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平当地有名的历史人物
何仙姑
何仙姑是武平县岩前镇人。她生于南宋,为当地何姓开基祖何大郎内的女儿。据《何氏族谱》容记载,何仙姑生来就有仙质,她从小吃素,立志不嫁,在岩前的南安岩修身学道。有一年,一个同安和尚叫郑自严(即定光古佛)来到岩前,劝说何大郎把那里的基业舍出来让他当道场。何大郎慷慨应允,但何仙姑仍然坚持在岩前修道。郑自严和尚为了把南安岩开辟成佛教道场,就想方设法把何仙姑从岩洞里引出来,自己却赶快到洞里打坐,占了何仙姑原来的那块风水宝座。此后,南安岩成了佛教胜地,至今仍是闽西客家人极其崇拜的一个地方。而就在供奉定光古佛的那个岩洞附近,也还保留有何仙姑的塑像和神位,前面亦插满香火。同样,在《何氏族谱》里,记载着许多有关何仙姑的生平、灵验故事,以及何姓与岩前关系的历史文献。
❷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何姓人物
何 武/何 敞/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宋魏泰车轩笔录十四说,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祸福,人称何仙姑。续道藏所吕祖志三部加以附会敷演,说她是零陵人,幼时采茶山中,为吕洞宾所度成仙。她生于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卒于1086年(宋哲宗元佑年)历后晋、后汉、周、宋四朝,共14个皇帝,享年149岁,为武平县有史以来最长寿之人。据典籍记载,她临终时“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无不惊异”。据《武平县志》、《福建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记载,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何大郎之女,她一生博爱仁慈,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博得民间广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为全国人民所纪念。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称“复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年方十五,举弘治十一年乡试。十九,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追吏部员外郎,擢陕西扩提学副使。景明为官,志操耿介,尚节义,薄荣利,有国士之风。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知名当世。景明所为诗文,不事摹仿,主创造,独树一帜。其诗备载于明诗选,与庆阳李梦阳,吴县徐祯卿,历城边廷实,并称四杰,卓然为有明一代大家。著有太复集,明史载文苑传。
何绍基: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字子贞,清,湖南道州人。父凌汉字仙槎,嘉庆十年廷试探花,授编修。道光间,官历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历主广东,福建,浙江,顺天乡试,绍基道光进士,也主试福建,贵州,广东,父子同持文柄,为人物之权衡,时人荣之。咸丰二年,简四川学政,旋主山东滦源,长沙城南书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实学。绍基,复博通经史,精律算,尝据大戴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见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于说文考订尤深。论时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嗜金石,精书法,由唐碑,而上溯北朝楷法,尤得力于北魏“张黑女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颜真卿。晚年日课尤勤,将篆书笔意,融合行楷书中,风格一变,自成一家。草书尤被举为一时之冠。著有柬洲诗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
❸ 福建武平一中的王锦春同志事迹
王锦春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在边远的武平山城,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总会与谁有某种机缘。
他执着认为青春总应该做点什么,好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点激动与喝彩,好让如梭的岁月在无声地流逝之后,总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回忆与记念。
他后来终于知道,那个与他有着某种机缘的是“学生”,而那份执着是“教育”。
他,就是武平一中的青年教师王锦春。
王锦春,男,1967年6月生,福建武平县万安乡小密村人,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现为武平一中高级教师。
记得正是那个昭示着希望与收获的金秋八月,王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师。看着这里盼望长大却又稚气未脱的学生,看着这里强手如林的教师,他有些心虚。
学校领导是理解年轻人的,知道年轻人需要鼓励,更需要磨炼。学校为此制订了一套“帮带”青年教师的措施,而青年教师必须在三年内成才——这既是厚望也是压力啊。然而王老师的心却平静了下来,他坚信这里就是他耕耘的热土。只要辛苦劳作,蜜蜂是会飞来的,他的桃李会是满园的。
(一)
“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初上岗位,学校按惯例只安排他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当他知道学校的工作安排后,年轻的甘于重压的心跳动开了:“那么多的老教师除了担任两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外,都还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后生怎能如此安逸?况且身为人民教师,教学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学还得做些德育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长去!”
