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世民的皇后是谁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他的“贤内助”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十分疼爱儿女,但是并不溺爱他们。太子乳母曾对长孙皇后抱怨太子的东宫里器用太少,不够有排场,想要申请多购置些器物。长孙皇后义正词严地驳回了她的请求,太子也因此受到了教育。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在立政殿病逝,时年三十六岁。长孙皇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她不仅仅以身作则地为后世树立起一个贤明简朴的皇后形象,更留下了一部十卷本的《女则》,指导妇女行善积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Ⅱ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谁(有历史记录)
人们普遍认为彭祖是历史上最长寿的人,《国语》和《史记》上都有记载传说他活了八百年。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到殷商末纣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他的养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为一部《彭祖经》传世。
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历史上真正最长寿的人并非彭祖。之所以产生这个认识误区,皆因我国远古时对年的计算没有统一的标准。彭祖生于四川彭山,长于彭山,晚年终老于彭山。在彭山一带的乡间至今流行一种“小甲子”计年方式,即六十天为一年。刘继兴考证,从孔子墓出土竹简上记录发现,古代纪年确有以60年为1岁的说法。按此换算为现今的计年标准,彭祖只活了一百三十多岁。史学家还认为,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
历史上留有文字记述的年寿最高者,当数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7岁。
李庆远是位传奇人物,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于民国24年(1935年),终年257岁。因为他对中医中药、尤其对养生术的研究和实践,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成就,在200多岁的高龄时,其言行举止仍如同壮年,所以被人们誉为“神仙”。
李庆远原籍云南省,又名李青云,90多岁到四川开县定居,一生娶过24任妻子,膝下子孙满堂。
民国十六年(1927),李青云应四川军阀杨森的邀请去万县传授养身之道。杨森对李敬若上宾,为李特制全身新衣,请照相馆照相放大陈列在橱窗里,标明“开县二百五十岁老人李青云肖相,民国十六年春三月摄于万州”。一时之间省内各报竞相作为奇闻报道,轰动全川。因李讲不出养身奥秘,不久即送返开县。民国二十年(1931)《万州日报》九月十五日又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已于前晚由陈家场
到万,住李家花园。老人系应王师长之邀到万的……”
在李庆远250岁那年,他的同乡、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先生专程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李庆远兴致勃勃,引经据内典,对养生术作了长篇宏论,既谈个人的养生实践,又论古今养生有道与无道的经验与教训,被刘成勋先生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为《自述》一文,留存后世,至今仍为养生名著。
刘成勋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在《自述》一文中,李庆远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上、中、下焦)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李庆远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他还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一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李庆远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他根据古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生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
李庆远在讲到自己的养生经验时说:“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道,才是养生的准则和关键。”
他还讲到生活细节的注意事项。他提出,凡细小之事,人们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伤身。他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至极,即可亡身。所以,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吸;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此乃长寿之道也。
Ⅲ 求历史人物的字中带“子”的~如,柳宗元,字子厚~
华佗,字元化
曹丕,字子桓
曹植,字子建
曹彰,字子文
赵云,字子龙
南宫适,字子容
王褒,字子渊
扬雄,字子云
夏侯茂,字子休
于节,字子野
丁权,字子卿
毛焕,字子韫
毕本,字子务
毕心璃,字子卿
刘文灿,字子山
李法,字子荐
李峻,字子峻
沈仑,字子山
沈庆余,字子云
沈希孟,字子迁
宋椿,字子元
宋音韶,字子夔
苏先,字子后
吴学韩,字子干
严延,字子敬
胡翘祖,字子绳
施大成,字子展
姚凯之,字子襄
程颂万,字子大
皇甫冲,字子俊
徐光启,字子先
曾布,字子宣
孙峻,字子远
周法高,字子范
叔明公,字子照
徐霖,字子仁
崔白,字子西
苏轼,字子瞻
宰予,字子我
季路,字子由
颜回,字子渊
孟子,字子舆
吴文华,字子彬
项奎,字子聚
章声,字子鹤
吾丘衍,字子行
方洺, 字子易
华曰曾,字子唯
杜甫,字子美
高庆奎,字子君
陆九渊,字子静
华歆,字子鱼
向秀,字子期
庾信,字子山
曾巩,字子固
沈邈,字子山
高尔谦,字子益
诸葛瑾,字子瑜
沈曾植,字子培
屈遵,字子度
赵孟坚,字子固
李奉璋,字子峨
虞放,字子仲
曹元用,字子贞
郭宪,字子横
孙原湘,字子潇
范迁,字子庐
王允,字子师
曹更修,字子仁
何联奎,字子星
徐琰,字子方
项斯,字子迁
种谔,字子正
项元淇,字子瞻
曹邦辅,字子忠
薄守德,字子明
王思,字子睿
徐镜心,字子鉴
终军,字子云
刘声骏,字子和
王邦直,字子鱼
李敬铨,字子衡
陈伯玉,字子昂
周莲,字子爱
侯瑾,字子瑜
钱时,字子是
卢延让,字子善
司马伦,字子彝
费丹旭,字子苕
施山,字子山
顾谭,字子默
莫如忠,字子良
宋振麟,字子祯
岑宗旦,字子文
杜之伟,字子大
杜爽,字子濂
李材,字子构
李清芬,字子苾
陆云公,字子龙
陆采,字子元
吕文仲,字子藏
吕向,字子同
乔莱,字子静
孙之录,字子骏
邢昕,字子明
蒋干,字子翼
太史慈,字子义
Ⅳ 湖南衡阳这边出过哪些历史人物
罗荣桓,毛泽东
还有很多啊,比如
湖南历史名人
蔡伦 (?-121)年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湖南耒阳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及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人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欧阳询(557-641)年
唐书法家。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勃海县男。工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隶书《房彦谦碑》等。行书有《张翰》、《卜商》、《楚奠》等帖,编有《艺文类聚》。
周敦颐(1017-1073)年
北宋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书堂”,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创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明亡后,曾举兵抗清,兵败。后辗转流亡,至顺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阳隐居,潜心读书著述,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等。后人编有《船山遗书》。
曾国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齐白石(1864-1957)年
书画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习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以卖画、刻印为生。60岁后画风遽变,重视创作,融合了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技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擅画花鸟鱼虾,亦画人物山水。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篆刻单刀直下,苍劲有力。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曾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谭嗣同(1865-1898)年
