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七郎打擂力劈潘豹的故事是真实历史吗
戏曲故事中所谓的潘家人不学无术、违法乱纪都是没影的事,他的子女中并无回潘龙、潘虎答等人,至于刘兰芳评书所说的杨七郎力劈潘豹,潘美身为国丈还里通外国,实在是有悖常理,完全是子虚乌有。由于塑造英雄的需要,潘美的故事不断向负面演绎。在很多事上,潘美背黑锅了,被妖魔化了。真实的潘美与卖国奸臣的形象大相径庭,相反,他一生对北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写出下列词语相关的历史人物
依次是李广 祖逖 淳于髡齐威王 廉颇蔺相如 刘备诸葛亮
3. 江西修水的名人有哪几位
修水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比较兴盛。宋代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又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名句流传至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按抚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屡挫蒙军。明代周季麟、周季凤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称“双凤”。清万承风,为宣宗侍读。
近代以来,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陈氏一门,有4人名载《辞海》,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三立长子陈衡恪(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古琴大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曾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著名中医徐瀛芳,民国期间,是全国中医委员会七委员之一,被医界誉为“中医科学化先锋”。当代著名作家胡旷,所著《潘虎》等文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文艺性革命斗争回忆录的代表作。
在世名人有著名科学家,原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封怀,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蜚秋等。古代和近代县人留下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为骄傲。
4. 百步穿杨指(历史人物)
战国时代,战乱纷纷,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这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出现了很多的名人和名将,秦国的白起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一年,白起带领秦国军队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当他获悉白起要攻打魏国后,非常的着急。他知道,靠魏国的实力,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为了魏国的存亡,苏厉想尽了脑筋,最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要想保住魏国,不能硬来,只能采取一些办法让白起退兵。有一天,他很早出发去朝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周朝的中央权力已经名存实亡了。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一听,赶紧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周天子问:“派一个人去劝白起停止进攻,这能行吗?”于是苏厉把自己想好的计策告诉了周天子,周天子一听觉得可行,于是就派了一个人去劝白起停止进攻。周天子的使者到了白起的营中后,按照苏厉的吩咐给白起说:“白将军,你能听我讲一个故事吗?”白起一听,哈哈大笑:“你不是来劝战的吗?怎么讲起故事来了?”使者说:“将军先听我讲完故事好吗?”白起说:“既然来了,就请讲吧!”于是使者讲了下面这个故事:话说楚国襄阳郡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由于两人的箭术很精,都互相看不起对方,都说自己的箭术才是最准的。有一天,两个人又比上了,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说:“请多多指教!”养由基微微一笑,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潘虎一听他要射一百步外的柳叶,觉得他是在说大话。养由基说:“你等着瞧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所有人都为这种不可思议的箭术惊呆了。潘虎心想:这怎么可能呢?世上根本没有这么高明的箭术。于是,他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他想:这次看你怎么射?上次只是你的运气罢了!养由基向前走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潘虎看到这种情况,大声惊呼:真是好箭法啊!在场的人在惊呆了一下之后,都发出了喝彩声。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一听,心想:此人口气好大啊,于是,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养由基问:你说怎么保持呢?那人说: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白起听完这个故事后,问来使:“你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使者说:“白将军可是百战百胜的人啊,难道你不想保持自己的好名声吗?而要保持自己的这个好名声,就不应该轻易出战,万一战败了,名声不是全没了吗?”白起听后,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5. 修水县的人物
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
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又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名句流传至今。余玠,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按抚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屡挫蒙军。明代周季麟、周季凤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称“双凤”。清万承风,为宣宗侍读。
近代以来,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陈氏一门,有4人名载《辞海》,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三立长子陈衡恪(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古琴大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曾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著名中医徐瀛芳,民国期间,是全国中医委员会七委员之一,被医界誉为“中医科学化先锋”。当代著名作家胡旷,所著《潘虎》等文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文艺性革命斗争回忆录的代表作。
现代名人有著名科学家,原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封怀,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蜚秋等。古代和近代县人留下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为骄傲。
修水名人
黄庭坚(1045—1105)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徐俯(1075—1141)黄庭坚之甥,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
余玠(?—1253)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按抚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屡挫蒙军。
陈宝箴(1831—1900)官至湖南巡抚,是当时全国唯一支持维新变法的封疆大吏。
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第二任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总稽查。
陈衡恪(1876—1923)即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大师。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
匡一点(1924—2002) 现代诗人。有专著《听涛楼吟草》、《听涛楼律苗》等出版。
傅梅影(1928—2011)现代画家。以画梅花著称,出版画册《江南一枝梅﹒傅梅影》等。
沈德咏(1954—)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一级大法官。中纪委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
6. 杰出人物的故事(10篇)
1、郭子仪、李光弼
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2、齐白石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3、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现年65岁,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4、张衡
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从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
凑巧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突然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钢球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
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
在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候风地动仪的灵验,佩服张衡的发明。
相隔1700多年,欧洲人才制造出“第一台”地动仪。
5、祖冲之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祖冲之不到9岁,他就逼着冲之读《论语》,读一段,就叫冲之背一段。
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来行,气得祖朔之把书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骂道:“你真是个笨蛋啊!”
