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对上面的进行总结成你要的哈。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周瑜》
在滔滔历史江河之中,可以流芳百世,代代相传的英雄人物多不胜数。尤其在那些乱世时期,有谋有略的人,谱写了无数令后世咋舌的传奇。
三国两晋之时是中国最风流瑰丽的年代,特立独行的人比比皆是,我何以独喜口碑并不甚佳的周瑜?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国中诸葛亮那篇内容真实的祭文得知:“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这样的人确实让人为之泪涟而心折。他“青年有俊声”,少年得志统领三军,南平长江,西治巴蜀;治军有度才服程普,力辩群臣宁战不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决胜千里的帅才;羽扇纶巾,轻袍缓带是儒士风范;狂吟舞剑,听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风雅;时人无不知“曲有误,周郎顾”,一曲《长河吟》与《广陵散》一般成为世间绝响。这样的人生还嫌不够精彩,又与小乔配为佳偶,琴瑟相合羡煞世人。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无比辉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伤。罗贯中对他的诋毁,把属于他的羽扇纶巾作为了诸葛亮的标志,甚至把他的死归结于他气量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这样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宠爱将为人的最佳特质都给了他,又将惋惜与悲哀都留给了与他同时和他身后的世人。
历史人物总有不少求身后虚名的,甚至于为此颠倒黑白,但周瑜不同,他对后世评鉴不计较,他是活在当下的,把一生的光辉,谱写在三国动荡的时代。是一个值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⑵ 你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是谁
我最喜欢的是阿瓘,没有之一。为什么喜欢他呢?可能是因为他忠君爱国,也可能是因为他每得甘果,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不知不觉我就慢慢喜欢上这个男子,也悲哀为什么我不能同他生于一世,我想保护他。他把国家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但却终究逃不过帝王的猜忌。我对他的喜欢,或许……已经超越了欣赏。我最喜欢的人,我却不能保护他,不能在他打仗归来时迎接他,不能在他疲惫时照顾他……
如果能穿越,我想回到那乱世,带阿瓘逃离这勾心斗角的朝堂,和他寻一处世外桃源。没有什么战神,没有什么死亡,只有我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也只是想想,毕竟哪有什么穿越啊……
有人说他愚忠,不知道反抗。当时的北齐内忧外患,昏君当政,北周更是对北齐虎视眈眈。如果他当时谋反,岂不是给了北周趁虚而入的机会?何况阿瓘虽然是高纬的臣子,但更是高纬的兄弟,别人可以做到骨肉相残,但阿瓘做不到。
阿瓘爱家国,爱子民。这样一个好的人,我怎会不喜?
我不能为他做些什么,只能在每年五月写一份信烧掉。他的生辰是什么时候……我都不知道。只能以这种方式传达我的思念吧。
殿下,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兰陵王,永远是我心中英勇无比的将军,也永远……是我最爱的人。
阿瓘,我心悦你。
桃花知我,白骨更知我。
⑶ 你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理由其实很简单,他有聪明的才智和非凡的远见。三国时期,战乱纷飞,但是往往在这种乱世才会出现各种人才,也就是俗话说的“乱世出英雄”。像曹操这样的这次枭雄,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同样拥有不凡的才能并且做事果断善于心计。但就是因为曹操这样的性格让他待人多疑而且心狠手辣,比如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吾好梦中杀人”,为了圆这句谎言竟将一位无辜的侍寝杀死。所以因为他的性格,我不太喜欢曹操。
在三国后期,蜀国可以说只能靠诸葛亮支撑,他一死,蜀国也加快了灭亡的步伐。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蜀国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治国和军事才能。不仅如此,在三顾茅庐时,他和刘备的对话也同样展现了他的卓越的见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隆中对》,其中虽然诸葛亮隐居山野之间,但他依然关心天下大事,并且在一场对话中就将天下的形势和战略要点说的明白,可见他的才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留下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空城计中,他在墙头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依然面不改色悠然弹琴;舌战群儒中,他不乱阵脚……还有很多,无一不展现他非凡的胆识和才能。虽然在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等事上现在有些争议,但仅仅其他事就能证明他了。
不仅在才能上他值得人们称赞,忠心方面他同样令人敬佩。刘备在世时,他尽心辅佐,刘备去世后更是将自己全部身心都投入蜀国的发展中,就连出征时还留下至今依然让人感动的《出师表》。这样的人难道不令人喜欢吗?
