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纪晓岚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物
大才子,仕途坎坷。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⑵ 纪晓岚杜小月历史上有其人吗
纪晓岚确有其人
杜小月完全是杜撰的
⑶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很多人都是通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知道的纪晓岚,在电视里面,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而且和贪官和珅一直斗智斗勇的一个人,而历史上的纪晓岚和电视中的他是不一样的。
纪晓岚是清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在古代,一般人的寿命都是在五六十岁,但是纪晓岚是直到八十二岁才离开人世的,他最主要的作品就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也是编写了很多部史学典籍的,为我国历史文化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知道了历史中的纪晓岚是这样的一个人之后,你心中对他的看法有没有一点改变呢?
⑷ 历史上的纪晓岚的人物生平
纪昀祖籍是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1]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2]
⑸ 请问历史人物 纪晓岚与刘罗锅是什么人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乾隆19年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统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端坐而逝”。
清朝选官有仪表容貌的要求,罗锅是不可能当官的,理论上来说刘墉不会是“罗锅”
⑹ 历史人物一览表
夏 后羿,女娇,妹喜,夏启,夏桀
商 妲己,伊尹,比干,妇好,商容,西伯侯姬昌,崇侯虎, 闻仲,箕子,微子,伯夷 ,叔齐 ,纣王,还有盘庚。
周 武王,吕尚,周公,幽王,褒姒,郝王
春秋战国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田忌,孙武,伍子胥,孙膑,乐毅,吴起,李牧,白起,屈原,荆轲,庞涓,夫差,勾践,介子推
秦 嬴政,2势,赵高,李斯,蒙恬,蒙括,王翦,项羽
汉 刘邦,韩信,萧何,陈平,张良,吕后,东方朔,王昭君,灌婴,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班超,班固,武帝,文帝,景帝,光武帝,霍光,司马迁
三国 三国人物实在太多,只有复制了
梓潼 庞义
安定 程银
建邺 张英 陈横
北海 孙乾 武安国 王朗 国渊
会稽 周昂 周昕 樊能 虞翻
晋阳 李肃 曹性 郝萌 杨丑 穆顺 方悦
天水 华雄
下邳 吕岱 糜竺 曹豹 车胄 陈珪
北平 魏攸 鞠义
蓟 蒋义渠 吴巨
武威 贾诩
洛阳 韩浩 蔡琰 韩玄 杨奉
汉中 张鲁
长沙 区星
邺 苏由 潘凤 沮授 田丰 审配 吕翔 吕旷
陈留 典韦 夏侯渊 夏侯敦 刘馥 毛玠
长安 傅异 杜畿
南皮 文丑 颜良 高览 焦触 逢纪 李孚 季雍 晆元进 韩吕子
濮阳 董昭 于禁 程昱 陈宫 李丰
宛 黄忠 许攸 张勋 韩胤 纪灵 杨弘 俞涉 乐就 梁纲 桥蕤 娄圭
襄平 公孙度
汝南 袁胤 许靖 袁涣 雷薄
吴 严白虎 严兴 许贡 凌操
平原 华歆 崔琰
许昌 钟繇 荀彧 戏志才 辛评 郭图 荀椹
小沛 刘勋
江州 严颜
庐江 周泰
许昌 荀彧 陈群 郭嘉 戏志才 钟繇 许褚
长安 张既 傅异 金旋
南皮 牵招 焦触 李孚 张南
寿春 刘繇
吴 严白虎 严兴 许贡
下邳 车胄
襄阳 向朗 杜畿
成都 张任 张松 王甫 吴兰
洛阳 卢植 韩玄 徐晃 蔡琰 司马朗
濮阳 程昱 王忠 伊藉
平原 崔琰
陈留 梁习 满宠 毛玠 刘馥
襄平 国渊
北海 孙乾
蓟 邹靖 徐藐 吴巨
晋阳 郝萌 杨丑 卞喜 张燕 韩遁
邺 赵范 赵云 吕翔 吕旷 苏由
宛 黄忠 陈震 娄圭 李严
汝南 程秉 周仓 廖化 刘辟 何仪 裴元绍 龚都 吕范 袁涣 李通
吴 凌操 严畯
会稽 贺齐 董袭 虞翻 樊能 周昕
建邺 吕岱
天水 王异
建邺 陈横 张英
洛阳 徐晃 韩玄 杨修 蔡琰 杨奉
柴桑 蒋干 吕蒙
武陵 潘浚
长沙 桓玠
濮阳 王累
陈留 梁习
长安 皇甫嵩 金旋
寿春 蒋钦 刘馥
成都 秦宓 王甫
襄阳 向朗 杜畿
邺 赵范
南皮 郭援 李孚
长安 张既 傅异
平原 崔琰
零陵 刘度 刑道荣
建宁 李恢
襄平 国渊
晋阳 王凌 卞喜 张燕 韩遁
下邳 糜氏 陈矫 车胄
庐江 鲁肃 宋谦 大乔 小乔 周泰
北平 阎柔
汝南 魏延 张阎 周仓 廖化 刘辟 何仪 裴元绍 龚都 李通
北海 孙乾 程秉
蓟 徐藐
宛 甘宁 娄圭 李严
汝南 周仓 廖化 刘辟 何仪 裴元绍 龚都 赵云 陈到 魏延
寿春 张阎 陈兰 雷薄 步骘
长沙 桓玠
宛 娄圭 李严
天水 王异 杨肁
