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国历史爱国人物及其简要事件
春秋战国:屈原为国为民而投江自杀
荆轲为国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版,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权1
南宋:身背精忠报国四字的岳飞大败金兵,不幸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临死不屈的文天祥面对蒙古大兵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力保大明王朝的史可法,最后被围扬州宁死不降
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
威震倭寇的戚继光
清: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
民国: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朝鲜战争: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而活活被火烧死的邱少云
B. 哪些比较出名的武侠人物,是历史虚构的
杨过属于比较出名的武侠人物,但是他并没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只存在于金庸的笔下。
C. 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的将领有谁
1.纸上谈兵的将来领有赵括。自
2.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 “不听从批评而失败的历史人物”是谁
一、不听从批评而失败的历史人物:
1、宋教仁,没听从劝告北上而被袁世凯暗杀。
2、吴王夫差。因其未能听从伍子胥的劝诫不要轻视越国而要彻底消灭越国和不要沉溺越国美色以致国破身亡。
3、项羽秦末下相人,他有个谋士范增建议杀了刘邦免除后患,但项羽瞧不起刘邦,不过一泗水亭长嘛,日后收拾他,后来项羽本以为利用秦的三名降将控制住刘邦,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联合天下各诸侯一举攻下了项羽都城彭城,后项羽虽力挽狂澜,击败刘邦,他还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他的最大敌人,继续做乐,最后他众叛亲离,连亚父范增亦背上发疮而死,后自刎乌江。
4、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5、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伐晋,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九十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E. 南京名人。最好是革命英雄,出身在南京的
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者:(1)北宋法师--郭京2008年02月08日 星期五 20:30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金兵再次南下攻宋,这一次可没有了李纲,金兵攻城,但一直未能成功,毕竟这里修筑百年,城高墙厚,护城河又宽又深。可是想不到的是,金兵做不到的,朝庭会帮他们做到。朝庭大臣孙傅在读诗时,偶尔读到丘浚的一句《感事诗》,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于是如获至宝,在城里按人名查找,两个人一个叫刘无忌,另一个叫郭京,与诗中完全相符。这个郭京也是个胆大的主,开口狂言,自己能施六甲法,保证生擒金将干离不和粘罕(用七千七百七十人扫荡金虏无余)。朝庭信之不疑,马上封官赐金(成忠郎,赐金帛数万,使自募兵。无问老少,但择年命合六甲者,或称六丁力士,或称北斗神兵,自云攻城不急,此兵不出。),这个郭京就在城内找了一帮市井无赖。牛皮是天天吹,“择日出兵三百,可致太平,直袭击至阴山乃止。”可是一直没动静,另一名大臣叫何栗的忍不住催促,郭京最后只得出战。然后不准士兵在城楼看,结果可想而知,被杀得大败(京徒期再三,不得已,遣其徒出,为金所杀于获龙河。),眼看牛皮吹破,别人急了,可郭京不怕,马上找个理由:那是他们不听指挥,明天我亲自出城作法。第二天,郭京大开城门,他可不是作战,而是开城门逃跑,金兵顺势攻入城中,北宋至此灭亡。(金人乘机入城,大掠,劫帝北去。京既南遁,犹称妖法为上所重,愚民从者三千余人,欲作乱,立宗室为帝,以图恢复。襄阳张思正囚而诛之。 )
叹叹!北宋非亡于金兵而亡于大骗子“六甲神兵”郭京,岂非莫大讽刺?然神话未破时候,谁敢说他不是个最最伟大的爱国者?
http://hi..com/qingfengsuzhou/blog/item/0f5efdf85bc6260bd9f9fdcd.html
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者:(4)民国仙翁--唐生智2008年02月09日 星期六 01:53有一个人物很特殊,是个十足的民族败类却能逃脱汉奸的罪名,那就是扬言誓死捍卫南京的唐生智。如果南京大屠杀日本人要负责人的话,这个人不负责太便宜了他了。这个降也不降战也不战的唐生智在南京早已无法守和等着日本劝降的最后通牒失效后的情况下带着军一级以上的军官坐军舰从长江上逃走了。一块牛排出卖了巴黎,但保全了全城人的性命。此后南京城将一片混乱,数十万守军和城民混杂在一起的后果和日本人向来凶残的本性,哪怕作为一个简单事实和简单的军事常识,高级将领和军阀的唐生智是很清楚的。明知逃也是死,可还是逃了。但因为没有投降侥幸没有落得像汪精卫这种汉奸的罪名,历史很快会把他忘了。难道这就是这个民族败类做逃亡前的计算?后人无人得知。把日本军事实力如此小看的他当初又是怎么想的自告奋勇地要誓死捍卫南京?后人也无人知晓。这个迷将永远无人揭开,最后这个迷本身随着这个败类被人遗忘而遗忘。因为我们的文化只追究汉奸为止。
应该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立唐生智的跪像,要他跪在死者亡灵前千秋万代!
