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交城有哪些名人
交城县的名人:
1、乔冲杓
乔冲杓,字观衡,义望村人。于清乾隆十年(1745)中武进士,由三等侍卫累官安南(今贵州晴隆县)、清水江(今贵州省中部乌江支流)、腾越(今云南腾冲县)等营游击,迁朗洞营(今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参将,擢遵义协副将。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四川重庆镇总兵,改河南南阳镇总兵,云南开化(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镇总兵,浙江衢州镇总兵,署浙江提督,湖南镇竿镇(今凤凰县南)、湖北宜昌镇总兵,因病辞官归乡。
2、李之奇
李之奇,字虎亭,城内西隅坊人,明崇祯丁丑进士。清顺治朝官至监察御史。顺治末年于城内东街营造府第,与刑部给事中武攀龙家因一席之地发生纠葛。之奇接家书后,奋笔直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至今不见秦始皇”。家人遵嘱退让5尺,攀龙家见贤思义,亦逊让5尺,形成一巷。民谚“龙虎相让,百姓沾光”。雕石龙石虎于巷口,取名为“龙虎巷”。
顺治三年(1646),之奇同攀龙共同倡导,创修卦山玄武塔于太极峰颠。天宁寺山门外石阶前竖一石牌坊,坊阳正楷“登彼岸”三字,即为之奇之手书。
3、傅青山
傅青山(--1659),本姓曹,石楼县人,自幼家贫.饱尝封建剥削和兵荒马乱之苦。清顺治初年,充任山西按察司衙门差役,因故被黜,遂改姓娄,投奔绿营都司为卒。旋又被除名,迫于生计,顺治十六年(1383)改投交城县靖安营充军。他目睹清室残暴和黑暗,毅然逃出靖安营,投入交城县葫芦川农民军中,始更名为傅青山。由于他武艺高超,能“左右射”被拥戴为钟家沟、大皮沟据点的首领。
『贰』 番禺区石楼镇有出过什么名人吗
有啊,澳门第一届行政长官就是石楼的,他的家族还做了很多善事啊!
『叁』 石楼县的著名人物
高富有 (1917——)原1981.12-1982.12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宋彬(1918——2005),山西石回楼人,早年就读答于山西省教育学院。生前曾先后担任民革山西省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国家级资格会员、山西省书画协会会员、吕梁市书协理事、中东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
许琦(1934——)一级书法师,原籍山西省石楼县。自幼爱好诗、书、画,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画展赛并入选、入展、入集国内外二十余家书画社出版书画专辑。现为书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中原书画研究院书画师,中国川夫书画院院士,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东方潮杂志社特约记者等。
『肆』 番禺有什么名人
番禺历史名人[编辑]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年),字翁山、介子,号冷君、华夫等,沙亭乡(今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清易代之际,幼寄养于南海西场邵氏家,初名邵龙,号非池。父宜遇为民间医生,对大均督责极严,日必读书30页。大均年15,善诗文,与里人结西园诗社。年16,从陈邦彦受业于越秀山。同年,归番禺,复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绍隆。翌年,清兵陷广州,其父告诫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大均受师教父训,矢志反对民族压迫。
顺治四年(1647年),大均从陈邦彦抗清,独领义军一队。六年,往肇庆向南明永历帝上《中兴六大典书》。翌年,清兵再陷广州,为逃避清廷迫害,遂在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号今种,字一灵,号骚余,并将其所居名“死庵”,又佩永历铜钱一枚,以示誓不屈服清廷。
自九年始,屈大均为联络各地反清志士,远游庐山、南京、榆关和辽东、辽西等地。十六年,他在会稽与魏耕同谋匡复大计,派人送“腊丸书”与郑成功联系。六月,郑成功率水军攻南京,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兵败退回厦门。十八年,清廷捕杀魏耕,大均急至桐庐躲避。次年,归抵番禺,蓄发还俗归儒。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大均避难入泷洲(今罗定)。四年,复北上南京,翌年再至西安,与李因笃等十五省区著名文人义士聚会。六月,与李因笃至代州,由李介绍,与王华姜成婚。八年,重回番禺。次年1月,移家东莞,旋游高、雷、廉诸州。十二年,吴三桂反正,起兵讨清,大均到湖南,上书言攻取之策,授以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后悉吴三桂阴图称帝,乃托病归家,隐居番禺沙亭,从事著述。
