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剑门关在哪了 有什么历史故事 不知道在哪里看见剑门关了 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
可到网络查看http://ke..com/view/9314.htm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专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属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
、“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
B. 十大剑门关历史人物是哪些
十大剑门关历史人物是三国名将张飞、三国名将霍峻、西晋文学家张载、唐玄回宗李隆基、唐代文学家柳答宗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南宋制图学家黄裳、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元帅。
剑门关镇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位于剑阁县北部,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7248人(2013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风景区位于境内,108国道贯穿南北,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剑门天下险”、“蜀之门户”等美誉。剑门关镇是广元市卫生镇、四川省重点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生态镇。
C. 剑门关有什么典故或者故事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剑门关是剑门关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1982年以此为核心景点设立剑门蜀道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D. 剑门关与唐玄宗杨贵妃有什么故事
剑门关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妃子笑大家都知道,其实她吃的荔枝专不是沿海的,而是属四川自贡的,为了保鲜唐玄宗下令在今天剑门关翠云廊大量植树。
唐玄宗凄惶走蜀道,安史之乱他就是从翠云廊逃往成都,到了天回镇得到郭子仪平反成功的消息在原路返回到长安。秋天的八月,太液池上有数千叶白莲花盛开,玄宗与贵戚在一边饮宴观赏。左右都叹羡不已。玄宗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怎么比得上我的解语花?”
杨贵妃天生丽质。巧逢君王慧眼,一朝承恩。身临玉树瑶台,有月貌花容,“长使君王带笑看”;移步百媚千姿,如芙蓉含露,“从此君王不早朝”。常说是名花倾国两相欢,又怎知艳妃怀宠心无奈。
父子见凌辱,心中思俊郎,并非真情专一,实是身不由己。连理比翼,其实同床异梦;缱绻缠绵,却是貌合神离。今人只知长生殿上朝朝暮暮情,无人更晓美人宫中悲悲戚戚意。
E. 剑门关在什么地方介绍一下剑门关的典故
一、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镇。
剑门关镇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剑阁县北部,东与张王镇、高观镇接壤,南、西与汉阳镇相连,北与下寺镇、昭化区毗邻,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截至2013年总人口17248人。
蜀汉时称剑阁,隋唐时始称剑门关,置大剑镇,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置剑门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县。清代已有剑门驿、剑义保、安仁乡等建置,民国时设剑门乡,1985年撤乡设镇,1992年更名剑门关镇。
二、相关典故:
1、姜维守关
景耀六年(262年),魏国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带领五千精兵先后击退魏将诸葛绪和钟会,使魏兵难以攻克剑门关。于是,魏军统帅邓艾就放弃剑门,于当年十一月从阴平小道偷渡,进入江油,攻破绵竹关(今德阳黄许镇),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于十二月初一不战而降。
姜维等人起初听得诸葛瞻兵败,带兵从广汉和郪县(故城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的通道撤退来查明虚实,不久接到后主立即撤兵的敕令,于是放下武器,解除甲胄,走到钟会在涪县的军营里投降。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姜维在成都被魏兵所杀。虽然姜维镇守剑阁仅有三个月时间,而且最终未能守住剑门天险,但剑阁百姓却十分爱戴他,将他奉为神将。
2、诸葛亮砌石为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
(5)剑门关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剑门雄关天下险
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前三者已成旅游胜地,惟独剑门雄关,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东南亚游客的心仪之地。
伫立在剑门关前,仿佛是踩在一部恢宏的历史巨著上。脚下,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沧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位于四川广元的这剑门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凡有志于蜀中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从三国孔明建关设尉起,剑门关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
横亘在蜀道上的剑门关,是一座座绵延百里的砾岩山峰,所谓“剑门无寸土”就是指剑门那寸草不长的特大砾岩,从正面看,这石壁恰似铜墙铁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岭而来的千里群山横阻于此,也阻断了自中原而来的步履;从侧面看,则如排天巨浪,汹涌澎湃;从背面看,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让一切来犯者望而生畏。
这雄险的关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坚硬的砾岩山体,这山体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剑,大小剑山两山对峙,状似一道门,故称剑门。剑门蜀道就从门缝中蜿蜒穿过。
F. 剑门关风景区的历史文化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文学家张载在《剑阁铭》赞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在《铭》中写道:“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雄屏,以卫王国。”