1937年11月11日,蒋介石第二次召集国军将领商讨保卫南京的问题。在会上,几乎所有其他将领都认为不应死守南京。这时,唐生智站出来激昂地说,南京是我国首都,是国际观瞻所系,又是总理陵墓所在,如果弃守,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1937年11月17日,蒋介石第三次召集各路将领商讨保卫南京的问题。蒋说,南京是我国首都,总理陵墓所在,必须要守。然后他问在座各位:“谁愿意负起防守南京的责任?”
然而,其他将领都默语不言。唯有唐生智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抗战以来,我们中下级干部在战场上牺牲的很多,但还没有一个高级将领为国捐躯。我愿意防守南京,誓与首都共存亡。”于是,蒋介石就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1937年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就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在唐生智的指挥下,国军八万余人自1937年12月4日至12日,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进行了悲壮的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唐生智没有履行自己“与首都共存亡”的誓言,于1937年12月12日晚乘船逃离南京,丢下几十万中国军民在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日军屠杀。
唐生智当时主动请战的原因是什么?从他后来临阵脱逃的表现来看,根本不可能是真正的出于爱国激愤。一般的史学家认为,主要是唐生智不甘寂寞,出于功名心。当时,唐生智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训练总监”,不受重用,想以此来重振旗鼓,恢复军权。然而,台湾的现代史家吴相湘却有另外一个解释。
根据李君山所著《上海南京保卫战》(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一书援引吴相湘披露,唐生智主动请战指挥南京保卫战,其实是他听信了术士顾子同的劝告。顾子同告诉唐生智,唐的前生是“金陵王”,合当坐镇南京。顾子同的占卜结果说,日军占领上海之后不会再向南京推进。因此,唐生智才自告奋勇,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这其中的如意算盘,当然是如果日军真地不进攻南京,唐生智白捡一个舍身救国的英雄美名。李君山说,民国期间,军阀多半迷信,常常依赖占卜、术士来决定行止,所以这种说法或许有它的可信之处。
唐生智当时弃城逃跑,那不叫“失败”,叫“临阵脱逃”,一件比“失败”可耻一百倍的事情。在南京保卫战上,唐生智有如下错误:一、战略上错误:在国军上海战败兵败如山倒、日军气焰嚣张的情况下,提出死守南京;二、指挥系统上的错误:他一个湖南军阀,脱离军队十年多,在南京守军中没有任何根系,根本指挥不动军队;三、战与和策略上的错误:南京保卫战第一线、第二线都失守的情况下,日军于1937年12月10日在南京撒传单,要求守军投降;在南京明明守不住、国军丧失基本战斗力和斗志的情况下,他要么考虑率兵投降,要么弃城离去,让南京变成不设防的城市;四、仓惶出逃的错误:草草开个会,就决定撤退,没有具体落实如何撤退、谁断后,没有确定下属各部队都接到命令、没有对留下的平民如何保护,就仓惶出逃。
据记载,参加卫戍区司令部撤退会议的有些国军将领,开完会就直接逃出城了,留下下属部队死守城门,造成大量无辜死亡。如果真的为了弟兄们的安全,唐生智可以决定投降、或有组织撤退。即便投降,也不会妨碍唐生智杀身成仁:他可以与日军谈判,安顿好降军,然后自杀。其实,日军攻进南京后,国军将士照样被俘数万人,但是由于没有正式的投降程序,战俘得不到保护,被日军残暴杀戮无数。当然,南京死难者的罪责应当算在日军头上,是很不公平的,作为南京保卫战总指挥的唐生智,应当承担相当的责任。
这个唐生智,是个常败将军,1949年后居然当上了政协委员。又是一次政治投机,看来投对了,他居然活到1970年4月6日癌症复发,不治而亡。
抗战期间,唐生智以“左”的面目出现,高唱爱国高调,别人不敢反对他,否则就是“汉奸”。他主张南京保卫战,却有没有胜利的本钱,随后又逃跑,让几十万军民惨遭杀戮。所以,我认为,在历史的关键时候,有时空喊爱国口号、盲目抵抗的人,比起求和退让的人,对国家对民族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另注: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晚九时,一艘小火轮满载着一群中国军人从南京下关驶向长江对岸的浦口,在这条船上有一位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他就是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就是这位陆军一级上将唐司令,不久前为了表示自己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决心,亲自下令给浦口方面的驻军有权击沉所有由下关驶向北岸的船只。但此时此刻他老人家却违抗自己的命令率先逃跑,在他的身后是火光冲天的首都,是十几万争相逃命的军队,是几十万即将惨遭杀害的市民。
自三七年十二月七日日军基本上是从进行中发动对南京城的攻击起,筑有坚固国防工事的紫金山、雨花台等外围制高点相继失守,仅仅五天守军防线即全面崩溃,第六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三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三十万生灵涂炭。
多少年来,历届中国政府喋喋不休,借此控诉日军残暴的宣传如浪潮汹涌澎湃,但包括许多历史学家在内的中国人却有意无意的回避了这样一些事实,即当时直接攻城并参与了屠杀的日军仅为相当于团级单位的十三个联队,共五万余人。而防守的中国军队为十三个整师,如果再加上武装警察和其他地方保安部队共十五万余人。中国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且相当部分是全套德国武器装备起来的,其武器性能远优于日军的制式装备,日军除在航空战力方面外均处于劣势,可他们居然能破城并进行了屠杀。
唐生智人品极有问题,早年在保定军校跟人打赌,打了校长蒋百里一个耳光。
他也是算准了蒋不会惩治他。要是你身边的同学也这样打你老师,你会怎样看待他。可见其早年就有严重的投机倾向。后来要挟国民党,叛变北洋军,要的乌纱帽是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兼8军军长.北伐还没完,就阴谋野心膨胀,企图染指更大的权力,而被桂系李和白一举收拾,从而再也没有掌握湘军的统帅权.
