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康熙生平重要事迹
生平简介:
清圣祖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
二代皇帝。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
景仁宫,为表世祖顺治帝第三子。顺治
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八岁,由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
共辅政,年号康熙。康熙六年(1667
年)亲政。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暗
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
权。亲政后,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
“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钱免
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
“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
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又平定平西王
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
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的三 藩
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
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
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
沙俄势力侵略,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
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行前确定黑
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
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定《尼
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一生
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
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
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
府》、《康熙字典》等。同时,屡兴文
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
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
之景陵。享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
年,庙号清圣祖。
康熙皇帝在清朝
十二帝(包括入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
与清太宗皇太极)中子女最多,子35
人、女20人,共计55人。
B. 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故事:
1、康熙时期,智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2、康熙时期,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康熙帝于继位之初,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3、雍正时期,内部革新
雍正帝获得隆科多的协助继位,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然而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时期,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
4、雍正时期,对外政策
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
5、嘉道时期,民变不断
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这时期还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鸦片流入中国、八旗的生计问题、钱粮的亏空、河道漕运的难题,清朝国势日非。清朝倾全部的军事、财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乱。
1、乾隆时期,“平定西北”:
对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将阿睦尔撒纳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而后阿睦尔撒纳想要成为新一代准噶尔之主,由于没有获得乾隆帝支持而叛变。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反被包围于黑水营。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
2、参考文献: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明明已归顺,吴三桂为何又在突然间背叛李自成、康熙简介,大清朝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平、《清朝皇帝传略》之努尔哈赤。
C. 关于康熙的历史传记有哪些
大清圣祖仁皇帝,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
康熙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时只有8岁,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登基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从顾命大臣鳌拜手中夺回权力,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政绩
1673年,因为康熙在削藩问题上处置不当,导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继响应,三藩之乱最终在1681年被完全扑灭,但是国家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康熙采纳了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从1690年至1697年多次击败准噶尔和噶尔丹,史称三征噶尔丹。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收复了雅克萨城(现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丁诺)和尼布楚城(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但是也为清朝大规模的修建皇家园林开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对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清朝的政治,并且皇子皈依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但是,康熙在推广西方学术上无所作为,且对内部实施残酷的文化思想高压,从而使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康熙自幼习武,精于骑射 。多伦会盟他开硬弓命中很远的靶子令到场的蒙古王公惊骇不已 ;每每围场狩猎康熙总是所获野兽甚多。头天晚上还在作几何证明题,第二天一早尽兴驰骋以至累垮两三匹马,足见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经自称一天打死了三百只兔子,可见其对自身武力的自诩(今天人民也非常怀疑,以弓箭在一天内猎杀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在名义上开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有继续,后来此政策持续了整个清朝历史(利用“文字狱”这种残酷的方式打击了江南一带的汉族学者,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很长的黑暗时期。 例如康熙五十年发生过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狱事件。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诛灭在台湾的汉族政权,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雍乾盛世”。正是由于康熙一人高超的能力使得清朝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康熙被清朝称呼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千古一帝”。
