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通渭历史人物

通渭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6 10:39:52

① 秋姓的历史名人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内,其时辖地在今甘肃容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天水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

② 通渭县襄南乡的历史记载

襄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总面积148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家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805米,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牛谷河从东过境流入甘谷县散渡河,文家堡大沟经石窑峡流入甘谷县虎狼沟,汇入散渡河,形成境内两大主要河系。通甘公路、通榜公路、碧黑公路穿越其境,总人口23303人。全乡耕地面积1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玉米、葫麻、油菜籽、扁豆、三菱豆、莜麦、糜、谷、荞麦也有分布。林草面积15500亩,养殖大家畜主要有牛、驴、骡,户均1.5头,家禽有猪、羊、鸡。箭杆岭凤龙山李白纪念馆位于襄南乡西部的王岔、瓦洒交界处,占地3600多平方米,始建 凤龙山一角于明朝,盛于清朝,民国逐渐衰退,文革期间遭遇破坏。1980年恢复重建,现为全县最大的山场庙会之一。经过28年的建筑和修缮,再加上近几年组织群众人工植树1万多亩,这里峰峦叠嶂,山势峻峭,古木参天,林草丰茂。 凤龙山依西北山势而建,前有观景亭、承雨池。前院为钟楼、鼓楼、万民伞楼、笔剑楼、四座八角阁楼;左右为山神土地庙,正中为四披头的李白纪念馆,知名人士的书画牌匾悬于庙宇周围,古朴凝重,庄重典雅。院内环境优雅,绿树成荫。中院正殿为李白寝宫,左右分别为文昌宫、杨六郎庙。后院为全馆的主建筑,雄伟高大的玉皇观。玉皇观为三层的实木塔形建筑,均出角架斗,八角造型,雕梁画栋,粉壁画墙,显现出古建筑师的非凡功力。左右两座为三霄、圣母殿。2005年新建三楼现代楼房,供馆内管理人员和书画交流人员使用。 箭杆岭凤龙山每年六月六日为定期庙会,会期三天,参会人员涉及通渭县南部六个乡镇及甘谷县安远镇,人数高达6万人之多。庙会期间或参观书画交流、或旅游观光、或卖风味小吃、或许愿求平安,大小车辆绵延长达1公里,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对中国唐宋年间文能治国的诗仙李白和武可安邦的杨六郎这两位真实历史人物的崇拜之情。 高店村李江皮影戏班子,由其祖辈所创,历经数代。1947年,出身艺人世家的李江,继承传艺 皮影戏,并博采众长,汲取秦剧套路把式之精华,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戏班子,现有90多幅线子,380多个人物头像,蟒袍、火旗装、官衣、蛟龙驹、四不像等道具一应俱全。李江前后共收录抄写各种剧本120余本,主要有传统国戏、神话、家庭教育和爱情等四大类90多个剧目,其中传统国戏《蛟龙驹》和历史神话剧《唐王双游狱》在甘肃存本极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犷雄浑见长,擅长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类10多个板式,一台戏数个角色,他都能扮声自如,不留破绽。他的影人表演,娴熟灵活,影艺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简洁明快,色彩鲜艳,工艺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农闲时节率众艺人巡演于牛谷河沿岸三县各村社,倍受群众称赞。 李江的皮影戏班子,经历了“文革”传统剧目被禁,蒙受“破旧”阴影的低谷,也走过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鼎盛的发展时期,在皮影戏被现代声像技术冲击的今天,李江等皮影传人,希望皮影戏引起社会各界保护、支持的同时,再将皮影戏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目传承发扬。

③ 历史上姓秦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秦的名人分布

秦开、秦嘉、秦宓、秦观、秦桧等。

1、秦开

秦开,出身鲁国秦氏,战国时期燕国将领。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东胡的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燕昭王姬职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

后于公元前300年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还曾渡过辽水进攻箕氏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以西大宁江流域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为界,取地两千余里。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修筑燕长城。