三国蜀汉重臣邓芝曾说: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重险者,谓外有褒斜、子午之险,内有剑阁之隘也。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赋》云:阻以剑阁。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唐刘凤云:梁山之险,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 ,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益州图经》云: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大剑虽号天险,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坦。小剑则凿石架梁,飞阁成道,耸峭不容飞越,李白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虽然,刘禅、萧纪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秦汉三国时期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即由此道。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隶校尉杨厥重修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公元263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成汉政权奠基人、氐族人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就食巴蜀,过剑阁,叹息曰:“刘禅有如此地,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东晋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叛乱,引兵入剑阁,攻涪(今绵阳),进围益州(今成都),丞相桓温遣东晋名将朱序等讨平之。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皇帝苻坚使部将徐成攻克剑阁,进而夺取梁、益二州。
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南齐大将崔慧景于剑阁击败引氐族来犯梁州的李乌奴。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北魏名将邢峦遣统军王足入剑阁,围涪城。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北魏遣甄琛出剑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与北魏争葭萌关失败,剑门守军弃城而去。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其将樊文炽围剑门关,失败遁走。大同元年(546年),剑阁复入于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氐族酋长杨法琛据利州(今广元)归附北魏,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遣杨乾运讨伐于剑门关。承圣二年(公元553年),萧纪叛乱,东侵荆州,西魏尉迟迥乘虚南下潼州(今绵阳),杨乾运等密以剑阁送款于魏,迥入剑阁,蜀遂瓦解。后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响应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杨坚使隋朝名将梁睿讨之,自剑阁进逼成都。
隋唐五代时期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夺剑门,入剑州,平定作乱的西川节度使刘辟。咸通末年(公元874年),南诏犯成都,唐军出剑门,而敌退却。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西川节度使王建攻东川,陇右节度使李茂贞遣部将李继昭援救,留偏将守剑门关。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后唐灭前蜀,李绍琛(康延孝)在剑州拥兵自称西川节度使,魏王李继岌遣任圜追击之,任圜先遣别将下剑门关守之,遂进败绍琛于汉州。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东川节度使董璋、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谋据两川,董璋遣兵筑七寨于剑门关,又于剑门关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大将石敬瑭受命讨伐董璋,偷袭剑门关。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遣军伐后蜀,取秦、阶诸州,蜀人聚兵粮于剑门关、白帝城。
宋时期
宋乾德三年(965年),王全斌伐后蜀,有降卒进言:“由昭化县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守之,对岸有渡,路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缰店与官道合,由此进兵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康延泽曰:“蜀人并力守剑门,若令诸帅协力攻取,而命别将取来苏,达青缰,北击剑阁,与大兵夹攻,破之必矣。”王全斌从之,遂夺剑门关。
G. 剑门关的来历是
剑门关的来历:
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
现代的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现在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7)剑门关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即由此道。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
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隶校尉杨厥重修剑门蜀道。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剑门关
H. 剑门关由来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 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 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 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 “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 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它除山雄关险之外,还以 峡谷的幽深、翠云廊的秀丽、岩石的怪异、山洞的奇特而闻名,这里 风光名胜和文物古迹甚多。现已开发的有:大小剑山“七十二峰”、 仙峰观、梁山寺、翠屏峰、经皇洞、照壁、雷公峡、仙女桥、玉女峰、 大小穿洞、舍身崖、一线天、石笋峰、后关门、营盘嘴、姜维墓、干 河坝等景点。现在大剑山脚下有缆车可上石笋峰,然后攀登崖壁小径, 顺环山天梯抵达山巅梁山寺和翠屏峰;或从后关门依山傍险的环山天 梯抵达石笋峰,再从石笋峰攀崖壁小径抵达山巅。梁山寺,相传是南 北朝时梁武帝来此修行而得名。翠屏山下的“经皇洞”,据传是唐明 皇避”安史之乱”,经过该地,将金银珠宝、佛经藏在洞里面得名。 在关楼东侧扼剑门关险的山顶是当年姜维列营镇守的“营盘嘴”,也 叫“姜维城”。这里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 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 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风采和稚趣,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 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I. 关于剑门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剑门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然而这里毕竟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烽火狼烟、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在这里发生。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败,又屡毁屡建。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关楼,是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地名由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
J. 请问剑门关有什么典故或者故事
剑门关与三国文化
剑门关的修建和剑阁县的设立就与三国有关。据《寰宇记》记载:“诸葛内亮相蜀,凿容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歧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