晚年
康熙标榜仁政,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一百十二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康熙末年社会矛盾在日趋激化,有江苏无锡县人刘三因县令李牧残酷成性,聚数百人于山中反抗,后被捕。
评价
有专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4]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
另外,梁启超、邵力子等人认为,康熙在位时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很多,但他却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因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据传教士张诚(J. F.Gerbillon)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而此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衰落。梁启超说,康熙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一个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历史小说家高阳则说康熙有两大缺点,一是在传位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二是“好名”,而且好与臣下争名。
D. 有关康熙的历史故事
一、废弃长城
历代王朝修长城,没有挡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公开贬低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71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
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多伦会盟之后,古北口总兵蔡元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康熙帝拆除了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二、推广西药
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
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
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
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E. (速求)康熙的故事2个
1、擒鳌拜 撤除三藩势力 2、统一台湾 3、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 4、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经分为三个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蒙古。准噶尔的噶尔丹率领军队南进威胁了中央王朝。康熙决定亲征,打败了噶尔丹。漠北蒙古,康熙通过一系列的笼络的措施全完解决了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成,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中国从秦汉时的匈奴到明朝,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历史贡献。 5、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明未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6、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康熙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这样就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清朝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承德避暑山庄这座比北京的颐和园大一倍的皇家园林,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与木兰围场一样是康熙政治大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风格修建的宫殿庙宇,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透过这一片片幽静淡雅的山水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六世班禅为乾隆祝寿就住在这里,派遣驻藏大臣,明确灵童转世和金瓶掣签制度也在这里。蒙古王爷们朝见皇帝住在这里,皇帝接见外国史臣也在这里。卷秩浩繁的《四库全书》存放在这里,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先后死在这里,它见证了清王朝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7、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说《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康熙主持编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二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康熙朝使清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与他们比有伟大过人之处,康熙时候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裕,文化最繁荣,疆域最开阔,国力最为强盛。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至曾母暗少,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么湖,东北到库叶岛,总的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8、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 他可以说在帝王当中,他是最勤奋学习的一个,可是他在幼年时的不幸,激励着他努力学习。康熙八岁时父亲死了,10岁母亲也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负责抚养他,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的满族师傅给他讲满语,较他写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对朝政讲勤慎,康熙的亲政就是从他14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亲政叫“御门听政”什么叫御门听政呢?