校长听了他的请求后,笑着说:“年轻人,我们给你多一点的时间,让你先在教学上成熟起来吧,以后的担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师语气坚定地说,“重压之下才能充实。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于是,这一学年王老师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并担任高一(5)(6)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二)
“对学生的真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
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王老师手记
王老师有一点特别,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上,他都很少说话。他说,无需言语——学生们知道他这时会想些什么,“祝愿”、“希望”是多余的,他知道学生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日子里,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高尚、浅薄,在学生面前从不隐瞒掩饰,他从不在学生面前给自己头上画上一道神圣的光环。王老师深深知道,“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没有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教书育人”也决不是做好好先生,而应有爱有恨,既爱浪子回头,也恨铁不成钢。
王老师在做班主任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由于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与城里的同学来往。王老师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他动情地说:“我曾经与你同病相怜,我读高中时家境与你相似,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总是穷,我们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难忘的是高一时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情形。那个下午上体育课,是期末测试匀体向上项目,刚好那天我的裤子屁股上的一块补丁的线脱落了,而老师又要我第一个测试,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毅然地上了。虽然那块补丁在北风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动,但我的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深深知道,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和父母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有权选择奋斗;贫穷改变不了亲情,相反,亲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这种‘富有’是我们一生快乐的源泉。”王老师的话说完后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
“真诚、热情、原则、谅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宝。记得九0年,他参加全县的作文教学评优活动,由于板书不合理,时间掌握不好而落选,当他把落选的消息自责地第一个告诉学生,学生们先是静寂尔后掌声雷动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一些误解没被评上三好学生时,他只是用热情的双臂将他紧紧抱住;记得九八年,他的一个姓石的学生因为偷了班里同学大米,他是如何的怒目圆睁、声色俱厉,而当这个学生知错认错,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学校政教处跑,求领导们手下留情,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一桩桩一件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对学生的是真爱,而学生回报他的是真情。请看一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给他信中的一句话:“不再相见,并不意味着分离;不通音讯,并不意味着忘记。”
(三)
自己开恳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宽广的土地。
自己播种的,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诱人的果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师的心也常常躁动不安。然而他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钻进陋室,习惯性地凝视书桌上架着的座右铭:“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劲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然后坐在书桌旁,或是看书学习,或是整理资料、抄写卡片,或是备课改作,或是总结经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他爱读小说、散文,更是以“吃”书的精神攻读教育教学论著、杂志、报纸。几年来,他“吃”掉了《年龄和教育心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合作教育学》、《成功教育论》,选读了各种报刊上的优秀论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就像蜘蛛一样精心结网,他以教学理论为经,以各门知识为纬,编织了一个“知识之网”。
