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朔是个怎么样的人
王 朔 1958年出生
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
1997年1月赴美。
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王朔
王朔语录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 什麽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广的,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的,人称老奸巨滑的。干过这样的工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很不容易,平地起波澜,没的写硬写,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这才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像作家一样是独立的观点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是拿自己当素材,而批评家是拿作家当素材,都是观点在先,接着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王朔说"艺术"与"娱乐":乐观的不一定全算娱乐,但悲观的肯定不是娱乐,也就是说艺术是往人心里搁事儿的,娱乐则是从人心里往外掏事儿的。反过来说,艺术不一定全是悲观的,但娱乐一定要都是乐观的。
王朔论北京文化:北京文化有股张狂气,见谁灭谁, 专检那大个的灭。 王朔说老舍:老舍,像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只当了半辈子好作家。
王朔说聪明人: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王朔说金庸小说:总体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档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深仇大恨,整个故事就是靠这个推动着。
王朔说"金迷":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的太累,很多人活的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 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抱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的希望。
曾令王朔感动的十个短篇小说:《莺莺传》、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驿站长》、《献给爱斯美的故事》、《忧国》 、《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 《颈刎之交》、《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采薇》、《他们不是你丈夫》 王朔不爱看什麽:不爱看农村题材,不爱看知识分子内心读白,不爱看怎麽做生意怎麽搞活一个企业。总而言之,不爱看一个正派人如何过着惟恐他人不知的正派生活。我的趣味介于有文化的病人和赶时髦的女青年之间。
王朔定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 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
王朔说好莱坞:好莱坞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集大成者,也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也是尊重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结尾也是大团圆的,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他们是最尊重观众的,可以说把检查制度设在观众席上。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 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 "一切为了金钱"这两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
王朔论相信群众:过去我是相信群众的,认为群众的眼睛即便说不上雪亮,也是睁着的,在金庸这件事上我栽了跟头,看来大家说好,也不见得真好。 有时大家真能同心协力一齐编个弥天大谎。
王朔忘不了的谜语:墙和墙说什麽----在拐弯那儿碰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王朔累计发表了近三十部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几乎每部都引起了大批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连用小说中精采对话摘录而成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编辑部的故事》等书也同样让读者津津乐道。1992年影坛就因连续推出五部根据王朔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而被称为“王朔年”。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一般老百姓说不出当代小说家除了王朔之外还有谁”。(《名人眼中的王朔》,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这句话虽然不免有点夸大,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王朔小说在大陆当代文坛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批评基于“从纯文学的角度看,王朔的小说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小说”的思维定式,列举诸如操作模式化、人物类型化等通俗文学的基本特征加以贬斥,认为其作品没有什么高妙,应该作冷处理。(刘其林:《对“王朔热”作冷处理》,《社会科学动态》1993年第2期)这种混淆两种文学批评角度的教条做法,只能造成对作品人为的贬低,是“用纯文学的运行机制和审美要求原封不动地去套通俗文学”(范伯群:《张恨水研究和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另一些批评则忽视了通俗文学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变化。如王朔所说的那样,“习惯于拿过去的东西来参照现在的东西”(王朔:《王朔自白》,《文艺学习》1988年第2期),用传统的通俗小说的固定模式,来匡范王朔小说,因为王朔小说中出现的叛逆精神和当代民间意识而将它们归为所谓新潮小说加以评判。这种视野狭窄的批评同样造成了对王朔的误读,让人难以信服。
我们认为,对王朔这样一位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通俗作家,只有将他的作品放到当代文学的视境下加以观照,从通俗文学的当代性出发分析其得失,才能不失评判上的公允。
所谓通俗文学的当代性,即通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当代历史阶段所应该表现出来的文学特征。就具体作品而言,主要表现为:
首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反映出当代某些特质的方面。通俗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学,也是一种乐众文学,它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遣而被创造作来的,给读者以愉悦快慰。在阅读过程中让读者得到放松,是通俗文学受到普遍欢迎的第一原因。“但是仅仅只有娱乐功能的通俗文学是初级的、较低层次的文学”(王先霈:《八十年代中国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应该同时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近、现代通俗文学就是因为一大批通俗作品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以社会的各个“微血管”构成了时代的风景画,从而在获得大量读者同时,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当代通俗文学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低迷后刚刚得以复兴的,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断层再接,它需要获得更多的读者,更需要与纯文学一起担负起反映自己时代的使命,这样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己失而复得的地位。因此,对于当代通俗文学来说,它应该具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并通过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与表现的内容相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俗文学的当代性体现为努力贴近时代的“原生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折射特定时代的心态,人物是特定时代的“活人”、“真人”。而在作品的情感基调上,也较为真实地捕捉时代情绪潮流,与时代的普遍情感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众民间化的时代心声的流露。
其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应该具有当代的市民意识。通俗文学面向市民,而市民往往缺乏“新兴的意识”,他们更容易接受“流行的社会价值”。所以,通俗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以“人之常情”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由于中国处于长期的封闭状态,传统道德成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市民价值准则,通俗文学表现这种价值准则符合了当时的市民的要求并成了一种定式沿袭下来。然而,当代中国的剧变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剧变引起的震荡,辐射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也必然引起市民社会的反响,新的社会利益分配原则,使他们觉得,有许多现象再也难以用传统的价值准则来解释,而这种准则恰恰妨碍了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从而形成一种不定型的但明显有异于传统的新的市民意识。通俗文学作品如果再固守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就意味着远离市民阶层,最终将失去读者。
再次,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应兼容传统通俗文学、纯文学和异域文学的各种合理的手法。通俗文学以吸引读者为主要写作追求,所以在技法上往往表现为一些既吸引读者又最大限度减少阅读障碍的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当代文坛,由于通俗文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它与纯文学已经从两极对立走向二者共容。改革开放又使大量海外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流入大陆,加上读者的文化水准也在不断提高,读者群也呈现出多层次的趋势,这就使通俗文学在争夺读者市场时,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必然而且可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段是否丰富而合理,直接影响到它的可读性和易读性。
综观王朔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作品恰恰凸现了通俗文学的这些当代品格,它们为通俗文学当代性的确立提供了某些经验和某种范式,很值得作一番深入探讨。
(二)
王朔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曾经这样对读者说:“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我的小说》,《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表面看来,似无深意,带有王朔式的调侃的语气。可细加体味,此话又别有深意:王朔的作品不仅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而且还寄寓了一定的深刻性。王朔还说道:“我觉得在这两者(‘更深的东西’与‘乐一乐’)之间并没有鸿沟” (王朔:《我的小说》,《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王朔小说内容所暗示于我们的,正是这种东西。
王朔小说中最具争议的是其中一系列的“痞子”式人物,评论界贬褒不一。
《空中小姐》和《浮出海面》是王朔早期作品的代表作。里面的男主人公都是从部队复员的军人。他们原自视为天之骄子,认为他们的前途都是由社会给他们安排的,毋需自己过多操心,他们原以为只要躺在自己的出身背景上睡大觉,似锦的前途就会自动呈现在他们的人生地平线上。可历史巨变打破了他们的少年梦幻。从部队回来后,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时代的迟到者,同龄人不是上大学,就是成了工作中的骨干。而他们呢,却被抛出社会的主流轨道,成了生活的“局外人”。理想之帆被无情地扯破后,他们别无所求,失意颓废渐渐趋向于恨世愤激,以恶的力量来向社会报复。《空中小姐》中的“我”主要被表现为一个失意者的形象,外在的放达逍遥掩饰不住内在的空虚失落,但“我”的痞性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而《浮出海面》中的主人公石岜就具有十足的顽性和痞性。在他身上有一种什么都不“吝”,什么都不在简的“痞气”。“为了挖这个究根,我什么都不吝,就是搭上一切也在所不惜。”这是石岜的行动宣言。历史转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却以一定善的牺牲为代介。新的历史转机调动了他们的欲望,过去时那些被抑制在庄严神圣的道义批叛之下的欲望得以历史的承认之后,便有可能盲目地向各个方向肆意涌动起来。因此,石岜的宣言是一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产物。可石岜不愿本本分分的按照政策、法律的允诺规程去实现个人的意愿,而以一种背离正常的社会规范逻辑的方式来满足私欲,这就从价值上违背了社会及人的社会、道义准则。可在“历史”层面上,它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社会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凯歌和弦,而是充满杂色的历史万花筒。石岜式的人物在历史转型期也着实存在。
