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藏 名胜的传说
纳木错
相传“纳木错是帝释天的女儿,念青唐古拉的妻子”。它们的造像分别为:念青唐古拉——头戴盔甲、右手举着马鞭、左手拿着念珠,骑白马;纳木错—— 腾云驾雾地骑着飞龙、右手持龙头禅杖、左手拿佛镜。念青唐古拉山在北方诸神灵中最具权威,它拥有广大无边的北方疆域和丰富的财宝。
在纳木错北岸一座不大的山坡上住着一位叫扎古恶脸的赞神。扎古恶脸法力无边,以狩猎为生。
一天,太阳风从东方升起,朝霞给至高无上的念青唐古拉山戴上明晃晃的金冠。扎古恶脸挎上弓箭别着大刀去打猎,路遇一条黑蛇和一条白蛇正在厮杀,那白蛇威风凛凛,钳嘴卡住黑蛇的头甩来甩去。当他晚上满载猎物归来时,又见黑蛇占了上风,黑蛇那山洞般的大嘴死死地掐着白蛇甩来甩去,白蛇已奄奄一息,半死不活。扎古恶脸想想说:就把白蛇当成天神,黑蛇当做魔鬼吧。于是,他拔出大刀把黑蛇砍成两截,救了白蛇的性命。
过了几天,扎古恶脸又在出猎的路上看见一头白野牛和一头黑野牛顶架。白牛像一座高高矗立的雪山,每一次攻击都使黑牛只有招架之力。等扎古恶脸晚上归来的时候,黑牛高高举蓬松的牛尾,两只黑洞洞的鼻腔冒着青烟,嘴里闪着火焰般鲜红的舌头,白牛已被顶翻在地。扎古恶脸心想:这白牛可能是天神,黑牛可能是魔鬼。他用野牛肋骨做成的弓箭射死了黑牛。
扎古恶脸刚到家里,念青唐古拉山神化为凡人相貌,着一身白色绸缎衣裳,头戴白色头巾,左手持一短剑,右手握着马鞭骑着白马飞驰而至。
念青唐古拉山神对扎古恶脸说:“朋友,你给我帮了大忙,你需要什么,我可以满足你三个要求。”
扎古恶脸不明原由,说:“我没有帮过谁的忙,我也不要你满足我什么要求。”
念青唐拉山神解释说:“不,朋友,你所救的白蛇和白牛是我的两个神魂动物。我一要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扎古恶脸听了念青唐拉的解释说。
念青唐古拉山神打开所有仓门,让扎古恶脸选三样东西,只许拿三样。
山神的仓房里堆满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到处都金灿灿,亮晶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赞神一时不知道要什么好。于是,闭目瞎摸。他第一次摸到是的盐,便抓了一把撒向北方说:“但愿对人类有用。”第二次摸到的是碱,便抓了一把撒向北方说:“但愿对世人有用。”第三次摸到一个疙疙瘩瘩的东西,也抓了一把说:“也撒到北方去吧。”可这个疙疙瘩瘩的东西可不是什么好玩艺面是一把炭疽病菌。
天真可爱的牧人感激扎古恶脸赞神给藏北大地撒满了盐碱。但同时惋惜的是,他同时也撒了一把炭疽菌。
念青唐古拉山神还做过一次愧对纳木错的事情。念青唐古拉山神虽然身为神灵之王威震一方,但是西部的达尔果雪山经常进犯念青唐古拉神山领地,偷袭马群。它想讨伐达尔果雪山,但自己又懒得出阵。于是,他对扎古恶脸说,你常住我的领地,吃我的家畜,现在我需要你来帮忙,你去替我讨伐达尔果雪山,速成之后,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
扎古恶脸二话没有说,出阵讨伐达尔果雪山。达尔果雪山正和爱妻加岗拉母与孩子们玩耍,便匆忙应战,经过几昼夜奋战,扎古恶脸借助念青唐古拉山神给它的神力,勉强获胜,赶着被抢去的马群凯旋归来。
念青唐古拉山神对扎古恶脸说:“好,你胜利归来。你想得到什么?”扎古恶脸说:“我不要你的财物。我要和纳木错过一夜。”
念青唐古拉说:“好。我们有言在先,我会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扎古恶脸在纳木错湖边放羊,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一个“不像人间女儿,倒像天上公主”的美丽女人。她对扎古恶脸说:“我是听了念青唐古拉山神的话来和你约会的。你想按你们人间的习俗呢还是我们神仙的习俗。”扎古恶脸心想,人间的习俗,我已经尝过了,神仙是怎样过那种生活呢。他对纳木错说:“我要按你们神仙的习俗。”话音刚落,一道艳丽的彩虹在纳木错湖与扎古恶脸之间闪了三下,纳木错仙女说:“完了。等明年三月十五日月出时分,到湖边来认领你的孩子吧。你要给我记住千万别带上你的弓箭,一定要记住。”说完消失于湖面。
扎古恶脸苦苦地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来年三月十五日,月亮刚从东方升起扎古恶脸出门认子。但是,不带着弓箭实在不习惯出门,最终他还是把弓箭带上了。当他来到湖边,有一头母野牛正在舔着刚出生的牛犊。扎古恶脸见到野牛他手心痒得难受,便拿出箭上了弦射向野牛,没有想到正好射中那刚出生的小牛。
这时,纳木错显出人形对扎古恶脸说:”你这个罪人,你不听我的话带上弓箭 你知道你射死的小牛是谁吗?那是你的儿子,我们因缘已断。”纳木错哭着消隐于湖中。
念青唐古拉山与纳木错结为伉俪相亲相爱,这是北方众百姓的福份,但它们的感情不是没有出现过裂痕。
在纳木错北岸约30公里处有一座山叫保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遥遥相望。当年威严峻拔的保吉山常与念青唐古拉山的爱妻——纳木错窃窃私语、缠缠绵绵。生下一个儿子——唐拉札杰。保吉山和纳本错为了不让念青唐古拉山发现唐拉扎杰,把唐拉札杰藏在保吉山以西约6公里处的大坝。奇怪的事,纳木错以北地区无论从什么角度都能目睹念青唐古拉山的尊容,可就是站在唐拉札杰山看不到念青唐古拉山。
