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民俗故事中的年除夕的故事,年糕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我需要具体内容,谢谢~
除夕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大海里住着一头叫做“夕”的怪兽。每隔365天,这夕啊,就会爬上岸,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搞破坏。为了躲避这只夕兽,这一天,家家户户扶老都会逃到深山里藏起来。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桃花村里来了一个小姑娘,挨家挨户地讨要吃的。整个村子里的村民都上山避难了,没有人理会这个小可怜。
当小姑娘敲门敲到村东头的一家的时候,门开了,一个老奶奶拿出食物来招待她。
老奶奶慈爱地对小姑娘说:“孩子,吃完了,你也快到山里躲躲吧!”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去呀?”
“我老了,不想再跑来跑去了,要是夕想吃我呀,就让它吃吧!”
小姑娘听后要留下来陪着老婆婆,还提出了很多要求!一会儿要穿新衣服,一会儿要吃酒席,一会儿要挂红灯笼,一会儿又说怕冷要烤火。
老婆婆想:反正今天晚上要被夕吃掉了。于是就都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
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一声吼叫,“嗷——”可怕的夕,来了。 夕来到老婆婆家里一看,门上挂着两盏大红灯笼,这可把他气坏了!夕想:哼!我不走大门了,我上房!
于是他又怪叫了一声,跳上了房顶,谁知道,烟囱里冒出红彤彤的烟火,老婆婆在做年夜饭呢!这股浓烟呐,熏得夕眼冒金星,叽里咕噜地滚下来,正好掉到院子里。
忽然,“砰!啪!噼!啪!”爆热的竹子爆裂了,声音震耳欲聋,吓得夕魂飞魄散,一头就撞破大门,逃出了村子,逃回大海里去了。
穿着新红棉袄的小姑娘拍着手哈哈大笑,原来,夕最怕的就是红色光亮、烟火和炸响。 从此以后啊,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有了一个新名词:除夕,也就是除掉夕兽的意思。家家户户都要张挂红色的东西,做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灯火也就彻夜不熄。
端午节的故事:
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 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
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B. 江南小吃“梅花糕”有什么历史典故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传统特色糕类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拍手称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梅花糕和海棠糕类似。梅花糕也是南京、苏州、无锡风味小吃。它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C. 年糕的来历
http://www.chinagi.net/detail.asp?ID=75&table=history
慈城年糕
东埠头年糕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末年,吴国名将伍子胥把守苏州,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难,百姓断粮,你们可到城墙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苏州城被越国兵马包围,城中断粮,饿死不少人。这时候,有的士兵想起了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果然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砖”,才不致饿死。苏州城内的饥民也去挖城墙,大家也都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砖”,饥民中有一个姓年的商人,他是慈溪东埠头人,也挖到两块城砖,他吃了一块,还有一块便当作宝贝似的藏起来,晚上垫着当枕头。不久苏州被越兵攻下了,这个商人便带着城墙回到东埠头。原来,当年,伍子胥看到吴王夫差荒淫无度,腐败透顶,料想必定亡国,于是在修筑城墙时作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他贮藏在城墙下的城砖都是蒸熟的糯米粉压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硬,长年不变质。严某为了纪念伍子胥救命之恩,也学着磨粉,蒸粉舂制年糕,由于糯米不多,便用晚米代替,没想到用晚米制的年糕比糯米粉质更好,于是用晚米做糕上市,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年某有三个儿子,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不久分居慈城,鸣鹤,仅留小儿子在身边,但是他们都不忘祖训,每年年底都磨粉蒸粉舂年糕。这样慢慢推广开来,东埠头、慈城、鸣鹤就出产年糕了。后来,经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做年糕的晚米也先浸几天,燥磨改成水磨,手工改为机制,于是年糕的质量越来越好了,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们在岁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来年胜过今年的彩头。
