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李宝历史人物

李宝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6 23:05:50

1. 求历史人物小传。,需要两千字。人物随便。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其房师则为孙锵鸣。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人的姿态中,看出**“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还是于光绪五年(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与**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建议下,清**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海军建设成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成军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乘机出兵。时候,李鸿章与**专使签署《天津条约》时,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腥账?匠霰?枰?孪戎?铡N?孜缯秸??⒔嵯禄鎏ァ?nbsp;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起义,朝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六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经过近五小时的鏖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舰队覆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原配夫人周氏,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故。继室赵小莲,系太湖望族、进士赵昀之女。侧室莫氏,侍妾冬梅。子三:嗣子经方;嫡子经述(赵氏所生)袭一等侯爵;庶子经迈(莫氏所生)。女三:分别适郭恩垕、任德和、张佩纶。

2. 姓李的名人有哪

3. 历史上姓李的名人

李氏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望族,名气最大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秦朝发源於陇西郡的李家。他们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陇西守。第四代孙子叫李仲翔,是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后战死沙场。
以后,这支李氏传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灭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渊。陇西李氏名人辈出,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汉将李广,西凉主李暠等都是陇西李氏之后。真是人才济济。
从汉朝到唐朝,陇西李氏共分衍出13个房支,它们是:范阳李氏,尊李崇6世孙李向(尚弟)为始祖;顿丘李氏,奉李广孙李忠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安邑李氏,始祖李盖;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平凉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刚。
一是西汉时期发源於赵郡的李氏。他们的始祖是李玑,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职。他的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国丞相李牧。赵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声望高於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个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开基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颖川李氏,始祖李秉,为李牧5世孙,汉颖川郡守,遂居颖川;辽东李氏,奉李齐13世孙李宝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孙李就为祖;汉中李氏,奉李秉6世孙李颉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为李秉8世孙;常山李氏,奉李楷为祖。李楷为李膺6世孙,於晋代避赵王伦之乱,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处,形成东祖、西祖、南祖3房,通称平棘李氏;广陵李氏,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孙李元哲为祖。赵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於陇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后,还有一些人是朝廷赐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这些人大多为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发展,后不少向江南移居。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两支。一支是唐朝大将李光弼的家族发展来的,后称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节度吏李宝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国昌。李国昌以功授代北节度使,其子李克用为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勋建立后唐,称霸一时。