⑷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⑸ 你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喜欢
最喜欢的是武则天,因为她比较有思想,能够从一群懦弱的女性群体中站出来,重写整部历史,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⑹ 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历史人物
秦始皇没有想做什么丰功伟绩,做的事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统一货币,统一计量,统一文字,这些都是统治所必需的,一个国家的文字计量货币自然要统一,不管谁做皇帝都是会这么干,这要算“功绩”,有点勉强,最多不过是历史责任。而长城是为了自己的领土不被异族人侵略,郡县制很科学但是不过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权而已。相比之下令人钦佩的倒是灭六国的雄心壮志。
说到底,秦始皇这些维护统治的做法只不过在后代人眼里成了丰功伟绩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朝代,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丰功伟绩的想法,下面两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
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至于其他经常性的项目,如修长城、戍边、从军(包括护卫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发,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担的,而据专家研究,汉朝的日常徭役与秦朝并没有什么差别(如见黄今言著《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额外征调的人力是100万,按正常制度征发的不计。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万,根据我在《中国人口史》研究的结论,秦朝人口最多不少于四千万,所以征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应低得多,只占2.5%左右。
退一步说,即使秦始皇征发的人力高达总人口的15%,也还不至于产生太严重的后果。因为在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就能从事农业生产,超过六十岁的男子照样在服役或劳动,在平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这样年纪的人本来就不多。到西汉惠帝时还征发妇女参加长安城墙的修建,可见必要时妇女也能征发,而且当时的妇女一般都从事生产劳动。西汉初的晁错就有这样的说法:“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见秦朝与西汉时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发15%的人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说来,难道秦始皇征发的徭役不重吗?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两个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强制性移民,一是为了维持这类强制移民和额外征发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实际上秦始皇征发的劳动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发性的移民不可能获得官府的资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济,他们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备,或者在定居后立即自己生产维持生存的粮食。但强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们在迁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产用粮必须由官府解决,一部分强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产粮食,或者这些移民不会自己生产粮食。
同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进行的强制性迁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至咸阳,以每户五口计,应有六十万人。三十五年,又将咸阳居民中的三万户迁至丽邑(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五万户迁至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不过这八万户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此前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迁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驱逐匈奴后,在从榆中及黄河以东,直到阴山一带,新设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个县,强制迁入的人被安置在这些新县。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迁去了三万户,给每户的户主拜爵一级的奖励。以每县五百至一千户的规模计算,第一批移民应有十至十五万。第二批移民应有十二至十五万,合计估计为三十万。
第三,强制迁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国移民史》中估计为十至十五万。
第四,二十八年迁往琅邪台的有三万户,此外还有迁往巴蜀、越地等。
由于迁移对象和迁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须依靠官方供应粮食,而另一部分则能够就地供应或自己生产。第一项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从事生产,咸阳地区也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粮食或土地。第二项迁入北方边疆北河和榆中的约三十万人,也不可能马上做到粮食自给,特别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产,都必须由官府从外地输入粮食。而迁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产粮食,不会增加官府的供应和运输负担。
同样,被额外征发的100万人并不是从事农业或其他生产,而是修宫殿,建陵墓,筑长城,守边防。他们服役的地点是咸阳一带和北部边疆,当地无法供应他们的食粮,必须由外地输入。所以在这些年间,秦朝政府要为在咸阳地区的六十万移民、七十万刑徒和北部边疆的三十万将士供应粮食,在三十四年开始的若干年间还得为北部边疆的三十万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粮食。
秦朝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大致即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只有关东才有富余的粮食可供输出。其他地区不是没有富余粮食,就是限于交通条件,输出相当困难。但从关东向关中的咸阳和北方边疆运送粮食大多只能通过陆路,无论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运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粮食。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曾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见《汉书·主父偃传》)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半岛中东北部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2%。即使考虑到从关东其他地区输出的距离较短,估计实际输送量也只有1-2%。
