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季历史人物

季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6 20:18:29

① 介绍几个历史人物..

项籍者,下相人也,【集解】:地理志临淮有下相县。【索隐】:县名,属临淮。案: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正义】:括地志云:“相故城在泗州宿豫县西北七十里,秦县。”项,胡讲反。籍,秦昔反。字羽。【索隐】:按:下序传籍字子羽也。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索隐】:按:崔浩云“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叔云叔父,季云季父”。梁父即楚将项燕,【正义】:燕,乌贤反。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集解始皇本纪云:“项燕自杀。”【索隐】:此云为王翦所杀,与楚汉春秋同,而始皇本纪云项燕自杀。不同者,盖燕为王翦所围逼而自杀,故不同耳。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索隐】:按:逮训及。谓有罪相连及,为栎阳县所逮录也。故汉每制狱皆有逮捕也。【正义】:栎音药。逮音代。乃请蕲集解苏林曰:“蕲音机,县,属沛国。”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集解】:应劭曰:“项梁曾坐事传系栎阳狱,从蕲狱掾曹咎取书与司马欣。抵,归;已,止也。”韦昭曰:“抵,至也。谓梁尝被栎阳县逮捕,梁乃请蕲狱掾曹咎书至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故得止息也。”【索隐】:按:服虔云“抵,归也”。韦昭云“抵,至也。”刘伯庄云“抵,相凭讬也”。故应劭云“项梁曾坐事系栎阳狱,从蕲狱掾曹咎取书与司马欣。抵,归;已,息也”。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塘。”浙音“折狱”之“折”。晋灼音逝,非也。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淛折声相近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集解】:韦昭曰:“扛,举也。”【索隐】:说文云:“横关对举也。”韦昭云:“扛,举也。”音江。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索隐】:徐氏以为在沛郡,即蕲县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集解】: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正义】:守音狩。汉书云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为太守。通谓梁曰:【集解】:楚汉春秋曰:“会稽假守殷通。”【正义】:按:言“假”者,兼摄之也。“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索隐】:按:谓先举兵能制得人,后则为人所制。故荀卿子曰“制人之与为人制也,其相去远矣”。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正义】:张晏云:“项羽杀宋义时,桓楚为羽使怀王。”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索隐】:此不定数也。自百已下或至八十九十,故云数十百。一府中皆慴伏,【索隐】:说文云:“詟,失气也。”音之涉反。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集解】:李奇曰:“徇,略也。”如淳曰:“徇音‘抚徇’之‘徇’。徇其人民。”
广陵人召平於是为陈王徇广陵,【正义】:扬州。未能下。【正义】:胡嫁反。以兵威服之曰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正义】:矫,纪兆反。召平从广陵渡京口江至吴,诈陈王命拜梁。拜梁为楚王上柱国。【集解】:徐广曰:“二世之二年正月也。”骃案:应劭曰“上柱国,上卿官,若今相国也”。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集解】:晋灼曰:“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汉明帝分属下邳,后复分属广陵。”【索隐】:下音如字。按:以兵威伏之曰下,胡嫁反。彼自归伏曰下,如字读。他皆放此。东阳,县名,属广陵也。【正义】:括地志:“东阳故城在楚州盱眙县东七十里,秦东阳县城也,在淮水南。”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集解晋灼曰:“汉仪注云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正义】:楚汉春秋云东阳狱史陈婴。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集解】: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如淳曰:“魏君兵卒之号也。战国策魏有苍头二十万。”【索隐】:晋灼曰:“殊异其军为苍头,谓著青帽。”如淳曰:“特起犹言新起也。”按:为苍头军特起,欲立陈婴为王,婴母不许婴称王,言天下方乱,未知瞻乌所止。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集解】:张晏曰:“陈婴母,潘旌人,墓在潘旌。”【索隐】:按:潘旌是邑聚之名,后为县,属临淮。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於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集解】:服虔曰:“英布起於蒲地,因以为号。”如淳曰:“言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此自更有蒲将军。”【索隐】:按:布姓英,咎繇之后,后以罪被黥,故改姓黥以应相者之言。韦昭云“蒲,姓也”,是英布与蒲将军二人共以兵属项梁也。故服虔以为“英布起蒲”,非也。按:黥布初起於江湖之间。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不邳。【正义】:被悲反。下邳,泗水县也。应劭云:“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按:有上邳,故曰下邳。
