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乐的历史故事

乐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7 03:46:59

A. 历史上乐极生悲的故事,急!

前秦苻坚百抄万伐东晋,以为扬鞭便可堵塞长江,结果打败
淝水之战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大举南下。他骄傲自恃,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河(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军,才有惧色。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待晋军半渡时猛攻,乃挥军稍退。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止;鲜卑族和羌族的将领希望苻坚战败,以便割据独立;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也大呼秦军已败,晋军乘机渡水攻击,于是秦军大败,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谢玄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即为姚苌所杀。

B. 一乐堂历史故事

开场白:这是复一个发制生在清朝的故事:神童庄有恭(清朝)

在粤中(今广东番禹市)有一个神童名叫庄有恭,幼年时有神童之名,他家在镇粤将军属地,所以常常放风筝玩,一天他正在放风筝,那风筝一不小心飞到了军属里面的宅子,年幼的庄有恭进入了军所里,很多官吏因为庄有恭年幼忽略了他,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将军正在于他的客人下棋,见庄有恭生态气质不凡,于是大声问道:“这个小孩从哪里来的?”庄有恭老老实实的说了。“你读过书吗?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将军问道,庄有恭回答道:“能,一件小事而已,有什么难的!”将军说:“能对上几个字呀?”庄有恭说:“一个字可以一百个字也可以。”将军听了庄有恭的话很是不信想着他没什么本事还夸大其词,于是指着大堂里的一幅画来命题说道:“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这一局棋便可以对了。”接着说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从这个故事我们感受到了神童的聪明才智。

C. 在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请举例他们的故事,要求简述事迹。

一、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辈子都为了收复失地而奋斗,即使“零落成泥辗作尘”,也不忘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从小耳熟能详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顶着压力,励精图治,实行变法,不畏大地主大财阀的强权,像一株清傲有节气的梅。

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1103年-1141年),字鹏举,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1142年1月27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恪守军规,勇敢善战,以致有“吉大胆”之称,他率领的部队则号称“铁军”。吉鸿昌一生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河山为己任。

1934年11月24日军法官到狱中向吉鸿昌宣布判处死刑的命令,吉鸿昌神态自若。行刑前,39岁的吉鸿昌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喝令执行官:“给我搬把椅子来!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倒在地上。”

他坐定以后,又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开枪!”执行官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吉鸿昌厉声说:“在我面前开枪!我吉鸿昌要亲眼看着你们是怎样把我打死的!”然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胜利万岁!”

这样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日民族英雄,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而是死在了民族败类手中。

文天祥,被元俘虏后拒绝忽必烈的诱惑,不与元统治者合作,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作,终为元所杀,死时面向南方,不忘故国。

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杰出人物之一。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的时期。

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他的文学成就也蜚然可观,有《范文正公集》。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

文中气势磅礴,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表达了他宽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至今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D. 纳西古乐的历史传说