尽管唐拉札杰没有被念青唐古拉看到,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保吉山和纳木错的如意算盘打得太简单,神力无边的念青唐古拉山怎么会不知道它们那点小事呢?一次它们正在幽会时念青唐古拉发现了自己的妻子与保吉山私通保吉山正欲拔腿北逃,念青唐古拉的长刀砍断了它的双腿,保吉山再也无法站立了。
大昭寺
传说一:
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传说二: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传说三: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博物馆,推荐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小昭寺
传说当文成公主一行至拉萨车陷沙滩中,力士几经努力都无法将车拉出,公主即在觉阿像四周建立四柱,悬白锦账而供养。后以此为基建小昭寺。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悲思家乡而设计的。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
八廓街
在拉萨的八廓街上,有一幢神秘的黄房子,她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这是存留于西藏的一段古老的遗梦,美丽的让人昏眩,渴望的叫人唇干。
距今300年前,不安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六世达拉喇嘛,喜微服出游,在民间汲取灵感的火花。那一夜,他来到八廓街上的一间藏式小酒馆,想在这里聆听流传于民间的奇闻轶事,和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哪想到,故事未及听,隔桌坐于他侧面的一位婀娜藏女,却让他心仪荡漾,那举手投足之间,那眉目弯月之上,那迷人笑靥之中,处处弥散着别样的馨香。这之前,仓央嘉措从未感受过思念之苦,也不曾相信人间有追思之累,那之后,他日日光顾小酒馆,但却无缘再次目睹沁入心脾的美丽姑娘。
据说,仓央嘉措肩负着在人间寻访救度母女神的职责,以帮助众生脱离苦难。传说中,救度母女神以绝美之皎容出没于凡尘俗世,所以西藏多处留有仓央嘉措寻访的足迹。在那幢黄色小屋里出现的美丽女子,后来被仓央嘉措写进情诗,称她为玛吉阿米。藏语“玛吉”为圣洁、纯真、无瑕之意;“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在藏族人的审美理念中,母亲是美丽的化身,这样,玛吉阿米就是圣洁之母、纯洁少女之意,自仓央嘉措的诗歌之后,她又被引伸为美丽的遗梦,浪漫的邂逅之意。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这个名字是展转曲折得来的。珠峰原先的名字,来源于西藏广为流传的流传一则神话。神话说喜马拉雅山以珠峰为首的五座山峰,是五个姐妹,统称 “长寿五仙女”。其中,祥寿仙女(藏语为“扎西次仁玛”)掌管人间的福寿;贞慧仙女(藏语为“米约罗桑玛”)掌管农田耕作;翠颜仙女(藏语为“婷格协桑玛”)掌管人间的“先知”神通;施仁仙女(藏语为“德迦卓桑玛”)掌管畜牧生产;冠咏仙女(藏语“觉班真桑玛”)掌管人间财宝。其中翠颜仙女是珠峰的主神,所以它曾被称为“翠妃雪峰”(藏语为“扛屯停杰姆”)。
罗布林卡
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里记载一段有趣的传说:
那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在认真修行的时候,山中来了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两个结合吧!" 起初,那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娇滴滴地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因和你有缘,今日专门找你作为恩爱的人。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那时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残害许多生灵。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那猕猴因为是菩萨降世,听了解这番话,心中自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想到这里,猴子一个跟头,便到普陀山找那观世音菩萨,请示自己该怎么办。那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去与魔女结成夫妻。这样,猕猴便与魔女结成伴侣,后来,这对夫妻生下六只小猴,这六只小猴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那菩萨化身的猕猴,将这六只小猴送到果树林中,让他们各自寻食生活。
三年以后,那猴父前去探视子女,发觉他们已生殖到五百只了。这个时候,树林的果子也愈来愈少,即将枯竭。众小猴见老猴来了,便纷纷嚷道:"我们将来吃什么呢!"他位个个摊着双手,模样十分凄惨。那猕猴见此情景,自言自语道:我生下这么多后裔是遵照观世音菩萨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伤透了脑盘,我不如再去请示观世音去,想到这里,他旋即来到普陀山请示圣者。菩萨道:"你的后代,我有够抚养他们。"于是,猕猴便遵命于须弥山中,取了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盆地,父猴才别了众小猴回洞里去。众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开始说话,逐渐变成了人,这就雪域上的先民。
