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剧的历史故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1)京剧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京剧代表人物:
1、程砚秋
程砚秋是满族人,190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
他幼年家贫,6岁拜在荣蝶仙门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登台,同时还先后向陈桐云、陈啸云、王瑶卿等名家问艺。程砚秋先后两次倒嗓几乎断送了他的艺术生命,幸遇诗人罗瘿公。
不仅为他治好嗓疾,还请来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谢昆泉等名师为其授课,并在1919年介绍他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梅门开山弟子。
2、荀慧生
荀慧生,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他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
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
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此专演京剧。后自组“留香社”。
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荀派艺术。
建国后,荀慧生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3、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
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
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
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
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4、尚小云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
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
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鹊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
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B. 京剧的故事有哪些
差不多都是些历史神话民间故事,还有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学名著改编的话本
具体什么故事看曲名就能知道
这里有一部分曲名,自己参考参考
·狮子楼(武松杀嫂)
·诗文会
·失印救火
·生死恨
·审头刺汤
·三进士
·三不愿意
·奇双会(贩马记)
·牛皋下书
·连升店(连升三级)
·连环套
·李逵探母
·李逵大闹忠义堂
·擂鼓战金山
·九龙杯
·九江口
·金玉奴
·荒山泪
·花田错
·凤还巢
·法门寺
·恶虎村
·杜十娘
·窦娥冤
·大名府
·打渔杀家
·打严嵩
·串龙珠
·钗头凤
·宝
莲
灯
·状元媒
·智斩鲁斋郎
·赵氏孤儿
·岳飞与杨再兴
·义责王魁
·杨门女将
·谢瑶环
·响马传
·西厢记
·武则天
·望江亭
·桃花扇
·生死牌
·三盗令
·强项令
·穆桂英挂帅
·满江红
·猎虎记
·杨排风
·真假美猴王
·斩黄袍
·铡包勉
·御果园
·杨家将
·徐策跑城
·五台山
·问樵闹府
·四郎探母
·四平山
·三打陶三春
·三打白骨精
·三岔口
·清风亭
·
青霜剑
·秦香莲
·秦琼卖马
·破洪州
·盘丝洞
·闹天宫
·兰从军
·罗成叫关
·龙潭鲍骆
·临江驿
·廉锦枫
·狸猫换太子
·界牌关
·火烧裴元庆
·洪羊洞
·红拂记
·贺后骂殿
·贵妃醉酒
·钓金龟(金龟记)
·打銮驾
·打金枝
·除三害
·白绫记
·芭蕉扇
·官渡之战
·海瑞罢官
·三打祝家庄
·关汉卿
·挡马
·白蛇传
·罢宴
·连环计
·让徐州
·苏武牧羊
·捉放曹
·借赵云
·赵五娘(琵琶记)
·打督邮
·昭君出塞(汉明妃)
·白莽台
·霸王别姬
·醉打山门
·乌龙院
·花田错
·野猪林
C. 京剧的来历
来历: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
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D. 京剧的历史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E. 京剧中有什么著名的故事
太多了!!!!
三国:几乎所有著名内容都有啊!传统剧目大概按时间顺序如下:内捉放容曹、吕布戏貂婵、凤仪亭、让徐州、辕门射戟、长板坡、龙凤呈祥、白帝城、失空斩……,还不包括无数衍生的折子戏。还有著名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
水浒:坐楼杀惜、野猪林、武松打虎、李逵探母、三打扈家庄……
西游:大闹天宫……
红楼:红楼二尤……
隋唐:秦琼卖马、锁五龙、对花枪、罗成叫关……
三言二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镜花缘:廉锦枫……
包公戏:轧美案、遇皇后、打龙袍、探阴山……
……………………………………
太太太太太多了,我打不完了,……
F. 京剧的起源及历史
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国粹——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艺术相应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仅使南北经济进一步沟通,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这一年,皇太后60寿辰之日,便有南方戏班进京祝贺,当时演剧盛况是“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粱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各四方之乐,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顾复眩”。后皇太后80大寿,“京师钜典繁盛,不减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来到北京,以演出《滚楼》一剧名动京师。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此时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为减色,乃至出现了“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的局面。
总之,在京剧形成以前,大约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在北京流行的规模较大的戏曲剧种,除在当时剧坛占主导地位的昆曲外,还有京腔、秦腔、徽调、汉调以及规模较小的柳枝腔、罗罗腔等地方戏曲。其中发展最快、最受群众欢迎的要算徽戏班的演出了。
G. 关于京剧的起源,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梆子、昆曲、秦腔、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
徽班到京后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从而使之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总之,京剧艺术是在我国许多民族古老戏曲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是经过几辈人悉心继承,努力创新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图腾。
H. 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8)京剧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
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京剧
网络——京剧脸谱艺术
I. 京剧的历史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梆子、昆曲、秦腔、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起源和形成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J. 简短的京剧历史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京剧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京剧代表人物:
1、卢胜奎
卢胜奎(1822~1889)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江西人(一说安徽人)。
绰号“卢台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
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同名的有早期山东梆子知名老艺人卢胜奎。
2、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
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3、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京剧小生。同光十三绝之一。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祖籍江苏常州,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生于苏州吴县;逝世:1912年,农历壬子年。
4、时小福
时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
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
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5、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中国内地京剧演员。谭鑫培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
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
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代表剧目有《定军山》、《四郎探母》和《战太平》等。谭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