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晋祠的历史故事

晋祠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6 10:35:39

㈠ 晋祠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建设沿革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晋祠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年)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面宽3间,深2间。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
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阁。二十一年(1423),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
明天顺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刻《重修晋祠碑记》。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十五年(1520年),铸昊天神祠钟。
明嘉靖中,建白鹤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晋祠庙内东南角创晋溪书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宁化王府修圣母殿、鱼沼飞梁。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水母楼。
明隆庆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晋祠庙记》,重修东岳祠。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吕祖阁。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骀庙。
清乾隆元年(1736),建钧天乐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圣祠、同乐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杨二酉致仕回晋祠,致力于晋祠修缮。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三十九年(1774年),修鱼沼飞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鹤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阳洞及读书台。六十年(1795年),扩建昊天神祠、重修读书台。
清嘉庆六年(1801年),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晋祠,包括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东岳庙。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晋祠部分建筑。
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清华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圣寺。
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御题“三晋遗封”匾额。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刘大鹏完成《晋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晋祠待凤轩。
民国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补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头。十六年(1927年),荣鸿肪筑陶然村别墅(荣家花园)。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扩建文昌宫。
1964年,新建晋祠大门和望川亭,整修陆堡河及三台阁。同年拆除同乐亭,改建山西历代书画室。
1965年,扩建难老泉水堰,兴建晋祠公园南湖大厅、船码头。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宫。1977年,省干部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
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22家,王琼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缮关帝庙、唐叔祠、三台阁、晋溪书院。
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迁建筑。
1980—1981年,在晋祠王郭村附近发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画,为中国保存最早、艺术价值很高的历史珍品。
1981年,扩建唐碑亭。同年维修雨花寺、老君洞、瑞云阁、陶然村别墅等主要建筑。改造晋祠公园饮马泉景区,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长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寿平美术纪念馆在晋祠博物馆落成开馆。刻制晋祠内外八景碑竭,并建碑廊。恢复晋溪书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祠。

㈡ 晋祠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被封为唐王后,其子即位,改国号为晋,于是人们把唐叔虞祠改称晋祠。

㈢ 山西晋祠的历史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因为他的努力,所以是该地风调雨顺。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顕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㈣ 关于晋祠的小故事或传说

关于晋祠的故事:

晋祠创建于西周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4)晋祠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

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㈤ 晋祠的由来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因为他的努力,所以是该地风调雨顺。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㈥ 晋祠三绝的民间传说

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太原市的晋祠镇原名为古唐村。那时的古唐村一没有亭台楼阁,二没有清泉汨汨,三没有花草树木,为什么呢?只因为古唐村是一个非常贫困缺水的村落。而最叫老百姓发愁的就是村民们都要到七八里外的后山沟去挑水吃,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艰辛。
话说古唐村有一个名叫柳春英的贤惠媳妇,娘家在大佛寺村(即今晋源区金胜村)。春英不仅人长得俊秀,心肠也特别善良,而且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个又凶又狠的婆婆。春英本为冲喜而嫁给恶婆儿子的,谁知冲喜也没有挽留住他儿子的生命,留下可怜的春英在恶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尽折磨。
媳妇整天忙里忙外承担了家里所有的活计,可恶婆婆总是不满意,稍不顺心,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最令人气愤的是,当媳妇千辛万苦地从七八里外的后山沟里挑回一担水时,恶婆婆只用前边这桶水,后边那桶水就倒掉了,说是女人身后的水不干净。为防止媳妇偷懒,狠心的婆婆还特意让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这样媳妇路上就不能休息了。如此一来,一般人家一天一两担水就够了,可媳妇挑四五担也不够,媳妇的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艰难,整日以泪洗面。尽管这样,媳妇还是忍气吞声,终日操劳,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
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回来走到半路,遇见一位白发老人牵着马站在路边。老人施礼道:“这位媳妇,行行好吧,我和马都快渴死了,让我们喝点水吧。”春英停下脚步,抬头看看老人,只见他风尘满面、唇焦口燥,那马也直往水桶跟前凑,看样子真是渴坏了。春英本是心善之人.不觉动了恻隐之心,爽快地说:“老人家,那你就喝后面这桶里的水吧!”白发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将婆婆不喝后面桶里的水的原因告诉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说只喝前面桶里的水,春英犹豫片刻,还是爽快地让老人家喝了前面桶里的水,剩下的水饮了马。老人与马喝完水,道了声“多谢”,转身拉马上路去了。春英只好无奈地将后面的水倒掉,挑着空桶又去后山沟重新挑水。这样挑水回来晚了,因误了婆婆的早饭,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顿。
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个大早去挑水,回来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马的白发老人。看着他们焦渴的样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挨打的事忘了,又热情地让老人和马喝掉了前面桶里的水。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后山沟重新挑水。可担水回来还是误了婆婆的早饭,又让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顿。
第三天,春英为了不误早饭,天还没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过了一会,老人牵着马又来了,春英不等老人开口,就走上前说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话不说,低头喝水、饮马,眨眼间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转身再去挑水。老人拉住她的扁担说:“好心的媳妇,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闻你贤惠善良,特来相试,一连三天,你都热情地把水给我与马喝,回去晚了还要挨打受气,可你却没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虚传啊!今赠你马鞭一条,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春英接过鞭子刚要道谢,老人和马却一下子飘然不见。春英回到家,婆婆还没有起床。她放下挑担,照老人所嘱将鞭子插入瓮中,轻轻一提,就见清水一点点漫了上来,再轻轻一提,水又随鞭而涨,不一会清水已满满一瓮。她高兴极了,特意挨家挨户地告诉村里的乡亲,让他们都到自已家里来挑水,从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里远的后山沟挑水了。
古唐村人多少年来的吃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村民们纷纷感激春英的贤能,这可让恶婆婆大为不满:她一怪春英多事,讨厌村里人每天从她家挑水;二怪水瓮里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妇不再似以前辛苦。左思右想,恶婆婆突然心生一计,假意好心让春英回娘家探亲。春英自从嫁过门来,也没有回过娘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门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准备回娘家看看,临走时再三叮嘱婆婆,千万不能将神鞭抽出水瓮。谁知媳妇走后的第二天,恶婆婆就悄悄来到水瓮前一边自言自语道:“哼!我叫你们再来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后山沟挑水!”一边指使小姑将神鞭抽出藏匿。说时迟,那时快,随着鞭子被抽出水瓮的一瞬间,一股瓮口粗的巨流不停地从水缸里涌出,眨眼功夫就溢出厨房,流到院心,把坏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滔滔不绝的水流溢出春英家的院墙,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转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此时春英正坐在娘家对镜正梳妆,一听说婆家村里发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常温在十七度左右)。
从此之后,春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养育着古唐村世世代代的村民,灌溉着古唐村千万亩良田。村民们为了纪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瓮处盖了一座名为“圣母楼”庙宇,尊称她为圣母娘娘。今晋祠难老泉边的圣母楼里,圣母娘娘端坐瓮上,如常人一般束髻举梳,显得祥和、亲切、美丽。多少年来,每逢农历六月十五,晋祠就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晋祠庙会,附近的老百姓都要至此摆供唱戏,祭祀圣母娘娘。 我国最古的地理书《山海经》便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它不仅指出了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而且还告诉我们,难老泉水破天荒以来便开始涌注奔流于人间了。水母娘娘的传说故事,是否在当时已经开始流传,已不得而知,但是晋祠水母楼(明代),却是圣母娘娘传说故事的物证。