因此,王朔的小说能够及时敏感地把握到转型期的社会症候,触及到现实历史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敏感神经。所以,当王朔小说一问世,就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这说明王朔小说具有一定的先锋性。
可王朔这些小说并不严守严肃文学的规章纪律,他的小说对正统文学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王朔小说在相当程度上悖离了正统文学的轨道。从其文化属性来看,倒是具备了相当的通俗性。
这两部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魅力和趣味。小说的故事模式仍然采用自上而下至今长盛不衰的言情故事模式。作者在设计男女角色时,有意拉开了男女的地位、出身、阅历、性格间的距离,构成强烈的反差。《空中小姐》的男主人公“我”是个复员军人,地位卑微,品行不端。而女主人公则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空中小姐。“我”是个混世者,对社会的认识较丰富,人生阅历也相当丰富。王眉则是个纯情少女,敢于幻想。她爱上“我”纯属于自恋式的幼雅单纯,她沉醉于海军士兵凭海临风的风度,把人生诗意化。她爱上“我”是为了圆那少年时期的梦幻,可一旦涉入爱河,“我”并没有给她多少诗意的生活。但王眉执迷不悟,反让自己在爱的泥沼之中愈陷愈深。小说并没按照人们的正常经验习惯地让地位较优势的王眉逞能使性,操纵情感的主动权,让男子屈从于女性。《空中小姐》把这种优越权力给了一无所有的男人“我”,而让纯情又有地位的王眉成了“我”掌中任意拨弄的玩具,使她成为一个痴情怨女的形象,来作“我”这“当代英雄”的奖品。这样设计,就带有很强的趣味性。
王朔笔下主人公的“痞性”、“玩性”到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及《构皮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等已经完全脱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过起了“剃须刀上滚动的人生”生活。这群人背离了人的常理常情,甚至置社会法纪于不顾,触犯法律。张明“贪财、好色、道德沦丧,每天晚上化装成警察去敲诈港商及外国人,是个漏网的刑事犯罪分子”。这些“无业游民”不愿循规蹈矩在社会秩序允诺的范围中靠诚实劳动来发家致富。他们被社会主流抛弃,又不甘于普通人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对社会失去信任,转而向社会复仇,亵渎一切人类本应很好地珍视的美的东西。对现行的价值规范作全面性的反叛和嘲弄。他们无所顾忌,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私欲,也无所不为。他们的人生格言即是:“活着嘛,干吗不活得自在点。”“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活着总要什么都尝尝”。在反叛的态度上,张明们更甚于石岜们。张明不仅用语言,更以行动破坏性地践踏现行价值秩序,明火执仗地向社会反叛。他们对待女性,毫无人性可言。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调戏妇女。他们以玩弄女性为乐,毫无人性践踏纯情少女的情感。《橡皮人》的主人公“我”以及李白玲、张燕生、杨金丽、徐光涛等人,劣迹照彰。他们乘经济流通之中的漏洞兴风作浪,肆意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他们是一群金钱拜物教的忠实信徒。“说什么都是假的,掏出钱来才是真的。”他们疯狂地四处寻找机会挖社会的墙脚,不惜以女色为诱饵,倒卖汽车,坑蒙拐骗成了这群人的惯常谋生手段。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蛀蚀了他们正常的人性。“橡皮人”成人这群人的共同的象征。从堕落的程度看,《橡皮人》中的一群社会渣滓更甚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那群“无业游民”,而且其阵容规模更为庞大。这是一群腐蚀性、破坏性很强的社会蛀虫。
不过,这些形象产生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社会现象。在经济大潮之中,社会上确实存在不法分子,乘变革之机,以身试法,破坏经济秩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及其《橡皮人》中的一群不法分子,其行为已触犯了刑律。他们把其行为建立在他们反叛一切的行动纲领之上,以这种振振有辞的行动纲领为其行为辩护,他们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腐蚀性很大。由于作者多以同情、欣赏的态度来描写这些人物,其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这毕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的某些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橡皮人》采用了“案情”+“言情”的故事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也是为了能够抓住读者的兴趣,从而使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言情比重很大,而案情的成份较少,小说主要以“无业游民”张明与纯情大学生吴迪的情爱纠葛为核心内容。张明是一个无恶不作,五毒俱全,一切都不在乎,反叛、嘲讽一切正经与假正经的“痞子”。他们这种反叛性格颇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和认同。大学生吴迪因此就微量他献上了宝贵的爱情。彼此之间的阅历、社会地位悬殊甚大。这种差额的爱情反过来显示出张明这样的流氓无赖的“英雄”本色。张明面对吴迪的全心之爱却无真情回报。报玩弄了吴迪之后,又逼她为娼。吴的一生全被葬送于张明的手下,可他毫无自责之意,及至吴迪以身殉情时,他那已被罪恶掏去人性的灵魂才偶尔掠过一丝人怀的闪光。作者在这个言情故事中插入了案情,将笔触伸向了一群正常生活形态以外的“痞子”群落。在缠绵的言情故事中加入了匪盗的生活内容,从而使故事显得扑朔迷离,富有刺激性。
《顽主》和《一点正经也没有》这对姊妹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痞性”则多表现在语言上,在行为上则没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橡皮人》中的主人公那么具有破坏性。这两部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不是以单数,而是以复数的阵容铺开在读者的视野中的。这群人个个都是侃家,神吹海聊,好像人人都是人精。亵渎神圣,极尽刻薄之能事,不惜放逐一切价值底线和人格尊严。他们已经连同自己的人格都抛出去了。所以对社会上的一切都无所谓。无所谓情与义,公正与善良,一切的东西在他们的视野中都是虚无。人生经过他们的眼睛和嘴巴,就变成了荒诞不经的玩意了。杨重曾作过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人生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场都踢不进去一球,但还得玩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既然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劳而无功,不坐下来或躺下来休息。这种虚无主义的厌世人生态度很容易传染给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失意者或社会有激愤情绪的人。顽主们无所谓善恶标准,褒贬也失却了分寸。严肃的东西可视作玩笑,游戏也可被赋予于“深沉”的东西。爱情本是维系男女之间的纯真情感,可在“顽主”们的视境中,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游戏而已。约会可以找人代赴,评奖也不妨自设计,本业属于神圣庄严的事情一到“顽主”的手下就变了味道。