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早年为新疆巡抚幕宾。中日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后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财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救国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政变遇害,为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同全集》。
黄兴(1874-1916)年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长沙人。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回国后和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被推为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次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任庶务长。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黄兴任江苏讨袁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后病逝。有《黄兴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谭嗣同
(1865-1898)
戊戍维新志士,著名维新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1895年发起成立算学会。著《仁学》。1897后回湘创办新政,设时务学堂。后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1898年进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后遇害。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
唐才常
(1867-1900)
自立军首领。湖南浏阳人。字伯平,号绂丞,后改佛尘。1887-1898年在 长沙编辑《湘报》、《湘学报 》,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旋回国组织正气会,筹建自立军。后被捕,就义武昌紫阳湖畔。
熊希龄
(1870-1937)
近代维新派人物。湖南凤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时务学堂提调,次年与谭嗣同等设延年会。戊戌维新后革职。民国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28年后任中华红十字会会长。今人辑有《熊希龄集》。
沈 荩
(1872-1903)
自立军统领。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字愚溪。 1899年与唐才常东渡日本。谋划起义。后回国建立自立军第七军,任右军统领。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阴谋,震动留日学界,后在北京被捕,壮烈牺牲。黄 兴
(1874-1916)
辛亥革命领袖。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字克强。1903年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6年病逝于上海。有《黄兴集》行世。
蔡 锷
(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勋,讨袁护国军首领。湖南邵阳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国。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5年发动护国军起义,任第一军总司令。后被任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于日本。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陈天华
(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号思黄。早年留日。1904年与黄兴等创立华兴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同年在日本参加反日斗争,留下绝命书,投海自尽。有《陈天华集》行世。
杨毓麟
(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长沙人。字笃生,号叙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国参与自立军起义。后参与创立湖南编译社。1903年参与创立华兴会。后在英留学。广州起义失败,投大西洋以身殉国
宋教仁
(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勋。湖南桃源人。字逐初,号渔父。1904年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1905年后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等刊物。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法制院院长,8月同盟会改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被刺于上海。等等等等 举不胜举啊
Ⅳ 出身赵郡李氏的历史代表人物
赵郡李氏郡望:
赵郡位于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
赵郡,其初建置于后魏,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
赵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公元244年,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侵伐赵国。公元233年、234年,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在公元248年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赵国。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其后世子孙支庶繁多,现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叙述如下。
在秦末汉初,赵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发展。
广武君李左车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这三兄弟为赵郡李氏第四代,此时已经是汉高祖一统天下时。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汉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长卿,官拜谏议大夫。李岳之了李秉义,字世范,当上了颖川太守。颖川在念河南境内,出于任职之便,李秉义把家搬到了颍川,从而,使原来在河北的赵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为河南赵郡李氏的开端。
颖川的赵郡李氏自其开基始祖李秉义之后,不断发展。李秉义有三子:李翼、李协、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将军,他又生有三子:李谟、李道、李朗。李谟,字道谋,为临淮太守,有哆华、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让,官至上党太守,其子李护,官至酒泉太守。李护生有三子:武、昭、奋。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书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赞、修、奕、龙。老二李候船,字伯游,为后汉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谅、李叔、李训、李季。老大李谅,字世益,是后汉时赵国相,其子李膺,字元礼,为东汉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称为“天下楷模”,先后任青州刺史、度辽将军、河南尹,官至司隶校尉,因谋诛宦官事败,而死于狱中。
李膺有三子:壤、瓒、瑾。老三李瑾为东平相,后来为避难复居于赵。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奖、硕。老大李定,在曹魏时任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等职。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机叔二子,李机叔先后任太学博士、临江及乐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晋朝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时赵王伦自称皇帝,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战乱空前。李楷为避战乱,带领全家,渡过长江,徙居于浙江的常山。于是,赵郡李氏的一支又扩展到了长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赵郡李氏之开基始祖。