㈦ 太原晋祠有什么历史典故没有

晋祠,初名唐来叔虞祠,是源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唐叔虞祠内的塑像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再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㈧ 晋祠的历史意义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对于晋祠名胜古迹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然而论及晋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林林总总的见解似乎多钟情于晋祠风物景致的神韵,或濡染于历代名家的赞誉,于是常在旅游观赏层面加以评析,而忽视对其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入发掘,以至许多到过晋祠的人感慨之余却茫然不知其历史价值所在,对它的文化特色难能清晰。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晋祠的文化遗产中探寻其绵长的历史文脉。

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

晋祠乃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武王克商纣后,不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统治,而且将土地收归“王”有,消灭了商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为了维护周族的统治秩序,周王自称天子,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将原始的氏族血缘传承关系变为政治统治上世袭继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国同一的权力结构和周族的“家天下”。根据宗法制度,王位须由嫡长子继承,称作天下大宗,既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领袖。其他嫡出诸子与庶子均称作小宗,分封为诸侯,在本国又为大宗,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尊君抑臣”礼治思想和“尊卑、贵贱、亲疏”有序的等级关系。《左传》云:西周初期采取“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人有贰宗,士有隶弟子”的办法大举分封,将征服的土地和贵族分封给同姓宗族和异姓诸侯,令其建立诸侯国;诸侯可设采邑分封给卿大夫;卿按同一方式设采地分封给其下的卿或大夫;大夫与士以此类推。而受封的诸侯、卿、大夫和士则逐级向上纳贡和出兵保卫其利益。

周族原本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属于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亲兄弟。《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1042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里所说的唐国,乃是古帝尧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史记》中这段颇具戏剧性的“削桐封弟”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唐叔虞就没有晋,就没有晋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山西。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绝不可忽视了唐叔虞祠的意义。晋祠固然有着宗庙祭祀、以求晋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说它传承着西周社会演进的特殊内涵?封建社会的原始结构形态可以说缘自这一时期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封侯而建国,封地而建国,是谓封建也。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莫如说西周分封制所孕育的质的变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沿革。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晋祠作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在中国现存的祠庙建筑中仅此而已。这就使得晋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历史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尤为珍贵。
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

论及晋祠的文化特色,可从现存祠庙、碑刻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中加以评说。在清末刘大鹏编撰的《晋祠志》里记述,光绪年间在悬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东西不过半里的晋祠镇竟建有各种祠宇亭榭百余座。这些琳琅满目的建筑虽为历代建造,但专事祭祀的祠庙便多达五、六十座,就连塑像、壁画和碑刻也都围绕着祭祀这个主题。而且把对祖先、圣贤和名人的尊崇纪念与对自然神灵祭祀崇拜的祠庙集中建造在同一处,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灵,包容如此之广,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国实属罕见。其中祭祀年代最久远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晋国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扩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庙又在晚清。同一处祠庙和碑刻所蕴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的时空跨度达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晋祠这样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也仅此一例,堪称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缩影。