2、秦嘉

秦嘉,字士会,陇西(治今甘肃通渭)人。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秦嘉赴洛阳时,妻子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兄逼她改嫁。

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守寡终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诗文并收辑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3、秦宓

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蜀汉时大臣、学者。

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

建兴四年(226年),秦宓病逝。

4、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省高邮市人,字少游,号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北宋婉约词人。

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5、秦桧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开

④ 陇右的历史名人

(?—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名将,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庆城县人。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
段会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肃天水)人。西汉著名外交家。四出乌孙,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隗嚣(?~公元33年),字季孟,陇右成纪(今甘肃天水)人。西汉末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
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
赵壹文学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西和)人,东汉著名辞斌家,作品有《刺世疾邪赋》。
秦嘉:秦嘉,字士会,生卒年不详。东汉陇西郡平襄县人(今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据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记载:“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13——1616年)《重修通渭县志》依“旧志”(按:明弘治《通渭县志》及更早的县志)载:“汉秦嘉,字士会,为上郡掾,博学鸿词,驰声先汉……今城川铺东,是其故里,祀乡贤”。“桓帝时,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后赴洛阳,被任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代表作为《赠妇诗》。
秦嘉是一个才华卓著的诗人,但他误入官场,年近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为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历代研究者对其作者、作品的考据已十分充分,但对秦嘉、徐淑作品自身的研究与评价并不十分到位。他们不仅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嘉徐淑用自己的人生、爱情经历,为腐朽不堪的东汉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在钟嵘《诗品》,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明代胡应麟《诗薮》,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均有所收录和评价。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第12213号(上海古籍出版社)《后汉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更加详尽地说明这对“夫妻诗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一个侧面。秦嘉是一个有建树的诗人,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清醇文学之士。他虽身为上计掾、黄门郎,却不沉溺于名利,个性张扬,放荡不羁,张显着名士风骨。从他的《与妻书》中看出,秦嘉的理想、志趣不在风尘利禄之中。“不能养志,当给郡使”“ 当涉远路,趋走风尘,非志所慕,惨惨少乐”(《与妻徐淑书》) 他之所以过这种离别孤单的生活,只因为“随俗顺时,僶俛当去”。(同上)据徐淑对秦嘉 “策名王府,观光上国”(《答夫秦嘉书》)的评价,秦嘉不仅是有名诗人,更是一个执“高素浩然之业”(同上)的淡泊名利之徒。秦嘉不看重浮华,而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关注真实的自我。他在《述婚诗》里写到:“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神启其吉,果获好逑”。毫不掩饰对妻子的赞美、钟爱和感激之情,这在以含蓄、自谦的中国古代诗文中,是非常罕见的。另一个方面,秦嘉率性自然,返璞归真,在名教鼎盛的东汉末年,他的作品取材于夫妻生活、感情琐事,并能真情真性,情致博雅,实属难能可贵。但他的思想并非拘泥于此不能自拔,而诗歌境界宏阔,寄喻深远,把夫妻情爱放在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达与穷等矛盾,用以探究人生的哲理。
张芝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东汉末期名将。
盖勋(生卒年不详),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东汉末期蓍名的清官。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西凉军阀。
韩遂(?-215),字文约,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东汉末年割据西凉一带的军阀。
张济(?-196),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东汉末年军阀,张绣的叔父。官至骠骑将军、平阳侯。
张绣(?—207),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郭汜(?-197)又名郭多,凉州张掖(治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东汉将领。原为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杀后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封衡,字君达,号青牛道士,生于公元116年左右,是陇西狄道(今天武山县)人。汉末名医,善医药、针灸,自幼习道,与华佗、左慈齐名。向曹操传授了气功养身术。曹依法习练,收效显著,大喜,乃召见封衡,欲留朝中任职,衡坚辞不受;又以重金相赠,衡亦委婉谢绝,就跨青牛飘然而去。曹叹曰 :“封衡乃神医也 !” 后人评曰“陇上医圣是封衡”。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四门)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王嘉(?-390),字子年,陇西安阳(治今秦安县东)人。东晋志怪作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小说家,王嘉的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说《拾遗记》(一名《王子年拾遗记》)。