过了几天,他把儿子又找来,教训他说:“你要是用心读经,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不行啊。”
可是,祖朔之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直冒汗,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一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正在这时,祖朔之的父亲祖昌来了。
问明情况,他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出了个笨蛋,你狠狠打一顿,他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
祖昌还严厉地对祖朔之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
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祖昌说:“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祖朔之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念书,跟祖昌到他负责的建筑工地开开眼界,长长知识。祖冲之到工地上和农村的孩子玩了几天,知识丰富多了。
他问祖昌:“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祖昌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祖冲之越听越有趣。
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祖昌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的嘛!好啊,我们家里天文历书很多,我找几本你看看,不懂的就问我。”
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他看天文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大了。
6、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diàn)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kān)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kuí)。
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
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bǎo),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
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了。
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之后,李四光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
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后,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华罗庚
在华罗庚小的时候,因为家境不好,于是初中毕业因交不起学费便辍学在家。辍学后的他对数学格外热爱,五年之内,自学成才,他将高中到大学的基本数学课程都学会了。
可是学习资料太少,在他手里只有一本关于几何和关于代数的书,另有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微积分。
在辍学期间,他一边在父亲的杂货铺里帮忙打理,一边在空余时间学习数学,甚至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可见他对数学的痴迷。
白天,他在店里帮助父亲招呼客人,顾客来了便招待一下。顾客走了,他再次埋头苦读或做练习。
有时候实在是太专注,客人来了他也不知道。日子一长,父亲便很生气,于是把他的练习或草稿撕烂扔到大街上或是扔进火炉烧掉。每当这个时候,华罗庚就拼命护着自己的宝贝,不让父亲抢走。
在邻居还没起来磨豆腐的时候,他已经点着油灯在学习了。在炎热的夏天别人都出去乘凉,他却躲在屋子里喂蚊子,只因对数学太痴迷。
在寒冷的冬天,他把砚台放在脚边,一边磨墨一边做练习。每到了逢年过节,他都不去走访亲戚,只会在家里埋头看书。勤奋到了这样的地步也是一种境界。
华罗庚的太过专注与勤奋常常不被人理解,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越不被人理解就越要坚持。他承受的磨难比常人多得多,也正是这样能吃苦的精神使他成为天才数学家。
8、竺可桢
气象学家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
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
既然立志要为拯救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病弱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就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从窗户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点下得正紧。今天还要不要按时起床锻炼呢?
他刚犹豫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有一回间断,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于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规定的路程。
这样坚持了一个时期,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9、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
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
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
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10、杨振宁
杨振宁考入联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40年9月30日,日机又来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角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
万幸的是,家人此时都躲进了防空洞。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几本压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书,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7. 修水有哪些革命人物
修水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比较兴盛。宋代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又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名句流传至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按抚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屡挫蒙军。明代周季麟、周季凤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称“双凤”。清万承风,为宣宗侍读。
近代以来,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陈氏一门,有4人名载《辞海》,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三立长子陈衡恪(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古琴大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曾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著名中医徐瀛芳,民国期间,是全国中医委员会七委员之一,被医界誉为“中医科学化先锋”。当代著名作家胡旷,所著《潘虎》等文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文艺性革命斗争回忆录的代表作。
在世名人有著名科学家,原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封怀,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蜚秋等。古代和近代县人留下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为骄傲。
修水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结束的全县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其中上奉山背跑马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著名。1978年被命名为山背文化。黄龙山黄龙寺,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祥地,是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黄龙宗宋时传入日本,现在日本犹有15个支派,黄龙山有晋葛洪,宋黄庭坚等名人石刻和众多名胜古迹。县城南山崖曾是黄庭坚读书之地,现已辟为黄庭坚纪念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以众多黄庭坚碑刻、墓志、著作等资料,最为著名。自宋代以来闻名朝野的双井村,有黄庭坚陵园以及石刻等遗址遗迹。清水岩内有周敦颐等名人题刻。近代陈宝箴父子故居及遗迹,保存完好。革命历史文物和遗址,以县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和上衫乡的湘鄂赣省委省事苏旧址最著名。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和烈士馆,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修水10324名革命烈士树起巍巍丰碑。
8. 在成语后写有关历史人物和故事
投笔从戎主角是班超
具体见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百步穿杨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故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 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 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 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 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 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 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 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 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 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 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 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 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 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慷慨悲歌
成语解释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成语示例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士,相传燕赵多。 ★清·黄遵宪《慷慨》诗
横槊赋诗
古诗文中的“横槊赋诗”。 因为唐代诗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更因为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所以一说到“横槊赋诗”,人们便自然会想到曹操,现今许多诗文也喜欢用“横槊赋诗”或“横槊”。
9. 江山代有才人山!与我同姓的历史名人及光荣事迹潘欣悦
季孙:中华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代驸马,尚懿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国公,历事四朝。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仝: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宋朝广州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
潘任:字肩宏,汉族,潘仝之孙。宋景炎元年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驾征讨大将军;宋祥兴元年赵昺帝晋升其为兵部尚书。宋亡后绝食而终,明太祖朱元璋颁谥“忠节”。
潘良贵:(1094—1150)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学者。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进士。迁居杭州(今属浙江)。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振承:福建龙海市白礁村人,广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泽:字惠昔,清代山东省东昌府冠县(今山东冠县)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迁来至此。
潘清:雍正四年间与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为青帮三祖之一。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1769-1854)清朝大臣。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峰: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88年7月被党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潘虎: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
潘涛: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潘寿德:(1900-1931),河南省新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农民土地革命运动的影响,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参加弦南革命红学会。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忠汝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最后因伤势过重,被战友们抬出城门后壮烈殉职,时年21岁。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积极参与组建七里区防务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荣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县人。出生豪门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当过学徒。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以做裁缝为掩护,宣传革命主张,发动农民革命,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当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