祭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样,中国的先民也经过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与神灵崇拜的阶段。但是把这些原始崇拜通过祠庙与社稷的祭祀活动固定下来,纳入国家礼仪典范强制克守,却是中国的独创。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庙祭祀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务,为了治国安邦,维护统治秩序,随之又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融入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形成非常严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礼仪,即礼仪制度,在西周以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长期保存下来,对于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对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晋祠志卷第七.祭赛》曾经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晋祠祭祀活动的盛况:“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飨者,惟圣母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届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合乐而声闻霄汉。由是丁男子妇,攘往熙来,壤叟衢童,趋前逐后,献酒、献帛、献牲之众,不一其人。夫晋阳胜景,全在晋祠,更兼四时景色,极其鲜妍。非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必于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诸贫穷亦多解质借兑,扶老携幼,竟日嬉游,从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时晋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绝。祭祀的神灵、祖先和圣贤有玉帝、日月、文昌、东狱、山神、台骀神、水母、河神、井神、龙神、土地神、财神、苗裔神、五谷神、药王、圣母、唐侯、至圣孔子、晋圣孟子、老子、关帝、公输子、王恭襄公、晋水七贤等数十种,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谓“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氤氲,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晋祠的祭祀如此频繁兴盛,与晋阳古城的命运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晋阳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紧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在中国古代史上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个舞台。深受战火涂炭和天灾袭扰的晋阳公子王孙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纳福,安土重迁。而久负盛名的晋祠距晋阳古城仅有十里之遥,风景秀美,清旷静谧,超然世外而独居,处处透着灵气,实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况且隋唐以来佛教开始世俗化,儒释道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祭祀文化的发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这一时期忻、并、汾三州地区以五台山佛教圣地为中心盛兴佛事,也使晋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响。特别是悬瓮山两侧自北魏大规模凿建天龙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龙山道教石窟后,晋祠祠内便广修寺庙道观,兴起宗教祭祀,与传统的吉礼活动相辅相成,才有了经久不衰的祠庙祭祀之举。

在晋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天圣至景佑年间本因唐叔虞祠而闻名于世的晋祠,却在宗祠原址大兴土木建造了圣母殿,将叔虞祠偏安于北侧配殿位置,自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晋祠祭祀晋国始祖的主题。

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圣母殿的位置。北宋赵昌言《新修晋祠碑铭并序》也印证了叔虞祠的方位。另从圣母殿两侧现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庙似乎也应始建在周代。因为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寓意长生不老的苍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于宗庙、佛寺和道观庭院。而周代尚无佛教和道教建筑,那么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两侧栽植,说明这里极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庙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命“毁晋阳城,改置平晋县,以榆次为并州”。太平兴国七年又移并州治于唐明监(今太原市庙前街一带),由政治军事中心降为紧州,专司军事,领河东路经略。目的在于根除这一“龙兴之地”和“霸府所在”,从源头上防止再度发生动乱,形成藩镇割据。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晋祠渐渐淡化晋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礼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政治的需要。当时晋祠离并州城已有四十余里,地处偏远,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晋祠结庐而居的民众却有感于晋水赐给的恩惠,更崇拜晋泉神水源源不绝绵亘千年的灵性,于是基于对阴阳五行中水、女同属阴、同样能够延续着生命的认识,把水神想象成女郎、水母和圣母。及至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1032年)并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众,遂将女郎与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时将唐叔虞改封汾东王,并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庙。晋祠的女郎祠“一祀晋水之神,一祀晋始封之君,后人或以加封圣母,题为叔姜。”此后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间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几经重修和改建,最终竟被改成了圣母殿。至今虽无史料表明圣母殿为宋仁宗诏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晋祠受到赵宋王朝冷落却是事实。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时殿内所奉主神不仅完全变成了圣母,而且还彩塑了数十尊侍女像。辅以大殿前鱼沼飞梁、金人台、赤桥等建造,延伸和强化了建筑群的主轴线,更加突出了圣母殿巍峨壮观,把对圣母邑姜的奉祀推动了至尊的地位。从此晋祠的祭祀主题由宗庙祭祀改为对水神的祭祀。圣母也因传说祈雨屡应,泽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后人大都只知圣母,不知叔虞,丢了三晋之根。晋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历史缩短为宋、元以来的一千多年。不过倘若我们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这种民间祭祀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环境,与旅游观赏结合在一起,无疑会使晋祠的祭祀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更加丰富多彩。

祠庙建筑作为祭祀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仅次于帝王宫殿和大型佛寺道观,正因为统治阶级对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政治需要,并极力推崇这类礼制建筑的结果。晋祠便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㈨ 山西晋祠的由来

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9)晋祠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晋祠现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

㈩ 谁知道关于晋祠的一些历史故事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阅读全文

与晋祠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