--------------------------------------------------------------------------------------------------
http://iqyc.com/bbs/new.asp?id=5099
年糕的来历 史
主题作者:灵儿 发表时间:2005-10-13 5:18:07 浏览:253 次 当前总在线 66 人 无刷新模式 返回 [网络此主题 ]
--------------------------------------------------------------------------------
年糕 是人们喜爱的节日点心,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它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块状食品,也有用麦粉或豆粉掺合制成的。年糕分南式、北式两种。南式以广东、苏州年糕为最好,它香味纯正,口感细腻,不软不硬,煮时不融,煎时不化,深受人民的喜爱。
相传吃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苏州一带。当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吴王阖闾从当时的军事需要出发,命大将伍子胥筑城,称之为“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大喜,召集众将欢宴庆功。从此,吴王以为有城垣的威力,全然不把敌方放在心上,整天沉缅于酒色之中。大将伍子胥多次进谏不成,便悄悄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自刎身死,吴国亡于越国。越王后期政局动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这时,伍子胥的随从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众民前往相国门侧城掘地,发现相门的城砖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这些“砖”救了许多穷人的命。从此,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迹,人们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年糕。后来,这种风俗逐渐在全国传开。
--------------------------------------------------------------------------------------------------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B4%BA%C1%AA%B5%C4%C0%B4%C0%FA&sr=&z=&cl=3&f=8&wd=%C4%EA%B8%E2%B5%C4%C0%B4%C0%FA
D. 乾隆帝赏赐“桂花糕”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
关于乾隆帝赐赏孔府“桂花糕”一事,孔德懋著《孔府内宅轶事》中曾提及过。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把公主嫁给了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后,过了不长时间,就和皇后驾 临曲阜,一为祭孔,二为探望公主。乾隆每次到孔府,总是少不了要带一些赏品和一些公主喜欢 吃的食物。
此次来曲阜之前,乾隆在宫中偶尔想起了公主的嗜好,于是就带了公主最爱吃的苹果和“桂 花糕”,来看望女儿。其实,皇帝带的东西,虽然是平常之物,但出于皇帝之手,便立刻身价百倍, 成了孔府中的名贵佳点。
孔府的桂花糕,是用鸡蛋、面粉、白糖、桂花汁、青红丝等原料制作而成,成品极松软呈鲜黄 色(与桂花色相同),因名“桂花糕”。由于曾是皇帝的恩赏之物,所以在孔府,便成为丰盛宴席 上的必上佳点。
在礼尚往来中,孔府的亲友也往往以能得到孔府的桂花糕为荣。后来,桂花糕又经孔府厨 师改进,在其上面用青红丝、干果拼摆出一个“寿”字,结果,此点又成为寿宴中之佳品。七十六 代衍圣公之母彭氏在献给慈禧太后的贺寿宴中,即有此品,但名称不叫“桂花糕”,而叫“寿字木 橱糕”。原因是桂花糕曾是乾隆帝赐给孔府的赏物,孔府改进后再献给清宫内,为了不使太后见 怪,于是就更换了名称~
E. 常州大麻糕的历史故事、制作工艺、色香味
常州大麻糕,是由长乐茶社王长生师傅创制,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其皮薄酥重,制作考究,注重火候,为一般麻糕所不及。此点先后在徐州、南京参加江苏省名点小吃展销,获得好评。
制作方法:1.将面粉(3.5公斤)放入面缸,倒入熟猪油,揉搓均匀即成油酥(5.25公斤)。将面粉(650克)和酵种放入面缸,加50℃热水600克(秋、冬季节要用70℃的热水,夏季用30℃温水),和成面团。发酵后,把用50克热水溶化的碱液倒入,揉成发面团(1.75公斤)。
2.将猪板油洗净,撕去膜衣,剁成茸,放于盆内,加入精盐拌匀。
3.把发面搓成长条,摘成面剂50只(每只重35克),将剂子揿扁成圆皮,包入油酥(105克),收口捏拢后略揿扁,用擀棰擀扁,自左至右卷起,再擀扁推长,自外朝里卷起(搭头朝上),再略揿扁(要边薄中厚),然后包馅。甜麻糕每个包入绵白糖(25克),咸麻糕每个包入咸板油馅(20克)、葱末(10克),收口捏拢再略揿,用擀棰擀成1厘米厚、17厘米长、中腰宽12厘米的腰状糕胚。用热水100克把馅糖调成液体,分别涂刷在糕坯表面,再逐块蘸满芝麻,翻转糕坯使芝麻面朝下,然后双手略蘸清水抹在糕底。将糕坯贴入烧热的炉中,每炉可贴20块,用小火烘烤。炉口盖上水钵。约4分钟即可成熟,然后轻轻铲出。
F. 年糕的典故有哪些具体的事件是哪些