荒诞幽默是这两部小说的趣味重心所在。在营构故事时,作者有意设计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来解构正常的人生形态。如“三t”公司的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杰作”都是一些滑稽故事,读起来让人捧腹。作家中以“操文学”,文学在他们手中,成了泄溺的工具。文学曾经拥有的庄严感、神圣感都被“顽主”作家踩在脚下。作者杜撰了一系列的荒诞故事来践踏这些曾经被奉为神圣庄严的文学。作家获奖所得的奖杯是一个菜用的罐子,还是一家酱厂赞助的,而且还要求“鸣谢”。
《玩的就是心跳》写得更加扑朔迷离。作品集“言情”与“侦探”于一体。将“顽主”的生活用侦探小说的形式加以组接,断裂,在故事线索上有意采用回避直线式或明线式的直接交待,而采用拼合,断裂的修辞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从而使故事更具神秘意味,这本身就构成一种召唤力,来吸引读者的欲望。
主人公方言被怀疑成杀人犯,他必须向警方证明他参加工作第一年的七天失踪究竟干了些什么,方能摆脱干系。为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记忆搜索历程。可故事又让方言意外地失去了记忆。他走新访友,企图通过他人的出证来证明自身的清白,可谁也帮不了他的忙。他苦苦地寻找刘炎。因为只有找到刘炎才可证明他不是杀人犯。然而现名李江云的刘炎却被他视为新结识的朋友。即使他们已同窗共枕,却未能察觉真情。小说借助侦探模式,处处设置悬念,通过主人公的逆向回忆引出一串串故事。因此,故事显得悬念丛生,富有刺激性。小说通过一个“顽主”追忆似水年华,寻找自我的历程,象征性地启示了顽主们自我放逐之后的人生迷失之感,以及迷失后企图寻找原初自我的精神诉求。就此而言,也很有深意。体现了王朔小说中主人公由自我放逐开始向自我回顾的朦胧追求。
《动物凶猛》则开始大面积地呈现顽主们的少年时代的生活,作家开始追溯顽主们的历史生成背景。小说主人公“我”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中。讨厌学校教育,旷课逃学,打架斗殴,追逐女人。“我”虚荣心极强,醋意十足,从小对女人有强烈的占有欲。小说借一少年顽主的眼光来观照特定的历史年代,又借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衬托少年顽主的劣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基本上告别调侃,趋向深沉。人物对话,尤其是缦无边际的“侃大山”大幅度裁减。小说转向对人和个性、心理、历史丰富性的关注。在主题以及艺术技法上更臻于成熟,有向雅文学趋近的倾向。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少年的历险式的经历来展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少年顽主的生活境况,反映出“顽主”视野中的“文革”的另一侧面的人生风景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王朔小说除了这些“顽主”系列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具体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纯情女性。她们是“顽主”们与社会作战的“战利品”。这些女性性格单纯,不少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如《空中小姐》中的王眉,《浮出海面》中的于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吴迪,《玩的心跳》中李江云等。她们的性格气质和社会阅历,与顽主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角色与顽主们构成了“英雄美人”模式的现代版。作者对此进行了新的包装,生活底色是现代的,人物也是“当代英雄”和“时髦女性”。“英雄美人”构成了读者百读不厌的恒定主题。现又经作者的巧妙包装,“英雄”则成了反英雄的“英雄”,也就是以反叛正统英雄准则为行为特征的叛逆者。美人多在外在包装上虽有些不同,可是这些女子除了拥有“空姐”、“大学生”、“舞蹈学院学生”的现代名号之外,与她们的前辈姐妹们并没有什么两样。她们是善与美的化身,同时也是弱者的体现。她们本身并不能构成独立的社会支撑力量,她们常要把她们的柔情和青春献给历史时代中“英雄”,借助英雄来显示美人的价值。可“英雄”常常又是铸造这些不幸女性人生悲剧的第一杀手,美人有时常常会成为英雄们逞力使气的牺牲品。
还有一类女性是“坏女人”型的。如《橡皮人》中的李百玲、杨金丽,《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亚红以及沦落风尘后的吴迪等。这类女性被环境逼成了魔鬼。她们本身爱害者,可又以恶抗恶,致使在人生下坡路上愈滑愈远。这群人生活在“顽主”群落之中,难以自拨,人性被换空,灵魂被虫蛀。她们与“顽主”们一起,构成了社会秩序的破破坏力量。
王朔的小说创作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它敏锐地捕捉住改革开放中当代中国人的复杂心态,尤其是那些以“痞子”形象出现的时代青年的脉搏,构成一种漠视正统、反叛传统的价值评判,既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耐人寻味,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而引人入胜。虽然由其小说人物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不无偏激、偏颇之处,必须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从转型期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环境出发给予准确的、客观的评价和定位。但是,王朔以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建构的艺术世界,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富有当代意味的文本,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王朔的小说创作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它敏锐地捕捉住改革开放中当代中国人的复杂心态,尤其是那些以“痞子”形象出现的时代青年的脉搏,构成一种漠视正统、反叛传统的价值评判...
2. 王朔到底有多牛
对王朔攻金庸骂鲁迅的评价与思考
——对“王朔现象”理性反思
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是王朔肝火最旺的一年。在这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内,王朔从金庸骂到鲁迅,从别人骂到自己,从骂人、骂文学现象到骂汉语词汇,把个文坛简直骂得天昏地暗。不过,对于王朔的骂绩,我们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王朔骂金庸,在一定程度上骂得对、骂得好、骂得让人感到解气。