索靖(239一303年)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
阴铿(南朝著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先驱)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李冲(450-498),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太和十年(486年)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提出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采纳,北魏国力大增。杜预早生李冲150多年,二人并称'李杜'。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人称西凉王。
苻 洪:(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
苻 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 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姚 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宋繇:生卒年月不详,字体业,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的政治家,著名学者。
吕 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薛举(?-618) 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李 渊:唐代开国皇帝。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大将,杰出画家。字健。汉族,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以战功闻名于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世称“大李将军”。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南),诗文中常自称是陇西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
李公佐生卒年不详,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唐代小说家,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
李复言 生卒年不详。唐小说家。名谅,字复言。陇西(今属甘肃)人。所著有《续玄怪录》。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梁肃唐代散文家(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泾川)人,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代表作有《过旧园赋》、《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等。
董庭兰(约695年—约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名满天下,高适的《别董大》就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善吹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几十年之后,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称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祖父王义甫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甘肃礼县石桥乡斩龙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一生著述之多,流传之广,唐以来少有其比,被时人誉为“诗窖子”。
张俊(1086—1154),字佰英,凤翔府成纪(今天水)人,宋代大将,出身贫庶,自小弓马娴熟,十六岁时以三阳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蛮,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与刘光世、岳飞、韩世忠并称“南宋中兴四大将”,授武功大夫,逝世后追封为循王。人生污点在于陷害了岳飞。与当时主战派宰相张浚不是同一个人。
刘锜 中国南宋抗金将领,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去世后,谥为武穆。亦有人称为“中兴四将”。
吴玠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亦有人称之为“中兴四将”。
汪世显(1195—1243),金朝及蒙古国大臣。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今甘肃漳县)人。元朝加封“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义武陇右王”。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的六世孙。宋代大词人。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贺元希 元代著名道人,陇西人,开凿华山栈道。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传世。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存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曲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
金銮(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
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胡釴,字鼎臣,号静庵,清甘肃秦安人。以贡生主讲秦安书院,时甘肃巡抚黄廷桂、陈宏谋、杨应据等人皆器重之,王太岳人倾倒尤甚。後出任高台训导,三十五年兼署肃州学正。同年以病辞归,病故于家中。一生作诗4000馀首,词200馀首,散文100馀篇,编为诗文集20卷。并主纂《秦州直隶新志》14卷。尤以诗著名,风格刻意沉博,赋物言事,必肖其形,不苟为藻饰。诗篇流播于秦陇间,与临桃吴镇、潼关杨鸾并称“关陇三诗杰”,为“西州骚坛执牛耳者”。民国著名学考张维(《甘肃人物志》中谓:秦安有三大诗人,唐权德舆,明胡缵宗,清则釴也。
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一生著述颇丰。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
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
刘尔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学者。字又宽,号果斋、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
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世居仇池(今甘肃西和县西南),生卒不详。其祖父杨难当,为氐豪,先称蕃于南朝宋,封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武都王,因与宋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护不和,遂投北魏,拜征南大将军、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⑤ 甘肃省最著名画家是谁