仅有知识是不行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王老师当然深知这一点。为此,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便成了王老师的另一追求。他说:“在舞场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课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着教材的内容,把我的知识、思想、感情倾注给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们总是眼睛闪亮地报以我纯真的微笑。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学生的这份‘微笑’,笨拙的我丝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
王老师永远记得他给学生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的情形。上课后,王老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真知的眼睛,深情地说:“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吟诵的对象。欧阳修笔下的秋是萧瑟凄凉的象征,峻青笔下是丰收的象征,而对于我们来说,秋是什么象征呢?仅仅是成熟的象征吗?当清晨起床时,秋风袭面,给你一些凉意,你是否意识到秋正在迎接严冬的考验?朱熹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姜育恒说,‘春天还在等候/秋叶无声飘过’,而另一位诗人也说,‘我们站在春的岸边/正谈论着遥远的秋/而秋水/此时已淹没了我们的足背’。秋是否也是人生易逝的慨叹?今天,我们要学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如此一段形象生动却又深情并茂的导语,迅速引起了学生共鸣式的思考,把学生带入理性笼罩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深沉的情感基调下,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极大限度的诱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修养,而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师就是那样的老老实实,那样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98年5月份,学校“梁野文学社”的海报上竟然出现“我校著名青年教师王锦春”如此的字眼,足见王老师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对他的喜爱程度。
(四)
“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没有谁不知道王老师的病史,没有谁不说他是个“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对于王老师所担任语文科教学的高三(1)(2)班的学生来说是个灰色的日子:他们所喜爱的王老师突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病室,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这一消息使他的学生个个黯然神伤,心急如焚。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暑期补习期间,王老师就已得了肝炎,但他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舍不得丢下心爱的学生,隐瞒了病情,仍然坚持为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拖着疲乏的身体,强露出如春的笑容,因为怕传染给学生,还要避免与学生接触,这一情景让学生回想起就动容、自责。
请让我们来看看医院重病室的那幕动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学生手捧着鲜花,眼含着泪水静静地围在一张病床前,床上躺着的是他们的全身腊黄、疲乏无力的王老师。静穆,静穆,接着是低声的啜泣,然后终于有人高声地哭了起来,这哭声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动容。就在这时,他们的王老师睁开了微闭的眼,当他看清周围的是他心爱的学生时,脸上突然露出了让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张开嘴,缓缓地说出了下面的几句话:
“怎么,你们这是来看望我,还是来向我的遗体告别?别哭,别哭,我的病不碍事,两个月后我又会站在你们的讲台上。”……
王老师绝对没有食言,两个月后,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讲台上。迎接他的是讲台上鲜艳怒放、祝愿老师永远快乐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学生的美好祝愿毕竟只是祝愿而已。王老师出院时医生曾告诫过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劳累。王老师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热情却不能让他做到不熬夜、不劳累过度。他的做护士的妻子曾经为此哭过多少次,劝过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这样下去,可真就要没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们才有个完整快乐的家呀……”王老师的眼圈红了。他坐在沙发上,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我怎能以区区生命使自己碌碌无为呢?”听完丈夫的话,柔情知心的妻子还能说些什么呢?她所能做的,只是从医院不断买回肌苷、护肝片等保肝药片,尽量内内外外地操持家务,以减少丈夫的外在劳动压力。
病是无情的。王老师的肝病多次反复,他曾于95年8月、96年1月、98年5月多次住院,成为老病号。而每次病情稍有稳定,他都坚持出院,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谁也拦不住。