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礼、吏、户、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参加御门听政的还有起居注官。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早上晨时开始(七点-九点)晨时是八点,每天早上晨时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这个实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门听政从康熙一直到光绪坚持下来,以上这时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说以下,康熙第二个就是“慎”, 康熙这个人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一排板就这么办了。不是这样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康熙慎政的情况,我就举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什么呢?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康熙亲自派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把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任用贤能的官员来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还贪污啊!他任用了两个重要官员,一个叫靳辅,一个叫陈潢,他任用靳辅做河道总督,靳辅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 治河当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治了黄河以后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是把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钱再续继治河。多出的土地给当时的豪坤。第二黄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泥河冲入海中,他的对立一面,于成龙不同意,把黄河入海中那里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吗。靳辅说不行,说你那样的话就海水倒灌。于成龙说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话,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滥人不就跑到鱼肚子里去了吗。康熙呢怎么办呢,让他们俩个人御门前辩论,开朝廷会议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见,互相驳难,都各说各的道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他没有支持一方,反对一方集思广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乡在黄河有关地方,你们每人要写一个意见你的看法,上奏于康熙,康熙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后就支持于成龙的意见,免去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位。
F. 康熙的历史
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清前期杰出的皇帝。1661-1722年在位。
康熙8岁即位。当时由鳖拜等大臣专擅朝政,吴三桂等三藩割据称雄。1669年(康熙八
年),16岁的康熙设计逮捕鳖拜,革职拘禁。1673年,康熙下令撤藩,1681年平定了三藩
之乱,1683年出兵统一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把台湾收入清朝版图,加强了对台湾
的统治。1685年、1686年,康熙两次派兵驱逐盘踞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
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他又御驾亲征,三次出兵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康熙在位期间,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奖励垦荒,1669年他下令停止圈地,实行"更名田"政策;轻德薄赋,多次揭免田粮,并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上年丁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惩治贪污,奖励廉洁;治理黄河、疏通运河。1681年后,清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大为好转,1722年,全国人丁增至2570余万,垦田数增至735万余顷,出现了
安定繁荣局面,开创了康乾盛世。在文化上,进行全国性测量,绘制《皇舆全图》,开博
学鸿词科、明史馆,编篡了《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但曾大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统治。
gt
G. 康熙的历史资料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
康熙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这样就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清朝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承德避暑山庄这座比北京的颐和园大一倍的皇家园林,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与木兰围场一样是康熙政治大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风格修建的宫殿庙宇,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透过这一片片幽静淡雅的山水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7)康熙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评价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称之为“千古一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死后葬于景陵。景陵位于清孝陵东侧一公里处,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筑规制以孝陵为蓝本,局部又有创新,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景陵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形式为后世所效仿。景陵内葬康熙皇帝、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和敬敏皇贵妃,共6人。
H. 康熙下江南的故事