大均晚年以诗文为反清手段,将清廷野蛮屠杀和残酷掠夺的罪恶与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记述下来,激励后人继续斗争。他写的《舂山草堂感怀》诗:“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作词人。”表明了写作的目的、态度。他的《猛虎行》,把清军的疯狂屠杀、破坏和掠夺,比喻为吃人的猛虎,《菜人哀》则描绘广州有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凄惨现象。十七年,大均编著了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方物专著《广东新语》。二十七年,屈大均至澳门赋《澳门》诗六首,向国人敲起“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和“筑城形势固,全粤有余忧”的警钟。是最早以诗文揭露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进行扩张侵略的诗人之一。
三十五年,屈大均病逝,年67岁,葬于番禺沙亭宝珠岗。生前著作甚丰,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屈沱五书)。晚年更删订文钞10卷,其他著述尚多,在“岭南三大家”中最为人推崇。
刘敬时 孔沛然
刘敬时(1830~1926年),番禺县人。擅长医治外感传里、游走痰火症、离魂病、斑症(姜虫病)。因治愈东洋出使大臣杨书之游走痰火症及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而被保举进京当清宫太医,为清帝及西太后那拉氏皇族治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敬时已逾古稀之年,遂告老还乡,在广州小北路天平横街2号开设医馆。病人慕名前来求诊者门庭若市,重病垂危而治愈者甚众,誉满羊城。刘敬时年逾80岁后不复诊症,潜心撰著及授徒,著有《痘科秘要》、《斑麻痘疹大全》及《藜映氏医案百例》等书,收授弟子有黄学洲等。民国15年(1926年)病卒广州,享年96岁。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诜墩乡人,清副贡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设“医学经诂”科取士。孔考取后,遂闻于世。旋习西医为“博济医学堂”学士,再读“两粤医学校”以至毕业。
孔沛然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榨粉街61号。他以中医药为主,提倡中、西医结合。不仅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且用西医的视、触、扣、听,取长补短,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
孔沛然治病以药味少、药量轻而效果显见长,认为药能杀病菌,亦可杀细胞;药虽能攻病邪,亦可伤正气,故主张药要轻灵巧取,切中病邪,适可而止。故人称“孔小剂”,被誉为省港医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间,孔曾受广东陆军速成学堂聘请,任军医长兼医学教习。27年,因抗战移居香港,在梨园街25号继续行医。34年6月8日病逝,享年91岁。
黎文源 杨瑞石
黎文源,沙湾乡人,活动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生卒年月不详。他工壁画、灰塑、砖雕、石雕。壁画善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
黎文源在慈禧太后大修颐和园时,曾以善壁画赴京应考,评为第一名,派任“内廷供奉”,在清宫从事壁画工作。
黎文源的技艺都传给了黎普生三兄弟和杨瑞石等人,他们都是专擅壁画、灰塑、砖雕、石雕的能工巧匠。广东的四大名园、广州陈家祠等的艺术建筑,都有这些人的作品。
杨瑞石(1836~1908年),沙湾紫坭乡人。他早年有志于泥水画工,有暇即勤学苦练,悉心摹仿。后师从黎文源,画艺益精,所绘《柳燕》,用笔清丽、纤细,层次分明。画中垂柳飘舞,燕子翻飞,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祠堂壁画全在高处,要蹲或站在木吊板上,高空作业,难度较大,但杨处之泰然。他绘的《教子朝天图》,水墨交融,形态生动。他的人物壁画如《八仙图》、《三星图》、《竹林七贤》、《风尘三侠》等,均维肖维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市桥白鹤社(现新广场对面)重修社坛,聘他绘画,时杨已72岁。由于年老体弱,在《柳燕》完成的时候,从两米多高的工作架上跌下来,因伤致病而逝世。
陈显良
陈显良,石楼镇石二村人,少家贫,在广州河南当花梨酸枝家具工人。鸦片战争后,失业回乡,寄寓石楼翠屏公祠内,捞捕鱼虾度日。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广东的天地会受到鼓舞,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咸丰四年五月初四(1854年5月30日),陈以看龙船为名,邀集各地贫苦农民,在新造烟管岗祭旗起义,一举攻下钉桥头炮台,进入新造。陈率精锐千人渡江,初驻龙眼洞的三宝墟,继而进屯燕塘,部队扩充至万余人。六月廿六日(7月20日),红巾军陈开、李文茂、陈显良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广州。闰七月初六(8月29日),陈显良率2万余人从燕塘出发,进占东山竹丝岗,直扑大东门,战斗相持了八九天。十五日(9月7日)。卫佐邦偷袭燕塘,切断红巾军补给线,陈显良率部分队伍撤回新造。于十一月初十(12月29日),突袭东圃圩,杀死清军外委朱耀震,生俘守备曾鹏高、欧松茂等一批官兵。同月十九日(1855年1月7日),在四沙河面把清军香山协右营守备曾淇、外委钟光率领配有火炮的船队,一举全歼。