韩冬梅,女,字,墨缘,号,暗香斋主。生于年7月,武威市人,大学文化程度。从小酷爱书画,师从书画名家,经过多年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擅长国画山水、工笔人物、写意花鸟、油画等。书法以真、草、隶、篆及西夏文字书法。2013年6月出版了《韩冬梅书画作品集》。

现为:
高级工程师(工艺美术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兰州文化联谊会副会长;武威分会文化联谊会会长;西夏研究所美术设计画师;武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武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武威市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武威市工商联合会诗书画艺术会会员;;省民族协会副主席;冬梅艺术工作室负责人。
书画作品获奖情况:
2011年8月,第二届西夏国际学术论坛特邀嘉宾;
2011年9月,北京“军歌嘹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8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并授于“中国红色书画名家”荣誉称号;
2011年9月,长沙“日出东方”颂歌献给毛泽东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并授于“红色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1年10月荣获北京“中华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中荣获金奖并授予《辛亥革命.共和书画名家》荣誉称号;
2011年“陇上行”书法学习交流展荣获书法作品入选;
2012年8月,《甘肃电视报》刊载《宋振林评韩冬梅的西夏瓷设计和雕刻》;
2013年1月,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经贸协会迎新春书画摄影展绘画作品入选;
2013年2月,陇台文化经贸组委会,兰州文化联谊会荣获先进个人;
2013年4月,长沙“东方红”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国礼珍品书法红瓷艺术大赛烧制国礼红瓷荣获金奖并授于“中国陶瓷书法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3年8月,陇台书画交流展美术作品参展;
2013年9月,第三届(中国北京)西夏国际学术论坛暨王静如先生学术思想研究会参会代表并发表论文入选论文《略谈武威出土西夏唐卡的文化艺术价值》;
2013年10月,长沙“井冈山上红太阳”纪念井冈山胜利会师85周年暨毛泽东诞生12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荣获金奖并授予“中国红色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⑥ 关于 通渭习俗的作文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doc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 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 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 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 调查人: 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 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现将 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 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 千米, 南北宽约64 千米,总面积2908.5 平方千米。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 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 静宁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 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 千米。通 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通渭以“中 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 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 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 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在这块土地上。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夏、商、 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 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公元前272 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公元前114 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 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 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1068年,宋将杨文广在县域西擦珠谷(今石川乡古城沟)筑一大堡,以作屯防,朝廷赐名“通渭 堡”。1072 年通渭堡升为通渭寨,1106 年通渭寨又升为通渭县,是通渭县名之始。1270 县治移至平襄故址,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至此,通渭县名、县治延续至今。丰富的自然资源 县域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北部 蟾姆山2521 米,最低为东南部青石峡口1410 米,平均海拔1970.5 米。境内以主干山岭和 石质峡谷为经络,呈现峁梁起伏、岭湾错列、沟谷纵横、川台散落其间的黄土沟壑丘陵地貌。 