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庆万州出过哪些明星
过两年我就是了呀^_^
楼主你是万州哪里的?是不是个追星族哦?
⑵ 万州的名人
以我从事的工作,
一提到万州,
就想到何其芳老前辈.
何老先生的专资料请参考属:
http://ke..com/view/62385.html?wtp=tt
⑶ 万州将军故乡哪个老将军故乡
巴民族之魂——巴蔓子将军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沿革》记载:周为巴国地。(《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战国时,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相传忠州乃三城之一。又为蔓子故里,故祀名宦并祀乡贤。)……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名忠州。《忠州直隶州志·卷七·武备》亦有记载。
2005年2月17日的重庆媒体上这样写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身首异处,而能由两国交战以“上卿”或“诸侯”之礼为举哀或安葬的将军从古至今只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代的关羽,一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蔓子。关羽的生平和功业,典籍记载得很清楚,演义描写很生动,世人皆知,但巴蔓子将军的事迹只能从《华阳国志》中寻找到一段简单的记载,至今仍然充满神秘。
关羽是因误国而被迫受死的,巴蔓子则是因为护国而主动赴死的,关羽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弱点,留下懊恼和惋惜;巴蔓子之死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穿透危急和苦难,留下的是超越家国恩怨的勇气,是支撑我们的民族历久不衰的智慧和胸襟……
抗战时期的陪都,蒋夫人宋美龄在抗战期间针对日寇飞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在“抗击日寇,众志成城”的万人聚会演讲话中,多次说道:“中国自古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增强了陪都人民和全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斗志。
近3000年来,巴将军刎首护城的故事慷慨悲壮,义薄云天,亘古靡同,为国为民,泽被无穷,其惊天动地的壮举和英雄事迹感染和影响着世世代代巴渝儿女,成为重庆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人文精神的代表。
⑷ 有没有祖籍是万州的明星
陈紫函,中国内地女演员。原名陈莎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与同版班同学蒋勤勤、金巧巧权并称“北电三朵花”。
黄小蕾,中国女演员,1981年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2001年出演古装电视剧《爱情宝典之绿牡丹》而出道。
史小诺,央视《全球资讯榜》的主持人,
⑸ 万州的名人有哪些
甘宁(?—222),字兴霸,东汉巴郡临江(重庆万州甘宁镇)人。少年有力,读诸子,17岁左右任过蜀郡丞。公元204年率800健儿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公元205年转托黄祖,黄祖又以凡人畜之 。公元208年归吴见用于孙权,大有作为。破黄祖据楚关,攻曹仁取夷陵 ,镇益阳距关羽,守西陵获朱光,击合肥退张辽,百骑袭曹营,智勇双全,战功显赫。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吴主赏识,被孙权封为西陵太守,拆冲(常胜)将军。公元222年春二月战于吴蜀夷陵之战,而后归葬于甘宁镇。
赵尚辅(1849-1900),字翼之,万州区天城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湖北省提督学政,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卒于任,享年52岁。
为官清廉 整理典籍
赵尚辅17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4岁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编修,后迁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在湖北任提督学政期间,他为官清廉,整理典籍,广集楚人经史刻印《湖北丛书》,凡315卷,320万字,成为晚清时湖北省的一部文史巨著,人称"自张之洞督学后,惟赵公一人耳"。晚清时期,民间刻书藏书蔚然成风。
赵尚辅题湖北襄阳督学行台联:"且开拓心胸,看汉水波涛,岘山风月;若评论人物,有武侯经济,工部文章。"有评曰:极清切不腐,其不腐,恐怕在于离了尘嚣,荡涤了心胸。于山水间忘情,于风月里成诗,千古之风流,亦不过文章一篇。
倡导实学 建修书院
赵尚辅倡导实学,建修书院。经心书院是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所设,1891年(光绪十七年)湖北前学政赵尚辅等捐廉俸复将经心书院迁回学署右舍(今武汉市警官学校处),更名为经心精舍,规制仍旧。在这段时间里,赵尚辅刻苦治学,经心精舍里培养了一大批高材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1902年清廷下令书院改为学堂时,经心精舍与江汉书院一并改为勤成学堂。
酷爱诗文 劲攻书法
赵尚辅一生酷爱诗文,劲攻书法,终成名流。《中国美术家辞典》评价赵工书法,颇有古人法度,万州城郊尚有赵的名碑留存。在太白岩石刻中,有赵尚辅的摩崖石刻《诗迷碑》,以及《和清大仙降》两首。赵尚辅题白崖书院 "任众忌以遭愆,一生亮节孤忠,窃思石挽狂澜资大雅;纵寡援而被谪,百世存神过化,遥知玉成君子藉小人。"
光绪四年,赵尚辅、周仁勋书写的《和清大仙降》则反映了浓郁的道教活动特色和浓厚的道教思想,"会聚群仙朝上皇,归来万里起霞光,莺牵雾荤尘嚣隔,鹿引云车日月长。殿阁千重排雾(谷),(笙)歌一派谱霓裳,红瓜(蜜)枣金盘载,绿藕冰挑(玉)筐浆。宴设龙肝和凤脑,筵开玉液杂琼浆。松脂挂实非凡品,石髓山肌出异香。饭煮青精无(限)美,茶烹碧奈有余芳,(唯)愿诸生能觉悟,他年(共)赴乐无疆。"魏晋以后,中国道教与儒家思想和外来之佛教出现了大融合,这从太白岩上的一些名胜古迹及石刻中均能反映出来。
《祭母文》感人至深
赵尚辅视钱财为粪土,一生清贫,其人格魅力为后世人所赞叹。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但大多散失,其中《祭母文》最感人至深,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顺,所自撰《祭母文》、代父撰《祭妻文》、代三妹撰《祭生母文》,属民间道德教育佳品,久传不衰。
八国联军犯京,赵尚辅随銮护驾西巡,积劳染疾,病逝于京。临终感叹人生,有联自挽:"尝尽了辛酸,始晓忧伤能损寿;说什么科甲,须知忠厚莫为官"。
现代名人
刘孟伉(1894———1969),原名贞健,字孟伉,别号艺叟,云阳人。集革命家、艺术家与学者一身。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
天资聪颖
刘孟伉5岁丧母。他先入私塾开蒙,后随其长兄刘贞安(字问竹,光绪二十九年进士,补授贵州印江知县)学习经史、书法、诗词、篆刻等。刘贞安精通两汉古文,工于隶书,这些都对刘孟伉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孟伉天资颖悟,耽嗜典籍,在6岁到16岁的10年间,重点研读儒家经典《十三经》,书法则以北魏《郑文公碑》和颜真卿、欧阳通楷书为主,双钩填廓,既摹又临,一丝不苟,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从16岁到26岁的10年间,他又攻读古文字,朝订暮考,条分缕析,书法则扩展到对甲骨、金文及秦汉碑刻的广涉博取,取精用弘,书艺大进。
