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知己知彼的历史故事

知己知彼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7 10:07:32

A.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什么历史典故

《孙子·谋来攻篇》中说: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
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B. 历史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故事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陈汤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知识渊博,擅长撰写文章。陈汤家境贫寒,乞贷没有节制而被同乡人瞧不起。后来,陈汤被推荐为郎,经常出使他国。时间长了,被封为西域副校尉,和甘延寿一起做事。宣帝时,匈奴内部变乱,五个单于争夺大权。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为得到汉朝的支持,都将自己的儿子派到汉朝,汉朝都接受了他们。后来呼韩邪单于来到汉朝,拜见皇上。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单于破落孱弱而投降了汉,不会再回来了,便向西占领了右地。不久,汉出兵送回呼韩邪单于。这时的郅支单于已经占领了呼偈、坚昆、丁令三国并在那里建了都城。郅支单于不满汉拥护呼韩邪而不帮助自己,将汉使者江乃等人拘了起来。初元四年,郅支单于释放使者,要求汉朝归还他的儿子,并表示愿意归附汉朝。汉派卫司马谷吉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去。到达西域后,郅支单于反悔,杀死汉朝派来的使臣。郅支单于知道自己背负了汉朝,又听说呼韩邪日益强大,便向西逃到康居。汉派使者三辈来到康居,要求运回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单于将使者扣留,不肯奉诏,他上书汉皇说:“我愿意归附强汉,但必须将天子的儿子送来。”建昭二年,陈汤与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虑,多计谋,好奇功,每次经过城池山川,常常登山远望。到达西域后,陈汤和甘延寿商议说:“郅支单于虽逃到远方,但那里没有强兵守卫,如果发动屯守边疆的将士,指挥乌孙国众兵直接攻打那里,郅支单于想逃也没地方逃,想守也守不住,千载之功可一朝完成。”甘延寿听后,想要奏请朝廷。陈汤说:“国家与公卿讨论的都是大策略。此事,无须上奏。”甘延寿还是犹豫不决,因为他和陈汤的想法不同。刚好此时,甘延寿久病不起,陈汤便独自下令,聚集起城边诸国士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甘延寿听到后大惊,想要制止。陈汤大怒,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军队已经聚集,您想败坏众人的心志吗?”甘延寿只好顺从。陈汤总共聚集汉兵、胡兵四万余人。集合好军队后,甘延寿、陈汤立即上疏谢罪,表白自己假托圣命的罪过,并陈述了所面临的军事状况。即日,陈汤率军出发,军队分为六个部分。他们从温宿国出发,由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国,来到康居东界,传令部下不准抢掠当地百姓。这期间,陈汤召康居东界贵人屠墨入见,向其明示汉朝的威信,最后双方共饮结盟。汉军继续前进,在距单于城六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后来,又擒获了康居贵人贝色子男开牟,让他作为向导。贝色子就是屠墨母亲的弟弟,他也仇恨郅支单于,所以他把所知道的情况全部说了出来。第二天,军队继续前行,在距郅支单于城三十里处驻扎。郅支单于派人问汉兵前来做什么。汉军回答说:“单于上书说愿意归附大汉,亲自进朝。天子哀悯单于远离大国屈居康居,由此派都护将军前来迎接单于。因为害怕惊动左右,不敢到城下。”甘延寿、陈汤又责备说:“我们远来迎接单于,至今没有见到单于派代表出来,难道单于忘记了这件大事,不行客主之礼?”第二天,军队在距郅支城三里的地方驻扎。不久,汉兵望见单于在城上立起五彩幡帜,数百人披战甲上城,一百多骑兵出城,一百多步兵把住城门。城上的匈奴士兵不断向汉军挑衅。甘延寿、陈汤命令部下听到鼓音向前接近城池,士兵四面围城,各有所攻。军队接到命令后,穿过沟壑,铁盾为前,弓箭为后,仰射城楼上的人。那里的匈奴兵赶忙逃下去。土城外有一个重木城,城里人从木城中射箭,射伤了很多汉兵。于是汉兵点火将木城烧掉。夜里,城里数百骑兵想突围逃跑,结果全部被城外的军兵杀死。刚开始的时候,郅支单于听说汉兵来了,就打算逃跑,但害怕康居的居民认为自己变成了汉兵的内应,所以没有逃;又听说乌孙诸国都出兵了,自己更是无处可逃。郅支单于出了城,但又回到城中,说道:“坚持防守,汉兵从远处而来,不可能久攻。”这才披上战甲来到楼上。诸阏氏夫人等数十人正在用弓箭射击城外的军兵。城外的人也射中了郅支单于的鼻子。郅支单于赶忙下城,退守到内宫。半夜过后,木城被攻破,敌兵退守土城,登上城墙大呼。康居的士兵一万多人分在十多处,四面环城,与城内的军兵相呼应。夜,汉军数次奔袭军营,遭到抵抗,于是停止了进攻。天明时分,四面火起,汉兵###起来,大呼进攻,钲鼓之声惊天动地。康居这才引兵退去。汉兵从四面攻入土城中,郅支单于和手下男女百余人逃入内宫。汉兵放火烧内宫,争相进入内宫杀敌立功;最后,将郅支单于斩首,获得了汉使节所奉的帛书。这次战斗总共斩首阏氏、太子、名王和他们的手下总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获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陈汤把所获的都分给了发兵的诸国首领