县内年际和区域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寒长、夏热短、秋凉早,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19.3, 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6.8,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偏少并集中于夏秋季节,年均降水 量400 毫米。主要河流有牛谷河、苦水河、安逸河、清溪河和义陇河,分属渭河和祖厉喝水 通渭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位于兰州至天水交通线的中心地带,310国道穿境而过,省市 公路和城乡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比较便利。耕地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西北高 寒二阴区地表植被相对较好,牛谷河、义陇河均发源于此,可发展水土保持示范区;东北河 谷地带较平缓,水质较好,可发展灌溉农业;中部地势相对平缓,河川台地较多,土地肥沃, 径流利用率较高;西南咸水区,可为干旱区农村水资源利用实验基地。通渭有可观的矿产资 源,全县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分属3 大类24 矿种,金属及能源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花岗 岩、石英砂和砖瓦用粘土是全县矿产资源的开发重点,特别是花岗岩矿藏分布广,种类多, 品位高,锦鸡峡“中国红”驰名省内外。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位于县城以西8 千米的汤 河池温泉,地下200 米处水温为113,地表水温达54,有32 种元素和化合物,具有高 效放射性医疗保健作用,其水温之高、水质之优为国内矿泉少见,开发前景广阔。西北部的 华家岭地区年大风日数达百天左右,可利用开发风力资源。 深厚的人文底蕴 通渭地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的 文化底蕴。通渭古文化遗址众多,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碑刻等县级以 上文化保护单位40 处。通渭自古以来崇尚耕读文化,历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东汉著 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和文近皆远的五言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别 具风采。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学者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人品 政声称著于国史方志。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赞誉通渭“政事、文章最优”。新民主义革命 时期,有矢志报国的革命将领邢肇棠、为抗日救亡英年殉国的中共优秀妇女干部邢华、领导 陇右地下革命的毛得功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如在分 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子恒,在冰川 冻土学研究领域富有建树的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国际冰川协会理事姚檀栋,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取得巨大成就的中科院院士尚永丰,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忠奎等。通渭人崇尚艺术,钟情于书画,习字 作画者数以万计,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1992 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 艺术之乡”。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极具陇中文化的代表性。 通渭小曲、秦腔曲牌、唢呐合奏曲分别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和《中 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等书。皮影、社火、剪纸、宫灯、春缨、遮面、泥塑、雕刻及仿古建 筑等,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 月至1936年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红一、 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先后经过通渭。当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 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读了著名的 《七律长征》,现建有长征诗碑;还有南河滩红军文娱晚会遗址和义岗镇红军烈士陵园等 一批红军长征纪念遗址。红军点燃了通渭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先后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政 权和马营镇、第三铺、盘龙山、上店子、何家坡等苏维埃政权。20 世纪40 年代,建立了毛 家湾、白杨林、常家河等7 个地下党支部,发展了184 名地下党员。在陇右工委领导下,坚 持地下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先后涌现出了王子元、张大旗等革命烈士。在解 放战争期间,通渭人民在征集大量物资和现金的同时,组织力300 多名民工赴西南支援解放 军。抗美援朝时,有300 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渭人民 更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发扬拼搏实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近年来,通渭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带领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民主化、经 济现代化、文化多样化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已基本实现。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后劲不断增强。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经济展现新的生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 著提高。