十二月初三日(1855年1月20日),林氵光隆从陆路攻入广州河南小港桥(今南园酒家附近),遭清军伏击,被火枪击中牺牲。陈显良率主力于翌日赶到,全力拼杀,于初五日退守新村上涌,继续苦战,十一日(1月28日),清候选同知林福盛率队从赤岗塔攻入,翌日候补道员沈隶辉率大队渡河参加“围剿”。红巾军四面受敌,于十四日全师撤回新造。陈认识到战斗的失败,与帝国主义者插手干预和幕后操纵有很大关系,乃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廿四日(1855年2月10日),以统领水陆兵马众大元师名义,向英、美、法三国驻华领事发出照会,申明了红巾军的严正立场,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助纣为虐的面目。
咸丰五年正月十八日(1855年3月6日),两广总督叶名琛派沈隶辉率领水师,纠合沙、茭二司团练,攻入陈头、猛涌,企图截断新造侧翼;派把总苏海率沙茭团练在市头登陆,进驻南村,阻塞新造后路;责令番禺知县李福泰“克日收复失地”,派兵从正面进攻新造。陈显良为保存实力,再图后举,乃于二十日由水路突围,翌日抵达沙湾南排头,略事休整。复于二月初三日(3月20日),入顺德,经肇庆,转战于粤、赣、湘、桂。后不详。
曾汪源 曾金城
曾汪源(1855~1915年)、曾金城(1886~1952年)父子,沙湾龙岐乡人。曾汪源于清末侨居秘鲁时,立志把橡胶引种回国,亲到橡胶原产地巴西参观学习,归国后,将带回的橡胶种子在英德县试种,因无法越冬而失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曾汪源父子又到巴西采摘橡种回国,到海南岛,儋县那大附近的五岭地方,组成“侨兴有限公司”,后来又组成“侨植垦务公司”,试验种植橡胶林。由于技术不过关,橡树成活率很低。宣统三年(1911年),曾汪源父子再次携带巴西橡种归国,途经新加坡、爪哇等地,又购买大批橡苗,在那大附近水口定植。由于在水陆运输中延误时间,橡苗多数枯萎,成活率低。翌年,他们再次到南洋各地采购橡胶苗数百箱,约10多万株。种植后专人精心管理,获大面积成功,继而在四狗窟一带开垦“侨植耀”和“侨植生”等分园。
民国4年(1915年),曾汪源因病回乡,不久逝世。植橡事业由曾金城继承和管理。9年,曾金城创办了“开琼植橡公司”。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市场上胶价狂跌,海南胶业一蹶不振,他们已接近破产。曾金城一度回乡居住,不久又重整旗鼓。为发展植橡事业,曾金城的四个儿子相继来琼,父子兄弟艰苦经营,设“天任植橡公司”,连年扩种,到28年时,已种下新老橡树3万余株。是年,日军侵占海南,要挟他们合作经营,曾金城父子弃园逃回家乡。抗日胜利后,金城带着两个儿子渡琼,重新经营“天任”。1949年,曾金城因年迈体衰,遂由儿子陪同回乡,业务暂交同乡曾江、曾兴父子照料。曾氏三代植橡五次受挫,艰辛创业。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珍惜他们开创的植橡事业,大力开发。现在琼海县的琼安胶园,仍有他们当年种植的橡胶树近100株。
何柳堂
何柳堂(1874~1933年),字与香,沙湾北村人。他出生于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何柳堂7岁读书,十四五岁时喜爱学习武艺,骑射均精。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广州背靶而射连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后来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跟他学艺的有尹自重、丘鹤俦、钱大叔、吕文成、何大傻等人,后皆成为音乐名家。他从祖父何博众遗作《群舟攘渡》中得到启迪,创作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把刚劲、浑厚、亢奋的特色发挥得更为突出,感染力更为强烈。该曲面世,即流行海内外,被认作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何柳堂还创作了《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七星伴月》、《鸟惊喧》、《回文锦》、《垂杨三复》等乐曲,至今仍常为人们演奏。
何柳堂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晚年清贫,患上了肺病,久治无效,在乡逝世。
何剑吾
何剑吾(1875~1939年),番禺沙湾镇玉堂村人(今属沙头镇)。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任沪海关英语教师,并在旅沪的粤人中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从事反清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广州河南海幢寺旧址,创办南武学堂,谢英伯为校长。翌年,何剑吾接任校长,扩大校舍,增招学生至130多人。南武学堂开男女同校风气之先。
何剑吾痛感国弱民困,提出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为校训;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在校大兴体育教育。在他的推动下,南武中学的足球、排球、田径三大项目,成绩卓著。在第六届全省运动会上获团体冠军,第七届为团体季军。早期代表广东省或国家参加体育比赛的选手,不少是南武中学的学生。何剑吾注重师资质素,聘请国内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及留学生、教授来校任教。故南武培育了不少人才。