武威李氏:唐将李抱玉,本姓安。祖先为安息国世子,入中国居洛阳,后裔避乱徙居武威,衍为大族。至抱玉时,赐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 东周守藏史 (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於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於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於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陕西武功。自幼熟读兵书,箭头可射穿门板。其父李渊是当时隋朝皇帝杨坚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时,皇帝杨坚大建宫殿,开掘大运河,挥霍无度。李世民18岁时劝李渊杀掉杨坚派来的监视,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积极参与下,李氏父子一路过关斩将,深得民心,仅用半载时间,大兵直逼长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唐政权在关中立稳脚后,李世民开始为统一天下而争战。他打败了盘踞在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将王世充自缚投降。公元624年,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这一年他才24岁。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军功显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谋杀害他。两年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让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力,精减行政机构,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并采取措施积极扩大外交。当国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时至今日,仍然有些国家把华侨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社区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局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当时昌盛情形的具体写照,其后不久,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治国名言流传至今。 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具有较高文学修养,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传他少年时,有一次贪玩逃学,遇一老大娘在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觉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铁杵磨成针"后,深受感动。这正是民间流传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出处。
李白在26岁时,离开家人,开始了漫游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当时道教被奉为国教,人们隐逸学道并非是单纯的目的,消极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动机。李白也没有能跳出世俗,他广泛结交种类人物,为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创造条件。
李白漫游16年后,终因《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杰出的诗歌创作,名誉海内外,被唐玄宗招进皇宫。初进京城,贺知章拜读他的《蜀道难》时,一篇诗文没读完,竟然连续赞叹四次,说李白是谪仙人(被惩罚落入人间的仙人)。
接见之日,玄宗用七宝床赐食,亲手调羹给李白吃,并让他在翰林院供职(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玄宗爱重李白的才气,但只想把他作为御用文人,并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无视权贵。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召见李白时,见他神气清朗,气宇轩昂,不觉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让李白换鞋子。李白把脚伸出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权倾朝野之人,从此怀恨在心。后借李白应玄宗命新赋《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将她说成出身低微的汉成帝皇妃赵飞燕,来污辱、讽刺她。杨贵妃从此怀恨在心,三次阻挠玄宗任命李白官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当涂县,享年62岁。
李白的诗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调瑰玮绚丽,极善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和素材,想像丰富,意境奇妙空灵,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内容涉及广泛,并取得较高造诣。同盛唐其他诗人只擅长在某一领域的创作相比较,其文学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韩愈的诗为证:"李杜诗文在,光焰万丈长"。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从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国粤东大埔县党溪乡人,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小时候,他的祖父把他送进英文学校就读。
学生时代,李光耀荣获一份莱佛士学院的奖学金。在莱佛士学院读了两年。后来留学英国剑桥时,李光耀获得法科的双料第一名,年终考试时,名列荣誉榜榜首赢得特优奖。
1950年大学毕业后,李光耀从伦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几年,他为许多职工会的担当代表律师。 1954年,李光耀与同僚们成立人民行动党,并更加深入地进行反殖民斗争。1959年,在各政党联合斗争中,新加坡赢得了自治权。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得决定性席位。年仅30岁的李光耀出面组织政府,并担任首任总理。
在战后出现的亚洲领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时间最久,后又出任新加坡资政,他现在是那一代领导国家独立的亚洲领袖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光明日报》等报刊如此评论他:以任何标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杰出领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马来西亚半岛这脏乱、拥挤、豪无矿产资源的港口小岛在三十年间,变成世界第二大港,亚洲金融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达八千美元以上,是仅次於日本的亚洲第二高收入国;变成最为摩登、整洁、秩序井然、绿茵遍地的花园王国。李世民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李小龙 演艺明星 功夫片
李四光 地质学家 大庆油田
李大钊 伟人 创办中国共产党
李宇春 歌手 超级女声