康熙先后六下江南,每次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都经过扬州。康熙六下江南,累计520天,在大清朝的历史上开创了先河。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父亲顺治、叔父多尔衮等,都没有跨过长江。而康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跨过大运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几大水系的皇帝,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开创了很多历史。 A 康熙南巡的条件 康熙为什么要南巡,是不是酒足饭饱后,一拍脑袋说:“我要南巡”?显然不是,康熙南巡也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大概分为以下五点。 第一点是天下一统,安定了下来。1583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漫长的战争。后来,又有农民战争、台湾战争,一直打到了1683年,整整100年的时间。当时的中秋节,康熙收到了一份海上捷报:“明月中秋节,执书海外书。自今天汉下,万里烟云开。”所有战争的烟云都消散了。 第二点是治河兴农。中原地区经受了100年的战乱,没有时间、精力、钱粮来治理河道,因此水患不断。在康熙宫殿的柱子上,刻有一条幅,上面写着:“治河、兴农、三藩”,这是他日日夜夜想要解决的事情。当时三藩已经被平定了,有时间来解决治河的难题了。当康熙来到高邮一带时,看到一片泽国,百姓只能在一些高地上搭建草棚度日。从古至今,治理水患,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第三点是缓和满汉矛盾。当时的民族矛盾很尖锐,努尔哈赤曾推行“杀儒政策”,不是杀一个人,而是一批一批地杀。皇太极曾经“六掠中原”,沿着太行山的山路,兵分八路,推进了1000华里,一直到山东济南,将人和牲口一起掠夺,包括无数财宝,队伍长达200华里。多尔衮也曾宣布“剃发、易服、占地”等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对中原百姓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这也引发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历史悲剧。所以,康熙是想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第四点是宣扬皇帝权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喜欢出游,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这都是君王表现自我权威的一种形式。康熙是一位学者型皇帝,他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南巡也是一种行走。 第五点是欣赏江南山水。清朝在康熙之前的皇帝,大多生活在北方,江南山水美如画,那也只是看画一样。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没有具体体会。康熙就不同了,可以亲身欣赏到江南的山山水水。 B 康熙六下江南的情景 康熙第一次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呢?因为结束了三藩动乱,统一了台湾,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所以决定南巡。他从北京沿着大运河,从北往南走,来回都经过了扬州。但是,他第一次来扬州,并没有住进扬州城,而是将龙舟泊在仪征的长江中间。因为“扬州十日”的缘故,他内心还是觉得有些不安稳。扬州又太有诱惑力了,所以他选择白天进城,只有一天的时间,游览了栖灵寺、平山堂、江天寺。其实,当时没有栖灵寺,只有大明寺,因为康熙对“大明”比较忌讳,所以就以寺中栖灵塔为名改称“栖灵寺”。 康熙在沿途中,很会笼络人心。他经过山东时,特地去拜祭孔子,对孔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表达对孔子的尊敬。 康熙二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八年,间隔了5年的时间。其中,发生了俄国入侵雅克萨的事件。当时朝廷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不去理睬,一种是寸土不让。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进行反击战,最终打败了俄国侵略者,这也是满族人、汉族人、蒙古人等多民族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来到扬州的时候,康熙就把船停在了江都陈家湾,历史记载:“郡市民迎驾”,百姓的态度就缓和了。这次他住在了扬州府里,住了一天时间。他到处视察河患,进行治理。 康熙三下江南,是在康熙三十八年,中间又有了10年时间。主要是他御驾亲征嘎尔丹,当时的战场都是戈壁,寸草不生,粮草供给很成问题。康熙就和士兵们一样,开始一天吃一顿饭,后来两天吃一顿饭。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每晚他都进行刻苦学习。后来嘎尔丹死了,康熙才放心南巡。这次来到扬州,康熙主要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了他的到来,当地官员修建了高旻寺,康熙题字“敕建高旻寺”。当时,他看到附近的居民遭到了火灾,他就派手下的近卫军去帮忙灭火。此外,他还补偿百姓的损失,每烧毁一间房,补偿3两银子,并且发到每个受灾百姓的手中。 康熙四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二年,来回都是住在扬州的。住在行宫里,南巡也开始有规律起来,两年一次。 康熙五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视察黄河、淮河的水利,看看效果如何。当时百姓对他已经非常爱戴了,运河两岸有很多百姓夹道欢迎,一边奔跑一边欢呼。曹寅等官员修建了一个行宫,有精致的房屋,有漂亮的花园。 当时有人对康熙的行程进行了详细记载:“3月11日,各地官员匍匐叩见,进献古董、字画等;12日,康熙进城,灯笼如白练一样;13日,康熙在行宫里写字;14日,康熙前往镇江,曹寅等官员又来送礼,其中有白玉环一只、白玉鹦鹉一对。盐商送上古玩60件,还送给随行的皇太子40件……” 康熙回来时还住在扬州,来回一共住了11天。“初一,康熙中午游玩,晚上看戏、宴请;初二,看戏、宴请……”余下的日子里,每天都是“看戏、宴请”,最多的一天,摆了100桌宴席。摆宴席所花费的钱财,全部是由地方官员出资的。 康熙六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当时盛况空前,河北、山东各地的百姓都非常拥护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康熙六下江南后,就不再南巡了。因为在康熙四十七年,他两废两立太子,非常劳心。在朝廷上宣布圣旨的时候,一边宣读一边哭泣,最终还倒在地上。不久,康熙就中风了,右手不能写字了,所以后来康熙都是用左手御批的。 从北京到杭州一带,一个来回要有10000华里,康熙的体力也不能支撑了。 C 康熙南巡的扬州影响 尽管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扬州,但是康熙六下江南,十二次经过扬州,还是给扬州注入了非常大的影响。 康熙的六下江南,也逐渐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比如他对董仲舒的评价为“正谊明道”,承认儒家的传统。他还为宗泽、陆秀夫等人题匾,逐步化解了满汉之间的文化差异。 康熙南巡,同样影响宫廷。比如他在南方吃到的菜肴,看到的服装,听到的戏剧,这些江南文化都对北方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各地官员送上的妃嫔。在康熙后来的妃嫔中,有很多汉人的姓氏。而在他的子女中,也有很多江南女子为他所生的。 康熙很会笼络汉官,有次南巡到江苏的时候。江苏巡抚来接驾,康熙问他,“多大了?”江苏巡抚回答说:“我今年62岁了。”“视力还好吗?”“大字还看得清楚,小字就看不见了。”康熙就送了他一副眼镜。 到了第二天,康熙看到这位巡抚,立刻问他,戴上眼镜是不是看清楚了?巡抚说“是”。康熙问他:“你牙口可好?”巡抚回答说:“吃软的还可以,吃硬的就不行了。”康熙就说,他的御厨会做一道菜,叫做“康熙豆腐”,就派他的御厨做好了送到巡抚府上。但是,这道“康熙豆腐”只能吃一次啊,康熙就派他的御厨到巡抚府,教府上的厨师这道“康熙豆腐”,让他可以一直吃到,子孙也可以吃到。 这就是康熙的君臣情感交流,康熙南巡有八赐:“赐匾、赐字、赐宴、赐食、赐银、赐物、赐见、赐官”,非常慷慨。很多官员都对康熙忠心耿耿。 当然,康熙皇帝南巡时,还是造成了一定浪费的。毕竟,这是一两万人的大队伍。很多当地官员都为他们出资,曹寅最后被抄家,也有着一些关系。现在很多小说、电视剧,都说康熙下江南很多故事,比如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乡野小店等,这些都不可信,纯属胡编乱造。 很多人对康熙的评价都很高,称他为“千古一帝”,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康熙是“千年一帝”,他是从两宋开始到清朝的千年之中,出现的最出色的皇帝。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皇帝很多,在位40年以上的皇帝也不少,但这些皇帝都或多或少有些缺点。只有在康熙当朝的这几十年内,百姓的生活是非常安宁的,完全可以称为盛世。 康熙虽然有些浪费,但是和乾隆皇帝相比,还是比较节俭的。希望明年有机会,还能再来扬州,讲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I. (速求)康熙的故事2个
