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历史小故事50字
明朝的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能最后修成正果成仙,不惜以举国之力供奉道观版、道权士,以至于老百姓不堪重负,可又敢怒不敢言。以至于同时代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将这种不平反应在作品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取经路上的道士都不是好人,都是害人精,如变化成道士的蜈蚣精、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等,相信道士的国王也是昏君,而和尚则总是被欺负被排挤的。
❷ 明朝历史故事
王振走错了土木堡,损失了22万大军,最后引得群朝文武轰动,于谦专来得可真及时,和石属亭等人守护了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正阳门、宗文门等,最后保护了大明都城,也先失败,大明守住了。 这是土木堡之战!切记!
❸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时间
1、元朝农民起义:元朝农民起义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元统治中国时期所发生的民变。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2、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3、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4、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5、广州大屠杀:又称庚寅之劫、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 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军队在广州的屠城暴行。当年公历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军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攻破广州城,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
❹ 明代或清代的历史典故。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x0d清前期顺、康、雍、乾四朝文字狱最酷烈,首先想到的是那两句著名的贾祸之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就引证过,但这到底是谁的诗呢?略加翻检,发现说法颇多.\x0d一种说法是:这是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字冠卿)的诗.徐骏的父亲徐乾学曾任康熙朝刑部尚书,又有另一重身份,即顾炎武的外甥.雍正八年,仇家揭发徐骏诗文集内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并且还将“陛下”写成“狴下”,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于是照大不敬律斩立决.\x0d《清稗类钞》则记载,雍正微服出游,在一家书店里翻阅书籍,当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个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雍正“旋下诏杀之”.另有记载称,这是车鼎丰的诗句.鼎丰与弟鼎贲小饮,干杯后把酒杯翻转,见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样,于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见”,鼎贲接口说“且把壶儿搁一边”.雍正认为“壶”、“胡”同音,“壶儿”就是“胡儿”,车氏兄弟因此问斩.据史,车氏兄弟实际上是因曾静、吕留良案而牵连被杀的.\x0d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两句出自徐述夔《一柱楼编年诗》.传闻徐幼负才名,自认为是状元的料,后来却科举不利,满腹牢骚.他所建一柱楼挂紫牡丹图,题诗曰:“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夏天晒书,风吹书页,愤然道:“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见酒杯底儿上有万历年号,便说:“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晚上听到老鼠啮咬衣服,恨得直骂:“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这些言行被举报之后,乾隆大怒,下令将已死的徐及其子怀祖剖棺戮尸,孙子、校编诗集者被处斩,江苏藩司等一批官员被革职.又查出沈德潜曾替徐作传,称赞其品行文章,并且“夺朱非正色”两句正是沈诗《咏黑牡丹》中的句子,于是已经死掉的沈德潜也跟着倒了大霉.\x0d《东华录》所载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谕是官方记录,给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时所引用的却是另外两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上谕认为,这明显是借“朝夕”的“朝”来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说“到清都”,偏说“去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复明之意了么?在诗文里说说“明月”、“清风”就招来如此大祸,唐宋一干诗人词人要庆幸自己早生了几百年.\x0d自然,乾隆绝不会有闲功夫找一个江南老书生的诗文集来翻,正如宋公明江州题反诗,必得有个黄文炳来揭发.那么,这个黄文炳是谁呢?《东华录》乾隆上谕说得很清楚:“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没错,这个刘墉,正是被“戏说”为一代名相的刘罗锅.\x0d有个让人不太笑得出来的笑话说,朱可夫元帅从斯大林办公室出来后怒气冲冲地嘟囔:“小胡子魔鬼!”贝利亚马上报告,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回来问:“您说的小胡子魔鬼是谁?”“当然是希特勒了!”朱可夫回答,于是斯大林转头问:“那么,贝利亚同志,您指的又是谁呢?”乾隆也许该问问刘墉:你怎么知道徐述夔诗里的“明朝(zhao)”是指“明朝(chao)”,而“去”是“去掉”的意思呢?