当是时,秦嘉【集解】:陈涉世家曰:“秦嘉,广陵人。”已立景驹为楚王,【集解】:文颖曰;“景驹楚族,景氏,驹名。”军彭城东,【正义】:括地志云:“徐州彭城县,古彭祖国也。”言秦嘉军於此城之东。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集解】:邓展曰:“今胡陆,属山阳。汉章帝改曰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集解】:徐广曰:“县名,在沛。”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正义】:括地志云:“故薛城古薛侯国也,在徐州滕县界,黄帝之所封。左传曰定公元年薛宰云‘薛之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后为孟尝君田文封邑也。”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正义】:许州襄城县。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还报项梁。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索隐】:晋灼音“剿绝”之“剿”。地理志居鄛县在庐江郡,音巢,是故巢国,夏桀所奔。荀悦汉纪云:“范增,阜陵人也。”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正义】:顾著作云:“固宜当应败也。”当音如字。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广曰:“楚人也,善言阴阳。”骃案:文颖曰“南方老人也”。【索隐】:徐广云:“楚人善言阴阳者,见天文志也。”【正义】:虞喜志林云:“南公者,道士,识废兴之数,知亡秦者必於楚。”汉书艺文志云南公十三篇,六国时人,在阴阳家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集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索隐】:臣瓒与苏林解同。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说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正义】:按:服虔云“三户,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括地志云“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於三户,故出此言。后项羽果度三户津破章邯军,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谶。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集解】:如淳曰:“蜂午犹言蜂起也。众蜂飞起,交横若午,言其多也。”【索隐】:凡物交横为午,言蜂之起交横屯聚也。故刘向传注云“蜂午,杂沓也”。又郑玄曰“一纵一横为午”。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正义】:为,于伪反。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集解】:徐广曰:“此时二世之二年六月。”从民所望也。【集解】:应劭曰:“以祖谥为号者,顺民望。”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集解】:郑氏曰:“音煦怡。”【正义】:盱,况于反。眙,以之反。盱眙,今楚州,临淮水,怀王都之。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正义】:亢音刚,又苦浪反。父音甫。括地志云:“亢父故城在兖州任城县南五十一里。”与齐田荣、司马龙且【正义】:子余反。军救东阿,【正义】:括地志云:“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东阿县城,秦时齐之阿也。”大破秦军於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市为齐王。项梁已破东阿下军,遂追秦军。数使使趣【正义】:下“使”色吏反。趣音促。齐兵,欲与俱西。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集解】:如淳曰:“相与交善为与国,党与也。”【索隐】:按:高诱注战国策云“与国,同祸福之国也。”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於齐。【集解】:张晏曰:“若市买相贸易以利也。梁救荣难,犹不用命。梁念杀假等,荣未必多出兵,不如依春秋寄公待以礼也,又可以贸易他利,以除己害,遂背德可辅假以伐齐,故曰市贸易也,”晋灼曰:“假,故齐王建之弟,欲令楚杀之,以为己利,而楚保全不杀,以买其计,故曰市也。”【索隐】:按:张晏云“市,贸易也”韦昭云“市利於齐也”,故刘氏亦云“市犹要也”。留田假而不杀,欲以要胁田荣也。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正义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在州东九十一里。地理志云城阳属济阴郡,古郕伯国,姬姓之国。史记周武王封季弟载于郕,其后迁於城之阳,故曰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正义】:括地志云:“濮阳县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濮县也,古吴之国。”按: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县也。东即此县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正义】:定陶,曹州城也。从濮阳南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正义】:雍丘,今汴州县也。地理志云“古杞国,武王封禹后於杞,号东楼公,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即此城也。大破秦军,斩李由。【集解】:应劭曰:“由,李斯子也。”还攻外黄,【正义】:括地志云:“故周城即外黄之地,在雍丘县东。”张晏曰:“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臣瓒曰:“县有黄沟,故名。”外黄未下。