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发展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政 治生活充满活力。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通渭的风土人情也成为了通渭人民发家致富的 重要资源。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通渭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村、自 然风光开发、宗教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为了更好的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本人集中调查了温泉、战国秦长城遗址、华家岭林带、 锦屏水库、鹿鹿山等景色优美、历史悠久、具有开发潜力的自然文化资源。现将调查结果做 如下汇报: 温泉 位于距县城西8 千米的平襄镇温泉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温溪”。 历代通渭县志均有记载,明、清地方官员及文人雅士作文题咏,并刊石铭碑以记温泉之神奇。 温泉水温之高、水量之大、水质之优均居西北温泉之首,为全国优质矿泉之一。温泉水富含 钾、钠、钙、铁、碘、氟、氢等元素以及硼酸、硫酸等化合物,可供饮用和洗浴。对风湿性 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沉疴”的温泉被 誉为“陇上神泉”。 战国秦长城遗址 修筑于战国时期,由陇西县马儿坪进入通渭境内,经榜罗、文树、 第三铺、锦屏、北城、寺子等乡镇,县境内全长100 千米。长城遗迹均在公路沿线,可作为 参观景点。 华家岭林带 位于华家岭西兰公路两侧营造林带,四季常青,飞鸟成群,雉鸡出没, 是夏季消暑的宜人佳境。 锦屏水库 位于马营镇锦屏村牛谷河峡口,因其西北有锦屏山而得名。水库两岸皆 山,形成天然峡口,库面波光粼粼,亮丽明净。游人至此荡虑涤忧,心旷神怡。 位于陇阳乡与北城乡交界处,古代因山中有梅花鹿而得名。主峰海拔2350.8米,古代为原始森林覆盖区域,现有林地面积14000 多亩。每年端午节庙会,香客游者络绎 不绝,百货餐饮摊点星罗棋布。 历史悠久的通渭,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风情,具有以陕甘文化、西北文化和黄土文化共 同构成的,有通渭特色的戏曲、小吃、民俗文化等众多反映通渭文化的风土人情。 戏曲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或叫灯戏和影戏,兴于汉,到了宋代民间广泛流传, 明代则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有记载的通渭皮影戏至迟于清乾隆年间就以流 传县境。其唱腔独具风味。清嘉庆年间,民间艺人借鉴姊妹艺术并吸收民歌成分,丰富了唱 腔,使其更具魅力。在刻制影人、制作道具、设置场景等方面,由羊皮改为牛皮,设计与刻 制工艺大幅度改进提高,比较单一的唱腔板式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五大 类13 个板式,并以粗犷雄浑见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通渭皮影戏。民国时期全县皮影班已有 40 噪陇原。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渭皮影戏得到了长足发展,表演艺术大大提高,多次参加省地两级皮影戏调研,并以出色的表演,传神的影人,精巧的道具制作和优美新颖 的曲调板式被评为优秀节目。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地方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 通渭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 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 他们的富足之情。 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 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 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 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在暖烘烘 的热炕上,围着炕桌,吃着小菜,饮着烈酒弹唱小曲、曲尽人醉,躺仰待旦。 饮食 小吃 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 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细腻,加之 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浆水面:浆水和面条是制作浆水面的两大原料。另外,需"地艽"(jiao,草本植物,花紫色, 根可入药)等佐料。浆水的制作过程,是先把洗净的芹菜、苜蓿菜、苦苣菜、灰灰菜、旱萝 卜、包心菜、小白菜或土豆等选其一、二种,切(镲)成条状,在沸水中煮至七成熟后,滗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去菜水,倒入洁净的缸中,另加清面汤,再加入适 量的酸菜脚子(酸菜菌种),盖严缸口、经两天左右时间发酵而成。其中以芹菜和苦苣酸菜 为最佳。稠的称酸菜,稀的叫浆水,清冽芳香,可调味消暑,是通渭人储菜、吃菜的主要方 式。面条是手工擀的,讲究"薄擀细切"。和面时加适量碱面,一块碗大的面疙瘩反复揉搓, 擀制成薄而均匀的面张,稍晾后撒上薄薄的一层"面薄",折成三指宽的一叠,用刀切成细长 的面条,轻轻抖散,松松地放在擀板上。另外,一般家庭中都有夏天在田埂采撷晒干的地艽, 用它炝浆水最佳。其它地方用葱,唯通渭农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 罐罐茶:罐罐茶是通渭相沿成习的一种饮茶方式,一般流行于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熬茶 的火盆和小砂罐,火盆大都由铁、铜铸成,俗称"神仙炉",小砂罐是由专用土沙锻成。俗称 "蛐蛐罐"。熬茶时,将茶叶置于砂罐后,注入清水,搁在燃烧木材或木炭的火炉上,熬成色 浓味香的茶汁,讲究用"一条线"的方式倾入酒杯样大的茶碗中,开始细细品味。因茶水沸腾 前不时外溢,需用小木棒不断搅和,遂叫"捣罐罐"。多于早晨饮用,并伴以莜麦、燕麦等磨 成的炒面和油饼作为茶点。每逢来客,首先以罐罐茶来招待。 甜醅子: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 三是小麦。