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故事演变

历史故事演变

发布时间:2021-02-26 10:04:15

『壹』 由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变而来的的成语有哪些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十面埋伏(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千金买骨(郭隗)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封金挂印(关羽)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一字千金(吕不韦)

背水一战(韩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释卷(刘秀)

『贰』 从历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变而来的成语( ) 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并简要记录下来( )

如鱼得水

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成语释义:就如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才高八斗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成语解释:比喻极有才华。
成语出处: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给你列了三个,你选一个就好了。91| 评论

『叁』 请帮忙找由历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变的成语 并写上主人公 越多越好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十面埋伏(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千金买骨(郭隗)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封金挂印(关羽)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一字千金(吕不韦) 背水一战(韩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释卷(刘秀)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宝刀不老(黄忠)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七擒七纵(诸葛亮) 言过其实(马谡)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发冲冠(蔺相如) 暗渡陈仓(刘邦)
手不释卷(吕蒙) 赤膊上阵(许褚) 韦编三绝(孔子) 程门立雪(杨时)
背水一战(韩信) 嗟来之食(黔敖) 墨守成规(墨子) 鸡犬升天(刘安)
三令五申(孙武) 狡兔三窟(冯谖) 大义灭亲(石碏) 黄袍加身(赵匡胤)
偃旗息鼓(赵云) 风声鹤唳(符坚) 梦笔生花(李白)
口蜜腹剑(李林甫) 力透纸背(颜真卿) 泰山北斗(韩愈) 司空见惯(刘禹锡)
旁若无人(荆轲、高渐离) 孺子可教(张良、黄石公)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病入膏肓(扁鹊、蔡桓公)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投笔从戎—班 超 紫气东来—老 子 始终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吕 蒙
暗渡陈仓—韩 信 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马绍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肆』 从历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变而来的成语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
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
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
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
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
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

『伍』 从历史故事中演变而来的成语有哪些”

很多成语都是复历史故事中制演变而来的

  1. 叶公好龙 [ yè gōng hào lóng ]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 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 买椟还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4. 完璧归赵 [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5.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6. 闻鸡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陆』 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变而来的的成语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十面埋伏(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千金买骨(郭隗)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封金挂印(关羽)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一字千金(吕不韦) 背水一战(韩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释卷(刘秀)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宝刀不老(黄忠)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七擒七纵(诸葛亮) 言过其实(马谡)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发冲冠(蔺相如) 暗渡陈仓(刘邦)
手不释卷(吕蒙) 赤膊上阵(许褚) 韦编三绝(孔子) 程门立雪(杨时)
背水一战(韩信) 嗟来之食(黔敖) 墨守成规(墨子) 鸡犬升天(刘安)
三令五申(孙武) 狡兔三窟(冯谖) 大义灭亲(石碏) 黄袍加身(赵匡胤)
偃旗息鼓(赵云) 风声鹤唳(符坚) 梦笔生花(李白)
口蜜腹剑(李林甫) 力透纸背(颜真卿) 泰山北斗(韩愈) 司空见惯(刘禹锡)
旁若无人(荆轲、高渐离) 孺子可教(张良、黄石公)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病入膏肓(扁鹊、蔡桓公)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投笔从戎—班 超 紫气东来—老 子 始终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吕 蒙
暗渡陈仓—韩 信 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马绍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断齑划粥----范仲淹,佛殿借读----刘勰,草亭路问----蒲松龄,隔篱偷学----贾逵,
警枕励志----司马光,洞中苦读-----屈原,弃佛从文----陆羽,囊萤夜读----车胤
割席分坐----管宁,牛角挂书---李密,燃荻读书----刘绮,三年不窥园----董仲舒

『柒』 从历史故事演变而来或名人典故演变而来的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专
退避三舍属(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捌』 有历史故事演变来的成语

【千金买骨】

“干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宣王乘机派兵侵占了燕国的一些城池。燕昭王即位后,决心振兴燕国。因此,他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去拜访了一位很有才学的人——郭隗。在交谈中,郭对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君,拿出了千两黄金让手下的人去买千里马。结果却花了五百两黄金给买回了一匹死马的骨头,国君一见,拍案大怒:“我是让你去买千里马,谁叫你买死马?”手下人说:“大王息怒,你想,连死马都肯花五百两黄金买来,这件事情传出去,还愁没有好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了这个故事,又接着说:“现在,大王如果真心求贤,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人们看到象我这样的人尚且能够得到您的任用,那么还愁比我郭隗富有才能的英雄豪杰不来投奔吗?”燕昭王听罢,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为郭隗修筑了官邸,责成他动工建造黄金台。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纷纷从周围的国家投奔燕昭王而来。没过几年功夫,燕国就强盛起来,把齐国打得大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千金买骨”这个成语,容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

『玖』 由历史故事演变出来的成语(越多越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黔驴技穷专(黔之属驴)

http://..com/question/25092847.html?fr=qrl3

阅读全文

与历史故事演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