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於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集解】:张晏曰:“显,名也。高陵,县名。”【索隐】:按:晋灼云“高陵属琅邪”。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集解】:应劭曰:“砀,属梁国。”苏林曰:“砀音唐。”【正义】:括地志云:“宋州砀山县,本汉砀县也,在宋州东百五十里。”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集解】:张晏曰:“涉,姓;间,名。秦将也。”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集解】:应劭曰:“恐敌抄辎重,故筑墙垣如街巷也。”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集解】:应劭曰:“天子曰师尹,诸侯曰令尹,时去六国尚近,故置令尹。”瓒曰:“诸侯之卿,唯楚称令尹。时立楚之后,故置官司皆如楚旧。”以沛公为砀郡长,【集解】:苏林曰:“长如郡守也。”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集解】:徐广曰:“一作‘庆’。”子冠军。【集解】:文颖曰:“卿子,时人相褒尊之辞,犹言公子也。上将,故言冠军。”张晏曰:“若霍去病功冠三军,因封为冠军侯,至今为县名。”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索隐】:按:傅宽传云“从攻安阳、扛里”,则安阳与扛里俱在河南。颜师古以为今相州安阳县。按:此兵犹未渡河,不应即至相州安阳。今检后魏书地形志,云“己氏有安阳城,隋改己氏为楚丘”,今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阳故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安阳县,相州所理县。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昭王拔魏宁新中,更名安阳。”张耳传云章邯军钜鹿南,筑甬道属河,饷王离。项羽数绝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围钜鹿下。又云渡河湛船,持三日粮。按:从滑州白马津赍三日粮不至邢州,明此渡河,相州漳河也。宋义遣其子襄相齐,送之至无盐,即今郓州之东宿城是也。若依颜监说,在相州安阳,宋义送子不可弃军渡河,南向齐,西南入鲁界,饮酒高会,非入齐之路。义虽知送子曲,由宋州安阳理顺,然向钜鹿甚远,不能数绝章邯甬道及持三日粮至也。均之二理,安阳送子至无盐为长。济河绝甬道,持三日粮,宁有迟留?史家多不委曲说之也。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集解】:如淳曰:“用力多而不可以破虮虱,犹言欲以大力伐秦而不可以救赵也。”【索隐】:张晏云:“搏音博。”韦昭云“虻大在外,虱小在内”。故颜师古言“以手击牛之背,可以杀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内虱,喻方欲灭秦,不可与章邯即战也”。邹氏搏音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正义】:很,何恳反。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索隐】:按:地理志东平郡之县,在今郓州之东也。饮酒高会。【集解】:韦昭曰:“皆召尊爵,故云高。”【索隐】:韦昭曰:“皆召高爵者,故曰高会。”服虔云:“大会是也。”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集解】:徐广曰:“芋,一作‘半’。半,五升器也。”骃案:瓒曰“士卒食蔬菜,以菽杂半之。”【索隐】:芋,蹲鸱也。菽,豆也。故臣瓒曰“士卒食蔬菜,以菽半杂之”,则芋菽义亦通。汉书作“半菽”。徐广曰:“芋,一作‘半’。半,五升也。”王劭曰:“半,量器名,容半升也。”军无见粮,【正义】:胡练反。颜监云:“无见在之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索隐】:私,谓使其子相齐,是徇其私情。崔浩云:“徇,营也。”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集解】:如淳曰:“梧音悟。枝梧犹枝捍也。”瓒曰:“小柱为枝,邪柱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正义】:枝音之移反。梧音悟。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正义】:未得怀王命也。假,摄也。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集解】:徐广曰:“二世三年十一月。”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正义】:漳水。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集解】:文颖曰:“秦将也。”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集解】:汉书音义曰:“惴音章瑞反。”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集解】:张晏曰:“军行以车为陈,辕相向为门,故曰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章邯军棘原,【集解】:张晏曰:“在漳南。”晋灼曰:“地名,在钜鹿南。”项羽军漳南,【正义】:括地志云:“浊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乡县南。注水经云漳水一名大漳水,兼有騑水之目也。”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集解】: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索隐】:按:天子门有兵阑,曰司马门也。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正义】:走音奏。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原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索隐】:韦昭云:“赵奢子括也,代号马服。”崔浩云:“马服,赵官名,言服武事。”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索隐】:服虔云:“金城县所治。”苏林曰:“在上郡。”崔浩云:“蒙恬树榆为塞也。”竟斩阳周。【集解】:孟康曰:“县属上郡。”【正义】:括地志云:“宁州罗川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汉阳周县。”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索隐】:此诸侯谓关东诸侯也。何以知然?文颖曰:“关东为从,关西为横。”高诱曰:“关东地形从长,苏秦相六国,号为合从。关西地形横长,张仪相秦,坏关东从,使与秦合,号曰连横。”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索隐】:公羊传云:“加之鈇质。”何休云:“要斩之罪。”崔浩云:“质,斩人椹也。”又郭注《三苍》云“质,