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这五个儿子形成三大房系,从而使江南的赵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又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辑字护宗,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于柏仁,因子孙甚微,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李晃,字仲黄。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其五世孙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后时拜为宰相。此后南祖房名宰相还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绅、李元素。《新唐书》中皆有记载,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将相满门,世代荣显。
东祖房
东祖睿,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颐,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孙李峤、十二世孙李绛,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峤(644-713),字巨山,高宗时进士。他幼时失去双亲,传说他曾梦见一个人给他留下两支笔,此后,他便有了文辞,15岁能通五经,20岁就中了进士。李峤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为官清正。当时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等人,李峤极力为狄仁杰等人鸣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贬为润州司马。李峤不仅官至中书令,而且还善诗文,他以文章与同乡苏味道齐名,而被合称为“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东阳像。李东阳,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峤集》流传至今。
李绛,字深之。宪宗时进士,曾多次上书直谏,自知言切,必遭祸殃,焚署内奏稿,等待帝问罪。帝果然大怒,绛从容对答,说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这是臣有负于陛下;倘若陛下只愿听顺耳的话,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负于臣下,一句话说得高宗怒气全消。
李绛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山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
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李爽的玄孙李珏,在唐文宗时,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与弟劲,共称西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宪,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颇有政见。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顷,受民爱戴。此后再次入相,多有建树。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两朝为相,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是“牛李党争”李派首领,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宣宗时,遭牛党打击,死于崖州贬所。有《次柳氏归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李吉甫父子为西祖房门庭,增辉添彩。
上述赵郡李氏渡江南迁后的三房,千百年来,名人辈出,门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赵郡李氏还有另外三房,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现分别给以勾述。
辽东房
辽东房始祖李齐,是李玑的少子,也就是说李齐与创立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李齐在赵国当上国相,他把家开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县)。至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时,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李宝,字君长,曾任后汉元菟都尉职。李宝把家迁到了襄平,于是在今辽宁辽阳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由此推来,古之高丽国,今之朝鲜族,其李氏当有不少出自辽东房。
李宝儿子李雄,曾任车骑长史职。李雄之子李亮,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为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晋朝官至司徒,封广陆侯。李胤子李固,为散骑侍郎。李固子李志,为阳平侯,袭广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孙为李根,李根为后燕中书令。李根的九世孙,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李泌,字长源,是唐德宗时的名宰相。说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曾与肃宗同坐辇车,出入宫中,人们指着辇车说,穿黄衣的是圣人(指肃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几度仕宦,几度潜隐,在相位期间,曾多次上谏德宗。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流传于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也就是说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他由于做官的缘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于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传至六世孙李式,李式曾任东晋侍中,其孙李矩,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为中书侍郎。李充下传八世,为李元哲,元哲徙居广陵(今山西广陵县),这样在山西广陵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元哲下传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宪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孙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进士出身。初为李怀光幕属,当李怀光于河中反唐时,李鄘将李怀光军队的虚实及作战方案透露给朝廷,后被李怀光察觉,责问他,李鄘从容不迫,词气激昂,三军为之感动。河中平,李鄘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书右丞、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户部尚书,为政显著。 李磎,字景望,进士出身。先为户部郎中,分司洛阳。当时黄巢起义攻陷洛阳,李磎怀抱尚书大印,避之河阳,当洛阳留守刘允章受黄巢义军胁迫,派人前来索印时,李磎坚决不给。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学,家有书万卷,世号“李书楼”。
汉中房
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李武之孙李颉,为后汉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今陕西南郑一带也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为太尉。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官至隋朝内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孙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药之子。李百药被贬至桂州,七岁的安期随父行,途中遇盗贼,欲杀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愿以自身代父受刃。贼被感动了,于是放了他的父亲。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祖孙三代,三世掌制诰,权重如山。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孙都有众多的杰出者,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为如此,赵郡李氏的名声远扬。赵郡这个地方,也成为有名的郡望。赵郡李氏的后裔,无人不为自己的门庭而感到荣耀无比。
Ⅵ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介绍
魏国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年3月15日 ),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3: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与周瑜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后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赤壁之战前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4: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Ⅶ 求名字中有“敬”字的历史名人!