有人说,不到丽江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不算到丽江,不听宣科讲演不算听过纳西古乐。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丽江听宣科讲纳西古乐,的确不同凡响。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正房作为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副对联“乐尤药也,能活人亦能杀人;礼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乱世”。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
台下一阵唏嘘声。
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纳西族民间的大型风俗性安魂乐曲,她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乐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不仅演奏的乐曲年代久远,演奏者中最年长的已是83岁高龄。高寿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乐器、古老乐器演奏的古曲是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宣科在央视的采访中首次透露了演出真相,其实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古乐演奏已不再出自这些“活国宝”之手。因为在一次演奏中,一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将生命永远定在了一个音符上。因此,老艺术家们只是在台上“撑场面”,真正的演奏由新晋年轻演奏家负责。尽管如此,这些为了古乐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们仍值得我们尊敬
据说是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一曲宫廷音乐《八卦》,拉开了古乐的序幕。30多位纳西古乐传人端坐并以淡然的神态演奏着,细细聆听,让人感到大唐时代的雄浑气度和江南丝竹的委婉柔美。以李后主所写名词“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谱的古曲《浪淘沙》,是纳西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时而端庄肃穆,时而奔腾千里。
在每首乐曲演奏之前,宣科都要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并随时抨击一些社会现象。他说:“我们纳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前几年,纳西族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可现在不行了,现在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流行歌星。我就是敢说话,我不怕,我就是要把这个舞台变成文化批评的场所,为此,我特意穿了和鲁迅一样的长褂。”音乐会场响起观众的掌声与笑声。宣科就是这样,在亦讲亦演中将纳西古乐呈现给观众。每当宣科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乐曲时,台下的外国游客都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说,“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内心。”
被称为纳西神人的宣科,是大研古乐研究会的会长。高高的颧骨,黝黑的皮肤,说话时手舞足蹈,幽默诙谐。看他的样子,顶多也就50多岁。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他,将中英文串在一起,以近乎脱口秀的方式,向中外游客介绍他对中国古老文明及当代社会的见解。在这里,现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相互碰撞又水乳交融。在他颇具感染力的演讲中,许多人对中国古老文明有了新的了解。
宣科和纳西古乐曾到过英、法、挪、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便成为当地的新闻热点。据介绍,在整理曲谱,组建乐队,并从理论上对纳西古乐进行研讨等方面,宣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现在的乐队里已经培养了一些年轻的纳西乐手。

E. 先忧后乐的历史故事、除了范仲淹!!!是“历史”故事!!!!!

南宋卖国贼秦桧,“先忧(宋胜)后乐(杀飞)”。

F. 关于快乐的故事

曾有一位少抄年问一位智者:袭“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依智者之言走过他的人生历程之后,也成了一位智者,他是一个愉快的人,也给每个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乐处方--把自己当成别人,受到挫折、屈辱时,把自己当成别人,便能置身事外,不快自然减轻;功成名就、取得成绩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就不至于得意忘形,让胜利冲昏头脑。把别人当成自己。与人交往,遇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事碰到自己头上,我会怎样想,该怎么办?对别人多点同情心,多给点帮助。把别人当成别人。做人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尊重别人,任何时候都不应怠慢别人,不能强求别人怎样做,怎样做是别人的自由,你无权干涉。把自己当成自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个性,你就是你自己,不是别人,但有时你又是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时,就得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该把自己当成别人时,就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这样就不至于自我封闭,作茧自缚。