注:猕猴变人的故事,在藏族民间广为传播,并记录在古老的经书之中,还搬上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的壁画之上。那猕猴住过的洞穴,民间传说就是泽当附近的贡布山上,而"泽当"也因是"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
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去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路上,属格鲁派寺院。据说昌珠寺最开始并不是一座寺院,而只是一座庙,并且是西藏的第一座庙宇。说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那位对汉藏文化交流有突出贡献的文成公主。相传,文成公主当年在拉萨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吐蕃全城的地形极像一仰卧的罗刹女,将不利于吐蕃王朝,须在女妖的四肢和心脏建庙以镇邪。于是,女妖心脏上建一座赫赫有名的寺庙,也就是后来的大昭寺,罗刹女四肢之一的手臂上建了昌珠寺,并以珍珠唐卡镇之。
藏语中“昌珠”的意思是“鹰鸣如龙吼”。传说建昌珠寺的地方以前是一个湖泊,湖中常有一只五头怪龙作乱。松赞干布为除此害,亲自变成一大鹏鸟与怪龙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将妖龙的五个头一一啄了下来。因此这座镇妖之寺的名字就叫作了“昌珠寺”,以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
雅砻河谷“猕猴变人”的神话传说
传说远古时期,一只神猴受了观世音菩萨的点化来到贡布日山上修行。附近的一个罗刹女爱上了猕猴,遂要求与他结合,否则她就要与山下的魔鬼结合,生下无数魔子魔孙,残害生灵。在征得观世音菩萨许可后神猴与罗刹女结合并生下六只小猴,后来繁衍成了西藏人类社会。传说中的狲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后代的地点“猴子洞”至今仍然存在,就位于贡布日山腰上。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但在山南桑耶寺、拉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地都绘有壁画,而且藏史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
羊卓雍错
传说羊卓雍错是仙女下凡变的。又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个泉眼,附近住着户富人,富人家有个叫达娃的佣人。一天,这娃在泉边救了条小金鱼,小金鱼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富人发现后,硬要达娃带他到泉边找宝贝和姑娘。没达到目的,富人就将达娃推进泉眼淹死了。姑娘出现了,变成无边的浪向富人袭来。从此,这儿有了泓碧蓝清澈,妖娆无比的湖。
蒙古族人崇拜羊卓雍错更多的是将她奉为羊卓措达钦姆即金刚障碍之主,是藏区的女护法神。因此,羊卓雍错既是龙女的化身,又是女护法神的驻锡地,兼具多重功能或神力。
羊卓雍错是野生禽类的乐园,成千上万只白色水鸟在湖面飞翔,十分壮观。关于白色水鸟,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湖边有个叫白地的村子,村里里住着位漂亮的姑娘,她每天夜里都要到湖里洗澡。农奴主看中了姑娘,要把她霸为已有。但姑娘已有心上人,不愿意嫁给农奴主。一天夜里,农奴主将她抱出水面。这时,天上飘来一朵彩云,云端站着位仙女,仙女用佛珠将农奴主打死,但农奴主还是死抱着姑娘不松手,2人都沉入湖中淹死了。第2天黎明,湖中飞出一只白色水鸟,是姑娘的化身。从此,水鸟总是在羊卓雍错上飞翔。
羊卓雍错被称为圣湖,据说主要原因是她能帮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达赖圆寂后,由西藏上层僧俗组成负责寻找灵童的班子,先要请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指出灵童所在的大方位;然后到羊卓雍错颂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等;最后,主持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更加具体的方位。如果上述3种仪式所示方位一致,便可派出人马,循所示方位寻找灵童。
② 我想求一些关于西藏先秦的历史故事或者神话。多多益善~!
西藏最著名的就是 说唱艺人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型发展到专今天共有百属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先秦的....看封神榜吧~~嘻嘻
③ 西藏布达拉宫的传说故事