民国8年(1919年)何剑吾赴新加坡,曾先后任养正中学、南华中学、广仁中学等校校长。22年回穗,再度出任南武中学校长后,加建校舍,扩大班额,学生增至千多人,成为广州河南地区最大的一间中学。何生活朴素,每月薪金280元,除了个人生活所需,余剩的多送还学校或周济贫苦学生。
民国25年(1936年)春,他赴北平、上海等设黄晦闻纪念图书馆,后因病去香港治疗。27年7月14日病逝。
『伍』 宝应有什么名人,古代
刘宝楠,道光进士,历任文安、三河等知县。著有《论语正义》等。
仲兰(内1441-1495)宝应人,官至太医院使。容
成肇麟为清同治年间进士,历任县、州官员,为官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不堪服务于列强,作绝命诗“屈己全民命,捐躯表素怀”
京剧艺人高朗亭
王凯泰历任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光绪元年卒,赠太子少保衔,谥文勤,并于福建省城、台湾府城建祠祀。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福建巡抚王凯泰积极备战,率兵二万五千渡海,促成日本退兵,维护了国家主权。
朱士彦(1761—1838)字休承,号咏斋,嘉庆七年一甲进士,历官至左都御史,工、吏、兵诸部尚书,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衔。
朱士达,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历任四川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
朱士廉,道光十三年进士,历任武强、石楼、固始知县。其大门前曾悬挂“兄弟三进士第”匾额。
王式丹(1645-1718)字方,号楼村,宝应人。少负盛名,年二十八始补第子员,选拔入国子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殿试获第一,授修撰职,参与簒修《渊鉴类函》等。
『陆』 合肥名人馆有哪些名人
合肥的名人馆的名人有:有巢氏、燧人氏、姜子牙、庄子、老子等。
1、有巢氏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尊称“巢皇”,五氏之一,华夏族人。燧人氏之父、缁衣氏之夫、伏羲氏祖父。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国,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一带,后迁徙至今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石楼山一带。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
2、燧人氏
燧人氏,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传播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
3、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4、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5、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柒』 番禺区沙湾镇有什么著名街道及其典故,历史,有什么名人居住过跪求
沙湾古镇
沙湾是珠三角著名古镇,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民居建筑式样多,亲水性和实用性强,是珠江三角洲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全镇现存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其中,以车陂街、安宁西街为中心的沙湾古村落约2.4万平方米,为著名文化遗址和商业遗址。
2010年,沙湾古镇入选“番禺十大城市名片”。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境内。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
编辑本段概况
沙湾镇地图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境内。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沙湾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优势,合理的城镇布局,快捷的交通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精心打造着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环境。
沙湾镇经济建设
2001年10月,沙湾镇被中央宣传部等5个单位联合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2003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8.8亿元,财政收入1.36亿元,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幅,税收4.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沙湾镇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得益于对外招商引资和民营、私营队伍的壮大,到目前止,全镇有私营企业440家,外资、合资企业137家。投资金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美国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佳口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港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沙湾珠宝产业园等大型企业,是沙湾的重要经济支柱。