金庸武侠小说,原本就是旧时代中旧的人文精神在新时代以新的面孔沉渣泛起,十几年来将中国大陆的文坛闹得乌烟瘴气,而且金庸小说现在已经不限于人们饭后茶余做做“头部按摩”的文字游戏了,金庸小说已经开始从地摊挤入庙堂,与主流文学一争高低了。在中国大陆,无论骚人墨客还是市井无赖,都有数不清的人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生产了一种难以遏止的崇拜情绪,仿佛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对于中国大陆文坛来说,简直具有讽刺意味。中国大陆这么多的作家,他们出产的作品竟然没有一部能够像金庸小说那样,对公众产生出如此巨大的影响。
在金庸小说被神化、被崇拜的时候,半路杀出个王朔来,斜刺里挺枪向金庸小说猛刺一下,实在让人感到振奋。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朔骂金庸,不仅骂得正确,而且骂得正是时候。
不过,非常可笑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大陆居然没有几位像样的批评家们对金庸武侠小说口诛笔伐,即使偶而有之,也只是麻雀嗓音被老鸹嗓音淹没了,起不了什么作用。而王朔在反对金庸小说的骂战中,沾了通俗作家的光,因为通俗作家的文学理论修养虽然无法与批评界的理论“大腕“们相比,但在普通大众中,通俗作家所享有的公众知名度,却是批评界任何一位理论“大腕“都无法相比的。正因为如此,王朔靠着这些年在通俗小说方面所积累起来的名气,张开嘴巴大骂一通,便立即产生了电闪雷鸣的效果。虽然王朔骂金庸骂的粗俗、浅薄,但凭着王朔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即刻便在全国的新闻媒体掀起了冲天的巨澜。
然而,王朔掀起的反金巨澜,外表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由于王朔本人的文学理论修养极为有限,再加上王朔反金的动机值得怀疑,另外《我看金庸》一文本身就没有多少正经话儿,因此,王朔掀起的这场反金巨澜,只不过像个巨型肥皂泡儿,外表壮观、吓人,但很快便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了。文学批评毕竟不是儿童的无规则游戏,它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王朔反金庸虽然反得有理、反得正确,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本身就包含了相当浓厚的庸俗成份。单就王朔反金庸的动机来说,就有相当一些人认为王朔反金庸是为了出风头,为了骂名人来进行自我炒作,甚至还有人认为王朔“江郎才尽“,自己写不出东西才靠骂人出气。笔者也认为,王朔骂金庸,并不一定真的是为了反对文坛的庸俗风气,因为王朔自己的作品原本也属于庸俗文化,王朔反金庸实质上乃是以俗反俗,这样自然反不出什么名堂来。
果然王朔反金庸并不完全出于文学批评的动机。王朔在骂了金庸之后,又选择了许多名人开骂,而且骂得更为庸俗,根本算不上什么文学批评。后来,为了制造新闻噱头,王朔干脆把自己也剥光了衣服痛打一顿。这就足说明王朔骂金庸、骂名人,骨子里并不是为了遏止时下低俗、萎靡的文风,乃是为了进行新闻炒作,含有明显的商业文化动机。
至于王朔骂鲁迅,那真是有点“疯狗“式的狂妄了。不管怎么说,王朔骂金庸等一系列文化名人,多多少少尚有点道理,可是王朔骂鲁迅,则纯粹是一场无聊的闹剧。笔者一再表示:本人不是那种思想僵化的卫道士式的人物,笔者对鲁迅尊敬但不迷信,认为鲁迅也可以批评、甚至可以骂,但是关键要看你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去骂鲁迅,是为了出风头去骂鲁迅呢还是真的找出了鲁迅作品中的弱点开骂?如果是后者,对鲁迅的批评切合实际,骂鲁迅骂得有理,并且能够在某些方面超越鲁迅,那么这样的开骂不但无可厚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未尝对文学不算是一种贡献。但是,正如笔者在本书开头的章节里指出的那样,王朔骂鲁迅,关键是骂得庸俗、骂得无理,因而也就不得人心。
我敢断定,王朔骂金庸出足了风头、占尽了便宜,但他骂鲁迅却丝毫拣不到什么便宜,更不会产生什么轰动性的新闻效应,弄得不好,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王朔《我看鲁迅》一文的水平来看,王朔本人的文学理论修养根本不上档次,他根本不理解鲁迅的作品,也不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中乃至于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那样崇高的地位。王朔只能以一个牛二的身份来对待鲁迅,停留在一个十分浅表的层面上。王朔骂鲁迅,说到底骂不出个所以然来,更谈不上在某一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超越鲁迅。《我看鲁迅》给人的印象就是:你鲁迅名气比我王朔的名气大、比我王朔“牛逼“,我王朔不服气,当然就要骂骂你这个鲁迅了。
王朔开骂鲁迅的另外一个动机就是:不管你鲁迅的名气有多大,我都敢骂你鲁迅,骂鲁迅能够证明我王朔的胆子大,证明我王朔比别人不要脸,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王朔以为骂鲁迅就能够显示出自己的胆量大、自己比别人“牛逼“(注:“牛逼“乃王朔《我看鲁迅》一文中的雅词),这完全是对鲁迅的无知,也是对历史的无知。稍有一点文学史常识的人都应当清楚: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乃是在不断挨骂中成长起来的。鲁迅生前经常挨别人的骂,敌对阵营中有人骂鲁迅,自己阵营中也有人骂鲁迅,鲁迅走上文学道路之后,几乎大半生都是在挨骂中度过的。如果鲁迅没挨骂或者少挨骂,那就根本不成其为“鲁迅“了。王朔骂鲁迅绝对不是破天荒的第一家,也绝对领不到金牌。敢于“骂鲁迅“这块金牌,早在三十代就应该有人领取了。起码当时的张春桥化名“狄克“就曾经骂过鲁迅,要论领金牌,张春桥比王朔更有资格。
3.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180万年前-前21世纪
巢父 蚩尤 丹朱 帝俈 娥皇女英 伏羲氏 皋陶 共工氏 鲧 黄帝 嫘祖 盘古氏 神农氏 舜 燧人氏 羲和 炎帝 尧 有巢氏 禹 仲康 祝融 颛顼
前21世纪-前221年
1、政治家:鲍叔牙 比干 卞和 伯禽 蔡叔 触龙 春申君 范雎 范蠡 公孙鞅 共伯和 勾践 管宁 管叔 管仲 阖闾 狐偃 胡亥 姬辟方 姬昌 姬发 姬重耳 蔺相如 柳下惠 平原君 秦襄公 苏秦 伍子胥 萧何 晏婴 张仪 召公 周公旦 周穆王 纣 子产 子路 子驷 邹忌
2、军事家:白起 夫差 干将 公孙衍 廉颇 孟尝君 庞涓 孙膑 田忌 吴起 信陵君 赵括 跖
3、哲学家:公孙龙 韩非 孔子 孟子 墨子 孙子 荀子 颜回 庄子 子我 邹衍
4、经济学家: 白丹
5、文学家:屈原 子夏
6、科技专家:百里奚 扁鹊
7、其他类名人:伯乐 伯夷 妲己 古公 后稷 后羿 毛遂 叔齐 泰伯 西施 豫让 子贡
前221-220年
1、政治家:包拯 曹参 曹丕 晁错 陈胜 单超 董宣 董卓 杜密 冯唐 扶苏 汉成帝 汉景帝 汉文帝 汉武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桓宽 皇甫嵩 黄皓 霍光 贾谊 孔光 嫪毐 李斯 刘邦 郦食其 刘表 卢植 吕不韦 吕雉 马皇后 秦二世 秦宓 秦始皇 商鞅 司马相如 司马懿 苏武 孙权 田横 王莽 王允 王昭君 燕太子丹 张良 张骞 赵高 朱买臣
2、军事家: 班超 邓晨 窦固 樊哙 公孙瓒 关羽 韩信 黄巢 黄盖 黄忠 霍去病 寇恂 乐毅 李广 李陵 刘备 娄敬 鲁肃 吕布 吕蒙 马超 马谡 蒙恬 孟获 庞统 孙策 王翦