引自http://..com/question/84934246.html?qbl=relate_question_0

4.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李

李氏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望族,名气最大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秦朝发源於陇西郡的李家。他们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陇西守。第四代孙子叫李仲翔,是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后战死沙场。
以后,这支李氏传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灭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渊。陇西李氏名人辈出,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汉将李广,西凉主李暠等都是陇西李氏之后。真是人才济济。
从汉朝到唐朝,陇西李氏共分衍出13个房支,它们是:范阳李氏,尊李崇6世孙李向(尚弟)为始祖;顿丘李氏,奉李广孙李忠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安邑李氏,始祖李盖;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平凉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刚。
一是西汉时期发源於赵郡的李氏。他们的始祖是李玑,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职。他的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国丞相李牧。赵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声望高於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个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开基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颖川李氏,始祖李秉,为李牧5世孙,汉颖川郡守,遂居颖川;辽东李氏,奉李齐13世孙李宝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孙李就为祖;汉中李氏,奉李秉6世孙李颉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为李秉8世孙;常山李氏,奉李楷为祖。李楷为李膺6世孙,於晋代避赵王伦之乱,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处,形成东祖、西祖、南祖3房,通称平棘李氏;广陵李氏,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孙李元哲为祖。赵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於陇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后,还有一些人是朝廷赐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这些人大多为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发展,后不少向江南移居。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两支。一支是唐朝大将李光弼的家族发展来的,后称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节度吏李宝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国昌。李国昌以功授代北节度使,其子李克用为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勋建立后唐,称霸一时。
武威李氏:唐将李抱玉,本姓安。祖先为安息国世子,入中国居洛阳,后裔避乱徙居武威,衍为大族。至抱玉时,赐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 东周守藏史 (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於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於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於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陕西武功。自幼熟读兵书,箭头可射穿门板。其父李渊是当时隋朝皇帝杨坚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时,皇帝杨坚大建宫殿,开掘大运河,挥霍无度。李世民18岁时劝李渊杀掉杨坚派来的监视,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积极参与下,李氏父子一路过关斩将,深得民心,仅用半载时间,大兵直逼长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唐政权在关中立稳脚后,李世民开始为统一天下而争战。他打败了盘踞在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将王世充自缚投降。公元624年,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这一年他才24岁。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军功显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谋杀害他。两年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让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力,精减行政机构,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并采取措施积极扩大外交。当国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时至今日,仍然有些国家把华侨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社区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局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当时昌盛情形的具体写照,其后不久,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治国名言流传至今。 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具有较高文学修养,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传他少年时,有一次贪玩逃学,遇一老大娘在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觉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铁杵磨成针"后,深受感动。这正是民间流传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出处。
李白在26岁时,离开家人,开始了漫游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当时道教被奉为国教,人们隐逸学道并非是单纯的目的,消极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动机。李白也没有能跳出世俗,他广泛结交种类人物,为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创造条件。
李白漫游16年后,终因《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杰出的诗歌创作,名誉海内外,被唐玄宗招进皇宫。初进京城,贺知章拜读他的《蜀道难》时,一篇诗文没读完,竟然连续赞叹四次,说李白是谪仙人(被惩罚落入人间的仙人)。
接见之日,玄宗用七宝床赐食,亲手调羹给李白吃,并让他在翰林院供职(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玄宗爱重李白的才气,但只想把他作为御用文人,并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无视权贵。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召见李白时,见他神气清朗,气宇轩昂,不觉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让李白换鞋子。李白把脚伸出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权倾朝野之人,从此怀恨在心。后借李白应玄宗命新赋《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将她说成出身低微的汉成帝皇妃赵飞燕,来污辱、讽刺她。杨贵妃从此怀恨在心,三次阻挠玄宗任命李白官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当涂县,享年62岁。
李白的诗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调瑰玮绚丽,极善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和素材,想像丰富,意境奇妙空灵,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内容涉及广泛,并取得较高造诣。同盛唐其他诗人只擅长在某一领域的创作相比较,其文学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韩愈的诗为证:"李杜诗文在,光焰万丈长"。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从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国粤东大埔县党溪乡人,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小时候,他的祖父把他送进英文学校就读。
学生时代,李光耀荣获一份莱佛士学院的奖学金。在莱佛士学院读了两年。后来留学英国剑桥时,李光耀获得法科的双料第一名,年终考试时,名列荣誉榜榜首赢得特优奖。
1950年大学毕业后,李光耀从伦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几年,他为许多职工会的担当代表律师。 1954年,李光耀与同僚们成立人民行动党,并更加深入地进行反殖民斗争。1959年,在各政党联合斗争中,新加坡赢得了自治权。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得决定性席位。年仅30岁的李光耀出面组织政府,并担任首任总理。
在战后出现的亚洲领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时间最久,后又出任新加坡资政,他现在是那一代领导国家独立的亚洲领袖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光明日报》等报刊如此评论他:以任何标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杰出领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马来西亚半岛这脏乱、拥挤、豪无矿产资源的港口小岛在三十年间,变成世界第二大港,亚洲金融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达八千美元以上,是仅次於日本的亚洲第二高收入国;变成最为摩登、整洁、秩序井然、绿茵遍地的花园王国。

