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京的鸡鸣寺有典故吗
关于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有一说,就是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而得名,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曰:“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非常简单的记述,没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登鸡鸣寺》的诗更有影响:“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
其实,余宾硕的记述和王士祯的诗都误引了齐武帝习武鸡鸣埭的典故,造成了鸡鸣山、鸡鸣寺名称与鸡鸣埭密切关系,让人们以为“鸡鸣寺”之名是由鸡鸣埭而来的。造成了后来的误解。实际上,鸡鸣寺与鸡鸣埭相去甚远,“鸡鸣寺”的取名与鸡鸣埭无关,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说“鸡鸣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在迈皋桥附近”,显然,并非鸡鸣寺前有鸡鸣埭。真正的原因是,鸡鸣寺因鸡鸣山而得名,原来,该山为北极阁山,又名“鸡笼山”,此山早先是以学馆而闻名的,如《寰宇记》曰:“元嘉十五年(438)立儒馆于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方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后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很可能是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学士”旧址上,但其山名“鸡笼”,显然不合圣意,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
很久就有一个传说,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京玄武湖边的九华山上,盘踞着一条十分厉害的蜈蚣精,能口喷数十丈毒火焰,经常喷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极大。后来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了在天宫中报晓的金鸡下凡,以金鸡来对付蜈蚣。金鸡领命后,到了凡间,果然当场见到了蜈蚣精站在九华山上喷射毒焰伤人,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冲着蜈蚣精一声啼叫,蜈蚣精也被这震耳欲聋的啼叫声吓得匆忙逃脱,毒焰也散了,四散奔逃的人们缓过神来,只见北极阁山顶万道霞光,霞光中有一只金鸡昂首挺立,气概非凡。人们猜想到了,正是这只金鸡的啼叫声赶走了蜈蚣,驱散了毒焰。可是,不甘失败的蜈蚣精调整了状态后,又冲上山顶,疯狂地喷吐更浓的毒焰,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一见,飞奔过来,一口咬住蜈蚣精,经过一番搏斗,蜈蚣精被咬死,金鸡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而九华山下的大众免除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为民众除害的金鸡,便把北极阁山上的那座寺庙称为是“鸡鸣寺”
② 南京最美千年古寺鸡鸣寺,是如何做到香火年年旺盛不衰的
因为那段让人震撼的胭脂井故事,导致鸡鸣寺千年来也是香火旺盛,不得不说鸡鸣寺确实有很重要的地位。曾在作为中国佛教中心的鸡鸣寺其实一直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加上它被称为“南朝第一寺” 自然系很多游客的到来;但鸡鸣寺最吸引游客的其实是里面那一口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井,却是我们饭后不能忘怀的凄美故事,吸引很多游客来看看。
由于鸡鸣寺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加上有胭脂井的存在,自然吸引很多游客的到来。
③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府,担任宣州团练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访牛僧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江南春》这一诗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考虑历史背景,杜牧的这首诗应该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诗,如果联系到杜牧的身份和所处的历史背景,这首诗就不是单纯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创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间,安史之乱后,自唐代宗开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佛教享有特权,寺庙的土地可以免税,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民将土地“送给”寺院,缴纳一定的税额差给寺庙,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劳役,寺庙经济蓬勃发展。几十年下来之后,大量的土地和人员依附到寺庙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庙鳞次栉比,寺庙发展影响到了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已经触及到唐王朝的底线。(烟雨蒙蒙中寺庙景色)
作为官员的杜牧也清楚了解这一事实,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发出隐喻的感慨罢了。安史之乱后到唐武宗时期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学家韩愈上奏了《谏迎佛骨》的奏折,被贬往地方,差点身死,谁还敢多说话。
安史之乱后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么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诗句中的讲到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不过最终都消亡了的历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没有解救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国南方先后建立的四个王朝。其中刘宋王朝时宋文帝崇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助于统治,教化民众,就开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时期,甚至有僧人参与朝政,僧人慧琳被当时的刘宋人称之为“黑衣宰相”。南齐的齐武帝深通佛教理论,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经四次将自己舍身寺庙,让大臣将自己赎回来,其中有一次花费了一亿钱。南陈的诸位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终被饿死)