这样的结果是否有夸大呢?我们可以找到其他例证。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见《梦溪笔谈》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二天,有效率为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六十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九百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采取接力的办法,由更多的劳力分段运输,那么以上的估计是最低限度。即使考虑到关中离粮食产区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应标准很低,要供应在咸阳地区的一百三十万人,也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所以秦始皇时征发的劳力绝不是人口的15%。以4000万人口计,额外征发与专门运送粮食的人一度高达二千万左右,即总人口的50%。正因为如此,为了维持日常农业生产,连老弱和未成年男子与妇女都必须动员了。秦朝之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那是由于:此前多少有些粮食积蓄;咸阳的一百三十万人与北部边疆六十万并非足额,并不断有人逃亡;最高供应量只维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陆续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对人口的征集已经达到极限。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恶果,但人民蒙受的损失更大,在秦汉之际,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汉武帝时还没有恢复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无独有偶,常常被后人与秦始皇并称的汉武帝,又重演了竭尽民力的暴行。汉朝当时的总人口还不足四千万,但汉武帝征发徭役的程度并不低于秦始皇,强制性的移民则规模更大,《史记》、《汉书》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调数万人修筑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又征发数万士兵修建通向雁门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调动数万士兵开凿漕渠,历时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发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并修复蒙恬所筑的障塞。募集十万人迁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卫青率十余万骑兵两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发数万人开凿朔方渠,经过二三期还完不了工。霍去病两次率数万骑兵征匈奴。李广、张骞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击。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动二万辆车迎接。
元狩三年,迁移关东贫民七十余万口于西北地区(今内蒙古、陕北、甘肃、宁夏等地)。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征匈奴,用于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步兵有数十万。
关于这些大工程、大规模出征和强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响,《史记·平准书》有具体的叙述:
那时候,汉朝开辟通向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干活的有几万人,他们吃的粮食都是从千里外运来,比率是每十钟才能运到一石,用钱在少数民族地区收购征集,花了几年时间路还没有修通。……整个巴蜀地区的租赋都不够抵销这笔开支。……在东方的行动远达沧海郡(今朝鲜半岛中部),人力的耗费与在西南夷地区差不多。又出动十余余人修筑朔方城,运输粮食的路线非常遥远,整个太行山以东地区都受到影响,花了数十亿钱,国库更加空虚。
第二年,大将军率领六位将军又出征匈奴,获得匈奴人的头一万千五颗,有功将士接受赏赐的黄金有二十余万斤,被俘的数万匈奴人都得到丰厚的赏赐,衣食都由官府供给,而汉朝的军人和马匹死了十余万,损失的武器、物资和运输费用还没有计算。于是大司农报告国库中没有存钱,赋税已经用尽,还不够给战士发饷。
那年秋天,匈奴的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来投降,于是汉朝出动二万辆车迎接他们。到达后,接受赏赐,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费有百余亿。
接着将贫民迁至关以西,又充实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区,有七十余万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应,还贷给他们生产资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区进行督导,路上出差的官员和车辆不断。花的钱以亿计,不计其数,于是国库完全用空。
汉武帝征发及迁移民众最多时超过一百万,远达河西走廊和河套,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这几年间他们完全是依靠政府供应粮食和生产资料的。即使以长安为起运点,到目的地的距离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库充足,仅运送这些粮食至少得出动一千五百万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发,汉武帝对人口的征集并不亚于秦始皇,也达到了总人口的50%。之所以汉朝的经济没有完全崩溃,是因为朝廷毕竟还有多年的积蓄,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不长,迁往西北的近百万移民在几年内陆续转化为定居农民,并逐渐做到了粮食自给。但汉武帝如此大规模的征发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此后的汉朝君臣都认为在他统治期间“户口减半”。据我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中研究,汉帝期间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四百万,实际损失人口达一千五百余万。
本文不想全面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但希望提醒某些人,在赞扬他们开拓疆土,征服其他民族,兴建巨大工程的“丰功伟绩”时,要了解他们利用专制手段征发人力的极端程度,不要忘记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⑺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⑻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三国里,你最喜欢谁?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最喜欢诸葛亮
三国的一大亮点莫过于诸葛亮也!想必他的大名各位都是耳听入关如雷贯耳了吧。他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谋略
若没有他,刘备也平不了荆州,成不了一番大事业。
诸葛亮,字孔明。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四年前,他勤读书,广交游。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谋略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更为我们留下了着作《诸葛亮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在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又占领了荆、益两国。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
诸葛亮死后,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了祠立庙。
傅干曾经夸过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正如综上所说,诸葛亮可以算是一个阴险至极可以又很正直的一个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用到他的身上却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把你卖了,你还是很高兴的帮他数钱的感觉。
诸葛亮可以说是才华出众,至今恐无人能敌。可我说:也不尽然。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是谁?你说呢?