C. 知已知彼的历史故事

兵家之圣祖孙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即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也就是说,在战场上,事先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才能百战都不失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可能性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麽每战必败。
所以孙子认为,"故君子之所以患于於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就是说,经分析国君在三种情况下可能贻患军队;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妨碍军队获胜。不知道三军事务而要干预军政,那麽将士们会困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权谋而要任三军之职,那麽将士们会疑惑顾虑。
军队既困惑不解又疑惑顾虑,那麽地方诸侯发难起兵的时候就到了,这就是所谓的扰乱自已的军队而引导敌人获胜。
打仗要知彼知已,同样,经商也要知彼各已。因为商场如战场,如果能做到知彼知已,就能百战不殆,在激烈在市场竞争中获全胜;如果不知彼而知已,同样,经商也要知彼知已。因为商场如战场,如果能做到知彼知已,就能百战不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攻自破,只有这样,对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发明和选拨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D. 所向无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等战争类成语故事。急!!!!!!!!!

万夫莫开
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打草惊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专
有勇无谋
全民属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
揭竿而起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观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
五十步笑百步
杀身成仁
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运畴帷幄
一鼓作气
再衰三竭
破釜沉舟

E. 历史上知己知彼的知音有哪些

卓文君、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户喻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如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如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没办法,还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们。
后来司马相如渐显达,想纳妾,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不过,考证家们言此诗是民间作品。司马相如素有消渴疾(即糖尿病),但他又贪念如君的美貌,后来就死在了这个病上。如君著诔文,流传于当世。
管仲、鲍叔牙: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管仲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
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鲍叔牙糊涂,吃了大亏了。
“鲍叔牙真糊涂!跟管仲两个人合伙做买卖,表面说是合伙,其实本钱都是鲍叔牙的;那么,赚了钱,管仲凭什么多分呢?至少也应该一人得一半啊!”。
而鲍叔牙却回答说:“你们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些是应该的。”
“这……”鲍叔牙的这番话,说得几位朋友无话可说。
管仲和鲍叔牙也曾经一同上战场;在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表现得一点都不勇敢,人们都对管仲很不满。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管仲不肯拼命的原因,是他的母亲年纪大了,只有管仲这么一个儿子,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他的母亲就没人奉养了。”“啊!这……”这一番话,又使那些人无话可说。
后来管仲也曾经做了几次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不好,而被免职了,大家都耻笑他。而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其实,管仲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运气不好;这些小事不适合他来做,他的能力很强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又失败了,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接掌了齐国的政权,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告诉他说:“我们国家经过这么久的混乱,现在总算安定下来,为了使全国百姓以后能好好过日子,我要请您做宰相,帮助我治理国家。”
想不到,鲍叔牙竟然拒绝了。他对大王说:“感谢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实在无法担当这么重大的责任。”
“您不肯帮助我,我怎么能治理得好国家呢?”“大王,我推荐一个人,他才是最适合的宰相人选。”
“谁?”“管仲!”“管仲!这个人我

恨不得杀了他,您还要我请他做宰相?”“大王,当时管仲要谋杀您,是为了公子纠的缘故。他辅佐的是公子纠,当然希望公子纠能够做齐国的国君,而您是公子纠的竞争对手,所以他只好想办法除掉您,并不是他对您个人有什么仇恨啊!”“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们齐国强大起来,成为天下的霸主呢?”“当然想啊!”“那么您一定要忘掉过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够帮助您达到这个理想。”
“好吧!”于是,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以最隆重的礼仪,请管仲来做宰相。果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将齐国治理成富足强大的国家。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

F. 请举例一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一些历史事例故事,先发制人的那些故事,谢谢

官渡之战,赤来壁之战自, 田忌赛马,等
典故: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G.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版攻魏,魏军回救本国权,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H. 知己知彼 运筹帷幄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的典故!我要的是典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I. 走知己知彼的成语故事吗

知己知彼抄的成语故事: 春秋袭时期,军事家孙武著书《兵法》,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
【成语】: 知己知彼
【拼音】: zhī jǐ zhī bǐ
【解释】: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拼音代码】: zjzb
【近义词】: 了如指掌、明察秋毫、自知之明
【反义词】: 心中无数、不得要领、雾里看花
【灯谜】: 单线联系;只有您猜不着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军事、商业等
【英文】: knowing one's own situation and that of the enemy
知己知彼造句:
1、只要能够知己知彼,就可以一切操之在我,轻松主导战局。
2、为了能够知己知彼,政府投注大量的资源,以增强情报单位的任务。
3、在战争中,要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面对敌军,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阅读全文

与知己知彼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