校领导是最理解王老师的。每次王老师住院,他们去看望他时,都坚决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师都婉言相拒:“肝病没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们不让我上课,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样反复。再说,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工作狂”,谁还能有别的办法?
(五)
“只要生命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武平一中记住了他,各级政府记住了他。在十七年的虽不算短,但也不算长的时间里,王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七年时间有十五年担任毕业班教学、班主任工作。
——在连续十五年所担任的武平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中,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平均分、单科上线率均居全县、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学的语文单科成绩为100分(当时是120分制),居地区前茅,该同学的文考总分居当年全省文科第二;95年高考所任班级平均分居地区第三;98届王颖彦高考语文796分,99届李龙莲785分,2000届肖菊香799分,均居武平县高考单科成绩第一,居龙岩市前茅;2002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107.8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居全市前茅;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
——自94年起,连续12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所任班主任的班级高考成绩显著,涌现了方三文、王颖彦、李龙莲、李配珍、刘子伟、兰发富、罗燕芳等一批在当年高考中总分名列省、市、县全茅的学生。尤其是2003届高三(6)班(文科班)高考高分人数,上本(一)和本(二)人数均居全市前茅,其中有两人600分以上,上北大录取线人数3人。该班在武平一中历史上创下本科(文科)上线人数49人的记录,为此荣获2003年福建省中等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教研教改成绩显著。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年来均获校论文年度考核一等奖。其中《记叙文写作中立意构思的“杨朔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曾在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较高水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福建省第一届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展示与学生的情感滋养》获“福建省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收入《福建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论坛》;《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在龙岩市第四届普通中学开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多次受到校、县、市、省的表彰:94年为学校先进工作者;96、98年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98年教师节获“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99年5月份获校、县“中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9年12月被龙岩市教委评为“龙岩市中学优秀青年教师”;2000年获“武平一中首届敬业爱岗好园丁标兵”称号;2001年获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为武平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2、2003、2005年三次获武平县“武平一中奖教基金”;2005年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风雨飘摇心深处,多少往事,悠悠难追忆”,而岁月的脚步总是匆匆。面对未来还有不知多少的飘摇风雨、坎坷险阻,王老师,你超负荷的心是怎样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们都将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会有高楼竞出,苍翠的竹野依然会有春笋竞出。生命只要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❹ 武平地名所包含的历史
武平县(古属汀州府武平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龙岩市最西端。