当然是皮匠啊!
我想说的是,既然喜欢,就一定会有喜欢的理由。既然喜欢,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凡事都三思而后行,谨慎而又小心。在生活上以他为榜样,要慎重思考和分析问题。
不过“学习”和“模仿”还是不同的。凡是加个“太”字就变得不妥了。在以前,你若没算计好命就没了。而如今不同,做错了还有补救的机会。太谨慎小心、犹豫不决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错失机会,不容易被人接纳。
若做到这点,你就是那位皮匠!
⑼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平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 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平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 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 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后来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 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不为赵云惋惜,也不能不为诸葛亮的笨而遗憾。 有一首诗是赵云一生的评价,它是这么写的:“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
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喻,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让他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只箭。诸葛亮对周喻说,3天内就造好10只箭,第3天让周喻派500个士兵来到江边搬箭。诸葛亮叫来鲁肃来帮忙,拨来20条快船,每船30个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盖好,不让鲁肃告诉周喻,第1天和第2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3天4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接到船里,船用绳索连着。江面上雾很大,船到了曹寨对面不到20里的地方,诸葛亮下令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见雾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满了箭后,诸葛亮让大家说“谢谢曹丞相的箭”,一会船顺风顺水的划走了。
这个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四更时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个原因,1.江面上雾非常大。2.天黑。3.周喻这时在休息。4.天黑,雾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这个故事看完后,我觉得诸葛亮非常的会谋划,他的大脑中充满了智慧,我们要学习诸葛亮,遇到难事要自己多动脑子,不能全靠别人来帮助你,我们要让脑筋多转,让我们更聪明。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霍去病
自古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公元前 140 --- 公元前 117年),西汉王朝著名的抗击匈奴将军,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少年军事将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外甥。
公元前二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匈奴迅速强大起来。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杀得大败,几乎被俘。以后的汉文帝,汉景帝也因国力不够强盛,只好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忍辱负重。
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正式发起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这时,刚刚年仅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出征,汉武帝见霍去病少年英武,遂封他为“骠姚校尉”,挑选了800名精锐骑兵归他指挥。霍去病率领这800骑兵,远离大部队数百里,在茫茫大漠里奔袭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对匈奴首脑部分发起闪电般的袭击。杀敌2000多人,内有多名匈奴贵族。汉武帝知道后大喜过望,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霍去病的首战,就以骄人的战果向世人宣布,一位少年将军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成功的指挥了河西之战。
河西地区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一带,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当时的河西地区一直被匈奴侵占,成为匈奴浑邪王的领地。汉武帝想与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河西战役。
在河西一战中,霍去病指挥数万骑兵,迂回数千里,消灭了数万匈奴,接着又接受了匈奴浑邪王的投降,霍去病成功的收复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
霍去病指挥的河西之战沉重的打击了匈奴的力量。匈奴人非常伤心,他们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匈奴人的心目中,这时年仅20岁的霍去病,已经成为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少年战神。。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的军功,在长安为他建了一座豪华的住宅。霍去病当即以铿锵豪迈的语言回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而霍去病毫无争议的成为了汉军的主帅。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长途奔袭两千多里,对匈奴左贤王部进行攻击,消灭匈奴7万多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狼居胥山上建立起高坛举行祭天封礼,以此庆祝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凯旋回朝。回朝后被汉武帝拜为大司马一职。而这时的霍去病年仅22岁。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仅24岁。在他从18岁到24岁这短短的几年中,他参加的大规模征讨匈奴的战争就有6次。这些在干旱荒凉的沙漠地区的进行的战斗,虽然条件非常的艰苦,但是霍去病在战争中取得了全部战役的胜利,为西汉王朝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就是霍去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白有诗《胡无人》赞霍去病云: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这首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广袤的大漠荒凉寂静,寒风如霜。奔袭千里的骑兵汗湿铠甲,严阵以待。旌旗掩掩之下,跨坐在西域汗血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挡···
⑽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哪位
秦始皇。
嬴政复出生于赵国邯制郸,辗转回到秦国。13岁,继承王位。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实现亲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励精图治,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自认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中央上,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现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在位晚年,渴望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时年五十岁。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10)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
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