5. 中国历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李白 杜甫 杜牧 等

6. 历史上姓李的名人都有哪些

李氏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望族,名气最大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秦朝发源於陇西郡的李家。他们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陇西守。第四代孙子叫李仲翔,是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后战死沙场。
以后,这支李氏传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灭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渊。陇西李氏名人辈出,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汉将李广,西凉主李暠等都是陇西李氏之后。真是人才济济。
从汉朝到唐朝,陇西李氏共分衍出13个房支,它们是:范阳李氏,尊李崇6世孙李向(尚弟)为始祖;顿丘李氏,奉李广孙李忠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安邑李氏,始祖李盖;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平凉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刚。
一是西汉时期发源於赵郡的李氏。他们的始祖是李玑,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职。他的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国丞相李牧。赵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声望高於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个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开基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颖川李氏,始祖李秉,为李牧5世孙,汉颖川郡守,遂居颖川;辽东李氏,奉李齐13世孙李宝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孙李就为祖;汉中李氏,奉李秉6世孙李颉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为李秉8世孙;常山李氏,奉李楷为祖。李楷为李膺6世孙,於晋代避赵王伦之乱,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处,形成东祖、西祖、南祖3房,通称平棘李氏;广陵李氏,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孙李元哲为祖。赵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於陇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后,还有一些人是朝廷赐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这些人大多为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发展,后不少向江南移居。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两支。一支是唐朝大将李光弼的家族发展来的,后称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节度吏李宝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国昌。李国昌以功授代北节度使,其子李克用为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勋建立后唐,称霸一时。
武威李氏:唐将李抱玉,本姓安。祖先为安息国世子,入中国居洛阳,后裔避乱徙居武威,衍为大族。至抱玉时,赐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 东周守藏史 (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於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於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於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陕西武功。自幼熟读兵书,箭头可射穿门板。其父李渊是当时隋朝皇帝杨坚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时,皇帝杨坚大建宫殿,开掘大运河,挥霍无度。李世民18岁时劝李渊杀掉杨坚派来的监视,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积极参与下,李氏父子一路过关斩将,深得民心,仅用半载时间,大兵直逼长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唐政权在关中立稳脚后,李世民开始为统一天下而争战。他打败了盘踞在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将王世充自缚投降。公元624年,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这一年他才24岁。

7. 关于李姓的历史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7)李宝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8. 出身赵郡李氏的历史代表人物

赵郡李氏郡望:

赵郡位于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
赵郡,其初建置于后魏,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
赵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公元244年,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侵伐赵国。公元233年、234年,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在公元248年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赵国。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其后世子孙支庶繁多,现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叙述如下。
在秦末汉初,赵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发展。
广武君李左车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这三兄弟为赵郡李氏第四代,此时已经是汉高祖一统天下时。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汉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长卿,官拜谏议大夫。李岳之了李秉义,字世范,当上了颖川太守。颖川在念河南境内,出于任职之便,李秉义把家搬到了颍川,从而,使原来在河北的赵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为河南赵郡李氏的开端。
颖川的赵郡李氏自其开基始祖李秉义之后,不断发展。李秉义有三子:李翼、李协、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将军,他又生有三子:李谟、李道、李朗。李谟,字道谋,为临淮太守,有哆华、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让,官至上党太守,其子李护,官至酒泉太守。李护生有三子:武、昭、奋。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书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赞、修、奕、龙。老二李候船,字伯游,为后汉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谅、李叔、李训、李季。老大李谅,字世益,是后汉时赵国相,其子李膺,字元礼,为东汉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称为“天下楷模”,先后任青州刺史、度辽将军、河南尹,官至司隶校尉,因谋诛宦官事败,而死于狱中。
李膺有三子:壤、瓒、瑾。老三李瑾为东平相,后来为避难复居于赵。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奖、硕。老大李定,在曹魏时任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等职。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机叔二子,李机叔先后任太学博士、临江及乐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晋朝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时赵王伦自称皇帝,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战乱空前。李楷为避战乱,带领全家,渡过长江,徙居于浙江的常山。于是,赵郡李氏的一支又扩展到了长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赵郡李氏之开基始祖。
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这五个儿子形成三大房系,从而使江南的赵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又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辑字护宗,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于柏仁,因子孙甚微,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李晃,字仲黄。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其五世孙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后时拜为宰相。此后南祖房名宰相还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绅、李元素。《新唐书》中皆有记载,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将相满门,世代荣显。