投笔从戎
1927年,刘孟伉跟随刘伯承参加了泸州起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刘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有一些诗词都是怀念刘伯承的,如《浪淘沙》:“……夹道拥黄骝,万事悠悠。将军百战总轻裘,月落乌啼天又晓,人在松丘。”对刘帅的景仰与怀念溢于字里行间。
泸州起义失败后,刘孟伉便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他在云阳、开县、万县等地兴学校、办教育,也曾开设装裱字画的“艺薮”,兼鬻文、卖字、刻印。1939年,他和当地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在万县创办了国华中学,自任校董事长。因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该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刘孟伉则回云阳乡下学习、研究、传授书法、篆刻诸艺事。1947年末,刘孟伉出任川东游击纵队七南支队政委兼司令员。解放后,他历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四川省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委,四川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后升为馆长。文革中又遭受打击迫害,在老病交加中辞世。
诗书印三绝
刘孟伉性格豪放旷达,为人刚正不阿,他于书艺主张博操而约守,谓“字是心所印”。其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其篆刻峭拔凝重,秀丽处显苍茫,流畅处显厚朴,峻朗沉稳,微刻尤绝。其隶书体势整肃古拙,用笔厚重朴茂,圆劲挺括;其楷书点画厚重,重心稍高,撇捺坚实伟岸,气象俨然。
刘孟伉的行草书代表了其书艺的最高水平,风格奇奥诡谲,气象宏伟;用笔凝练精淳,沉着痛快;结构生峭,纵意放达;独特的审美取向与空间意识使其行草书有了卓异瑰丽的景象。若论刘孟伉的行草以结构睥睨群雄,凌驾于一时名家之上,似也不为过分。何应辉评其行草书时说:“……作品的形质美,与作者真挚深沉而又豪迈超轶的精神世界完全融为一体,使他的书法成为他心灵的迹化和审美的寄托。”由于何应辉等人的研究发扬,刘孟伉书学成就已为世所重视。
刘孟伉诗词情真性灵,有陶杜之风,著有《冉溪诗稿》、《冻桐花馆词钞》,主编有《杜甫年谱》等。其诗风格豪迈,气象开阔,会心之处,不让时贤,同侪称之为“山川能说才无碍,风雨高歌笔有神。”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甘宁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重庆万州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⑹ 重庆的历史人物,5个以上
重庆的历史人物有杨尚昆、聂荣臻、刘伯承、李伯钊、胡子昂等。
1、杨尚昆
杨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号诚五,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3、刘伯承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4、李伯钊
李伯钊(1911(辛亥年)—1985(乙丑年).4.17),戏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杨尚昆的夫人。原名李承萱,曾用名戈丽。出生于重庆大梁子。
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9年与杨尚昆结婚,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歌剧《长征》、话剧《北上》等。
5、胡子昂
胡子昂(1897年3月-1991年11月19日),汉族,曾用名胡鹤如,四川省巴县(今属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⑺ 万县历代名人有哪些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9]
杨吉甫(1904-1962),教育家,现代诗人。诗文曾在《北京晨报》、《京报》、巴金主编《水星》等刊物发表。
方敬(1914-1996),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担任过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重庆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10]
蒋孔阳(1923-1999),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著有《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文艺与人生》、《美在创造中》、《美的规律》等作品。
张永枚(1932-),军旅作家,主要作品有《新春》、《西沙之战》、《省港奇雄》、《美军败于我手》等,荣获过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⑻ 万州区的名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杨吉甫(1904-1962),教育家,现代诗人。诗文曾在《北京晨报》、《京报》、巴金主编《水星》等刊物发表。
方敬(1914-1996),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担任过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重庆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蒋孔阳(1923-1999),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著有《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文艺与人生》、《美在创造中》、《美的规律》等作品。
张永枚(1932-),军旅作家,主要作品有《新春》、《西沙之战》、《省港奇雄》、《美军败于我手》等,荣获过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⑼ 重庆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1、荣庆
荣庆(—1917年),字华卿,号实夫,鄂卓尔氏,蒙古正黄旗人,1859年12月31日,荣庆出生于重庆。他为人“持躬谨慎”,稳健随和。
荣庆以科甲入仕途,曾经历了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的四十多年。他的祖父、父亲均曾在朝为官,后来其父染瘟疫身亡,不久他的祖父也去世了,荣家从此家境萧条,日渐败落。
2、竹禅
竹禅(1824~1901),俗姓王,法名熹,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 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
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仁贤乡人,双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多为禅机佛语,与“扬州八怪”齐名,居清中晚期书画名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