❺ 福建武平谢氏简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谢氏文化,璀灿夺目,光耀人寰。我们谢氏家族历史悠久,源于炎、黄两帝,乃炎黄优秀子孙之一脉。谢姓于夏朝立姓,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同样久远,即从周宣王封申伯于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受姓开族至今,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裔孙繁衍百余代。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述谢邑和谢氏状况的诗句有二十多句,这是全国百家大姓中所罕见的。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分布于现今的河南许多地方外,有一支迁徙山东,有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入湖南。战国时又有一支溯长江三峡西上迁四川,后又分三支,一支迁蜀郡,一支迁云南,一支迁贵州。汉代,谢氏移至江浙、江西、湖南等地,其中由河南陈留郡阳夏南迁浙江会稽郡上虞东山等地的谢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晋代,谢氏发展为众所仰望的名望大族。仅东晋到南朝宋二百多年间,谢家见于史传的闻达人氏就有百人之多,且三品以上高官者达33人,文韬武略,官宦相系,代多英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显赫、文化修养最深远的姓氏之一。武平谢氏就是这个系脉的后裔。宋理宗时,安公系申伯七十二世孙琚公派任福建邵武知府,因此家族也由浙江钱塘迁入福建邵武黄基堡村,为入闽始祖之一。琚公有五子:九聪、九明、九原、九升、九嶷,后来九聪公子太宝公在长汀做官(宋荣禄大夫),再由邵武迁长汀,后迁武平,为武平始祖之一。太宝公在武平发展数代后,其叔九明公之玄孙百五郎公因与兄弟百九郎公情谊较深,也直接由邵武迁到武平象洞光采村:另一叔九嶷公自邵武黄基堡迁徙汀州宁化,再迁江西石城,后又从石城转移上杭,定居高陂。其曾孙千一郎公(申伯76世)又迁武平民主的林荣均营村。还有几支脉派也在武平发展,成为武平谢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安公系文乐公派由宁化迁上杭黄潭百一郎公裔法端公,迁徙武平长居开基;另一是广东兴宁水口安公系逢春公脉翠英公裔迁来武平城关发展;还有一脉为龙岩适中子荣公系的映斗公迁到武平中山,开发其祥。这些谢氏家族全是客家人,具有客家崇文尚武、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是优秀客家民系之一。他们分居在全县的16个乡镇33个村庄。按人口多寡,谢氏在全国百家大姓中居24位,而在本县各姓中居第9位。主要聚居地为:万安乡上镇、下镇、贤溪、捷文、小密(共计2900余人);象洞乡光采(共计1900余人);东留乡黄坊、新联、兰畲、桂坑、背寨、龙溪的象湖、中坊的谢坊和上贵湖(共计1200多人);平川镇城南(共计200多人);城厢乡东云(共计330余人)、长居(共计230多人)、汾水和凹坑(共计300余人);十方镇叶坑、处明、和平、熊新新塘边(共计800余人);岩前镇和安(共计50余人);中山镇城中、新城(共计1200余人);民主乡高书、林荣、坪畲(共计420余人);中赤乡上赤、中赤、平沿(共计400余人);下坝乡224人;大禾乡130人。
梁山钟灵,平川毓秀。在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武平山城,七百多年来,孕育了二十余代、成千上万的谢氏儿女,现有人口一万多人。他们同饮平川水,共耕一方土,继承谢氏“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的耕读传家文化传统,发扬客家崇文尚武、艰苦创业的精神,历代文风蔚起,名儒踵至,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有叱咤政坛的荣禄大夫、知府和厅局级领导干部;有博学多才的进士、贡生、博士、硕士;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总经理、企业家。如明、清时代的谢廷耀、谢文富、谢煜、谢和、谢曜、谢翔河,民国时期的谢秉琼、谢伯镕、谢鸣珂、谢肇齐及建国后的教育家知名人士谢成珂;原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老红军谢毕真,老革命谢抡瓒、谢启发、谢佑莲(女)、谢廷珂;原上海市地政局长谢祝珂;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检查室副主任谢泰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外交部驻英国大使谢荣生;主任记者、编辑谢海阳、谢军;教授谢扬光、谢维章、谢总延、谢冠奇及在社会科学诸方面卓有建树的史学博士谢重光;省三建公司总经理谢耀金;省优秀企业家、省劳模谢瑞英等,都是武平谢氏的典型精英人物。象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民族的振兴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谢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唐宋时期的谢升卿,公元1225年他登上安南国(今越南)国王宝座。但大多数是明代,大部分是由闽、粤沿海地区先迁台湾,进而再播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直接迁海外的。我县迁海外及台湾等地宗亲,大多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去台湾的,有的就学去美国、加拿大等地定居。目前已知旅居台湾的有谢化成、谢兰辉、谢剑平、谢国群、谢国忠、谢进儒、谢生初、谢振南、谢诚美、谢晃炎等共百余人;旅居美国的有谢肇齐子谢行昌、平昌,谢李淑馨儿女谢剑光、绛光、懿光、桐光,化成的令郎谢亮球等。旅居加拿大的有谢抡瓒子女等人。还有的宗亲旅居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迁往县外定居的宗亲星罗棋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迁往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的太宝公裔孙,据江西荣胜宗亲来信说,现已发展到十多万人。目前在外工作的主要是建国前后因工作关系迁至各省市的。如旅居北京的谢泰万、谢寿光、谢小平;旅居大连的谢有问;旅居上海的谢海阳(祝珂子)、谢维章、谢军;旅居海南的谢祝长、谢杨华;旅居甘肃兰州的谢维垣;旅居江苏苏州的谢罗彬、谢国英;旅居广东深圳的谢明成、谢春华、谢春昌,广州市的谢晋光、谢争光、谢剑光、谢勇东,番禺市的谢明魁,梅州市的谢世龙、谢增祥;旅居江西南昌的谢冠奇、谢文涛、谢英群;旅居湖南长沙的谢世流等等。还有旅居本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及本市各县的宗亲约计几百人。
