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桂林历史名人赵观文故事
赵观文,桂林芦笛岩桥头村人,唐乾宁二年(895)状元及第,官至翰林侍讲。原内主考容舞弊,取25名进士,赵列第八,其余大部分不按标准录取,引起群愤。唐昭宗不得不改组考试班子,委任翰林学士陆扆主持重试。赵观文“才藻优瞻,义理昭宣,深穷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跃居榜首。“一支仙桂两回春,又将彩笔冠群伦”。但当时正处没落残唐,宦官专横恣肆,持身正直的赵观文不肯同流合污,回归故里,官民对他敬重。桂州长史朱韫在新修尧舜祠时,请他写《祭器碑》,对弘扬先贤遗教,敦促地方风化起到重大作用。据《桂林风土记》,唐人因赵观文状元及第,改坊名为进贤坊。请人于凌汉等,还在其故乡立了“赵状元故里”的石碑,以垂永远。
麻烦采纳,谢谢!
❷ 桂林出过哪些现代名人
马君武 (1881-1940)桂抄林人,生于恭城。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爱国诗人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桂林临桂县两江乡人,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上将衔,1948年任国民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临桂会仙乡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
王维俭 女,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员。广西桂林市人。
莫慧兰
❸ 桂林的名人有哪些
李宗仁、白崇禧。应该是近代名气最大的两个桂林人了吧~
❹ 桂林有哪些历史名人
李天佑、陈宏谋、白崇喜、李宗仁、陈光。
❺ 桂林有什麼历史 、、 有什麼名人啊
桂林历史悠久。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是母系氏族的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 隋朝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 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历史沿革: 桂林历史悠久,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历史人物: 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❻ 桂林出现的伟人
陈宏谋(1696--1771),桂林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春,中恩科试第一名举
人。系清乾隆帝的重臣东阁大学士。先后任甘、晋、陕、鄂、赣、闽、湘、苏两省巡抚,两广、湖广
总督。陈宏谋一生致力发展生产,不畏权贵,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故里为诸峰环绕,“风水”传说
颇多。陈氏家族,世代功名不断,五代连科,翰林连袂,自陈宏谋起的190年间,陈氏家族科甲曾有
状元1名、翰林2名、会元1名、进士4名、解元2名、举人26人、贡生9人、凡35人。
王半塘(即王鹏运,1849-1904)年,桂林临桂县人,自号“半塘老人”,他是我国近代有名的词学
家,著有《半塘定稿》3卷,《剩稿》1卷。他伤国忧时,发而为词,是清代词坛之大师之一。
马君武 (1881-1940)桂林人,生于恭城。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爱国诗人。早年
就读于体用学堂,后留学日本和德国,是中国留学生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追随孙中山先生
进行革命活动,先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长、上海大夏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广西大
学等校校长。马君武学识渊博,懂英、法、德、日四种外语,翻译过许多世界名著和工程技术等专著
,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祖国培养造就人才作出了贡献。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桂林临桂县两江乡人,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上将衔,1948年任国民
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总统,12月移居美国。1965年7月回国。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有官邸在桂林市象山区文明路16号。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1月中旬,李宗仁曾在此居住办公。其旧
居在临桂县两江乡。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临桂会仙乡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
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解放战争时任国民
党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要职,上将衔。1949年飞往台湾,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区
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大门内近处有公馆。
王维俭 女,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员。广西桂林市人。生于1947年。1958年入桂林业余体校,同年被选入广西技巧队,1959年参加第1届全运会技巧比赛后,调入国家体操集训队,改为体操运动员;1963—1972年连续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蝉联个人全能冠军,同时每年都获得2—4枚金牌;1963年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夺得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4枚金牌;1966年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是获得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并获得个人全能和4个单项共6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在亚洲体操比赛中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1963年荣立特等功;1964年获运动健将称号,荣立一等功,1975年任国家体操队教练员,培养了马文菊、黄群等一批全国冠军和参加世界体操大赛的优秀选手。1980年获高级教练员称号。1988年曾任第11届亚运会集资部副部长。现兼任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司长,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女子少年运动训练法》等3篇文章。
姓名:莫慧兰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9.07.11
身高:150cm
国籍:中国
籍贯:广西桂林
莫慧兰简介
1985年7月,莫慧兰进入广西桂林体操学校,1990年12月进入国家体操队。19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莫慧兰一人独得团体、平衡木、自由操、跳马和高低杠五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莫慧兰获得跳马银牌。莫慧兰高低杠上的“团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动作被国际体联称为“下世纪”动作,并被命名为“莫式空翻”。
本人辛苦收集,请采纳!
