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人物王阳明是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回姚县(今属宁波余答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贰』 历史上的王阳明是个怎样的人他都有哪些成就呢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是集陆王心学的大成者。其主要的成就便是将学术思想传播到了东南亚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地。明朝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堪称“完人”的著名人物,他就是王阳明。不仅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明阳理学”,而且王阳明在军事方面也有过人的,才能评定了许多的战乱,而且打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王明阳读书学圣贤的志向,以及学习先立志的理念,无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求知的榜样,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王阳明的思想仍有可借鉴之处,这也是阳明学能够对日本东南亚等甚至在世界各地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叁』 历史人物们如何评价王阳明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9]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肆』 历史人物王阳明怎么成才的
是一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综观王守仁一生,作为一代治世名臣,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一代思想大家,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梁启超曾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政治,亦有勋业。”
在中国的历史上,既是文化大师,又是军旅名将,简直是凤毛麟角。王守仁的出现,无疑创造了奇迹,他镇压过义军,也平息过叛乱,打的都是大仗,关系社稷存亡,但他每仗必胜,并且都是独具谋略、干净利落的漂亮战例,而且即使在短兵相接的前线,从他那一封封普通家书中,可看到一份淡定从容:把连续的恶战写得轻松自如,把复杂的战况说得如同游戏,满纸是儒将风度,足见是胜券在握。
例如: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曾经下令顺着鄱阳湖,向叛军中投放免死牌,结果呢?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宁王被擒。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这等家事,何劳费心如此!”仅用35天,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被平定了。
他不是一般的文臣,尽管他屡立下战功,政治声望不断升高,仕途却是日趋坎坷:蹲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逃过暗算、受过冷落……他是不一般的能臣,治学讲学、匡时济世。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守仁的“心学”体系,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与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命题,冲破了旧传统束缚,追求着一种个性解放,不仅浸润了明代百年的儒学,更在明清之际掀起启蒙思潮,而且直到今天,仍为人所乐道。
他不仅有对哲学自创一派的大智慧,更兼有运用到“知行合一”的超能力。大道同源,将权谋与处世、兵法和学术运用于同一套“理”,做到了相得益彰。他的作战性质正义与否,他的哲学观点正确与否,我们均可各抒己见,但谁也不能否定他:一个特别强健的人!即使不在沙场上,也在文化节操上,坚韧得像个将军,也足以让他无愧于此生。临终前,他还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名臣存照】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大家,因晚年居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他身为文臣,又兼武略,治军严明,娴于韬略。《明史》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最后因肺病去世
『伍』 王阳明(王守仁)是什么样的人物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陆』 历史人物王阳明如何步入仕途
王守仁(来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源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柒』 明朝的那位王阳明(王守仁)到底有多厉害``
王守仁(抄1472~1529) 中国明代袭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王守仁哲学力图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达 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观的知识,只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规范的形成上,又忽略了历史条件的决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产生了“虚玄而荡,情识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废学,一切解脱。一些学者把这些流弊视为明朝灭亡的原因。
王守仁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为中国近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并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对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捌』 王明阳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明阳是明朝时期的人。
王明阳是王守仁的别号,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出生,汉族。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因为他曾经住在室阳明洞,所以给自己叫做阳明子,很多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也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的学术术思想传遍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的集德、言于一身,成就响彻了明朝一代。他的弟子也很多,人们称为姚江学派。
(8)历史人物王阳明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发明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