国有正史邑有志,家族有谱人有传。武平于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谢氏最早迁入武平的是太宝公,在宋末元初,约于公元1300年左右。在这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谢家遗址胜迹遍武平,家乘谱牒村村有,如武平城南的“谢氏家祠”,始建于明代中季,后经几次修复,成了全县的谢家总祠,前后三栋,宽敞无比、巍峨壮观(现已废),现保存了“五马流芳”牌匾一块;原“三官堂”到考棚的路坎上有一“成茂公祠”(原县宾馆址);花岗岩条石建成,威武雄壮,是为念七郎谢成茂所建(现已废);万安乡下镇村有开基始祖“念公祠"(址在大谢屋,即念一郎公祠),十一世祖维达公祠(址在井下窝)、维行公祠(址在大谢屋),十八世祖“偶生公祠”(址在田心里,即芬龄公祠);上镇村“爵一公祠”(址在南门楼);象洞乡光采村开基始祖“百五郎公祠’’;城厢乡长居村的“宝树堂”,十方镇叶坑村的“谢氏家庙”;熊新新塘边的“百九郎公祠”;中山镇新城村的朝阳门谢氏家祠“儒林第”;民主乡林荣村均营的“千一郎公祠”;东留乡中坊村谢坊的“东山世第”……这些是谢氏聚集宗人、祭祀祖宗的场所。典型的祖墓有城厢乡东云村长岗上的太宝公墓(现已重修)、伯五郎公墓;凹坑村谢屋湾飞鹅形的成茂公墓;十方镇熊新村大坪上的百九郎公墓;象洞乡光采村的百五郎公墓;万安的维达公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武平外迁到上杭湖洋、广东差干的宗亲,他们认定是武平太宝公裔孙,由武平高梧迁上畲,再迁上杭湖洋后,迁广东差干的。但他们把太宝公裔成茂公与成竗公(即百九郎公)合二而一,误传了几十年(有专门考证文章)。而我们开基所在地武平于明、清时期的两座坟墓仍存,碑文字迹清楚,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他们是两个祖公,不能混淆,现附录碑文如下:百九郎公碑文是:“元
考百九郎公 大
始祖 谢老 人之墓”,成茂公墓碑文是:”敕封
妣邹氏一娘 孺
中宪大夫 公成茂 大
太祖钜鹿: 谢 之 人墓”。
四品夫人 婆 钟氏 夫
关于谱牒,武平谢氏几乎村村都有,一般都以手抄家谱为主。清朝时,进士谢耀主编的《平川谢氏族谱》算是最大型、最全面的一部,全书共七卷。民国时期谢氏手抄谱本更普及于民间。长居、均营、朝阳门、叶坑等地的谱本逐趋完善,反映也比较全面。改革开放以后,国运昌隆、文化复兴,修谱工作也先后展开,长居明金主编的《谢氏族谱》、中山元昌、炽昌等人编写的朝阳门《谢氏族谱》,万安任珂主编的《万安谢氏简史》,台湾德兴为象洞编写的《谢氏族谱》等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是历史前进的里程碑,是祖辈繁衍生息的劳动结晶,是历史的宝贵遗产。武平谢氏于2004年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万众一心,通力合作,由观光主编了全县的《武平谢氏族谱》。这是一件慎宗追远、敦亲睦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是一本反映武平谢氏渊源、文化,纵贯古今的谢氏文明史,在谢氏家族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祝愿:梁山宝树枝繁叶茂,平川芝兰姹紫嫣红。
武平谢氏研究会
❻ 龙岩有哪些极具代表性的大人物
龙岩极具代表性九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吗?
龙岩市,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临厦门、漳州、泉州,南邻广东梅州,西连江西赣州,北接三明。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吸引了张九龄、朱熹、王阳明等历史文化名人。
李梦苡
具有人之风
李梦苡(约生于清康熙末年),字非珠。武平县城西花园村(今平川镇西厢村)人。清乾隆辛酉科举人,著名诗人。李梦苡出生一个月后父亲就去世。靠母亲钟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梦苡从小爱读书,且聪颖非常,少时即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才子。梦苡入县学时,知县许廷铼是江南的著名诗人,非常赏识梦苡的诗才,经常与之唱和,梦苡受他的影响很深。
潘了拳
为人崇拜的著名高僧
潘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于汀州上杭场山羊窠(现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从小就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潘了拳在阴那山修持30余年:一方面潜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声闻行果,严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仪式,博得四众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积累天文知识、修习医药常识,禳灾求福,护念众生,深受畲汉两族黎民百姓的爱戴。
林宝树
已卯科乡试
林宝树,字光阶,号梁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于武平袁畲白泥田村(今武东乡袁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失学,九岁开始跟随父母参加农业劳动。林宝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3岁入学黉宫,考中秀才。26岁生日那天,族中伯叔兄弟团聚他家,大家你一斗我五升自愿凑谷为他筹集盘缠赴省参加乡试,还将族祠蒸尝积谷全数捐助给他。
李灿
伯乐相马图
李灿,字明文,号珠园,清雍正元年(1723年)生于武平县城北寨背窝里(今平川镇红东村),乾隆年间著名画家。李灿少时性倜傥有奇气,好读书不乐仕进,能诗嗜画,善书法。但是青年时代的画作技艺稍逊,时人评论为“山林气太重”。后来他离家外出游历,先后到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诸地,一边寻师访友,切磋画技,一边饱览各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绚丽风光。
萧其章
誓讨,再造共和