1,周敬来王(?-前478年),姓姬自,名匄(音同“丐”),中国东周君主
2,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还跟你加两个现代歌手 呵呵 萧敬腾 张敬轩
我想你的答案是 吴敬梓 更合适
希望能帮助您 望采纳
Ⅷ 五虎一太岁都是谁的后代
五虎一太岁,指的是六个人的称号,具体是哪六个人,现有《薛刚反唐》和《隋唐英雄》两个版本。
1、在《薛刚反唐》中是指:薛刚诨名通城虎,秦红诨名阔面虎,尉迟景诨名白面虎,罗昌诨名笑面虎,王宗立诨名金毛虎,太岁程月虎。
(1) 其中薛刚是樊梨花与薛丁山的后代;
(2)暂时无法从网上得知其他五人是何人的后代。
(8)历史人物李敬扩展阅读:
薛刚, 历史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由民间演绎而出,其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家将系列的一部分,在其中角色为薛仁贵之孙,樊梨花与薛丁山的儿子,见于清代如莲居士的《反唐演义全传》以及流传至今的评书、戏曲等;另有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辞赋作家薛刚等。
秦怀玉,演义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是小说、评书中杜撰出来的人物,文艺作品中是唐朝著名将军翼国公(后追改封胡国公)秦琼(秦叔宝)之子,历史隋唐英雄秦琼的子孙史书没交待,秦家起名到秦琼子辈用怀(子)和玉(女),所以杜撰了个秦怀玉。
程怀亮(也作程知亮、程处亮、程弘亮),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程知节次子,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人。授程怀亮驸马都尉、左卫中郎将、终宁远将军,封东阿县公(卢国公由大哥程处默(也作程怀默)袭爵),食邑一千户,死后陪葬昭陵。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620年(武德三年)六月,封长沙郡王。654年(永徽四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Ⅸ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宰相都是谁
首先,我的结论不是从那些无聊的电视剧和演义中得来的。
说正题:按时间说。
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大大加强了齐国当时的实力“春秋第一相”
商鞅:变法图强,使得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灭六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斯:虽是“焚书坑儒”的帮凶,但他辅佐秦始皇一统中原,定郡县之制,功不可没。
萧何:西汉政治家,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且一直为刘邦据守关中,做好后勤,且为刘邦推荐人才,官拜丞相。
陈平:在楚汉战争中就为刘邦屡出奇谋,为人十分公平,汉初三杰“退休”后官至丞相,得以善终。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他并没有演义中那样神乎其神,并非一个杰出的的军事家。但无法抹杀他对蜀国政权延续的功劳,辅佐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魏征:大唐名相,敢于进言,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使得唐朝在贞观时期能回复国力
狄仁杰:武则天时期宰相,体恤百姓,不畏强权,举贤纳能,使得武则天时期能够积蓄国力。
姚崇、宋璟:辅佐唐玄宗创了开元盛世,堪称治世之能臣。
赵普:随为人刻薄,但十分好学,精通吏事,能为朝廷举贤纳能,忠心耿耿。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虽对他有所争议,但他变法图强,增强了宋朝的经济。
脱脱:元朝初年宰相,颁布了许多好的政令,废除了许多弊政,使元朝向农耕经济发展,为元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一清: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府,铲除了祸国殃民八虎之一“刘瑾”,文采极好,但最后被小人所害。
张居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实行了“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使得万历年间明朝能积蓄国力,推动了明朝后三十年的发展。
刘墉: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
曾国藩: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
打得我都累死了,我可是亲手打的啊!你要不给分可就太没良心了。。。。。。
Ⅹ 平江县古代出过什么大人物
平江县在近代孕育了60多位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军政要员和92位国民革命军抗日将版领。这里更权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曾经发生过“三月扑城”、“平江起义”、“平江惨案”等重大革命事件。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平江20多万儿女壮烈牺牲,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2.1万多人,占湖南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先后走出了64位共和国将军和100多位省、部级干部,是中国三大将军县之一。以下为平江将军名录【上将】张震、苏振华、傅秋涛、钟期光、张海阳【中将】赖毅、钟赤兵、欧阳文、张令彬、邱创成、吴信泉、刘志坚、甘渭汉、方强、方正平【少将】方正、方国安、方国南、孔峭帆、叶楚屏、吕展、李元、李基、李光辉、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杨尚高、吴自立、何能彬、何辉、何维忠、余光文、余非、张书祥、张平凯、张正光、张闯初、林胜国、罗湘涛、郑贵卿、钟伟、钟明彪、秦化龙、徐德操唐明、黄连秋、黄胜明、喻缦云、谢忠良、福林、裴周玉、方南江、李柏涛、李作之邱明、张小阳、张连阳、张宁阳、黄彬、喻集禧、王赤军、张振乾、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