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故事微盘

历史故事微盘

发布时间:2021-02-26 14:52:46

历史故事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历史故事复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制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历史故事
日往月来,物换星移,几千年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兴盛与衰微,辉煌与悲怆,和风丽日与腥风血雨,多少事如烟而逝,多少事留传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汇成了浩瀚的历史长河,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历史就是为了对人类目前的活动看得更清楚。看来,学史确实有着实实在在的"功利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了解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只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对世界的历史一无所知,也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故事。
诸葛亮的杰出的军事才能,曾让后人评论说:"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
应该是全本了

中国历史故事txt全集下载

中国历史故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回预览:
[顶答]仙侠
东胜神洲,晋元大陆昭合十六年,皇城。
傍晚的时刻,北风怒号,雪花纷飞。
玉漱宫外,文武百官身着官袍在飞舞的雪花中躬身而立,默声不语。
皇帝朱昭基两手背负身后,焦急的来回度着步子,在雪地上留下吱吱牙牙的声响。一名小太监手持雨伞在一边踌躇着是不应该上前去帮皇上遮挡风雪,站在皇上身边的老太监朝他摆了摆手,小太监躬身退了下去。
皇太后身披貂皮大袄双目微闭坐在椅子上,手持佛珠,口中念念有词。走廊里不时有宫女和嬷嬷端着热水和各种物什出入,不多时屋内传来一个女人的嘶喊声,朱昭基神色一紧转身就要冲进屋内。
“陛下不可!”旁边走出一个穿着明黄色道袍的道士拦在了朱昭基的身前。伸出的右手中拿着一串金色的佛珠,佛珠摇晃,发出霍霍的声响。
“哎!”朱昭基叹了一口气,又转身走到雪地中,负手而立。
“皇上不必担心,今夜天现异象,北斗七星当空,此乃详瑞之兆,漱妃娘娘母子定当平安!”手中拿着佛珠的道士走到朱昭基身后道。……

㈢ 求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一篇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取胜后却派出使者告知赵惠文王,表示欲与赵王停战,重修旧好,并相约于西河外渑池会面。赵王畏惧秦国,不愿赴会。廉颇、蔺相如则献计说:“王上如果不赴会,则是示弱而秦。”于是赵王决定赴会,并命蔺相如率精兵五千相随,又派了平原君赵胜率领数万赵军在渑池附近。廉颇送他们至边境,并向赵王说:“王上此行,直至整个会议完毕,最多不过三十日便可归国。如果三十日后仍不归国,则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借此要胁的希望。”赵王在思考一番后,决定答应,免得赵国被秦国要胁。
赵王到达后,会议便开始,依据古代习俗,两国国君相会,定必大饮一番,所以秦王和赵王皆饮了数杯。秦王这时借着几份醉意,说道:“寡人听闻赵王爱好音律,不如请赵王上前演奏瑟乐。”赵王不好意思推挡,只好勉强鼓瑟。秦国御史即记下此事,说道:“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上前说道:“赵王亦听闻秦王善于演奏秦国乐器,臣请秦王演奏盆乐,以互相娱乐。”秦王大怒,决不答应。于是蔺相如向前进,并跪请秦王。秦王坚决不肯击盆,蔺相如说道:“五步之内,相如可以刎颈以血溅大王! ”
这时左右的侍卫欲以刀斩杀蔺相如,蔺相如即时怒目视之,并大声叱喝他们,秦王的侍卫们无不畏惧,只得退开。秦王无奈,惟有击盆一次。蔺相如即召赵国御史记下此事,说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盆。”秦国的群臣即说道:“请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即时回敬:“请秦国以首都为赵王祝寿。”最后直至会议终结,秦王都不能羞辱赵王,赵国亦于边境部署重兵以对付秦国,结果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㈣ 谁有中国历史故事 txt

你上网去看看 百家讲坛
记住是王立群的 主要是秦始皇的
很真实 我每集追看的

㈤ 《历史故事》最新txt全集下载

历史故事 txt全集小抄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袭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日往月来,物换星移,几千年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兴盛与衰微,辉煌与悲怆,和风丽日与腥风血雨,多少事如烟而逝,多少事留传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汇成了浩瀚的历史长河,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历史就是为了对人类目前的活动看得更清楚。看来,学史确实有着实实在在的“功利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了解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只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对世界的历史一无所知,也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故事。
诸葛亮的杰出的军事才能,曾让后人评论说:“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率……

㈥ 求100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中国历史故事txt

1.秦庆童。衣带诏的泄露给此人有直接关系,一次绝好的暗杀曹操的机会轻易地版浪费掉2.何进这里开始的。他把董权卓引到京城,于是才有了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也就是汉献帝)之事,才有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事,才有了李傕郭汜之乱

㈦ 求历史故事

永乐盛世
主词条: 永乐盛世、仁宣之治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

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18]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等到瓦剌兴盛后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25]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明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26]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置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27]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也有为围堵西亚帖木儿帝国的说法。[25]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18][23]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28]《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18]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8]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8]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登基后恢复了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18]年号洪熙。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18]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18]土木之变
主词条: 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23]此时

太监王振开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明英宗仅十五岁,王振更加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明英宗对他信任有加。[31]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32]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河北张家口怀来县),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18][33]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18]史称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32]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18]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34]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32]也先于1450年释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没有儿子的明代宗也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严重对立。[18]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

盟,欲拥戴明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兵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18]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时残酷的殉葬制度。之后因为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为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并且以李贤等贤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32]明宪宗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18]但好景不长,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贵妃,[35]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18]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不浅。[36]弘治中兴
主词条: 弘治中兴、海禁、南倭北虏、壬寅宫变、大礼议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

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得自明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18]被誉为“中兴令主”。[37]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38]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18]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18]被称为弘治中兴。[18][39]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18]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明史称鞑靼小王子)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18]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39]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18]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为大礼议之争。[39-40]1534年后明世宗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
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

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39]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世宗时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18]为后来隆庆开关建立好背景。[42]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18][43]翌年为隆庆元年。
改革与中兴改革与中兴
主词条: 隆庆新政、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

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迫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45-46]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18]隆庆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43]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18][36]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解职回乡守孝三年),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免于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43][45]日落西山
主词条: 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东林党争、国本之争、晚明三大疑案、明末农民起义张居
万历皇帝[47]
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48]自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同时,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二十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18]神宗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18]同时由于深受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的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在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所部,导致明朝末年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国。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18]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18]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49]神宗在位期间另外两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是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起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源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49]另外一项政争是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49-50]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但损兵折将极大。万历四十六年(1617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49-50]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51]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52]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
明熹宗朱由校[53]
果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1624年阉党控制内阁,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54-55]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56]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18]年号崇祯。[54]明思宗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18]然而党争内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刚愎自用,加强集权。
1629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57]
焕,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崇祯八年)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且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58]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54]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54]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18][59]南明与明郑
主词条: 清军入关、南明、满清大屠杀、明郑时期、清收复台湾之战明朝北都沦陷以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护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权,弘光

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18]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18]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8]朱聿键死后,其弟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61]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而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62]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

死,南明亡。[18][61]此时反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军与在金厦的郑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远征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成功,明郑领有台湾,定都东宁(今台湾台南)。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为水师提督进攻台湾。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阅读全文

与历史故事微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