1、擒鳌拜
撤除三藩势力
2、统一台湾
3、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
4、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经分为三个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蒙古。准噶尔的噶尔丹率领军队南进威胁了中央王朝。康熙决定亲征,打败了噶尔丹。漠北蒙古,康熙通过一系列的笼络的措施全完解决了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成,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中国从秦汉时的匈奴到明朝,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历史贡献。
5、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明未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6、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康熙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这样就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清朝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承德避暑山庄这座比北京的颐和园大一倍的皇家园林,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与木兰围场一样是康熙政治大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风格修建的宫殿庙宇,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透过这一片片幽静淡雅的山水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六世班禅为乾隆祝寿就住在这里,派遣驻藏大臣,明确灵童转世和金瓶掣签制度也在这里。蒙古王爷们朝见皇帝住在这里,皇帝接见外国史臣也在这里。卷秩浩繁的《四库全书》存放在这里,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先后死在这里,它见证了清王朝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7、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说《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康熙主持编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二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康熙朝使清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与他们比有伟大过人之处,康熙时候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裕,文化最繁荣,疆域最开阔,国力最为强盛。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至曾母暗少,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么湖,东北到库叶岛,总的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8、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
他可以说在帝王当中,他是最勤奋学习的一个,可是他在幼年时的不幸,激励着他努力学习。康熙八岁时父亲死了,10岁母亲也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负责抚养他,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的满族师傅给他讲满语,较他写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对朝政讲勤慎,康熙的亲政就是从他14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亲政叫“御门听政”什么叫御门听政呢?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礼、吏、户、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参加御门听政的还有起居注官。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早上晨时开始(七点-九点)晨时是八点,每天早上晨时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这个实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门听政从康熙一直到光绪坚持下来,以上这时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说以下,康熙第二个就是“慎”, 康熙这个人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一排板就这么办了。不是这样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康熙慎政的情况,我就举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什么呢?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康熙亲自派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把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任用贤能的官员来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还贪污啊!他任用了两个重要官员,一个叫靳辅,一个叫陈潢,他任用靳辅做河道总督,靳辅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 治河当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治了黄河以后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是把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钱再续继治河。多出的土地给当时的豪坤。第二黄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泥河冲入海中,他的对立一面,于成龙不同意,把黄河入海中那里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吗。靳辅说不行,说你那样的话就海水倒灌。于成龙说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话,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滥人不就跑到鱼肚子里去了吗。康熙呢怎么办呢,让他们俩个人御门前辩论,开朝廷会议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见,互相驳难,都各说各的道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他没有支持一方,反对一方集思广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乡在黄河有关地方,你们每人要写一个意见你的看法,上奏于康熙,康熙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后就支持于成龙的意见,免去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位。
J. 康熙什么年龄登基,期间发生的历史故事
康熙六岁登基,是因为宫内发生天花,因而导致顺治最宠爱的妃子死了所以顺治伤心过渡就出家了,于是六岁的康熙就登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