G. 汉乐的历史故事

它主要流行在粤东各县和闽西、赣南以及海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地处粤东的大埔县,又是汉乐特别兴盛的县份。根据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大埔县志》的记载,大埔已有中军班音乐、八音和丝弦乐的活动,并有“钟、吕”文字古乐谱的出现。《志》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埔之风俗、家诵户弦”。明清时期大埔县均属潮州府管辖,故有“埔之在潮”之说。此后6次的县志亦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或“比屋弦书”。清代,大埔枫朗人罗淑予、百侯人杨缵烈、湖寮人张振南等进士、举人,均雅善琴、箫;张振南全家十余口知乐,一时传为佳话。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茶阳秀才饶君谷好弹三弦和琵琶,还手抄乐谱名《消遣集》,收入汉乐乐曲182首,距今已有110多年了。民国时期,汉乐在大埔极为盛行。几乎每个乡村角落都有弦馆,如“同艺国乐社”、“同益国乐社”、“保定国乐社”、“儒乐轩”等,大埔双溪中军班著名艺人李蓝田曾说:“我祖辈都以吹唱为职业,到我这一辈大概有六、七代人了”。
据介绍,当时大埔有近百个“笛馆”(埔人称唢呐为笛),可见其兴盛程度。民国时期兴盛的汉乐活动,造就了一大批艺术成就很高的艺人和音乐家,如何育斋、 饶托生、钱热储、饶从举、罗九香、饶碧初、李蓝田、李芝田等。他们不但活跃于大埔县,而且把汉乐传至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海、广州、汕头等地。新加坡客属总会国乐部聘请大埔乐师作指导;何育斋、饶托生等于民国九年春在广州组织“潮梅音乐社”。民国21年,何育斋到上海创办“逸响社”,二、三年中造就了一批汉乐人才。在汕头,埔人钱热储创办《公益乐剧月刊》,与饶淑枢、饶托生、饶从举、饶碧初等人促进了“汕头公益社”的乐事活动。那时灌制的好些汉乐密纹唱片水平很高,至今被人珍藏。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大埔县的汉乐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纷纷成立以演奏汉乐为主的俱乐部。较大的组织有:“大埔县中军班艺人工会”、“大埔县民间音乐研究会”。乐谱的整理、出版计有《大埔民间音乐》1、2、3集;《汉曲集》、《唢呐曲牌》、《锣鼓经》等。那一时期,埔籍一批汉乐高手饶淑枢、饶从举、罗九香、余敦昌、罗琏、李德礼等,曾分别赴西安、北京、广州、梅州等地进行演奏和录音灌片活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汉乐活动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大埔的汉乐活动重现生机。
1989年11月,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成立,各地汉乐演奏班子恢复活动;编辑出版了《广东汉乐三百首》和《广东汉乐新三百首》;“汉研会”出版了学术性刊物《汉乐研究》;汉乐艺术对外交流活动开始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接待了英、美、菲律宾等国音乐学者来访,多次组团组队到新加坡、香港等国和地区表演,多次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台等媒体的录音录像。
为促进群众性汉乐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县内多次举行汉乐汇演、专题晚会、大型音乐会。还相继举办暑期青少年汉乐培训班。200 4年,大埔县因为客家汉乐的广泛流传和普及,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H. 历史上姓乐的名人有哪些

乐羊、乐毅、乐进、乐广、乐史等。

1、乐羊

乐羊,生卒年不详,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乐毅先祖,战国时期魏国将领。乐羊初为魏相翟璜门客,后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 ,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2、乐毅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3、乐进

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郡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名将。

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南征北讨。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

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自合肥还,留下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

后来,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谥曰威侯。后世将其与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4、乐广

乐广(?-304年2月29日),字彦辅。南阳郡淯阳县(今河南南阳)人。西晋时期名士。

乐广出身寒门,早年即有重名,受卫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赏,因而得入仕途。历任元城令、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职。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又代王戎为尚书令,被后人称为“乐令”。

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互攻时,乐广因司马颖岳丈的身份而被司马乂怀疑,乐广虽极力澄清,但仍在次年因忧虑而去世。

乐广与王衍同为西晋清谈领袖,袁宏在《名士传》中以乐广等人为“中朝名士”。卫瓘曾称赞他“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乐广亦善书法,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5、乐史

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 是隋唐开科举 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

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乐姓

I. 助人为乐的历史故事

1、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2、从前,淮阴人韩信,没有突出的德行,不能被推选为官吏,又不能做生意为生,曾经从别人那儿得到食物,人们大部分都很讨厌他。韩信钓鱼在城下,有个洗衣服的妇人,看见韩信十分饥饿,给韩信饭吃。

韩信十分高兴,告诉洗衣服的人说:“我以后一定重报您!”洗衣服的人十分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年轻人,你吃顿饭难道就要报答?”汉五年的正月,韩信成为齐王,召见当时给他吃饭的洗衣服的妇人,赏赐千两黄金。

3、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 ,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 :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

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 ,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4、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当地的老百姓有一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情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自己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起,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了健康。辛公义的行为不仅得到了人们的赞颂,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陋习。

5、据说,宋太宗贵为帝王,却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能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思虑道:“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

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对他说道:“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

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J. 中国古代助人为乐的故事

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严植之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内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容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我的家乡。
王羲之助人卖扇: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
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魏齐时,李士谦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阅读全文

与乐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