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 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 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酿皮:酿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通渭县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 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里,最受人们欢 迎,食用者非常普遍。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 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 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 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 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上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 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 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民俗文化 刺绣:从古到今,通渭妇女擅长刺绣。在鞋头、袖口、裙子、枕头、 和男人穿戴的围腰、袜底等衣物上刺绣各种图案。在儿童的衣服、鞋、帽、门帘、床 罩、沙发、台布、电视机套上面扎花刺绣是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刺绣的图 案模仿花草鸟兽、名人字画、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等,题材花样及艺术技巧十分丰富, 姑娘出嫁是“摆嫁妆”的习俗其实是显示姑娘刺绣手艺的重要内容。通渭刺绣分七类, 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饰品。不同年龄、不同水平 的爱好者都尝试不同的刺绣手法。目前常用 Fairy 线绣出作品,绣出的花卉、人物、 卡通、风景都能表现出完美的艺术风格。Fairy 线线色丰富(至今为止有 453 种颜色)。 绣线饱满,色泽柔和、持久;即使经过洗涤、暴晒也绝不褪色。 剪纸:通渭剪纸是一种与民俗水乳交融的传统手工艺。每到岁末年初,流行剪纸的马营、 平襄、华岭、北城等乡镇的农村妇女,大都拥衾围炉,要做窗花、春叶、遮面、板沿纸等的 熏制剪刻活儿。通渭剪纸构图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干练,风格淳朴浑厚,是陇中民间艺术中 的一枝奇葩。 窗花是通渭剪纸的主要内容,属剪贴画,因多贴于民居的窗格子(俗称“棋窗”)上而称窗 花。制作窗花先需熏制样纸,根据样纸大小钉5 层彩纸,然后用剪刀依样剪出图案。窗花以“棋盘”或“云子”(又称“团花”)最受人们关注。棋盘有单层和多层之分,转角处又有窝角、 圆角、特型角之变。构图多为卷草,也有“回”字纹和“寿”字纹的。云子有方形、圆形、菱形 和多边形之分,中心对称鲜明,以类似敦煌壁画藻井构图的多层花边式样最具代表性,核心 内容多为五福捧寿、明暗八仙、麒麟送子、二十四孝或牡丹、荷花、石榴等。棋盘和云子之 外,还可贴各种小剪花,左右对称,内容涉及花鸟虫鱼、动物肖像、人物脸谱等。通渭窗花 图案造型古朴,剪刻技法独特,有汉印和汉代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春叶大致源于唐代的春胜(或幡胜),宣纸刻镂后再经渗色点染而成。图案多为轱辘钱、 串纹钱,中心结合“福”、“寿”、“春”等字样。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鲜艳夸张, 层次分明。有253.5 厘米、337 厘米和加宽加长三种。春节期间,春叶被贴在椽头、 门楣等高处,渲染节日气氛。 遮面相传是古时候人们在敬神祀祖时,怕有人“冲撞”神灵或祖先而挂的布块或纸块, 意在避邪。后来人们为期盼来年吉祥、健康、丰收,便在门、窗楣正中贴上遮面。遮面 的制做与春叶相同,构图讲究曲直、虚实、主次与大小变化之美,一般有4025 厘米和 2520 厘米两种。遮面的图案有两大类:一类是菱形适合纹样,另一类是直立式适合纹 样。每一类又有若干不同格式,但中心纹样多用大块面、团状构图,内容多为牡丹、荷 板沿纸是以前人们贴在厨房内灶爷板(俗称,即放碗、筷子等餐具的支架)边沿的纸,有防尘、防蝇及美化环境的作用。其图案都是熏制的(后来也有印制的),具体做法是: 先按一定的尺度剪出样纸,再在一平整的湿木板上敷上白纸,白纸上敷上样纸,然后倒 过来用油烟熏黑,剥掉样纸即成。板沿纸的图案多以五谷丰登、幸福美满为内容,构图 简单明了,粗放朴拙。 水烟瓶:在通渭乡间的成年人中,吸烟者居多,而烟具也就显得颇为重要。二十世 纪初期,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低,只因水烟价格比较便宜,故吸烟 者大多以水烟为主。因此,水烟瓶已是大多数烟民必备的烟具了水烟瓶的制作材料较 为普通。论其质地,上等者用青铜制之;中等者用。黄铜制之;下等者铝合金或竹子 均可制之。论其结构,较为复杂。主要由金属外套、主体、瓶头、烟盒、附件五部分 构成。金属外套是上下底面为椭圆形(或长方形)的空心柱体。外面还有雕刻精美花 纹图案。上底面有两个大圆孔(或方孔),主体下部的水箱和烟盒分别由此两孔放入。 烟盒有的是圆柱的,也有的是长方体形的,下有底面,上加盖子,是装烟丝的地方。 水烟瓶的主体件部是圆柱体(或长方体)盒子,是专门用来装水的。它自上而下逐渐 缩小成一条弯曲管道,管道端口便是吸嘴。在水箱上部的外侧又有一个圆柱体管道, 是插瓶头的。瓶头呈圆柱体管状,上端较粗,端口处安装着用金属片制作的烟笊,是 吸食时放烟丝的。在吸嘴和水箱之间通常还配上金属链条做装饰品。外套的上底面烟 盒与水箱之间有两个小孔,插有烟钎和镊子做附件,它是用来掏烟灰的工具。吸食水 烟,工序较多。其准备工作是在主体下部的水箱中装入适量的水,同时把水烟块用热 水浸湿,待揉好后撕开装入烟盒,并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吸食时首先点燃煤油灯, 左手握上水烟瓶,右手揉上约半个大豆体积的烟丝放入烟笊中;然后用事先削制好的 木片点燃烟丝,即便吸食。 通渭县改革开放20 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经验,发展思路更加符合 实际;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重视三农的政策,提供了政策机遇、投资机遇和建设 机遇;区位、交通和丰富的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有所增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前景看好; 尤为重要的是,通渭人民具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有不甘落 后的信心和勇气。所有这些,都是今后加快发展的有力条件。

