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步成诗”里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主人公是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
本则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表情。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才思敏捷,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
『贰』 七步成诗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七步成诗,汉语成语,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专文思敏捷。《属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操死后次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才思敏捷,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
『叁』 历史上七步成诗的人说的人是谁
历史来上七步成诗的人说源的人是曹植 。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肆』 七步成诗、纸上谈兵、指鹿为马、乐不思蜀、卧薪尝胆、东床快婿分别指的是哪几位历史中的人物
七步成诗——曹植、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乐不思蜀——刘禅、卧薪尝胆——勾践、东床快婿——王羲之
『伍』 七步成诗有关一个历史人物
七步诗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陆』 七步成章的历史人物是谁
成语故事《七步成章》的主人公是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缶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内.
曹操几次想立容曹植为太子,使得曹丕对他很嫉妒.西元二二○年曹丕即帝位,称魏文帝.他怕曹植篡权,总想找个藉口把他杀掉,但又找不到机会.
有一天,曹丕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想亲自看看你写诗的才华,现在我要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如果作不出来就处死你!」
曹植极其悲愤地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的大意是:煎煮豆子作羹,滤下豆子为汁.豆梗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裏哭泣.本来都是一个根生的,?什?要如此煎熬,相逼太甚呢!
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惭愧而没有杀他.曹植虽然没有被曹丕杀掉,但仍然得不到重用,他一再被贬,最后忧郁而死.
「煮豆燃箕」出自《世说新语?大学》.后来人们用「煮豆燃箕」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
『柒』 七步成诗主要人物是谁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捌』 七步成诗的历史人物是谁
主人公是来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源
本则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表情.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才思敏捷,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
『玖』 七步成诗历史人物
指的是曹操的儿子曹植。 曹丕登位后,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来。 曹植果回真在七步之答内做出后世闻名的《七步诗》, 并借诗暗喻兄弟相残的可悲性。 曹丕也受此诗所感,放了曹植。
《七步诗》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后人缩写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