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赵政(赵正。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5、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6、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② 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③ 历史名人的资料
在我的认识里,评价一个君主到底是暴君还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么事来判断,亦或者是功大于过亦或者是过大于功来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战国的末期,当时战国七雄之间彼此攻伐无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国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几百个诸侯国,发展到最后变成七个诸侯国之间彼此攻打。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秦始皇的功劳绝对大过他的过错,在我看来,修皇陵确实奢侈了一些,但正因为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足以震慑世人的秦兵马俑。
总之我认为,秦始皇算是个明君。
④ 历史上姓乔的名人及他们的事迹
乔 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后迁杭州(今属浙江),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作品风格清丽,后代并其与张可久为元散曲两大家。其作现存《两世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今人辑《梦符散曲》。
乔 达:(今属北京)人,元代画家,以山水见长。
乔 彝:元代晋宁人,为人刚正有节,时贼陷晋宁,彝命家人整冠肃衣,先令妻子依次投井,己随赴之,赐谥“纯洁”。
乔 宇: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明代成化年间进士武宗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威震当地。世宗时任吏部尚书,清正廉明,声望极高。
乔 林:如皋(今属江苏省)人,清代画家兼篆刻家。
乔智明:前赵鲜卑前部人,历隆、虑二县令,以德行而名,有“神君”之称号。
乔知之:冯翊(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官至左司郎中,以俊才而著称。传其作《缘珠篇》送与窈娘(原为其婢女,后被武承嗣所夺),窈娘读后感愤而自尽。
乔执中: 高邮(今属江苏省)人,宋代进士。其人通经术,性宽厚有仁,多次修改法典,使很多人重生。在王安石执政时,曾编修《熙宁条例》。
乔行简:婺州东阳(今属浙江省)人,宋代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知无不言,好荐士,多至显达。封鲁国公,卒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三教、乔仲常:均为河中(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人,宋代画家。
乔允升:洛阳(今属河南)人,明代刑部尚书执法不挠,曾为遭魏忠贤迫害的诸多官员平反,受人称颂。
乔光烈:上海人,清乾隆进士。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历任宝鸡知县、湖南巡抚、甘肃布政史等职。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在任知县时,他亲自教农民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著有《最乐堂集》。
乔松年:山西省徐沟(今属清徐)人,清道光进士。曾配合怡良、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捻军。历任常州、苏州知府,两淮盐运使,仓场侍郎,东河河道总督等职。著有《论语浅解》、《萝摩亭札记》、《乔氏载记》。
乔用迁:湖北孝感人,清嘉庆进士。曾协助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历任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史、贵州巡抚等职。乔世埴:上海人清代诗人。
乔清秀(女):河南省内黄人,河南坠子演员,原名李金秀,因随乔利元学艺而更名。唱腔清脆而轻快流畅,称“乔派”,擅唱《玉堂春》。
乔冠华:江苏省盐城人,现代著名外交活动家。曾留学日本、德国,长期从事文化和新闻工作。建国后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长。
乔恒志:辽宁辽阳人,1945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从事战地救护工作,在火线上英勇灵活,屡次出色完成战场包扎和抢救任务,在解放战争中先后立大功6次,小功2次,荣获“红色青年救护英雄”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鬼头洞战斗中,率救护班,冒敌炮火,将33名伤员转至安全地带。同年11月在东坪洞战斗中牺牲。
⑤ 高中历史著名人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①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②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4、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①内容与作用:
A、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B、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C、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②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失败原因
a、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c、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④评价
a、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b、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①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②内容:,
a、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b、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③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附:
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这些高中历史都讲过的 。
望采纳 谢谢!
⑥ 姓乔的名人
大乔小乔
⑦ 姓乔的在历史上有什么著名人物啊
三国江东大小乔 和她们的父亲乔公
还有18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一个诸侯叫乔冒
新中国的 乔冠华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⑧ 历史人物
秦桧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间。有一天,皇后在后宫设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贵妇人参加。
席间,御厨端上来一道菜——淮青鱼。这种鱼因为产量稀少,因此相当名贵。皇后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还特别问宰相秦桧的老婆王氏:“你吃过这种鱼吗?”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经常吃,我们家比这大的淮青鱼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给您进奉几条。”
王氏以为找到了一个拍皇后马屁的好机会,回到家里就把这事对秦桧说了,没想到秦桧听后大惊失色,说:“你这个蠢女人,闯了大祸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气地说:“我是为你在宫内铺路,你不领情还罢了,反过来还责骂我。”
“唉!”秦桧叹了口气,也不理王氏,在房里皱着眉头来回转悠。忽然,他的眉头一展,高声对外面喊道:“来人啊!去,买几条大草鱼,明天让夫人送去宫里。”
“什么?你让我送草鱼?”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几个钱!而且它虽然看起来像淮青鱼,但皇后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鱼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鱼才真的叫不要命了!听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鱼进宫。”秦桧冷冷地说道。
第二天,皇后看到王氏送来的草鱼,大笑道:“我昨天还跟皇上说,淮青鱼天下珍馐,不信秦爱卿家会比皇家还要多。原来是你给搞错了,把这些普通的大草鱼当成淮青鱼了,哈哈哈……”
⑨ 关于历史人物“小乔”
小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桥国老德尊于时。小乔国色流离,资回貌绝伦。建安答三年,周瑜协策攻皖,拔之。娶小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性别:女
生卒:176~223年
籍贯:扬州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
容貌:国色天香
父亲:桥国老
(桥姓今简化为乔,两姓合一,后来都作乔国老。)
配偶:周瑜
姐姐:大乔
子女:两子(周循、周胤)一女(嫁与太子孙登)
备注:小乔之名,取字1997年出土的汉末皖县县志,虽为残卷,但其中提到二乔之名讳,只是不之县制所提二乔是否为大小乔。故虽属推测但应有一定依据。
⑩ 乔姓有什么历史人物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还有三国的大小乔,姓名不详一说其父叫乔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