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孙中山的评价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本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英文名为Sun Yat-sen。1866年东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孙成达是客家人早年曾在广州当过鞋匠和小商贩婚后回到翠亨村务农,母亲杨氏是一普通农家妇女,孙世夫妇先后生养儿女四人,孙文排行第三。他10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878年刚满12岁的孙文便跟随哥哥孙眉远渡重洋移民美国檀香山(今美国夏维夷)并加入美国籍,始就读于檀香山当地的伊奥兰尼公学,1882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83年2月孙文考入檀香山瓦胡岛教会学院,其间受洗皈依基督教。1883年12月孙文回到香港,转读于香港中央书院,1887年又考入香港西医学院。1885年孙文回乡与第一任夫人卢慕珍完婚,1892年7月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并取得医师证书,从此在香港行医。1891年续侧室夫人陈粹芬。1894年6月孙文写信给当时清廷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鼓动李鸿章造反未得回音。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宋庆龄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并与孙中山产生感情,1915年孙中山与前妻卢慕贞离婚后,同年10月26日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
流亡日本时曾起日本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时期孙中山被国民党当局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1]。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创造者。首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所倡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民生主义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劳动人民生活福利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土地方案。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又得以“ 合全国之资力”。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历史人物的出现使我们能从中学到经验,知识,小之而言,可为我们分辨是非,大之而言,可为国家的发展指明出路,所以对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片面的方法去分辨,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就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全面的,如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在涉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具体史实时,由于人们所持的视角和论旨的不尽相同,却出现了种种歧义。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说成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大失误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缺乏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的指导思想、缺乏先进的建党理论、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认作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客观上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这是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外国干涉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若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将严重损害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从这个角度看,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庭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在丰富多彩的孙中山历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间,有一种史说或史论,在评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题时,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孙中山及革命党领导人物“缺乏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没有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缺乏先进的建党路线,没有用远大理想武装革命党人的头脑;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没有建立起一支统一指挥的革命军队”之历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开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用后代人的视角去俯视前代人的史实,此类评说似乎理正言顺无可挑剔;然而,须知,时处清末民初,马列主义未入国门,孙中山远渡重洋游历英、美、日本诸国,接受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从事和领导的革命事业只能归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后人所持有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自然会有不同之处,孙中山领导的“起共和而终帝制”与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的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结果也存在差距。于是乎,这种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败、以今人的觉悟去审视古人的意识所得出的所谓“孙中山的历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楼阁式的高谈阔论,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何况,孙中山到了晚年,从军阀割据残民误国、帝国主义侵略有进无退、武装起义屡遭失利、共和大业日暮途穷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脱身而出,慷慨接受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新潮思想的洗涤,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黄埔军校,重新培育革命队伍,在思想上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转变,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为毛泽东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便是“历史局限性”一说并不恰当的历史明证。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透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悬挂一幅巨大的孙中山先生画像,可见中山先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B. 孙中山的历史评价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孙中山去世后,蒋中正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故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孙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认定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理所当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国父 。 对于孙中山的中国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的确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满清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中正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负面评价 个别反传统和民族虚无主义者如刘宗正指责孙中山有“大汉沙文主义”的 思想,指出孙中山试图宣扬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我们的祖宗 从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义第四讲)、“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民族主义第一讲) [63] 。