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中的正史与野史有什么区别啊
正史是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史书
也就回是所谓官方答版本
正史不一定就是历史真相,但比野史更可靠,也更具权威性
毕竟会受到当时政局的影响
对于前朝的事情也许是写实
但对于当朝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写实的
总会带有一些偏袒的意味,在内容上也许会有所省略
如果内容在皇帝看来过于“偏激”
这本书也不要想会留存下来
而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
野史部分内容正好可以补充正史所残缺的
毕竟有些野史是写民间故事的
大多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其中影射了许多当时社会的背景一类
㈡ 历史上有哪些野史事件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
野史中有记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在外面有了小三,后来被证实他的确是有了别的女人。
㈢ 历史人物事迹。…野史
v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和侍女苏茉尔的陪嫁下,嫁给了后金大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她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个儿子:九阿哥福临(即清世祖顺治皇帝)。 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了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同时也经历了长年征战与各种政局变化,以及种种艰难险阻;最后清朝统一了全中国,并使社会从动乱走向安定,使经济从崩溃走向稳定和发展。这一切都与她的作为不无关系,可见其影响巨大。 孝庄文皇后聪明强干,具有政治远见和真知卓识,并且颇具谋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对清初的军国大事,多有指画;特别是她对培育儿孙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她与皇太极的关系很好,长期做着襄助内政的工作,辅佐丈夫“肇造丕基”。当皇太极暴卒后,她曾经要以身殉葬,只是由于群臣的劝阻,才算做罢。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决定继承人,故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镶白旗旗主肃亲王)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正白旗旗主睿亲王)为首。经过双方激烈争斗,最后达成妥协,决定让皇太极的幼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由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手里;特别是在1644年(顺治元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后,在大内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旧臣朝拜,并三呼万岁,当时人们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时,更是踌躇满志,真想早日圆他的皇帝梦。在这种情况下,孝庄与福临于是年9月来到北京。当时,她看到多尔衮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为了延缓其篡位、称帝的野心(而且多尔衮也早就对她表示爱慕),她决定按照满族风俗,父死儿可妻其后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习惯,决定下嫁给多尔衮。(按:“皇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无最后定论。)此后多尔衮虽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俨然成为了个“太上皇”,但始终没有篡位。 1650年(顺治七年),39岁的多尔衮死去,顺治皇帝亲政。孝庄开始帮助当时只有13岁的福临理政。在她的辅助下,清朝统治者笼络、利用汉军汉将很快镇压了南明残余势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基本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这时孝庄与顺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见上也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坚持清入关前的规章制度,还是尽快学习汉文化、采取汉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现保守,而顺治表现开化。此外,在顺治皇帝的个人婚姻,如皇后的废立问题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张。结果弄得顺治郁郁寡欢,在1661年(顺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选择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孝庄也颇费心机,最后在征得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后,决定由8岁的孙子玄烨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当时有人劝孝庄出来“垂帘听政”,遭到了她坚决拒绝,决定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 其中鳌拜后来势力渐大,消灭了异己,独揽了政权,飞扬跋扈,甚至没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此人性情刚愎,独断专行,行为粗暴,且相当守旧、保守和自私。例如,在“历法之争”问题上,他主张用旧的“大统历”,反对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并主张杀掉汤若望,后来由于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给皇室中许多人(包括孝庄)治好过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后干预下,得以免死获释。康熙帝10岁时,其生母慈和皇太后去世,此后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培育、教养、呵护,并成为了他的政治顾问和导师。他们祖孙两人感情深厚,关系极好。她教给了康熙帝治国安邦的许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来对她也一直尊重、孝顺;几乎天天都到祖母处请安,并请求指教。在她的辅导下,康熙帝逐渐成熟起来,完成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开基建业的大事。一是在他14岁亲政不久,于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卫组成的“库布”(即摔跤)手,在鳌拜入宫时,乘其不备将其智擒,从而击败了鳌拜集团对其皇权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帮助下,采取坚决镇压政策,最后取得了胜利。孝庄在这场战争中,经常拿出宫中节省下来的金银慰劳前方将士,从而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三叛乱之机,也蠢蠢欲动,举兵反清,并对北京构成威胁。 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在这种万分危机的情况下,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向察哈尔部用兵,派大学士图海率领“八旗家奴”万余人,开赴前线,很快杀掉了布尔尼,平息了这次动乱。 孝庄文皇后平日生活节俭,经常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钱财赈济灾民和前线军队。她与苏麻喇姑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两人共同辅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对康熙皇帝影响很大。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为进孙子之孝,每天不离祖母身边,端茶喂饭,问寒问暖,并亲尝汤药,殷勤侍奉,并多次为之祈祷。但因孝庄文皇后年老病重,已无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与世长辞,终年75岁。在她临死前,嘱咐孙儿: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为“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故决定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于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遗嘱,把她的灵柩暂时安放在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东陵孝陵东边的地宫,因该陵位于盛京昭陵(即今沈阳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 *因为她的儿子和孙子(即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复此发言 -------------------------------------------------------------------------------- 6 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博尔济吉特氏 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 属相:牛父亲:寨桑 丈夫:崇德帝皇太极 子女:3女1子 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 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 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 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 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 享年:75岁 陵寝:昭西陵 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7 05:3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有些人相信电视剧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艺术装饰过的,信不得。