东祖房
东祖睿,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颐,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孙李峤、十二世孙李绛,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峤(644-713),字巨山,高宗时进士。他幼时失去双亲,传说他曾梦见一个人给他留下两支笔,此后,他便有了文辞,15岁能通五经,20岁就中了进士。李峤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为官清正。当时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等人,李峤极力为狄仁杰等人鸣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贬为润州司马。李峤不仅官至中书令,而且还善诗文,他以文章与同乡苏味道齐名,而被合称为“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东阳像。李东阳,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峤集》流传至今。
李绛,字深之。宪宗时进士,曾多次上书直谏,自知言切,必遭祸殃,焚署内奏稿,等待帝问罪。帝果然大怒,绛从容对答,说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这是臣有负于陛下;倘若陛下只愿听顺耳的话,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负于臣下,一句话说得高宗怒气全消。
李绛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山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
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李爽的玄孙李珏,在唐文宗时,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与弟劲,共称西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宪,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颇有政见。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顷,受民爱戴。此后再次入相,多有建树。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两朝为相,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是“牛李党争”李派首领,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宣宗时,遭牛党打击,死于崖州贬所。有《次柳氏归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李吉甫父子为西祖房门庭,增辉添彩。
上述赵郡李氏渡江南迁后的三房,千百年来,名人辈出,门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赵郡李氏还有另外三房,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现分别给以勾述。

辽东房
辽东房始祖李齐,是李玑的少子,也就是说李齐与创立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李齐在赵国当上国相,他把家开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县)。至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时,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李宝,字君长,曾任后汉元菟都尉职。李宝把家迁到了襄平,于是在今辽宁辽阳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由此推来,古之高丽国,今之朝鲜族,其李氏当有不少出自辽东房。
李宝儿子李雄,曾任车骑长史职。李雄之子李亮,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为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晋朝官至司徒,封广陆侯。李胤子李固,为散骑侍郎。李固子李志,为阳平侯,袭广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孙为李根,李根为后燕中书令。李根的九世孙,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李泌,字长源,是唐德宗时的名宰相。说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曾与肃宗同坐辇车,出入宫中,人们指着辇车说,穿黄衣的是圣人(指肃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几度仕宦,几度潜隐,在相位期间,曾多次上谏德宗。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流传于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也就是说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他由于做官的缘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于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传至六世孙李式,李式曾任东晋侍中,其孙李矩,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为中书侍郎。李充下传八世,为李元哲,元哲徙居广陵(今山西广陵县),这样在山西广陵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元哲下传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宪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孙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进士出身。初为李怀光幕属,当李怀光于河中反唐时,李鄘将李怀光军队的虚实及作战方案透露给朝廷,后被李怀光察觉,责问他,李鄘从容不迫,词气激昂,三军为之感动。河中平,李鄘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书右丞、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户部尚书,为政显著。 李磎,字景望,进士出身。先为户部郎中,分司洛阳。当时黄巢起义攻陷洛阳,李磎怀抱尚书大印,避之河阳,当洛阳留守刘允章受黄巢义军胁迫,派人前来索印时,李磎坚决不给。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学,家有书万卷,世号“李书楼”。

汉中房
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李武之孙李颉,为后汉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今陕西南郑一带也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为太尉。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官至隋朝内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孙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药之子。李百药被贬至桂州,七岁的安期随父行,途中遇盗贼,欲杀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愿以自身代父受刃。贼被感动了,于是放了他的父亲。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祖孙三代,三世掌制诰,权重如山。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孙都有众多的杰出者,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为如此,赵郡李氏的名声远扬。赵郡这个地方,也成为有名的郡望。赵郡李氏的后裔,无人不为自己的门庭而感到荣耀无比。

阅读全文

与李宝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