❼ 桂林的名人历史都有那些
历史人抄物:
桂林山水甲袭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❽ 桂林近代历史人物传
桂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很多
进去看看就版知道啦权
http://qbar.qq.com/guilinbbs/r/?10669
❾ 桂林有哪些名人
桂林名人
李天佑 ( 1914-1970 )
广西临桂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十八团副团长、团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团长、师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学习军事。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军长,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陈宏谋(1696--1771),桂林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春,中恩科试第一名举
人。系清乾隆帝的重臣东阁大学士。先后任甘、晋、陕、鄂、赣、闽、湘、苏两省巡抚,两广、湖广
总督。陈宏谋一生致力发展生产,不畏权贵,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故里为诸峰环绕,“风水”传说
颇多。陈氏家族,世代功名不断,五代连科,翰林连袂,自陈宏谋起的190年间,陈氏家族科甲曾有
状元1名、翰林2名、会元1名、进士4名、解元2名、举人26人、贡生9人、凡35人。
王半塘(即王鹏运,1849-1904)年,桂林临桂县人,自号“半塘老人”,他是我国近代有名的词学
家,著有《半塘定稿》3卷,《剩稿》1卷。他伤国忧时,发而为词,是清代词坛之大师之一。
马君武 (1881-1940)桂林人,生于恭城。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爱国诗人。早年
就读于体用学堂,后留学日本和德国,是中国留学生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追随孙中山先生
进行革命活动,先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长、上海大夏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广西大
学等校校长。马君武学识渊博,懂英、法、德、日四种外语,翻译过许多世界名著和工程技术等专著
,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祖国培养造就人才作出了贡献。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桂林临桂县两江乡人,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上将衔,1948年任国民
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总统,12月移居美国。1965年7月回国。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有官邸在桂林市象山区文明路16号。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1月中旬,李宗仁曾在此居住办公。其旧
居在临桂县两江乡。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临桂会仙乡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
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解放战争时任国民
党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要职,上将衔。1949年飞往台湾,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区
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大门内近处有公馆。
王维俭 女,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员。广西桂林市人。生于1947年。1958年入桂林业余体校,同年被选入广西技巧队,1959年参加第1届全运会技巧比赛后,调入国家体操集训队,改为体操运动员;1963—1972年连续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蝉联个人全能冠军,同时每年都获得2—4枚金牌;1963年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夺得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4枚金牌;1966年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是获得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并获得个人全能和4个单项共6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在亚洲体操比赛中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1963年荣立特等功;1964年获运动健将称号,荣立一等功,1975年任国家体操队教练员,培养了马文菊、黄群等一批全国冠军和参加世界体操大赛的优秀选手。1980年获高级教练员称号。1988年曾任第11届亚运会集资部副部长。现兼任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司长,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女子少年运动训练法》等3篇文章。
姓名:莫慧兰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9.07.11
身高:150cm
国籍:中国
籍贯:广西桂林
莫慧兰简介
1985年7月,莫慧兰进入广西桂林体操学校,1990年12月进入国家体操队。19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莫慧兰一人独得团体、平衡木、自由操、跳马和高低杠五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莫慧兰获得跳马银牌。莫慧兰高低杠上的“团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动作被国际体联称为“下世纪”动作,并被命名为“莫式空翻”。
曹 邺
【曹邺】(约816~875)唐代诗人。字业之,一作邺之。广西桂林人。自幼聪颖,勤于攻读。唐大中四年(850)中进士,历任天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太常博士、礼部郎中、吏部郎中、洋州刺史。后辞官南归,迁居桂林城北阜财坊,以读书、写诗、教馆自娱。其诗多吟咏故乡山水景色和田园风光,乡土气息浓郁,如《题广福岩》、《东郎山》、《西郎山》、《东洲》、《迁居桂林寄阳朔友人》等。其故居在阳朔县城北面的龙头山和北鹿山之间。后人在其故居处修造了曹公祠堂、曹公书院。据传及第前曾在天鹅山下石岩读书,后此处被辟为曹邺读书岩。岩口存有民国年间朱谟题的"曹邺读书岩"5字榜书及明朝解缙的《曹邺读书岩》诗刻。有诗集3卷,后只存2卷,《全唐诗》收其诗10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