁,专心着述古文经。遍注群经,乃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世称「郑学」。200年官渡之战时,被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病故於途中。
代表作为《毛诗笺》丶《三礼注》。
郑樵 - (1104年—1162年),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
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丶礼乐之学丶语言学丶自然科学丶文献学丶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丶白盐丶白姜丶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网络全书。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丶司(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郑樵着述等身,但流传不多,仅《夹漈遗稿》丶《尔雅注》丶《诗辨妄》丶《六经奥论》和《通志》等。
郑光祖 - (?—?),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着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丶马致远丶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着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丶外交家。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丶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丶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於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丶书丶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丶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丶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丶《板桥词钞》丶《板桥家书》丶《板桥题画》丶《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小名福松。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并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死后葬於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闽语的「国姓爷(Kok-Seng-Ya)」。
郑芝龙(1604年-1662年),号飞黄,小名一官,有飞虹将军的称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朝末年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以所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一官党着称,发迹於日本平户藩,为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为其人。父郑绍祖为泉州太守叶善继的库吏。郑芝龙弟三人:郑芝虎丶郑鸿逵丶郑芝豹。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丶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台湾的统治者,郑成功长子。
郑观应(1842年—1922年),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三乡雍陌人。为中国近代着名文学家丶思想家和实业家。
郑振铎(1898年 - 1958年),生於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作家,文学史家,着名学者,字西谛,有郭源新丶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柒』 所有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小名福松。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并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死后葬於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闽语的「国姓爷(Kok-Seng-Ya)」。 郑芝龙(1604年-1662年),号飞黄,小名一官,有飞虹将军的称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朝末年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以所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一官党着称,发迹於日本平户藩,为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为其人。父郑绍祖为泉州太守叶善继的库吏。郑芝龙弟三人:郑芝虎丶郑鸿逵丶郑芝豹。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丶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台湾的统治者,郑成功长子。 郑观应(1842年—1922年),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三乡雍陌人。为中国近代着名文学家丶思想家和实业家。 郑振铎(1898年 - 1958年),生於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作家,文学史家,着名学者,字西谛,有郭源新丶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补充: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
『捌』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1、郑袖,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姿色艳美、性格聪慧,但善妒狡黠、阴险恶毒、极有心计。郑袖干涉朝政,收受贿赂,勾结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张仪,让楚国终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3、郑兴,东汉经学家。两汉之交时著名的儒学大师。郑兴擅长历算,喜好古学,尤其对《左氏》、《周官》有研究,东汉研究《左氏》的人多半出自郑兴的流派,与当时另一个经学家贾逵合称郑贾,他们的学术流派被称为郑贾之学。
4、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5、郑成功(1624-1662),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