❺ 明朝历史典故50字
明朝的:
1、成人之美: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万历元年冬,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孙穆王便让自已的宠姬贾氏在帘后弹唱,贾氏唱的是谢榛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孙穆王见谢榛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贾氏出来拜见,贾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榛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榛十分高兴,起来说:“夫人所唱的,不过是在下粗浅之作。我当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
次日,谢榛即奉上新词十四首,贾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一丝不苟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两袖清风
明朝时期的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深得明宣宗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宣帝驾崩之后,太子朱祈继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少,宦官王振专揽朝政大权,他勾结宫廷内外的官僚,为所欲为。大臣们对他十分忌惮,阿谀奉承,称他为“翁父”。于谦为人刚正不阿,秉性高洁,十分不满王振的独断专行。因此,王振十分忌恨于谦。当时流行这么一种风气,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时,都要献上重金或礼品贿赂朝中的达官贵族,否则事情就不能顺利地办好。于谦担任巡抚时,从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断然拒绝了,他甩了甩衣服的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带两袖清风去好了。”回家之后,他写下了《入京》这首七绝诗。诗的大意是:绢帕、蘑菇、线香本是百姓用品,现在反而成为祸害;我去朝见天子不带任何东西,免得让别人说闲话,议论纷纷。
清代的: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出自清朝《金圣叹批<西厢记>》:“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出自清朝吴趼人《痛史•原叙》:“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形容为正义之事而战死杀场。出自清朝黄遵宪《聂将军歌》:“欲将马革裹尸还,万骨如山堆战垒。”
蛛丝马迹
蜘蛛的丝和马的脚印。比喻调查探究事物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出自清朝王家贲《别雅序》:“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悬崖勒马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比喻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及时醒悟回头。出自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六卷:“忽迷忍悟,能勒马悬崖耳。”
一气呵成
出自清朝文人李渔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一口气做成。多形容写作、绘画等结构紧凑,气势流畅。现在也有用它来比喻做事因安排得很紧凑、严密,好像一气到底迅速完成。
❻ 明朝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1572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1572 张居正(1525-1582)为首辅,高拱(1512-1578)遭罢免
1573 万历
1578 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Great Pharmacopoeia)问世
1580 张居正(1525-1582)丈量田亩
1582 吴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游记》
1583 申时行(1535-1614)任首辅
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贞(1526-1590)逝
1592 日本丰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鲜
1593 文人徐渭(1521-1593)逝
1596 耿定向(1524-1596)逝
1596 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鲜
1601 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北京
1602 李贽(李卓吾,1527-1602)狱中自杀
1604 顾宪成(1550-1612)重建东林书院
1606 袁黄(袁了凡,1533-1606)逝,著有《了凡四训》
1610 袁宏道(1568-1610)逝
1615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定八旗制
1616 汤显祖(1550-1616)逝
1620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1620 泰昌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1620 官宦之争起
1621 天启
1623 魏忠贤(1568-1627)为东厂长官
1627 思宗(朱由检,1611-1644)
1628 崇祯 西北大饥荒,李自成(1605-1645)乱起
1630 袁崇焕( -1630)遭磔刑
1636 董其昌(1555-1636)逝
1637 宋应星(1587-1666)著《天工开物》
1642 洪承畴降清