[年糕]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
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年糕历史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
年糕传说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G. 中国传统食物的故事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H. 年糕的由来(故事)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I. 猪油糕的历史或传说。。
简介
猪油糕
猪油糕,又名脂油糕,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称其为“吴中佳制”。猪油糕洁白晶莹,葱香翠绿,糯软润湿,入口油而不腻。 闽式糕点的代表名点,是观我颐糕饼店的产品。该店前身是由陈景鸥经营的庄景京果店,传其子侄,在福州东西南北门共设6家糕饼京果店,其中在城内、台江各设观我颐糕饼店1家。 猪油糕是该店制作的重糖重油糯米制品,各家糕饼店均有销售。但50多年前的城、台两家观我颐糕饼店,特聘糕点老师傅刘国藩制作,别出心裁地改用红糖代替白砂糖作原料。由于红砂糖价格比白砂糖便宜。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该店增加猪油用量,因此观我颐红糖制作的猪油糕油足味香,色泽金黄,糯性强而不粘,入口易溶,不但干食可口,用开水冲调食之,更为清甜油润。一时轰动榕城,成为群众喜爱的名点。观我颐猪油糕每斤15块,块块呈正方形,每50公斤成品用红砂糖20公斤、糯米粉20公斤、新鲜熟猪油10.5公斤,米粉先要用绿豆牙炒拌,反湿后用文火炒;红砂糖需熬炼去杂质,并加入少许熟猪油,然后将糕粉、糖、猪油按比例混合碾碎装盒,用铜镜过光,放入糕厨凝固制成。编辑本段特点
一般消费者有种错觉认为猪油糕是用猪油做的,其实不然,珠海礼记饼家生产的猪油糕采用上等植物油及葡萄配料,用低温柴火连煮四小时,自然冷却后通过自动机械包装,使得每粒猪油糕软靱可口,适合潮流。而纽拮糖更是奶味及花生味十足,味道一流。
制作方法
(1)将油、葡萄糖等原料用低温柴火连煮四小时,切成1.7厘米见方的猪油糕条,自然冷却后通过自动机械包装. (2)将细糯米粉,细粳米粉放入木桶内拌匀,中间扒窝,加上精盐(100克)和清水1.5千克,用手拌匀,到“捏则为团,撒开似沙”时放入筛中,全部过筛。 (3)取木制大蒸桶一只,内放竹箅垫底,抹上豆油,先取30%的糕粉铺于桶底,置旺火沸水锅上蒸,待蒸汽透过糕粉时,再铺入20%的糕粉,蒸发糕粉近熟,取咸猪板油丁放在剩余生糕粉内,略拌一下,放入桶里铺匀,随即把剩余糕粉如前法陆续加完,盖上木盖,蒸至糕粉呈玉白色,揭去盖,均匀放入葱段,再加盖蒸约3分钟即熟。 (4)在案板上铺放洁白湿布一块,把熟糕粉倒上,用湿布包住,揿实。翻转过来,拍平至近6.7厘米厚(需上下四角方正光滑),揭去布用刀(蘸凉开水)切成长方形100块即成。
J. 广东年糕传说
年糕传说: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各地年糕:
我国地域广、风俗习惯各地不同,年糕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北京的年糕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其实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国札•札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北京的年糕一般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应,除年节大量供应外,平时亦有供应,但数量和品种都比春节时少。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满族跳神用的祭品。满族名字叫飞石黑阿峰。清代沈兆有诗一首:“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自注说:“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惨假油粉,蘸以蜂蜜颇香渚,跳毕,以此偏馈邻里亲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见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满族的小吃品种了。
而南方的年糕则有所不同,广东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瓜子仁、竹叶等为原料制成。其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海南年糕的表面光滑,色黄细软,味道甜香。按当地的风俗,每逢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为欢度新年而赶制年糕,并作为节日礼品。其主要原料有糯米、砂糖、芝麻、红枣、水。海南年糕吃法多样可烘烤或软吃,也可烧糕汤吃,还可以切成薄片炸着吃。江浙一带的新年风俗必备年糕,而且种类很多,有桂花糖年糕、猪油年糕、水磨年糕、八宝年糕等。江苏的年糕以苏州的为典型,是糯米做的,主要是桂花糖年糕与猪油年糕;浙江的年糕以宁波的为普遍,主要是晚粳米做的,水磨年糕。台湾同胞每年也要吃年糕,做年糕时,先将糯米、蓬莱米混合洗好,泡三小时,磨成米浆压干,加入砂糖、香蕉油揉匀。在蒸笼底部垫一层玻璃纸,把揉好的米粉放在上面,每个角放个竹筒透气。约蒸二三小时,用筷子插入米粉中,看看有无生粉,做到锅内随时加水,直到蒸熟为止,然后将米糕切块,保存着慢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