根据统计,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全境寺庙和僧侣如下:
一、刘宋时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侣36000余人;
二、南齐时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侣32500余人;
三、南梁时期。佛教寺庙2846座,僧侣82700余人;
四、南陈时期。佛教寺
④ 南京鸡鸣寺有怎样的历史
鸡鸣寺在南京玄武湖畔、鸡鸣山东麓。寺名从山名而来,山名因其形状而得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曾经修建了大量的寺庙。鸡鸣寺就是梁大通元年创建的,初名为同泰寺,后又称法宝寺,明朝时重建后叫鸡鸣寺。梁武帝曾经4次到同泰寺里舍身当和尚,弄得大臣们只好拿出巨款为他赎身。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俘后忧恨成疾而死。陈后主当了皇帝以后,骄奢淫逸。589年,杨坚统一北方,发兵伐陈。陈后主自恃长江天堑可守,依然沉缅于酒色,歌舞达旦,把国事置之度外。后来,台城被杨坚军队攻破以后,陈后主才大梦初醒,惊慌逃窜,竟然携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避隋兵于景阳殿侧的枯井之中。隋兵发现以后,把他们三人从井中拉上来时,都吓得痛哭流涕,二位妃子的胭脂沾满井石栏,用白布擦都擦不掉,留下了胭脂痕迹至今。这其实是一个后人附会的传说。据史载胭脂井原名景阳井,在台城内,后被淹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的教训,就在鸡鸣寺东侧重新立了胭脂井。宋朝进士曾巩写了辱井铭,用篆文刻在石井栏上:辱井在斯,可不戒乎。王安石也在此留诗一首: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至于井栏上的胭脂色,实际是取有紫红色脉的石头做成。
⑤ 古诗词或历史故事里出现过的南京地名,请附出处\原地名和现地名
都”,是一座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以诗言志,兴怀感物,将南京的一点一滴尽入诗中。且不说气势雄伟、龙蟠虎踞的钟山、长江,壮美秀丽的的六朝石刻,壮观宏大的明城垣,即便是古巷小境、寻常巷陌,说不定都可以在古诗词中寻到它的痕迹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后,南京依然保留留有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地名。同样,秦淮、石头城、台城、桃叶渡、凤凰台……这些古迹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供我们寻觅历史的踪迹,品味古城的变迁,追溯文化的源流,发思古之幽情。。。
[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渡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住淮水南乌衣巷内,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他有一首《 桃叶歌》,其中所说的渡,即桃叶渡,当时因秦淮河上已设浮航(东城航),献之迎接 桃叶无需用船。六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揽胜对渡赋诗。随着秦淮风光带的建设,“ 桃叶临渡”这一景点已再现游人眼前。
[地址]
位于淮清桥边,十里秦淮与古表溪水道合流处。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吴敬梓故居内,桃叶渡8号)
[线路]
夫子庙风景区,4路,7路,40路,44路,49路,304路,夫子庙站。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订弄表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里
《建康实录》中记载:古代南京人,称“山陇之间曰‘干’,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庶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小长干,在瓦宫南巷,西头出江”“金陵南郭群山环之,而雨花峰为最大,其脊曰石子冈,即古之大长干也。稍西曰小长干,吴立大市,晋瓦宫寺适当其地。”长干里地势高亢,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汉、六朝时期,长干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地址]
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遗址在今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雨花台到长干桥一带。
[线路]
游2路、2路、16路、26路、33路、49路、802路、814路、816路、新善线、新九线,中华门内或雨花路站。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之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鹭洲与凤凰台
白鹭洲原为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个沙洲。后江流改道,白鹭洲与陆地相连。现在的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历史上称为徐太博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五徐达王府的东花园。东园定名为白鹭洲,始于民国初年,其原因在于湖中有洲,四面环水,洲边多植芦苇,秋日时有水鸟白鹭飞来,与原长江边的白鹭洲相像,墨客骚人在此观景畅饮时,为了让名园平添诗情画意,故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名之曰“白鹭州”。
凤凰台位于城内西南隅的一座山岗上,其遗址就在现今花露北岗一带。建于南北朝刘宋暑期。相传有凤凰翔集于此,因筑台而称凤凰台。由于凤凰台是六朝胜迹,为历代文人墨客悼古吟咏之所,特别是李白晚年,于唐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去世前一年,还登凤凰台,抒发历史的慨叹。从此,凤凰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在六朝胜迹中闪烁生辉。至南宋,历经数次重建,最终圮废。今有来凤街、凤台路。
[地址]
白鹭洲:古洲名,为江边沙洲,不是现在的白鹭洲公园。
凤凰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集庆门附近,南京市秦淮职业学校(原四十三中学)内。(花露北岗21号)。
[线路]
白鹭洲:夫子庙风景区,44路、304路,平江府路。
凤凰台:35路,集庆门站;14路、19路、21路、75路、80路、81路、305路,集庆门站。
[金陵五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与朱雀桥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抚今追昔!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架设了朱雀桥,游人至此,望着潇洒的“朱雀桥”三个字,思古之情顿生。这里淮水微转,桥卧晚霞,尚不失当年风范。