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纪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和硕特王朝)时期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噶厦是执行机构)。
吐蕃王朝时期: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
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和硕特汗国时期:
明末,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1637-1641统治青海,1642-1717进一步统治西藏)开始了一个新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帮助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及五世达赖和其师傅四世班禅建立格鲁派政府或次级政权,他们形成四巨头,其中固始汗和索南群培被称为天上的日月,是两个实力人物。
1645年(藏历木鸡年),固始汗(当时青藏高原的最高统治者)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为巩固当时青藏高原的王国和硕特汗国及下面达赖系统政教合一的政府(其中的甘丹颇章政府阶段就是哲蚌寺政府,存在于布宫新修成之前,后来变为布达拉宫政府了,而王朝是和硕特王朝),重建布达拉宫。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1645年重建布达拉宫。
④ 关于西藏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西藏的历史故事: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
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
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之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公元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
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
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
1960年设拉萨市。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林芝(驻尼池村)、米林(驻东多村)、工布江达(驻介德)、墨脱4县划入拉萨市领导。墨竹工卡县迁驻工卡;林芝县迁驻普拉。拉萨市辖11县。
西藏的传说
1、仓央嘉措的故事
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为达赖,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历中爱上一个民间女子,并难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与其相会。
在20岁那年这惊俗之恋得到了彻底的爆发,大师准备为他授比丘戒的时候,他竟悲愤的想要自杀。为爱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还俗,只有他,作为达赖佛教第一人,无处躲,也无处逃。
为了阻止仓央嘉措,一些当地的势力甚至派人将玛吉阿米奸污,告诉他这是一个如何污秽的女子,而却说,世间一切的污浊都不足以沾染玛吉阿米的圣洁。现在有一座餐厅,坐落在八廓街。
2、拉姆拉措
据说有缘之人还可从拉姆拉错湖水的倒影中看出神喻的前生和来世。每一个去神湖朝拜的人,只要虔诚地向湖中凝望,神湖就能显现出各种景象,可以启示未来的命运。历代的转世灵童,都是在湖的启示下寻找,在成为之后也都要到神湖朝拜一次。
传说十三世达赖圆寂时面向东方,且拉萨至东北方向天空出现异样彩云,预示了转世灵童诞生的方域。后来五世热振活佛绕湖三周,在拉姆拉错观看神谕。该湖也是无数善男信女探求自己命运的宝镜。
3、拉萨的由来
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为了庆祝此事,决心要好好建设王都。但当时的吐蕃王都,还是一片荒草沙滩之地。
文成公主由于精通天象地气,善观五行风水,她观察拉萨的地形,发现其好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即母夜叉),认为选拉萨作为国都实在是对国极为不利。
于是公主建议在拉萨外围建立四个寺庙,以镇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萨中心的卧马湖是母夜叉的,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应想办法镇住。于是,公主根据五行之说,主张用白羊背土填湖。