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27 21:54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十三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她那娇柔弱质、美艳万方的大家闺秀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刚毅、信心和智慧。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大决战的大潮中搏击一生。她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下嫁)、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政、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利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不"垂帘听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后也有许多故事流传。 第一,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是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是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公元1614年,在松山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在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入关的"带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真是拿他毫无办法。 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此时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真是庄妃。 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呜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踌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那女子忙接口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 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望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峥嵘。 第二,策划福临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权势的竞争者有三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势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辖八旗中正黄和镶黄两旗,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多尔衮呢,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福临呢,才六岁,而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亲生儿子。庄妃拥有的是足够的智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他俩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 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了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这是二次大显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后。 第三,定都燕京。 与顺治掌权同时,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了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整个中国。她告戒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 不久,李自成不敌洪水般的清军,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惶溃走。清廷迁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不愿到那既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他乡去。又是这位庄妃,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早有预见,强令朝鲜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 随即,人心安定了,大军无忧了。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灭亡。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宏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建立起来了。而"驾御"这一个大国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儿子——刚刚六岁的顺治。 要说是顺治的"治国安邦",还得说全靠孝庄。 第四,辅佐康熙。 顺治初年,在经历了明末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破坏、清军铁骑的洗劫之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断瓦残垣,破败不堪了。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孝庄竭尽全力辅佐顺治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惜,顺治并不争气,在爱妻董鄂妃病逝之后,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八岁就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生母去世,抚养教育十岁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还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当时,四位辅佐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对他们分化、利用,最终擒了称雄一时的鳌拜,巩固了皇权。之后没多久,三藩作乱,撤三藩,平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众议,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的将士,深得人心。 在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孝庄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从而平定了北方,稳定了大局。 康熙亲政后数年,凡重大事件,都请示孝庄而后施行。 康熙对孝庄极为孝道,曾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评价之高,无人能及。 第五,庄妃下嫁之谜。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这位为清朝披肝沥胆的巾帼至尊,死后并未按惯例全国举哀,她的棺椁在"暂安殿"内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令人不得其解。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转自孝庄文皇后吧
㈣ 古代有哪些有趣的野史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1:真老乌龟
宰相庆祝八十大寿。为借机发财,便不管亲疏远近,到处发请帖。纪晓岚对此十分不满,到寿辰前一天打发人送去大红幛一个,上写四个大字:“真老乌龟”。
宰相见了,十分恼火,届日,请纪晓岚当面解释。
纪晓岚从容地说:“君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为‘老’;世世代代乌纱盖顶,是为‘乌’;自古以来,龟鹤齐名,都是高寿的象征。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称颂龟为神龟,欣逢老相国寿辰,以此神物祝颂,当为不妄;‘真’者,实实在在,当之无愧之意也。”
经他这一解释,众人哭笑不得。老宰相有苦难言,一时想不起合适的对策,只得改容相谢。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2:个个草包
权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纪晓岚提笔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珅说:“卿被纪晓岚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变成‘个个草包’四个字吗?”和珅哭笑不得。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3:“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4: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㈤ 历史人物野史
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毫无信义的年代,面对毒辣的父亲、凶残的兄弟,也许死亡才是一种解脱。
生在帝王之家,无论是沾母亲受宠的光,还是凭借自身聪慧,能在皇帝众多的儿子中被立为太子是一件幸事,然而他们的命运也随着这个身份的确立而改变了。但是很多太子自身也要对悲惨的局面负些责任,可卫太子姬伋,他真的是万分无辜!