[地址]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
朱雀桥:因年湮代远,朱雀桥早已无存,遗址也缥缈难寻。该桥应在今中华门城内的镇淮桥和武定桥之间,正当古长乐渡之处。
[线路]
乌衣巷:夫子庙风景区。
[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石头城,俗称鬼脸城,南京别称石头城,亦由此而来。它位于汉中门外的北面,清凉山的西面。这里原是一座石头山,峭立江中的天壁,缭绕如城墙的巨石。公元前三百三十多年,楚威王灭越国后,在石头山后建立了一座城池号金陵邑。公元二一二年,东吴孙权自京口迁都秣陵,改秣陵为建业,意思是枯这里建立帝王大业。不久,就在楚国金陵邑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吴时石头城紧依长江,地势险要,是军事重镇,周瑜曾在此练过水军。东吴之后,东晋、陈、唐等代也曾不断修筑石头城、明朱元障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兴建城墙,此处石头城便成了著名的南京城垣的一部分。
南京民间中有关鬼脸城的传说很多。相传这块岩石原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镜。在鬼脸城前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称之为“鬼脸照镜子”。现建成石头城公园成为人们踏青觅翠的的好去处。
[地址]
位于汉中门外的北面,清凉山的西面。(虎踞路87号)
[线路]
游4路、21路、75路、91路、高新线、818路,国防园站。
[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台城是东晋、南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宫城。当时皇宫的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殿阁栉比,以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梁大同十二年(546年)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陈太建十二年(580年)隋兵南下,活捉陈后主于胭脂井中,到了五代十国,杨吴先后三次筑金陵府城,台城被彻底废除。据专家考证,台城在今东南大学一带,后人据韦诗将玄武湖之柳与台城连在一起,并将鸡鸣寺后的一段明城墙附会为台城。现在位于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这段城墙全长253.13米,外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登临城上,东眺钟山龙蟠苍翠,北赏玄武十里烟柳,南观九华塔影婆娑,西览鸡鸣黄墙青瓦,古刹钟声荡气回肠。这里现已建成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凭吊。
[地址]
位于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解放门8号)
[线路]
304路,玄武湖公园(台城)站;15路、2路、3路、11路、20路、31路、44路、52路、70路、游1路、802路,鸡鸣寺站。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
秦淮河古名“淮水”,一名“龙藏浦”。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
秦淮河至通济门外九龙桥,又分成内、外两支。秦淮河全长100多千米,整个流域2600余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16条。远在石器时代,秦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有大小集市100多处,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拔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地址]
秦淮风光带地处南京城南,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
[线路]
公交游2路、游4路抵达风景区;301路、304路穿境而过;1路、30路、31路在风景区入口处设立了总站;4路、7路、40路、43路、47路、49路、81路、82路、101路、103路等10多路公交车均在风景区设立了过路站。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赏心亭
赏心亭为金陵名亭。据《景定建康志》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下水门即西水关。赏心亭在南宋时为金陵第一胜迹。李白、陆游、辛弃疾等都曾登临览胜,赋诗填词。其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三登三吟赏心亭,留下了著名词句,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未酬的心曲。1999年水西门广场重建“赏心亭”,使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得以重现。
[地址]
故址在当时金陵水西门城楼上,已不存。现赏心亭为移建。(水西门广场)
[线路]
4路、7路、13路、19路、21路、23路、37路、75路、游4路,水西门站。
⑥ 鸡鸣寺的寺名由来
关于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有一说,就是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而得名,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曰:“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非常简单的记述,没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登鸡鸣寺》的诗更有影响:“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
其实,余宾硕的记述和王士祯的诗都误引了齐武帝习武鸡鸣埭的典故,造成了鸡鸣山、鸡鸣寺名称与鸡鸣埭密切关系,让人们以为“鸡鸣寺”之名是由鸡鸣埭而来的。造成了后来的误解。实际上,鸡鸣寺与鸡鸣埭相去甚远,“鸡鸣寺”的取名与鸡鸣埭无关,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说“鸡鸣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在迈皋桥附近”,显然,并非鸡鸣寺前有鸡鸣埭。真正的原因是,鸡鸣寺因鸡鸣山而得名,原来,该山为北极阁山,又名“鸡笼山”,此山早先是以学馆而闻名的,如《寰宇记》曰:“元嘉十五年(438)立儒馆于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方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后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很可能是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学士”旧址上,但其山名“鸡笼”,显然不合圣意,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
⑦ 鸡鸣寺中的胭脂井,有何历史典故
鸡鸣寺中的胭脂井是南朝四个王朝的宠妃张丽华的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