农业生产、水利建设,为沙湾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四、五、六”工程,积极发展水产、蔬菜、畜牧、花卉、园林绿化等项目,形成了“三高”农业生产的格局。
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番禺奥林匹克花园、德宝花园、荷景花园、金沙湾花园、新世纪花园等大型住宅,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理想的地方。“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湾醒狮”、“沙湾兰花”和沙湾姜埋奶饮食文化已成为文明古镇的五大品牌。
编辑本段农业发展
沙湾镇农田水利
沙湾镇生产布局合理,各项农业均衡发展。到2002年为止,全镇农业生产布局为:早稻面积2410亩;常年蔬菜面积8764亩(其中韭菜3337亩,由于种植年限及土地肥力问题,面积还将有所缩减);花卉面积4884亩,是2000 年的4倍(其中兰花约占10--15%);
其它经济作物2765亩(以柠檬、甘蔗和香蕉为主);水产养殖面积8727亩(其中四大家鱼面积占56.5%,鳗鱼面积占19.3%,优质鱼例如:叉尾、桂鱼、太阳鱼和甲鱼等占24.2%)。
沙湾镇将花卉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大力推广花卉种植,花卉业得到发展的有利契机,种植面积比往年大幅增加,蓬勃发展。沙湾镇于2002年9月15日在区农业局和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登记注册成立了“沙湾镇花卉协会”,现已拥有在册会员350多人,辐射市桥、黄阁和化龙等镇。在此基础上,沙湾镇加强了对花卉业宏观调控的力度,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生产调整,主动适应市场,使花卉业得以迅猛发展。2002年是沙湾镇兰花大丰收的一年,兰花生势好,发展快,价格上扬,兰户增收,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在众多大型的比赛中屡获殊荣,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专家估算沙湾镇兰花价值达8000万元,沙湾镇被外界誉为“兰花之乡”。
在大力发展花卉业的同时,沙湾镇不断发挥禽畜业原有的优势,挖掘市场潜力,加强进入、流出管理,建立多层次的检测、监控制度和规程,将禽畜业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和规范化。镇密切联系、关心、扶持、指导禽畜养殖大户的同时,又注意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禽畜业的发展。还根据各村的有利条件,开展夜游鹤、火鸡、孔雀、珍珠鸡、良种乳鸽等禽畜养殖试验。力图创出新的农业品牌,带动农民增收。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沙湾镇沙湾供电所
沙湾镇的北面与番禺市中心城区仅一河之隔,有市桥一桥、二桥、三桥与沙湾相连接。市南、市良公路纵横镇境而过,
镇内各村路网如今四通八达,交通十分畅顺。沙湾距广州27公里,佛山21公里,距深圳130公里,距香港、澳门均为64海里。番禺市变电站、自来水厂均座落在沙湾。沙湾有自来水厂两间,日供水量80万吨水厂,高低压电网,大小水管遍布全镇各地,大大地超出全镇经济发展和居民主活的需要。
沙湾水乡特有的路堤,既是抗台风、防洪水的大堤,又是没着江畔通往各村的公路,人们都称它是“水乡长城”。
沙湾大桥是广州市地区的重要桥梁之一,全长1168米,是广州市至国家级的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番禺至东莞、深圳,广州经番禺至珠海的必经之路。
沙湾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银行、电信、医疗、供水、供电、公安等,满足工农商各项生产和事业动作的需求。
编辑本段教育事业
教育强镇
沙湾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待遇,全镇上下形成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的良好风气。三年来全镇各级对教育的投入达1.5亿多元,先后新建象骏中学、中心小学、沙坑小学、中心幼儿园等10间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对象贤中学、象达中学等一批中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大力改善教师居住条件。镇政府在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双基”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广州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1998年有一批中、小学评为广州市及番禺市一级学校,象贤中学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全市镇级学校首位。1999年被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十个试关之一。2002年6月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成为番禺区乃至广州市首个“广东省教育强镇”。