“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但通观孙中山后期的民族主义言论,其实更接近美国的国族主义,即美利坚国族,以汉族为主体,对内求各族平等,对外求国族平等,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族。 在伪满洲国的著作里称孙中山被怀疑指使,或至少是默许陈其美策划刺杀光复会骨干陶成章。陶成章之死结束了光复会、同盟会多年的纷争,使后者从此成为近代革命史上一家独大的主角。 有研究称二战后驻日美军总部官员在东京霞关外务省绝密外交文书中,发现了一封大正四年(1915年)3月14日孙中山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日文),附有“盟约案”十一条,并有“孙文”签名。该密函记载着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极为相似的内容。后经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家笔迹考证,其“孙文”签名为他人手笔。其真实性受到广泛质疑 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但实质上孙文主张亚洲合作,反对日本军国主义。 章太炎曾因长期理念不合而登报批评孙文:“云南本中国之地,而欲赠送法人”,但是此言论并无实际依据。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中山、黄克强两人并称“孙黄”。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致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只是有些人认为他不应该被称为国父。 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有些人认为,当其时之中国落后,几不具备平等互利外交谈判的资本,因此孙中山对苏联或与日本的态度为权宜之计不得已的作为。历史上例如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外.蒙.古独.立等等的沉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皆为类似案例
C. 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1500字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绩,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但人无完人,对于孙中山的功过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果断让位,牺牲小我,保存革命实力
1911年的武昌起义,实际上是革命党人策动清庭驻汉新军举行的一次武装暴动。武装起义的胜利震惊全国,南方各省军政要员在革命党人影响下纷纷宣告独立,促进了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满清统治岌岌可危。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在各省代表的拥戴下于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建立起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敲响了统治旧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当此时,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仍在北京苟延残喘,大军阀袁世凯任清朝庭总理大臣要职,手握军政大权,威胁革命政权的生存。时隔不久,就发生了南北对话,在袁世凯公开答应“逼清帝退位”和“绝对赞成共和”的条件下,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致使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
单从这个历史事件来看,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但我们再来考虑当时历史背景就不难发现,当时袁世凯手握军权,还有强大的帝国主义的支持,若此时当即与袁世凯翻脸,即使有各个省份的“革命党”(据我看来很多都还对革命持有观望态度,摇摆不定)的支持,也好比以卵击石,难以取胜。不仅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远远孙中山落后于袁世凯,就连人民群众都对国事漠不关心,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存在维护旧有制度的心理。这也是旧中国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的诟病。试想:在这个大环境下,仅仅凭弱小的革命力量怎么能够对抗强大的袁世凯?由此看来,让位于袁世凯不仅仅是缓兵之计,更是保存革命力量的重大决策。
二、实力弱小,勇往直前,团结革命力量
虽让位于袁世凯,但此后一年多,孙中山仍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 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 ,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 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 ,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7月发动二次革命 ,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 ,孙中山在东京团结了国民党残部组织中华革命党 ,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 ,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虽然中华革命党是二次革命失败后长期坚持武装桃花源斗争的唯一正当,但由于他忽视民族主义为提出反帝国主义的要求,组之上有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组织上有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军事上实行脱离人们群众冒险主义,这样一来中华革命党成为一个少数人的狭隘团体,没能组织和领导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
三、时运不济,操之过急,憾别革命事业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 ,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 ,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总结前几次革命的失败,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在革命时经常犯的一个大错,那就是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单靠革命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当孙中山领导革命时,人民群众依然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民族意识依然没有被唤醒,这样的革命显然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当我们将孙中山革命事业放到当时当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去观照,可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1,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不仅不是决策大失误,而且是历史大功绩;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失败是历史的安排、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失误所能造成;3,导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三大客观因素是——悬殊的正反力量对比;强烈的政见落差和冥顽的思想障碍;缺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时势造了孙中山这个英雄,同时孙中山这个英雄也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打开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大门,让人们了解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腐朽与堕落,对解放人们的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有两个人受到了不客观的评价,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反面的教材,一个是正面的圣人,但是,历史是客观的,从中国国家利益整体层面来讲,这两个人在后世的评价,应该更客观。才能更准确的勾勒出历史,给后世以惊醒!