萧其章,字焕东,号?然。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于武平县十方镇黎畲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在汀州中学读书时由刘家驹、杨仰程介绍加入中华同盟会。从此,他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不久到上杭县组织同盟会小组和民军,曹东旭、丘复等参加。秋,其章回到家乡兴办龙岗书院,延师授课,带头剪掉辫子,并向群众传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丘隆
开国库救济贫民
丘隆,武平箬菜(今中赤乡育平村)人。明中叶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丘隆见时机成熟,遂与刘铎一起带头揭竿举事。起义军提出劫富济贫、惩办-污吏等口号,远近响应,四方农民纷纷参加义军。丘隆派人与在上杭举事的刘昂、温留生等农民起义军相联合,队伍迅速扩大至数千人。
王启图
虚抱葵心无暖日,逆来羊角有狂风
王启图,字慎斋,武平县平川镇西厢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少时,其兄鄞舍爱才尊师,聘请秀才来家教启文、启图两弟读书。鄞舍对弟管教极严。有客来访,必先问明来由方令弟出见。督饬弟夜习,每待弟眠而后寝。启文、启图不负兄望,先后考取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启图考取进士,授吏部主事文选司。
王景弘
杰出的航海家
王景弘,明朝龙岩县集贤里(今漳平赤水)香寮人。明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事奉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随朱棣起兵夺取帝位,得成祖朱棣赏识。永乐三年(1405)奉成祖之命,以副使太监身份协助正使太监郑和,统率巨型海船62艘,官兵、水手等278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东海岸一带洋面)。
王琼
南京兵马司指挥
王琼,字良玉。明代中叶出生于武平县城西(今平川镇西厢村)一个富绅家庭。他从小才识过人,慷慨好义,热心公益事业。见学校简陋颓败,把自己私宅捐出办学堂。成化三年(1467年)春,他又捐资修缮县黉宫,将颓朽的木制棂星门改为石门。时,江西安远、广东程乡等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作者:水瓶blank998
❼ 武平的风光资料。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龙岩市最西端。介于东经115°51′~116°23′,北纬24°47′~25°29′之间。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南连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
武平县为低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274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最高峰梁山顶,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东南部多宽广的平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6度,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河流属汀江、梅江、赣江水系,全县大小河流200多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
武平县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县”、“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是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是“全国生态旅游大县”,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1]
中文名称
武平县
外文名称
Wupi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福建省龙岩市
下辖地区
12镇、5乡
政府驻地
平川镇
电话区号
0597
邮政区码
3643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
面积
2635平方公里
方言
客家语-汀州片-武平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行政代码
350824
常住人口
39.9万(2017年)
著名人物
刘亚楼、林默涵等
❽ 武平一中历史名人谁知道吗
武平一中名师、教师骨干 一、特级教师、市管拔尖人才、省中小学优秀校长:李益树(物理回) 二、省答级学科带头人:王永新(化学) 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危青(地理) 市级学科带头人:郑启胜(物理) 三、国家级培训合格骨干教师名单:王永新(化学) 郑启胜(物理) 四、省级培训合格骨干教师名单: 王锦春(语文) 刘启万(数学) 邱美荣(英语)赖胜荣(化学) 林可学(生物)刘金章(政治)危 青(地理) 钟绍龙(体育) 五、市级培训合格骨干教师名单: 张祖洲(语文) 林 静(数学) 李其昌(化学)林能启(历史) 张秀英(历史)曾素云(地理)邱慧中(地理) 兰六兰(音乐) 赵发贤(物理)林其华(体育)林寿生(信息) 六、省优秀青年教师名单: 钟桂贞(体育) 七、省级学会理事名单: 李益树(物理) 王永新(化学) 八、市级学会理事名单: 郑启胜(物理) 危 青(地理)曾素云(地理) 林寿生(信息技术)
❾ 谁知道龙岩武平这地方的历史和特色
近年来,该镇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是我县的优质水稻及烤专烟生产基地,盛产属柑桔、茶叶、脐橙。养殖业方面主要以瘦肉型猪养殖,水产养殖为主。水利与电力资源丰富,境内水利发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电力充足。矿产资源以膨润土和瓷石矿为主,尤其是处在地表的铝基膨润土,属自然改型矿石,优质易采,是国内少见的矿石类型。中山米糕、酿豆腐、肉丸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