项伯 项梁 袁绍 袁术 张飞 赵云 周瑜 诸葛亮
3、哲学家:董仲舒 老子 刘向 王充 子思
4、文学家:班婕妤 班昭 蔡文姬 蔡邕 梁鸿 阮籍 宋玉 王粲 扬雄
5、科技专家: 蔡伦 华佗 华陀 李冰 鲁班 欧阳询
6、宗教家:安世高
7、艺术家:桓谭 钟繇 卓文君
8、历史学家: 班彪 班固 范晔 司马迁
9、其他名人:褒姒 陈圆圆 东方朔 甘罗 荆轲 孔融 吕后 孟姜 虞姬 赵飞燕
220-960年
1、政治家:安禄山 曹操 曹仁 长孙无忌 崔浩 董允 范长生 符坚 高力士 桓彝 蒋琬 李昂 李隆基 李世民 李林甫 司马绍 司马昭 松赞干布 隋炀帝 太平公主 陶侃 文成公主 武则天 萧衍 孝文帝 谢安 庾冰
2、军事家:柴荣 长孙晟 陈寿 邓艾 房玄龄 郭子仪 何晏 桓冲 桓温 姜维 李密 石冰 苏峻 翟让 钟会 周处 祖逖
文学家:白居易 曹植 杜甫 杜牧 冯延巳 韩愈 桓玄 嵇康 李白 李商隐 李煜 郦道元 刘勰 陆机 骆宾王 石崇 陶潜 王建 王维 虞世南 张九龄
3、科技专家:皇甫谧
4、宗教家: 道安 法藏 法显 佛图澄 佛陀禅师 寒山、拾得 弘忍 怀海 怀素 慧可 慧能 慧远 鉴真 寇谦之 神秀 释道安 陶弘景 玄奘 圆照
5、艺术家:杜夔 褚遂良 顾恺之 柳公权 王羲之 王献之 吴道子 颜真卿
6、其他类名人:介之推 杨玉环 周玘
960-1279年
1、政治家:蔡京 成吉思汗 范仲淹 寇准 梁太后 秦桧 文天祥 文彦博 宣仁太后 赵佶 赵匡胤
2、军事家:狄青 韩世忠 宋江 王小波 岳飞 钟相
3、哲学家:陆九渊 周敦颐 朱熹
4、文学家:李清照 陆游 苏轼 王安石 辛弃疾
5、科技专家:毕升 程颢 程颐 沈括
6、宗教家:丘处机 宗杲
7、艺术家:蔡襄 法常 黄庭坚 燕肃 赵芾
8、历史学家:司马光
1279年-1368年
1、政治家:忽必烈 拖雷 元明宗 元宪宗
2、军事家:伯颜 常遇春 陈友谅
3、文学家:关汉卿
4、科技专家:郭守敬 黄道婆
5、艺术家:王蒙
1368年-1644年
1、政治家:方孝孺 顾宪成 海瑞 黄子澄 李自成 宋濂 孙承宗 魏忠贤 严嵩 于谦 郑和 朱元璋
2、军事家:邓子龙 冯胜 戚继光 吴三桂 袁崇焕 张献忠
3、哲学家:王夫之
4、文学家:罗贯中 施耐庵 汤显祖 吴承恩 徐霞客 祝允明
5、科技专家:李时珍 徐光启
6、宗教家:班禅喇嘛 达赖喇嘛 达赖三世 宗喀巴
7、艺术家:董其昌 柳敬亭 沈周 宋珏 唐寅 文徵明
8、历史学家:谈迁
1644年-1911年
1、政治家:慈禧太后 多铎 多尔衮 额尔金 福临 光绪皇帝 和珅 皇太极 黄宗汉 黄遵宪 康熙 廖仲恺 林觉民 林则徐 努尔哈赤 乾隆 清太宗 秋瑾 沈葆桢 宋教仁 索额图 谭嗣同 陶成章 同治 翁同龢 雍正 喻培伦 曾国藩 张百熙 张之洞 邹容 左宗棠
2、军事家:噶尔丹 洪秀全 黎元洪 李鸿章 林凤祥 石达开
3、哲学家:龚自珍 顾炎武 黄宗羲 章学诚
4、文学家:曹雪芹 曹寅 高鹗 纪昀 金圣叹 林纾 蒲松龄 沈德潜 袁枚 章士钊
5、宗教家:吕留良
6、艺术家:弘仁 华岩 孔尚任 李渔 茅以升 虚谷 徐白斋
7、历史家:毕沅
8、其他类名人:董鄂妃
1912年 ---
1、政治家:包惠僧 蔡元培 陈伯坚 陈独秀 陈少白 邓小平 董建华 何香凝 胡汉民 黄复生 黄兴 蒋介石 孔祥熙 李大钊 梁启超 毛泽东 溥仪 乔冠华 沈铸 宋庆龄 孙武 孙中山 陶百川 叶公超 于右任 袁世凯 张道藩 章炳麟 章孝严 赵一荻 周恩来
2、军事家: 白崇禧 蔡锷 陈伯钧 陈诚 陈赓 董其武 郭化若 何应钦 贺炳炎 贺龙 梁从学 刘伯承 罗盛教 彭德怀 彭绍辉 王震 徐向前 叶剑英 张学良 郑成功 朱德
哲学家:冯友兰 康有为 楼宇烈 庞朴 任继愈 严复 叶朗 张岱年 周国平
3、经济家:董辅礽 辜振甫 郭炳湘 李宝田 李嘉诚 厉以宁 柳传志 龙永图 容显 吴敬琏 徐柏园 徐光前
4、文学家:柏杨 曹禺 岑凯伦 查良镛 丁玲 洪升 胡适 季羡林 老舍 李敖 梁实秋 刘半农 刘梦溪 龙应台 龙瑛宗 鲁迅 茅盾 三毛 王国维 王朔 西西 席慕蓉 夏衍 许地山 许广平 余光中 郁达夫 袁晓园 袁行霈 张晓风 赵树理 周汝昌 周作人
5、科技专家: 何祚庥 华罗庚 李四光 梁思成 钱学森 苏步青 谢希德 严济慈 袁隆平 詹天佑 招显 竺可桢
宗教家:达赖活佛 班禅·确吉坚赞 弘一 太虚 虚云 圆瑛
6、艺术家:白杨 卞祖善 才旦卓玛 蔡志忠 常香玉 陈道明 陈强 程砚秋 崔健 达式常 邓丽筠 耿其昌 巩俐 关山月 韩非 胡蝶 华君武 华彦钧 黄健中 李默然 李小龙 李媛媛 利智 梁朝伟 刘宝瑞 刘德华 梅兰芳 聂耳 齐白石 启功 乔羽 秦汉 阮玲玉 尚小云 盛中国 施光南 王洛宾 魏明伦 奚秀兰 冼星海 萧珩 新凤霞 徐悲鸿 徐小凤 严凤英 杨丽萍 英若诚 于魁智 于是之 张大千 张国荣 张笑天 张学友 赵丽蓉 郑小瑛 周润发 周小燕 周信芳 周璇 朱家溍
7、历史学家:陈寅恪 贾兰坡 王晓波 徐邦达
8、其他类名人:章孝慈 邹韬奋
4. 王朔创作年表
1978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王朔为了报考文科,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将自己的处女作《等待》投往《解放军文艺》,这篇短篇小说被杂志选中,并发表于11期中。
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小说描写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1999年王朔在韩少功主编的《天涯》杂志发表文章评析当时的大众文化与港台文化,对港台文学、电影和流行音乐做出评价,称:“李昂,比她稍逊的白先勇,他们是我读过其作品并认为是小说的为数不多的台湾作家,也许还应该加上陈映真,只是我读他的东西不多,无法论及。”
2007年出版以佛经为材料的小说《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小说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价钱购买, 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
2008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第一部发表于《收获》第1期,并且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出版了第一部。
5. 如何评价作家王朔
文学界(传统文学界)对王朔长期以来存在偏见,原因是王朔开一代先河地推崇物质生活,消解、蔑视“传统文人”的“人文精神秉持”(对的我加了引号),更重要的是北京市民文化加上部队大院生活造就的一种反智主义倾向(没有学历的王朔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就是看不惯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骑在我脖子上”,回头我找找原文),这些举动在80年代可谓是极其反叛僭越的一种姿态,将矛头直指把持着传统文学话语的执牛耳者们。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以至新世纪,王朔在诸如《无知者无畏》等书中开始批判文化工业、消费文化等等,而当时批判王朔的“人文精神秉持者”则纷纷顺应潮流投身文化产业百家讲坛之类商业场所。这种反差引起了对于王朔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1-
性格上的狂傲不驯以及狗血喷头的骂战文风,是令王朔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大致是因为其部队子弟生活的经历(君不见《动物凶猛》即《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于军二代子弟幸福生活的刻画透露的浓浓优越感)、未受正规教育体系培养带来的自卑感这两个极其矛盾的心理而形成的一种发泄途径。
此点略去不谈。
-2-