安定 韩德
成都 秦宓
建邺 吕岱 谢旌
濮阳 胡班
洛阳 司马懿 贾逵 司马孚 关平
建宁 李恢
武陵 巩志
邺 樊氏
蓟 田予 徐藐
晋阳 张燕 王凌
小沛 温恢
武威 蔡琰
北海 吴质
庐江 鲁肃
襄平 国渊
武陵 廖立
零陵 程秉 刑道荣
晋 卫瓘,王羲之,王献之,司马炎,谢安,谢玄
隋 杨坚,杨素,杨广,宇文化及,杨玄感,窦建德
唐 李渊,李世民,魏征,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龄,李隆基,杨贵妃,李白,杜甫,秦琼,尉迟恭,武则天,郭子仪,安禄山,史思明,韩愈,柳宗元
宋 赵匡胤,赵光义,杨业,佘赛花,徽宗,钦宗,赵构,岳飞,宗泽,韩世忠,李纲,蔡京,高俅,童贯,岳云,王安石,3苏,司马光,欧阳修,
元 铁木真,忽必烈
明 朱元璋,朱棣,朱允文,常遇春,徐达,刘伯温,戚继光,郑成功,李自成,朱由检,刘瑾,魏忠贤,石谦
清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乾隆,纪昀,和珅,鳌拜,明珠,索额图,陈廷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洪秀全,石达开,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李光地,施琅,吴三桂
手打不容易,有用就采纳吧
⑺ 历史上的纪晓岚
纪晓岚小的时候呢,受到家里严格的督促,自小绝顶聪明,天分非常好,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为文不假思索的,所以大家在电视剧里面或者在他的一些传记里面都可以看得到这点的。这在史书里面也有记载,大家如果看清史稿的话,还有看那种清史列传,里面都有那个纪晓岚传,大家都可以去翻一下去看一下。关于纪晓岚的传说非常多当然关于他的传说是非常多的,我就举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在他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一些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突然间有一个太守过来,他们一不小心把球踢到太守的轿子里面去了。太守马上就停轿了,很多孩子就吓得跑掉了,唯有纪晓岚站在路中间不走。为什么?他要他那个小球。那个太守就问他,为什么你不走啊?太守说如果你要这个球可以,但是你得跟我来副对联,你要是对上来我就给你,要是对不上来,对不起,就给你没收。那么他就说了个什么呢?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昀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所以说这个反应非常快,当时这个太守就觉得这个小孩非常憨态可掬,非常可爱。所以类似的传说在整个野史里面很多啦,大家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青年时期的纪晓岚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的时候,因为他的父亲调到京城里面去做官,到北京,到户部,去做了一个官职,这个时候纪晓岚是十一岁,他就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到了乾隆五年(1740)的时候,纪晓岚呢,按照清代的规矩,到了必须考试的时候,你不管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你必须回到老家去参加考试。这样的话,纪晓岚也是从京城里面回到老家去参加秀才的考试,这个时候他当然是一举考中了。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的时候,纪晓岚又参加乡试,就是参加省里面的一个考试,就是举人的考试,这个时候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有声有色,显得非常富有文采,才气飞扬,是非常难得的一篇文字。那么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谁呢?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就是刘罗锅的父亲,叫刘统勋,另一个是阿克敦。刘统勋是主考官。两个主考官见了纪晓岚的文章,都是一起为之拍案叫绝,感觉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所以把他作为第一名,就是省里举人考试的第一名。纪晓岚呢,当时感觉踌躇满志的,接下来又去京城里参加进士的考试,会试,但是呢,没有考取,名落孙山。实际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和乾隆十六年(1751)的时候,纪晓岚又参加过考试,两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实际上他真正考中是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当然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面,过去所谓三年一大考嘛,在这些年的时间里面,因他父亲做官的缘故,所以他长期也是生活在京城里面,他更多地接触的都是当时的汉学大家,包括像我们老一点的先生都知道的,像那个当时汉学界比较有名的,钱大昕啊等等,这都是他交往,经常去拜访的一些人物,来往非常多,所以这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的汉学大师是有直接关系的。