藏王松赞干布听从了公主的意见,就在卧马湖动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萨原称“山羊地”,便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后,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加牟尼佛像供在庙内,从此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久而久之,这块神圣的“逻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称为“拉萨”,即“圣地”了。
(4)西藏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西藏,简称“藏”。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土地面积为120218947.91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藏
⑤ 西藏有什么风土人情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西藏的风土人情
西藏的风土人情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
藏族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采用不同葬法,常见的共有五种: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采用天葬。
天葬: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来啄食尸体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风俗。
山腰上筑有几个石台,几个藏胞,把尸体放在山坡的一个石台上,死者的家属在不远的地方烧着酥油茶。
⑥ 西藏人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位于拉萨北郊5公里河谷边缘的曲贡新石器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该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拉萨河谷已有人类活动。曲贡遗址下层中还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呈扁平形,经鉴定原料为冶炼所得,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开始跨入青铜时代。
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之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传说松赞干布驱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们便以“惹(山羊)萨(沙土)”作为这一城市的名称,在汉文古籍中称“逻些”。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前来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八廓街。因为佛教的兴盛,藏族人民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城”,于是“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公元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公里的拉萨古城。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雪巴列空管辖拉萨市郊洛麦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聂当溪、江溪、东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庆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卫区总管管辖尼木门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龙德庆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东嘎宗、德庆宗、达孜宗、蔡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洛麦溪、协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聂当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设拉萨市,原属绛曲基巧的当雄、达木曲柯尔、白仓溪、达波错斯(色)、旁多溪划入拉萨市。将折布林溪、洛麦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并入拉萨市区;以林周宗与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并设林周县(驻松盘);以当雄与羊八井郭巴、宁中郭巴、纳木湖郭巴等合并设当雄县;以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溪合并设达孜县(驻德庆村);以墨竹工卡宗设墨竹工卡县(驻塔巴村);以曲水宗与色溪、南木溪、协仲溪、聂当溪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以尼木门喀溪与麻江郭巴合并设尼木县(驻塔荣);以堆龙德庆宗与列乌溪、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驻朗嘎)。拉萨市共辖当雄(驻当曲卡)、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县。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林芝(驻尼池村)、米林(驻东多村)、工布江达(驻介德)、墨脱4县划入拉萨市领导。墨竹工卡县迁驻工卡;林芝县迁驻普拉。拉萨市辖11县。