王朔最成功的无疑是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看待王朔,不妨以“语言与历史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也可注重其作品中充斥的话语权力意识(从福柯的意义上?没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2.1
首先,王朔是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神话破灭的时代语境下出现的 ,上述失败导致了语言的废墟化。王朔关注的是不被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地带,诸如痞子、无业青年等等一系列放浪叛逆的边缘人,他们摆脱一切精神束缚,没有所谓的理想抱负,展现了一个时代变革的大潮流下失去了传统信仰的社会阶层,并且用各种语言的杂糅揭露了这些人混乱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精神状态。
像小说《橡皮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这句话在一审、二审的时候删掉了,后来去印刷厂付印的时候,责任编辑又偷偷给加上了。
6. 历史上真正的北京名人 都有谁
马致远、丁观鹏、朱世杰、程砚秋、老舍等。
1、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2、丁观鹏
丁观鹏,生卒年不详(生于康熙晚期,约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顺天(今北京)人。
丁观鹏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他擅长画人物、道释、山水,亦能作肖像,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其弟丁观鹤同时供奉内廷。
3、朱世杰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汉族,燕山(今北京)人氏,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数学教育。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
朱世杰在当时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四元术”,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
此外他还创造出“垛积法”,即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与“招差术”,即高次内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
4、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
5、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世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致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丁观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程砚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舍
7. 王朔地位影响
中文名:王朔现象
代表作:《空中小姐》
实 质:大众文化现象
时 间:1984年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王朔的诞生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他。
王朔的第一篇有影响的作品是发表于1984年的《空中小姐》。这是一篇非常纯情的爱情故事,现在重新阅读,仍感余香满口。然而这种过分的纯净似乎使它显得与王朔的真正风格不相谐调。只有到了1985年,先是《浮出海面》,继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玩得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编辑部的故事》等小说与影视剧的批量问世,才使王朔真正成为王朔自己。
那么,1985年意味着什么?1985年意味着中国新时期文学开始发生明显的变革与转折,这种变革与转折的标志是多方面的,评论界已有诸多论述。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文学理想主义的充盈到失落的变化。因此,以1985年为界可把新时期文学分为前后两大阶段。进而以此为依据,我们还可把迄今为止的新时期作家约略分为三个代别:早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诸作家为第一代,寻根作家为第二代,寻根后新潮作家为第三代。三代作家各以自身的文学行为清晰可鉴地昭示出文学理想主义由充盈到失落的历史轨迹。
寻根文学从1984年打出旗号,1985、1986年达到高潮并很快衰微下来。它横跨1985年而承上启下属于从充盈到失落的过渡阶段,因而便具有了过渡阶段的诸多特征,例如尴尬。这一代作家基本上都是知青,他们世界观形成阶段正处于文革时期,大起大落的现实处境造就了他们矛盾的痛苦心态:虽然“文革”铭刻在心头的痛苦记忆使他们对旧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但他们又不可能以一种新的姿态彻底摧毁之,残存的理想主义信念支持着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永恒的超越性价值,他们面对着民族现代化的艰难困窘的局面,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企图在民族文化层面中挖掘民族生存,民族心理的恒定结构,他们的视点是古典的人道主义。
毫无疑问,王朔应该属于这个时代,他不仅诞生于这样的文学背景之中,而且也诞生于产生这一文学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众所周知,1985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利益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新旧交替中体制的不完善,使诸如官倒、腐败等阴暗面日益暴露,旧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日益显出虚伪和过时。同时,西方第一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成为左右人们生活趣味的重要参照系。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一种讲求实用,追逐实利的风气迅速在国民中滋生,价值失落了,理想主义成为滑稽可笑的代名词。所有这些都成为以王朔为代表的新文学诸人诞生的原发性情境。
王朔似乎是一匹不祥的黑马,当他以卓尔不群的彻底反叛姿态踏足文坛,就给正统的文学圈内一种非我族类的异样感,于是拒斥、争议,一会儿推给通俗,一会儿又判给新潮,他在通俗与新潮之间,难于确切地加以界说。当1988年电影界被称为“王朔年” 之后,评论界仍显得相当冷淡,甚至轻蔑地称其为“痞子写,痞子演,痞子看”的“痞子文学”。王朔塑造了这样一批人物,要么是孤儿或者半孤儿,要么是有家也不归,他们是真正的“无父的一代”。他们浪迹社会,放浪形骸,纵情酒色,违法乱纪,蔑视伦理纲常,成为地地道道的“小痞子”、新型的流浪汉。当然,他们并非是走南闯北地去流浪,而是一种精神性的流浪意识。现实社会的丑恶、价值观念的动摇,理想的幻灭,使得他们以彻底的决绝态度同过去告别,但同时又找不到新的理想,不能确立新的价值。