②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10个历史人物及主要事迹。

1、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2、韩信

韩信(?-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后,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便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

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5、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③ 季这个姓氏的来历和历史人物

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三。
寻根溯源 季姓来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据《吕氏春秋》等所载,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春秋时吴国公子札行四,人称季札,后世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2、系出芈姓,为颛顼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季姓为陆终之子季连之后。3、系出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季友曾于鲁僖公时为相,有大功于鲁,其孙行父以王父字为氏,后有季孙氏,亦有季姓。4、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季姓。5、战国时魏国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时西赵渠帅有季姓;今满、土家、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多次推让王位。曾北游齐、郑、晋等国,并观乐于鲁,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季姓来源十分繁杂,上古时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还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时周文王父季历则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与季札基本同时代的鲁相季友,其孙季孙行父(季文子),曾孙季孙夙(季武子),玄孙季孙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孙斯(季恒子),斯子季孙肥(季康子)。括号内为又名,似乎表明季孙氏已向季姓过渡。西汉时季姓名人有楚国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苏溧阳人),其子贲侯季长,其孙躁侯季暇,曾孙季信成,玄孙季买之,至其玄孙时圣上下诏令其复家。说明此期今湖北、江苏等地已有季姓人。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姓于史书不显,但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季姓地望有鲁国、寿春、渤海,说明季姓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隋唐以前,社会激剧动荡,则北方之季姓迁衍江南是势在必行的。唐代时,寿春之季姓依然长盛不衰。两宋时,江南之季姓名人渐多,江苏、浙江成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则处于分散、小规模的聚居状态。宋元之交的战乱,使部分季姓迁衍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明清两代,由于江浙一带富庶,社会比较稳定,此两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季姓进士及第者确切人数共计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苏(含上海)最多,计有十七名,其中江阴、泰兴各四名,高邮、盐城各两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两名,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福建各一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明清季姓分布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有江浙一带之季姓人或为学生,或为军人随之赴台。如今,季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为多,二省季姓约占全国汉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号 季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渤海郡,汉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后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2、鲁国,即鲁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3、寿春县,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堂号:“三朝”、“静思”“纯孝”等。

宗族特征 1、季姓源起庞杂,但无论出自何支,均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时的季札,秦汉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为南方人,唐宋之后更不必言。3、季布有一诺千金之誉,当时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些都激励季姓后人以此为目标,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布:西汉楚人,以任侠名。楚汉战争时为项羽部将,数围困刘邦。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捕缉拿,后得赦免,累官至河东守。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侠名。闻名关中,方圆数千里志士争着为其死,曾经杀人,亡命于吴地。官至中尉司马。季广琛:寿州人,唐代大臣。历瓜州剌史、荆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节度使。后因兵败贬温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节度使,官至右散骑常侍。季复:名复或作几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代官吏、学者。与弟季中复有文名,其平生笃于学问,博览群书,为文师韩愈、欧阳修。为政有惠德,得民称诵,官至朝奉郎知渠州。季陵: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宋代学者、官吏。政和间三迁太学博士。南宋时迁中书舍人,曾被罢官,后复官右文殿修撰等。季厚礼:安徽无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称于世。其子立,孙廷春,亦效之,人谓其“一门纯孝”。季本: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代大臣、学者。师从王守仁。进士及第后,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谪揭阳主簿。官至长沙知府,落职归。有《易学四同》、《诗说解颐》等。季寓庸:江苏泰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书画,画仿沈周而能登其堂,书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季开生、季振宜:泰兴人,兄弟俩均为清顺治年间进士,开生官至给事中,以直言著称。后因谏买扬州女子,几遭极刑,戍尚阳堡。在戍所被光棍殴死,官司不问。其工于书画,亦工诗。其弟季振宜,号沧苇,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书富甲海内。有《季沧苇书目》、《静思堂诗集》。季士言斤:江苏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词人。词宗南宋、书学董其昌,宕逸多姿,绝去尘俗。水墨写生笔趣奇纵。有《问红词》。季雨霖:湖北荆门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曾与刘静庵等创设日知会,密谋革命。武昌起义后,任湖北第八师师长,不久辞职。后被军阀黎天才杀害。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当代学者,著名教授、文学翻译家、印度学和佛学专家。通梵文和吐火罗文,可称一代宗师。著有《季羡林文集》。