1644 李自成(1605-1645)陷北京,明朝灭亡
南明(1644-1662)
1644 吴三桂(1612-1678)降清
1644 弘光 安宗(朱由嵩, -1646)福王即位南京
1645 隆武 绍宗(朱聿键,1602-1646)唐王即位福州
1646 绍武注1 唐王(朱聿𨮁, -1647)即位于广州
1646 永历 桂王(朱由榔,1623-1662)即位肇庆
1650 郑成功(1624-1662)以金门、厦门为据点抗清
1658 郑成功(1624-1662)封延平郡王
1659 桂王(1623-1662)逃缅甸
1661 郑成功(1624-1662)攻台湾,驱荷兰人
1662 吴三桂(1612-1678)杀桂王(1623-1662)
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
1550 瓦剌军围北京
1552 画家仇英( -1552?)逝
1559 杨慎(1488-1559)逝
1559 文征明(1470-1559)逝
1562 严嵩遭罢免
1557 葡萄牙获澳门居住权
1563 俞大猷(1504-1580),戚继光(1528-1587)于福建破倭寇
1564 甲子年
1566 穆宗(朱载《后工》,1537-1572)
1566 海瑞(1514-1587)非难世宗(1507-1566)入狱
1566 葡萄牙人建设澳门
❼ 明朝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明朝历史上的有趣的故事,应该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是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一版个比较有趣的人,他应该算是一个有权趣的人,但是不适合在他这个位置,另外的话,明朝的人里面也多数都是比较奇怪的人,比如说是后面的明世宗。
❽ 明朝历史小故事
1、明朝统一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
2、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
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在朱元璋时代,国家黄册用来征收田赋的土地,高达八百万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万要高得多。整个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同时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缚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3、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为指导,遵循先圣之教诲而实行“德治宽政”,解决“朱元璋后”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拥兵等问题。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剧除了来自于削藩的失败,还来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经验不足有关。
4、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5、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❾ 明朝冷门历史: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明朝人物
传奇人物皇后妃子王侯将相文人墨客
万贞儿 杨廷和 朱常洵 胡宗宪 徐渭徐文长 孙承宗生平大事年表 汤若望 马湘兰 顾横波 董小宛李香君 侯方域 木公 木增 郑成功胞弟 郑成功的母亲 明朝皇后列表 徐霞客简介 祁彪佳 黄道周 侯峒曾 凌濛初周道登 明末曹勋 冯梦龙 永安公主与长平公主 周延儒 张春 温体仁 朱三太子朱慈焕 左良玉冒襄 侯方域 侯恂方以智 吴昌时 王铎 方岳贡 孔贞运 李万庆陈继儒与董其昌 范景文张梦鲸 刘若宰 卞玉京 曹文诏 高迎祥 张居正 唐伯虎 先儒王阳明魏忠贤 魏忠贤郑成功 罗贯中 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建文帝朱允炆 张居正 马皇后 闯王李自成 李时珍刘伯温 太子朱标 汤和 宣德帝朱瞻基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
明朝历史
1587年11月13日 明代政治 传奇皇帝朱元璋电视剧剧情简介及大 汤若望为什么来中国及汤若望名字由锦衣卫的简介 卖布断案 明朝东厂的简介 唐伯虎巧判鹤犬案 1476年8月28日 蒋琬率先 南明政权与天主教 朱元璋对日本的政策 1461年8月7日 明朝大太监 明朝国号的由来戚继光居然被老婆休掉 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发生了 1402年7月17日 朱棣继帝 木府风云的历史背景
明朝文化
祝枝山写对联骂财主 祝枝山唐伯虎泡茶猜谜跳槽的由来 明朝居民收入 明朝万历年间物价水平麻将的起源 衣冠禽兽为什么变味 绿帽子的由来 琵琶行图 沈德符与《万历野获编》简介 明代皇家性教育 丽江木府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变动词语 钓鱼岛屿历史面积与地图 民间航海秘图—更路薄 明朝扫黄禁娼运动
朱元璋的故事
明朝皇帝朱元璋冷面杀附马 明朝皇帝朱元璋“打老虎”三部曲 明朝皇帝朱元璋写错字 斩知州 明朝皇帝朱元璋封34位功臣 仅一位善终 明朝皇帝朱元璋反腐:杀驸马震慑百官 明朝皇帝朱元璋:对洁癖画家施粪桶刑 明朝皇帝朱元璋:对女人最狠的皇帝 明朝皇帝明城墙就是朱元璋的脸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 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了哪些治国之道?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怎么解决腐败问题的? 明朝皇帝朱元璋猜忌臣子变得神经质 明朝皇帝朱元璋妒嫉有学问的人 明朝皇帝朱元璋对自己的出身很自卑 明朝皇帝朱元璋反腐:对富人绝不手软 民间故事关于朱元璋长相的民间故事等。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