至于说,他能打仗,其实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十分有限的。不过第8军是湘军,能打也是有道理的,其实主要是下边的军官和士兵剽悍;彭大将军就是他的手下。当然,李品仙,刘建绪,何建,许克祥这些战将也是他的手下。
南京大屠杀,他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没有他搅和那么一杠子,南京也许就如桂系名将李,白的建议不守了,说下大话,胆小怕死,又不履行“与首都共存亡”的诺言,才导致了全军最后的溃败。
当时如果真要守南京,唐不硬站出来,换一个如卫立煌,陈诚一类的将领总领南京防御战,其结果断不会如此悲惨。南京从战略上来说,是不可守之地——主要是因为过于容易被切断退路。但从战术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攻的地方,君不见当时湘军曾国荃洋枪洋炮打天京费了多大劲,花了多长时间。不错,历史上南京的确多次被轻易攻破,但那实际上没有几场硬仗。如果国军能够决一死战,打出后来衡阳的哪个效果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守南京的都是国军精锐,且粮弹无缺。
另外,日军之所以在南京发生大屠杀,并不是简单如有人所说的是因为在攻城过程中伤亡过大的报复;而是唐所指挥的这种半截子保卫战所致。如果日军兵不血刃进城,也不会有大屠杀的诱发因素。如果伤亡很严重,则进城时也没有那么多能量进行大屠杀。而中国守军恰恰是在把日军狠打了一下,把日军刚刚打疼,从而把日军的狠劲激起来的时候,(日军是伤亡较大时反而比较顽强类型的军队)突然崩溃了,上足了发条的日军找不到攻击对象,才在平民和溃兵身上发泄的。如果国军死战把日军这个邪劲熬过去,后来的事情就不一样了。其实你想一想,如果生活中,一个家伙狠打了你一下,然后就跑了,或躲起来了,是不是比硬碰硬跟你较量的对手更能激发你的愤怒?更没有可能赢得你的敬意?
国军前几天的抵抗,也给日寇造成一定的损失,日寇一时无计可施。唐生智以为大功告成,便悄悄乘船溜走。消息传开,国军官兵激愤异常,自己浴血奋战,而自己的指挥官却临阵溜走!十几万官兵突然停止战斗,放下武器,换上平民服装都想跑!前几天英勇守卫的成果化为乌有,很多士兵为了抢逃跑的船用当时的精锐武器内讧(本来可以多杀多少鬼子?). 最后不但自己跑不了,还连累满城百姓死于非命!
http://hi..com/qingfengsuzhou/blog/item/c28ae003899cd1733912bb55.html
F.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赵政(赵正。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5、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6、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G. 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医学 隋唐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千金要方》 文学 清 曹雪芹 《红楼梦》
天文 元朝 郭守敬(1231-1316),《授时历》。
数学 东汉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农业 明朝 徐光启<<农政全书》
H. 宋朝历史问题,北宋时期包拯经历朝代历史!
网络上的
【个人档案】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号:包青天;包家;黄河清;包公;包龙图;包黑炭。
籍贯:安徽合肥
特征:额头上有个月形记号,而且脸比较黑。(此特征为小说杜撰,并非真实)
生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属相:猪
生日: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元4月11日)
卒年:嘉佑七年(1062)
享年:64岁
谥号:孝肃包青天
父亲:包令仪,追赠刑部尚书
母亲:张氏
配偶:张氏(原配,早亡);董氏(续娶);孙氏(媵)
子孙:
·包繶(长子)、崔氏(长儿媳)
·包绶(少子)、文氏(少儿媳)
·包文辅(长孙,夭折)、包永年
中举:天圣五年(1027)29岁
出仕:景佑四年(1037),39岁
初仕:天长县知县
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包拯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鸣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刚正不阿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维护法制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开封府衙铡刀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传说中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终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监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包拯生平简介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历史上记载的包公是怎么死的
从相关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I. 有哪些金庸小说中的江湖人士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张三丰,丘处机,王重阳,这些都是金庸笔下,在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我们都知道,一代武侠作家金庸,可谓是当代文坛一位不容忽视的宗师级人物。他用十五部小说营造的广阔武侠世界,迄今为止,仍然让我们津津乐道,反复提及。
金庸书中,有着豪侠美人,神功绝技,让我们魂牵梦绕;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桩桩感人肺腑的事件,这就是武侠迷为什么爱上金书的最大原因。金庸笔下,除了他自创的一些武林高手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历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射雕,神雕中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他的人物原型应该是靖康之耻中,命令宋徽宗开城门应敌的神棍“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