对于王朔而言,他的喜剧形式的最基本手段是调侃。调侃不仅成为叙述话语的叙述方式,而且成为作品人物的一种人生态度,说话腔调。调侃人人,也调侃自身,仿佛成为王朔的一种策略,一种向现存秩序挑战的策略。在他的人物看来,世界上本没有正经与不正经之分,只有不正经与假正经之别,他们毫不隐讳自己的不正经,并且通过这种不正经与假正经的对比,戳穿假正经的画皮,使其显出虚伪、丑恶的原形。这样,王朔的人物便要付出代价:不惜以自身的毁灭,同一切假正经假道学同归于尽。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不是赵理式的,赵树理的文化指向是民间的或农民的。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指的就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手段形成的一种通俗时髦的流行性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具有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特点。当然,王朔是一匹黑马,“一不留神”暴出当年那个时代的冷门。
8. 王朔的著名作品
1、《玩的就是心跳》
内容简介:穿插着文革对于当时部分年轻人的影响与迷茫。文章先是用了第一人称直白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方言追寻真相的过程,但是后半段峰回路转,把方言所丢失的记忆以第三人称倒叙着说了出来。前后还能呼应,解人疑惑,的确说明作者构思能力的高超。
2、《看上去很美》
作者王朔说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北京复兴路29号院的一帮孩子,时间是六一年到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地点是幼儿园、翠微小学和那个大院的操场、食堂、宿舍楼之间和楼上的一个家。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师、一群小朋友和解放军官兵若干。没有坏人,有一个幼儿园的阿姨有一点可笑,仅此而已。”
3、《动物凶猛》
故事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北京市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长过程。
4、《无知者无畏》
这是王朔的第一本随笔集,集中的20多篇文章,多数未曾正式发表,这次一并结集。首次同读者见面。 王朔的小说和随笔很好读。好读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大部分文章均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好处好说,坏处坏说”,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个人的喜恶与碱否。
二是文字的表述直情径行,倜傥不羁,读起来炳炳烺烺,淋漓痛快,尤其是他的那些批评类文字。王朔把他的这本集子定名为“无知者无畏”,“无知”是自谦还是自嘲尚且存疑,“无畏”却是结结实实的事实。
5、《致女儿书》
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
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9. 王朔小说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
王朔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城市流浪汉,他们酗酒、赌博、勾引女人,终日无所事事,但他们和真正的“黑道人物”又不同,他们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多是干部子弟,受过良好的教育,出口成章,风度优雅,他们多出自北京的部队大院,是所谓的“干部子弟”。他们曾经作为一个新的贵族阶层而处于社会的上层,但文革颠覆了这个等级,而使他们见识了世态炎凉。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又跟不上经济弄潮的趋势,而多少成了落伍者。但他们自小所受的教育都使他们害怕自己白活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确认自己“你不是一个俗人”(这是王朔一部小说的题目,可以视作王朔小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在王朔的笔下,常常能见到这一类“末路英雄”。他们最恐惧的是别人的嘲笑和轻蔑,为了维持自己的一点自尊,不惜与最亲密的人反目成仇。
上述王朔作品的特点可以在这些小说当中体现:《空中小姐》、《过把瘾就死》、《浮出海面》、《动物凶猛》、《你不是一个俗人》等。《动物凶猛》是王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发表于《收获》1991年第6期。这部小说写的是文革期间,部队大院中一群“生瓜蛋子”(十六、七岁少年)的生活,打架、追女孩、偷窃、玩耍,是对青春成长期的一种追忆。王朔采用了多重叙述声音并存的叙述方式,使他追叙的故事既真实又虚幻。
10. 王朔经典语录有哪些
王朔的经典语录:
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
“80后”作家还属于刚起程,东西呢,写得都比较像;批判社会呢,也不是特有力度,你不知道你怎么批判呀?
我都学管制了,我怕谁?一半是哲学家,一半是王八蛋。我是管制员,别把我当人看。
多一分远见,就少一分刺激。
游泳游得快,来到这世上,不能白活,来无影去无踪,像个孑孓随生随灭。用某人文绉绉的话说:如何理解自己的偶在。大白话就是:我为什么这德性。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恋爱的话很大程度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比如学校里觉得长得好看有面子,而办公室里觉得找个有钱的有面子一样,其实爱的都是面子。
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五百蜡烛点亮香蕉船,银杏树下躲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子,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
我们一生中一直恐惧的是什么?不就是怕白活!
自己包皮还没割,就教起别人来了。
徐静蕾的事是“家事”。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在最黑的地方见。
要不号召大家奉献,让自己吃亏蔚然成风,我怎么占便宜?
从骨子里我是个严肃的人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地对待。
我越来越觉得我和这个社会有隔阂,有点愤世嫉俗,有这心态应该离人远一点,不要妨碍那些活得正好的人。从别人的生活中退出来。语录大全网既平静又焦虑,平静在自己的本来面目中,焦虑在于按捺不住表态的冲动。
人这一生,是我们精神分裂时的一个浮想。 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有不做梦的,没有梦不醒的。
可能是腼腆的天性,或是从小就善于习惯于再执有坚定道德观的大人面前作伪,我一向能很好地掩饰自己的兴趣所在,愈是众目睽睽愈是若无其事。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了一种顽固的本能,常常使人误认为我很冷漠或城府颇深。
一些连街边小偷都不敢呵斥的人,却勇于高呼灭了小日本!一帮连活着的人民的痛苦都漠不关心的人,却有脸说不忘死去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