在推翻满清的统治中,袁世凯和孙中山都起到了最大的作用,没有袁世凯强逼满族皇帝退位,光依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袁世凯也应该得到更公正的评价。后世对袁世凯的恶劣评价,主要是因为他的称帝导致后来的军阀混战,但是我觉得从还原真实性的角度讲,袁世凯有他的局限性,他在民国成立以后,当上了大总统,依靠的是手中的军事力量,他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现代的政治观,被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国会中架空。政令出不了北京,可想而知,袁世凯当时心中是多么窝火。最后导致他采用了最极端的手段,解散国会,希望依靠手中的军事力量登上皇帝宝座,统一国内的政治思想,这就是他的局限性。最后闹得众叛亲离,忧郁中死去。应该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孙中山在这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从后世的历史来看,孙中山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创造的同盟会,依靠的是完美的理想来拉拢周围的人,结果造成了太多的野心家进入了同盟会,特别是宋教仁被刺案,现在又很多的版本和谜团,到底是谁杀了宋?当时同盟会口称是袁世凯,但是袁世凯确实没有杀宋的动机。其实大家都知道,宋与孙的矛盾,杀宋的话,最后的获利者就是孙,而且可以嫁祸于袁,这样的推理,现在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使得袁最后走向极端,废止国会,走上称帝的道路。可以这样说,孙只是一个无知的政客,这个无知的政客还有着离奇的理想,采用最极端的手段来对抗政敌,最后就变成了两个人都采用了极端的手段,演变成无可收拾的军阀混战。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人性中最贪婪的魔鬼,全部放了出来。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孙中山在政治上架空袁世凯,袁世凯最后会走上称帝的道路吗???这是一个没有人能解开的谜团。
1916年正是一战最激烈的时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可能获得稳定发展,积累国家力量,一致对外的时候,如果当时袁世凯没有称帝,国家在一战中顺利发展,北洋军的力量会更加强大,外蒙根本不可能独立出去,而外蒙正好可以掐断俄罗斯到远东的咽喉。在苏联成立后,列宁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要废弃沙皇同满清签订的不公正条约,那个时候就是一个信号,可以直接从外蒙出兵,占领远东,掐断白军在远东获取资源的道路。如果那样的话,中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可以这样说,因为孙中山的不成熟,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
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样失去了。其实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苏联当时的意思非常明确,你掐断白军的后勤,我就归还远东。你不能掐断,是你无能,后面我打败白军后,就没你的事了。当时苏联因为国际上的封锁,一战和内战导致整个国家国力衰败,只要当时占领了远东,掐断白军的后勤,即使后面苏联战胜了白军,后面也无力跟中国打,因为还有美英在西线更大的威胁。
后面更为扯淡,孙中山在广州接受苏联的资金,组建北伐军,背后的条件就是承认外蒙的独立。那个时候苏联的内战已经结束,当然希望中国开始打内战,果然最后在中国国内打得民不聊生,几十年的混战,国力衰败,被日本人乘机侵略,受尽了苦难。
外蒙的独立,导致中国的北方首都直接受到苏联的威胁,而且外蒙的独立,直接使得中国收回远东成为泡影。 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啊,再高的声誉,也顶不过几百万领土的伤失。而这就是因为孙的无知造成的后果。我觉得从中国人的角度而言,管你口号提得多好,你的理想多崇高,管你以前做了什么,因为你的原因导致了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伤失,你就是中国的罪人。可笑的是,现在国内还在把他当成国父,可悲可叹!!!!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没有实力,你没有政治家的高度眼光,一腔热血搞革命,最后就会被别人利用,成为国家的罪人,现在的中东,还有乌克兰等等,都是被别的国家利用了,打的自己的国家一片哀鸿,最后得利的是谁?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指出:“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
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
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陈锡祺: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孙穗芳: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D. 在《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四中人们如何评价孙中山
孙中山如能真正完成了国民党的军政时期,他就是MZD了;他如搞独裁能把天下打版了一半, 那他就是权个蒋介石了。孙公幸运的是,搞独裁刚开始,他就短命死了,那他就是孙中山了。” 以上摘自唐德刚老师的《袁氏当国》,我认为是评价孙中山最好的一段话。其实孙本身的民主思想是当时超然于民国时期人们的思想的,所以他会被推崇,但也有太多人无法理解,再加上客观原因,所以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在后来,中山先生痛定思痛,也走上了军政之路。 我很喜欢《论法的精神》所讲,所谓政体,其实无分好坏,只有适不适合。再者说人,人无完人,就算一些人有些瑕疵,但其所做所为的一些事情帮助了很多人,我认为这就是英雄。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将民主政府之精神在开始时贯彻进民国政府,这个本身就足以名垂千史了。
E. 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字数1000左右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F. 历史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
1、功:孙中山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巨变。
他在国民党一大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民主革命走向成熟。同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推动了旧民主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同时,因为辛亥革命的巨大鼓舞,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难得的、短暂的春天,这样一来,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逐步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间接促使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不足:他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救国的道路走不通。同时,他的身上也具有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如:建立民国时,为争取列强的支持,宣布列强一切在华特权均有效。
辛亥革命是一场在欢呼声中失败的革命,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就谈不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
总之,孙中山先生功大于过,的确是一代伟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父。
G.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编辑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1]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2]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4]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5]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3]
H. 如果是在回答考试试题: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物,从功与过两个方面来分析)
所谓辩证的眼光,就是一分为二的看,
既要看到孙中山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失败的一面,既要看正确的一面,也要看错误的一面。并和结合当时历史事实,充分说明。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成功的一面。正确的一面,他提出的暴力革命路线,和三民主义也是很正确的,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之后,甲午一战。都证明“改良”是就不了中国的,只有暴力革命。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在民生凋敝政府腐败列强凌辱的现实下切实的反映了国人的心里渴望。符合当时的国情。
但是,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却是失败的革命,他没能改变中国劳苦人民的悲惨境地。没能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廉洁的新国民政府,而是南北议和,北洋旧势力,执掌中国。所以,他是不成功的,就好比“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而且,他的三民主义虽然是大多数国人的渴望,但过于理想主义,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因为当时军阀林立,政治野心家比比皆是。真正像孙中山那样为国为民谋前途的人太少了。所以直到新三民主义提出之前,孙中山的共和革命一直都在“怪圈里打转”成功不了。这也就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