1975年林周县由松盘迁驻旁多。
1977年拉萨市辖林周(驻旁多)、当雄(驻当曲卡)、墨竹工卡(驻工卡)、尼木(驻塔荣)、米林(驻东多村)、墨脱、达孜(驻德庆)、曲水(驻雪村)、堆龙德庆(驻朗嘎)、林芝(驻普拉)、工布江达等11县。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萨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分别是城关区、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⑦ 关于拉萨都有哪些历史故事
拉萨,自古就被称为“太阳之城”,坐落于布拉马普特拉河一条支流的河回谷。拉萨答城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的统治者松赞干布将自己的都城由雅砻河谷迁往现在的拉萨城所在地,并且在玛布日山(即红山)建立了自己的王宫,以示西藏王国的统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公主成亲。
⑧ 求一些西藏地区的故事和历史传说
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姓莫勒特图,本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扎兰屯人。“嘎达”(同东北话“老嘎达”)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
嘎达梅林读过几年私塾,通蒙汉文。历任旗卫队章京、昆都、扎兰、梅林等职。
从清朝末期开始,为巩固边疆外防沙皇俄国进一步侵略,中央政府开始逐渐在蒙旗开垦土地,汉族民众被迁入成为佃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内务、农商、财政等部及蒙藏事务局联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则》和《垦辟蒙荒奖励办法》,准备大兴蒙垦。从191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始大量放垦。放垦戍边增强了边防,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也损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从1904年的白音大赉起义开始,抗垦起义此起彼伏。
张作霖与常住奉天(沈阳)的那木济勒色楞王爷商定开垦该旗的大片草原为农耕地,到1928年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引起当地牧民的不满。嘎达梅林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被免职。
1929年初,“东北易帜”后不久,张学良继续开垦蒙旗土地的计划。嘎达梅林等人发起“独贵龙”运动,即所有情愿的人在纸上围着一个圆圈签名以隐藏领头人,去沈阳向那木济勒色楞请愿。7月26日请愿代表色仁尼玛、赵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达梅林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监牢。11月13日夜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伙同一些人劫牢反狱,将嘎达梅林救出。于是嘎达梅林组织起义,领导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垦军队,提出了“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袭击垦务局和垦荒军,驱逐测量队,转战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
张学良命张海鹏部一个骑兵团和汤玉麟属下东北骑兵第17旅李守信团出兵围剿。1931年4月5日,抗垦队伍在今通辽北舍伯勒图附近新开河(今乌力吉木仁河)畔的红格尔敖包屯渡口,准备渡河南去时,被包围歼灭,嘎达梅林战死。李守信割下了嘎达梅林的头,回开鲁送给崔兴武旅长,崔兴武用木匣包装送汤玉麟。汤玉麟又交给了达尔罕亲王,并在旗内悬挂示众。后来在乌力吉木伦河边民众修建了梅林庙。
五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入关内,牧垦草原的计划没有得以继续实施。
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张学良的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