做学官时期的纪晓岚到了乾隆十九(1754)年的时候,三月,纪晓岚又去参加考试,进士会试,这次是考中了。接着又参加殿试,就是皇帝主持的殿试,那么参加殿试的时候,他当时考取了进士的二甲第四名,应该还是说排在前面的,考得非常好。所以在这一年呢,就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纪晓岚真正开始做官了,接着就任命他到翰林院里面去做这么一个编修。这个翰林院啊,在古代的时候,在清代,就是做官的开始。那么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纪晓岚更多的是做一些学官,就是到外地去做学官。什么是做学官?比如说是到福建,到江苏,还有到这个,到那个地方,到其他地方,外地做过一阵子主考官,专门也就是负责乡试的一些考试,主要是负责这些事情。有人就讲了,纪晓岚在电视剧里面,大家所看到的,整天都是和和绅他们斗来斗去,实际上纪晓岚他的官位比起和绅要小得多了,他就是一个学官,包括去编那个四库全书的时候,他也只是个总撰官了,相当于一个总编辑,但是他还是比和绅要低得多。当然这是后话,我们等会再讲。在以后呢,可以说他就开始了真正做官的生涯,当然他在做官的时候写过很多文章,大家如果去看他的文集,这里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晓岚文集》,就会发现,他写了很多在做主考官的时候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真正体现了他早期的一些思想,他的为人的一些想法,一些为人之道。爱才成癖的纪晓岚纪晓岚认为虽然我现在做了主考官,就是说我现在做一个来选拨别人的人了,但是实际上我当年也曾经落第过。这个是确确实实,他曾经没有考中过,那么现在他做了主考官了,所以他在学官任上还是非常注意选拔人才的。他自己就讲,他自己是“平生无寸长,爱才乃成癖”。就是非常爱才的,如果是发现有才的人绝对还是破格录用的。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学人,或者一个年轻人,他会破格提拔的,如获至宝,所以对于这个试卷的批改和取舍,他仍然也是非常的严格,非常的慎重。他竟然对别人改过的卷子,那个经常是改过了扔到一边去的,他还要再拿过来亲自再看一遍,这是在他很多文章里面提到的。为什么要自己再看一遍?他怕有遗珠之害,免得有些人,就像现在的考试也一样的,比如改一遍作文,古代就是考四书五经啊,改一遍文章可能不同的人他所得的分数是不一样的,现在仍然也存在这个问题啦。就是说当时很多人就是感到批得有问题啊,他都要去过问一下,尤其对那些不被录取的考生的卷子啊,都要去过问,去看一下,免得有什么遗憾啊。纪晓岚推动了乾嘉汉学的形成乾隆十九年(1754)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这段时间里,应该说这是纪晓岚在翰林院春风得意的日子,过得还是非常愉快的。这段时间里面呢,当然这个时候和他交友的朋友啊,有很多,都是后来的一些大家,比如说戴震、王昶、王鸣盛、钱大昕、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阮元、蒋士铨、洪亮吉、黄仲则、罗聘、刘墉等,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乾隆二十年(1755)的时候,就是他做官的第二年,纪晓岚就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见到戴震,戴震当时是避难到北京去的,因为他受到家族的威逼,没有办法,在安徽歙县呆不下去了,跑到北京去了。这个时候,纪晓岚是专门去拜访他的,非常的崇拜,所以我们当年在解放以后呐,很长时间里面对纪晓岚是不闻不问的,基本包括他的那个《阅微草堂笔记》,他的集子基本是湮没无闻的,基本上是不出版的,他的那个《阅微草堂笔记》一直到1984年才正式出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⑻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纪晓岚这个人物
纪昀(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高祖纪坤(1570—1642),庠生,屡试不第,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曾祖父纪钰(1632—1716),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祖父纪天申(1665—1732),监生,做过县丞。父亲纪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至纪容舒,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