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5个有名的爱子故事
岳母刺字
孟母三迁
画荻教子
司马光俭朴教子
坦腹东床
❷ 历史典故母爱子故事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❸ 历史上有名的爱子故事
1、孺子牛: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春秋时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荼是齐景公的幼子,而齐景公非常疼爱这个小儿子,荼从小便受到万分宠爱。有一次,齐景公陪荼戏耍,为了让爱子高兴,他口里衔根绳子,扮作老牛的样子,让荼牵着玩。
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惊呆了众人。一国之君的齐景公,付出损伤牙的代价哄儿子开心,其人不乏可爱之处,且由此留下了一个千古传诵的爱子典故——“孺子牛”。
2、游子吟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历史爱子故事扩展阅读:
孟母三迁影响: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太谷秧歌《孟母三迁》从编剧、作曲、导演、演出由太谷的文艺创作队伍、剧团担当,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由北京和晋中的专业团队设计制作,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美完美结合起来,相映成辉,这是对太谷秧歌的发展和提升,对太谷秧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❹ 历史上爱子典故有哪些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❺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爱子故事
孟母三迁
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
❻ 历史上爱子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迁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如果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6)历史爱子故事扩展阅读:
孟母三迁影响: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太谷秧歌《孟母三迁》从编剧、作曲、导演、演出由太谷的文艺创作队伍、剧团担当,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由北京和晋中的专业团队设计制作,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美完美结合起来,相映成辉,这是对太谷秧歌的发展和提升,对太谷秧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曾子杀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❼ 语文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爱子故事
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
孟母三迁
,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画荻教子
《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典故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1]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❽ 历史的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
1、有一师徒二人云游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投宿在一户李姓人家。半夜,被一阵骚乱惊醒。师徒俩起身一看,只见当院停着一具水淋淋的女尸,男人正准备棺木,而他的女人正背着一个婴儿,趴在那具女尸上哭得死去活来。
师父忙问:“施主,请问是谁过世了?”男人回答说:“死的是我妹妹,村里流行一种缩骨病,得病的人全身的骨节都会缩小变形,痛不欲生,最后缩成一个小球死掉。我妹妹就得了这种怪病,忍受不了痛苦才投河自尽。”
师父忙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男人神情黯淡,低声说:“我女人也得了这种怪病,早晚也是这样。”第二天天一亮,师徒就起身了。路上,徒弟问:“师父,这家两个女人,一个跳河,一个啼哭,为什么都这么脆弱?”
师父说:“女人是弱者。”经过三年,师徒二人又云游到这个小镇,正巧又路过李姓人家——这户人家已经盖起了新瓦房,墙上挂着成串的辣椒,家门口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玩耍。徒弟说:“师父,这一定是李家的那个孩子。想必女施主已经不在人世,男施主再娶了。”
正在这时,门里走出一个女人,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啊,整个身子弯成了弓形,骨头紧紧地挤在一起,比孩子高不出多少,几乎看不出人形。但他们仍一眼看出,这就是当年那位女施主。女人也认出了他们。
师父忙上前问道:“施主这几年可好?”女人摇了摇头,说道:“大师走后,我男人就扔下我们娘俩,一去无踪,想来是怕我把缩骨病传染给他。别人都说我活不了多久,可我一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孩子也必死无疑,所以我不能死,就算痛得满地打滚也要给孩子熬玉米粥。”
女人微微笑了笑,接着说;“没想到,我就这样挺过来了。可我也成了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看着收拾得井井有条的院落和女人的笑容。徒弟问师父:“你不是说女人是弱者吗?这……”师父点点头,说道:“但母亲是强者。”
2、在东欧,有一个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虽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2002年2月,母亲为了让女儿开心,带女儿一起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途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
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的滑雪装而未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她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
医生告诉她,是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为了让直升飞机能够看到她们,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片白雪。最后,母亲的尝试成功了,直升机因此而发现了她们。
3、在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年,有一对母子被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可是却竭尽全力地维护着怀中七个月大的婴儿。几天后,救护人员挖洞发现他们时,母亲已经死亡,而那婴儿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
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就咬断自己的指头,用自己的鲜血让孩子活了下来,而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4、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5、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着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了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❾ 历史上的爱子故事
岳母刺字
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专一时失察受惑,做属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