象贤中学位于自然保护区滴水岩旁,占地面积103亩。学校依山而立、楼宇鳞栉、气势雄伟、亭榭雕塑、芳草如茵,一派园林景色,不愧为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办学六十载,桃李遍天下,涌现出有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大学校长、市长、镇长等一批治学兴邦之士。近十年来,学校教育质量连翻六番,两次获广州市高考工作一等奖,四次获二等奖,四次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输送合格学员,2000年高考象贤考生刘健鹏获全国地理科状元,高中升学率达到85%。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科科合格率、优良率超省平均。
象贤中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观念现代、底蕴雄厚、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目前有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人,中、高级职称教师56人,省“名师”培训对象1人,广州市“名校长”培训对象1人,番禺区“名师”培训对象1人,番禺区教师中级职称评委5人,还有一批在广州市和番禺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宝墨园
宝墨堂
始建于清末民初,当时只占地3亩。现扩建至160多亩,以弘扬包公清官文化为主线,特具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南国水乡特色。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昔日广州荔枝湾风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缩影再现园中。
何氏大宗祠
(即留耕堂),始建于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的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也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点:以柱多而闻名,一共112条木、石柱,它汇集了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砖、木、石雕手工艺,闪烁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茸,恢复原貌。1989年列入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一直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牌坊正面“诗书世泽”,背面“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书写。“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别由陈白沙及明代广东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书写。
魁星楼
沙湾镇魁星楼
沙湾“魁星楼”,又称“水绿山清阁”。这是源自“鲤鱼跃龙门”、文魁”独占鳌头“传说构想建筑的。始建于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励后人发奋图强、勇夺头标。
《栋梁》——留耕堂建筑以多栋梁闻名于世,也许是寓意祈望何氏多出栋梁之材。
鳌山古建筑群
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思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报思祠是为纪念清初巡抚王来任上疏力陈迁海之弊,主张解禁复民,挽救了无数生灵,百姓感恩而建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曾有鲁班等许多手握规、矩、斧、尺塑像,反映当地村民多从事建筑行业。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栩栩如生,美伦美奂。
『捌』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房宣村的历史谁知道有没有出过什么名人
良庄抄镇全镇辖西良庄袭、南良庄、良南、、良西、官庄、里庄、薛庄北、薛庄南、茅茨西、茅茨东、茅茨南、茅茨北、黄石崖、山阳南、山阳北、山阳东、山阳西、高胡庄、新庄、凤凰、白庙、、演武厅、石楼、旺泉、保安庄、北宋、南宋、东延东、大延东、西庄、延北、房宣洛、、侯宣洛、刘宣洛、查宣洛、孙宣洛村等40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
网上参考的,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