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由于短视和无知,人们对草原的放垦并未因嘎达梅林的起义而停止。光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是西辽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目前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总面积800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变成一条沙沟。河早已断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农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有关当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当前尚无明显成效。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
嘎达梅林大事年表
1929年发起“独贵龙”运动;
1929年7月26日去沈阳请愿时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监牢;
1929年11月13日劫牢反狱;
出狱后组织起义;
1931年4月5日被张学良部杀害。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喝酥油茶: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风俗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帐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 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他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一切不仅被载入史册,也深深铭刻在汉藏人民心中。
⑨ 有哪些关于西藏的历史故事除了文成公主的故事
*第穆呼图克图
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之一。因其祖庙为林芝地区的第穆羌纳寺,故又称第穆呼图克图,系西藏四大呼图克图之一。该活佛系统的产生与昌都帕巴拉活佛有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几世第穆呼图克图是帕巴拉活佛的门徒或亲戚。第一世帕巴拉活佛曾修建许多寺院,其中位于林芝地区境内的第穆羌纳寺由一世帕巴拉的经师贡觉迥乃担任住持。此后,便以“第穆巴”见称,成为第一世第穆呼图克图。
三世第穆呼图克图曾任工布地区格鲁派丹吉林寺住持,由于该寺的宗教威望,被任命为波密等地区格鲁派各寺院总寺主,称为第穆教主。四世第穆呼图克图由四世班禅认定为三世第穆活佛的转世灵童,从五世达赖受比丘戒,顺治九年(1652)随五世达赖进京觐见皇帝。五世第穆呼图克图曾多次参加清朝各种宗教庆典,圆寂于北京。六世第穆呼图克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达赖圆寂后,奉旨出任西藏摄政,掌管达赖喇嘛商上僧俗事务,该年赐“掌办黄教事务吉祥诺门汗”名号,并在拉萨建立丹吉林小庙,成为拉萨四大林之一,二十七年授金字银印,55岁圆寂。
七世第穆呼图克图于嘉庆十三年(1808)奏准为九世达赖喇嘛经师,十六年济咙呼图克图圆寂后,出任摄政,协助商上事务,赐“额尔德尼诺门汗”名号,二十年九世达赖圆寂后,掌办商上事务,41岁圆寂。八世第穆呼图克图于咸丰八年(1858)经金瓶掣签确定为七世第穆呼图克图转世灵童。光绪十二年(1886),奉光绪帝圣旨出任摄政,掌办商上事务。十七年,因办理印藏通商有功,赏“靖善禅师”名号。二十一年,十三世达赖亲政后辞去摄政职务。二十五年,因涉嫌与瞻对喇嘛用符咒谋害达赖,被革除呼图克图名号,禁止第穆呼图克图系统转世。
宣统二年(1910)清廷恢复第穆呼图克图靖善阐师名号,准其转世,认定丹增嘉措为第九世第穆呼图克图。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第六、七、八世第穆呼图克图先后出任西藏摄政,代理达赖喇嘛掌办西藏政教事务。
第穆呼图克图在西藏政教舞台上活跃的150年,对于巩固和发展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关系,对西藏地方的社会发展及边疆安宁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丹吉林
(汉名“广法寺”)是拉萨市内大昭寺西南侧的一座古木环绕的寺院,西藏历史上著名的第穆活佛就驻锡在这里。
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创立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①以来,六世第穆呼图克图阿旺·强白嘉措、七世第穆呼图克图阿旺·罗桑图登晋美嘉措和八世第穆都担任过西藏的摄政。
八世第穆活佛阿旺·洛桑烈绕随后卷入一场政治斗争,历史上称“第穆事件”。
那是1899年7月,西藏发生了“阴谋杀害达赖喇嘛”的案件,事情的起因是退居丹吉林的卸任摄政八世第穆活佛送了一双靴子给十三世达赖,达赖穿上后感到心神不宁,饮食不进,于是请首席护法降神师乃琼曲吉降神,看出靴底有可疑之处,拆开验看,发现有诅咒十三世达赖的符咒。