④ 姓季的历史名人

1、季布

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

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

5、季开生

季开生(1627—1659),字天中,号冠月,清初江南省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少年成名,文才卓越,有“江南才子”之称,著有《戆臣诗稿》。顺治六年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

后改礼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在朝期间,以直言著称,因言获罪被流放,史家称为“清朝第一谏臣”。其父季寓庸是江南富户,其弟是著名藏书家季振宜。

⑤ 历史的人物

概述: 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s)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
编辑本段历朝开国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文臣:李斯、尉缭,武臣:蒙恬。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虽为千古一帝,但秦始皇残暴不仁,导致了各路诸侯的猛烈反抗...........秦始皇死后3年秦朝灭亡。
西汉太祖
汉太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其麾下,号称“沛公”;前207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定国号为“汉”);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后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东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西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位为丞相、晋王、大将军,执掌全国诸军事。 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夺政权,消灭曹魏。称大晋皇帝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东晋元帝
晋元帝司马睿(276-323)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 (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建兴四年 (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己丑日,晋元帝忧愤病逝。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大隋帝国开国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称为天朝的“圣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被外国人看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
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618—626)。唐代开国皇帝。自称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战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又消灭群雄统一全国。在位九年,后其次子李世民一手导演了夺嫡的“玄武门之变”,被迫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被尊为太上皇。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为高祖。
武周则天帝
武周则天皇帝武曌(624-705),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她以一个妇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为当时皇族、重臣特别是贵族集团所望尘莫及的丰功伟绩,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当时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观上曾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连历来为封建皇朝御用的史臣也无法一笔抹杀。但一个女皇帝的曾经存在,毕竟是触犯封建礼法的,于是那些御用史臣们就不得不颠倒是非,尽量从私生活上进行造谣、污蔑,把武则天说成是有史以来最为淫乱的罪人。今天,要在戏曲舞台上为武则天翻案,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总之,如何正确而形象地塑造这样一个女政治家,是越剧表演艺术上的新课题。作为一个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两朝盛世的女皇,武则天应该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高逸的政治风度。
北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大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
南宋高宗
宋高宗(1107-1187),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元世祖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宰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时间内,无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宦官也没有形成唐末的气候,党争现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满洲爱新觉罗氏,名皇太极(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多次带兵攻打明朝,将西部国界扩张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编辑本段北宋四大家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历史人物画图(15张)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谥号为“文” 称王文公。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在文学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书名:历史人物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活动。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其间创作了《屈原》、《虎符》等著名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有《郭沫若全集》38卷行世。
目录
改版说明 序 屈原研究 附录 离骚今译 论曹植 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 王安石 甲申三百年祭 关于李岩 夏完淳 鲁迅与王国维 论郁达夫 附录 再谈郁夫人 论闻一多做学问的态度
内容提要
《历史人物》属于郭沫若先生的史学研究著作。在书中,作者对屈原、曹植、万宝常、王安石、李自成、李言、夏完淳、鲁迅、王国维、郁达夫、闻一多等处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郭沫若先生广征博引,在对大量古代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而又独到的见解,突出反映了其以人为本文艺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就在这人民本位的标准下边从事研究,也从事创作。”阅读过《历史人物》后,你将会在思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时开启一条思路。
书摘
《历史人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日“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匀,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日:“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日:“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日“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纳。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眯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⑥ 请问历史人物季子斌的生平事迹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来梦病重将卒,因季自札贤能,想 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 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 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阅读全文

与季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