⑦ 历史 姓闫 伟人

历史名抄人

闫亨:晋代辽西袭郡郡长,因屡次规劝苟晞,苟晞把他诛杀。参谋指挥官(从事中郎)明预(明,姓)在家卧病,马上坐轿晋见进谏。苟晞暴跳如雷说:“我杀阎亨,跟别人什么相干?你却带病进来骂我!”明预说:“阁下对我礼遇,所以我尽心报答。而今,你对我这么愤怒,比起远近对你的愤怒,又算什么?姒履癸(桀)身为天子,还因为骄傲凶暴而灭亡,何况做一个人臣?希望你暂时息怒,思考我的话。”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离散,再加上饥馑、瘟疫。正巧,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攻陷阳夏(河南省太康县),乘胜袭击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马端。后人对阎亨气节甚为称颂。

⑧ 通谓名人

为君奉上:
1、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通渭县马营镇龙头村,兄妹四人先后都考入大学。杨子恒于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伦敦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工作,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学者杨子恒教授当选为2008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具体事迹介绍见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肃日报》第一版。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2、刘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号万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固堆河村人。
仅上三年私 ,15岁因父母双亡而辍学,拉长工、当店员20余年。解放后,于1951年创办固堆河学校,执教13载。曾多次获县级奖,1958年获全县优秀教师称号。年老后主动退休,从事园艺劳作。
无烟茶嗜好,喜书法艺术,擅寸揩,兼行草,为通渭县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县级以上展览,县内外群众及部分寺庙多有收存。
部分联作入编《通渭县志》、《通渭古今对联选》、《 羲皇故里联话录》、《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固堆河村志》,并在《天水日报》发表;部分诗作及“叹世格言”(西江月组词)入编《通渭古今诗词选》稿。
近年编有《子述年谱》、《子述自传》、《子述诗词对联辑录》、《回忆录》等。今93岁高龄,仍对书法艺术坚持不懈。
3、杨泰(1869—1929)字葆亭,光绪癸卯科举人。拣选宁朔知县,宁夏教授,协修《宁夏志》。
牛士颖
字芮青、锐青,清末拔贡。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轩,原名世徽,原字献宣。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6、王序宾(1895—1961)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陆军测量学校。曾任甘肃宣慰使署秘书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历任定西、和政、会宁等县县长。
8、冯寿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肃法政学校毕业。曾任河南密县县长、通渭县参议会议长等职。
9、伏景毅
字志坚,贡生,甘肃秦安人。民国时期曾任通渭县县长。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10、 党锡樊(1922—2000)字晓迟,号圃光。毕业于西北师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⑨ 冯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冯梦龙、冯道、冯缭、冯承辉、冯子材。

⑩ 有关黄山的历史名人

古时代的历史名人有,胡适,胡雪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版茂荫,人民教育权家陶行知、南宋学者朱熹、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清代学者戴震
近代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方腊、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明代戏曲家汪道昆等。

阅读全文

与通渭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