于是“民众大会”决定严惩洛布泽仁及其同伙,“但对卸任摄政(八世第穆活佛)没有采取危及其生命的任何措施,只罚其在丹吉林寺经堂闭门修行”。
事实上,八世第穆活佛是被囚禁在丹吉林寺饿死的,拉萨上层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第穆浸泡在丹吉林寺内一个巨大的铜水桶里活活淹死的”。
时八世第穆活佛年仅45岁。嘎厦政府随后决定革除第穆活佛系的呼图克图封号,并不准八世第穆活佛转世。
1938年,在密宗修炼中的九世第穆活佛为了让自身“三密”(指口、身、意三密)与“本尊”(主要信奉的神)三密合一,必须找一个“明妃”(又称“空行母”)合在一起修炼,才能达最高境界。于是九世第穆活佛找了仓古寺的一位17岁的尼姑来合修,他们生了13个孩子(现任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藏族摄影家旺秋多吉即是他们的第9个儿子)。后来九世第穆活佛又到色拉寺后山上一个密修的山洞中修行,在密宗修行上取得很深的造诣。
⑩ 西藏的著名神话故事有那些
1、大昭寺的修建
相传大昭寺和小昭寺之所以能够修建,是因为尼泊尔公主和文成公主带来了两尊佛像,而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大昭寺和小昭寺正是为了供养两尊神圣的佛像才修建的,也是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
据说当时修建大昭寺的地址原本是一片湖,在湖边,松赞干布向尺尊公主许诺戒指落在哪里就在哪里修建佛殿,偏偏戒指就落在了湖内,湖面布起一张光网,一座九级白塔从光网中显现,于是大昭寺便开始修建起来。
在修建大昭寺的过程中,被水淹是常事,非常坎坷。文成公主解释是因为青藏高原其实是个仰卧的罗刹女,修建大昭寺的湖泊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就是她的血液。文成公主认为要想修建大昭寺必须要填湖,最先要做的是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
之后文成公主还建议在边远地区修建其他十二个小寺院,这样就能镇住魔女的四肢,所以最后一共修建了十三座寺院。
2、布达拉宫的爱情传说
据说曾经有位陌生老人在街头告诉一位男士,说他的前世没有修足情道落不了俗,他必须落入西藏布达拉宫,重新修行过后才能找到真爱。男人本不信,却在遇到心上人后,发现真的和那位老人说的一样,心上人对他不理不睬。
后来这个男人相信了老人的话去了去了西藏,落发遁佛。而他的心上人果然回心转意,追随他去了西藏,并且布达拉宫匍匐做祷告,他终被感动,跟随她回了尘世间。
3、吉祥天母头颅所化的拉姆拉错
西藏佛教中有一位著名的护法神叫"班丹拉母",汉语是吉祥天母的意思。因为拉姆拉错是一块颅骨的形状的湖,所以藏族人认为拉姆拉错是吉祥天母的头颅所化并且天母的灵魂也一直在此。
拉姆拉错是藏区最神圣的观像圣湖,几百年的纷争,都没有动摇过她的地位。凡是达赖、班禅圆寂了,在寻找转世灵童之前,必须要到圣湖拉母拉错进行观湖,从而求得最真实的景象和最直接的现象。
4、大魔鬼所在的色林堆错
色林大魔鬼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所有人对他的淫威都束手无策,他每天要吞噬千万生灵,不管是人还是禽兽。
一次雷雨过后,降妖锄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决定惩治色林,在莲花生大师的追赶下,色林逃到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莲花生大师命令色林在这里忏悔,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并把此湖命名为“色林堆错”。
5、拉萨的由来
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为了庆祝此事,决心要好好建设王都。但当时的吐蕃王都,还是一片荒草沙滩之地。文成公主由于精通天象地气,善观五行风水,她观察拉萨的地形,发现其好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即母夜叉),认为选拉萨作为国都实在是对国极为不利。
于是公主建议在拉萨外围建立四个寺庙,以镇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萨中心的卧马湖是母夜叉的,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应想办法镇住。于是,公主根据五行之说,主张用白羊背土填湖。
藏王松赞干布听从了公主的意见,就在卧马湖动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萨原称“山羊地”,便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后,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加牟尼佛像供在庙内,从此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久而久之,这块神圣的“逻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称为“拉萨”,即“圣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