美女面前不讲亲情与信义虽然在“拼爹”的时候姬伋很有资本,但有这样的亲爹,姬伋也没什么好炫耀的。
姬伋,春秋时期卫国卫宣公之子。由于他出生的有些不是时候,有“被老天爷急急送达人间”的意思,所以他又叫急子。
卫宣公的私生活作风实在是有些不检点,在还没有坐上龙椅的时候,就与他老爹卫庄公的小妾夷姜私通,而且还生下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姬伋。
宣公即位那天,就迫不及待地正式将自己的后母夷姜纳入自己的后宫,也就是在那天,他的元配邢妃从此失宠。宣公和夷姜遮遮掩掩的关系终于暴露在阳光之下。
让人惊讶的是,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这对夫妻竟然可以顶着种种舆论的压力,在光天化日之下心安理得地生活,而且还很快立他们的儿子姬伋为太子,实在不简单。然而不久,闹剧中的一幕悲剧就发生了。
这场悲剧的发生,还给文学史上留下了绚丽的篇章。诗经·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朱熹在解释这首诗时说:“旧说以为卫宣公为其子急娶于齐……国人恶之,而作此诗,以刺之……”所以,这是一首讽刺宣公的诗。
诗歌大意说的是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淌不停,本来以为嫁的是个美少年,却得了一个鸡胸驼背的丑老头,就像本来想撒下鱼网捕鱼,却在网中捞到一个虾蟆。诗中反复用虾作比喻,凸现了卫宣公的丑陋形象,而且一再用新台的鲜明、河水的盛大作对照,反衬出卫宣公的丑态。
事件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春秋时期的卫国去看个究竟。
据说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人生乐事。齐国国君齐僖公有一对超凡脱俗的女儿,史书上没有对她们真实名字的记载,只是大女儿因后来嫁给了卫宣公被后世称为宣姜。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岁的宣姜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一天,卫国派来使者,为太子姬伋向宣姜求婚。虽然姬伋这年只有十六七岁,却因风流倜傥、博览群书,和公主一样也是当时诸国闻名的名人。而且卫太子姬伋的身上流淌着美女母亲夷姜的血液,当然也是俊美儒雅非凡。
尽管身世方面有些小小问题,但是并不妨碍他的未来国君身份。于是齐僖公立刻答应了这桩十全十美的婚事。
只可惜,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这个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伪君子中的领袖。回到国内,这个家伙就立即向卫宣公禀报了公主的情况,那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的容貌,简直是比花儿还诱人,接着暗示加明示地表达了他的想法——这样的绝色美女,那应该是被国君您享用的啊!他还不忘强调,之所以这样说,绝对是出于作为人臣的一片赤胆忠心啊。
本来卫宣公就是一个老色鬼,哪里经得住这样的煽风点火!况且他当年在无权无势时,就敢在父王的眼皮子底下勾引庶母,如今大权在手,更是没什么可顾忌的。于是流着口水和这个使臣商量了一番,骗亲的计划就敲定下来了。
一心等着婚期到来的太子被派“出差”,与此同时,他的老不正经爹爹开始紧锣密鼓地在河边修建一座新的行宫,名为“新台”。然后就发生了诗歌里记录的那一幕,本来即将成为宣姜公公的老头变成了她的老公。
对于齐僖公这样的老狐狸来说,这个消息带给他短暂的愤怒,可之后就是满心欢喜和得意了——他成了卫国国王的老丈人,这样的好事可不是谁都能有机会遇到的。只是可怜了宣姜,苦了姬伋。
史书上记载,从此以后,姬伋经常发呆,木讷无语。然而他本来就是个善良的老实人,自小学习的礼仪、孝道更是让他对父亲敬若神明。对于这件事,他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默默地接受了这种屈辱的安排。
要命的“四马白旌尾”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自己老爹下黑手,谁能防得住?谁能承受得起?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飞逝,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宣姜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快成年了。也许是继承了姜氏的优良传统,宣姜的长子姬寿是一个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基因在他的弟弟姬朔这就变异了,不仅和善良沾不上边,甚至是恶劣之极。
姬朔经常在卫宣公和宣姜面前说姬伋的坏话,诋毁他这个老实的大哥,而且每次都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由此看来,这姬朔人才虽然不怎么样,却有着不错的口才。
宣公本来因为当年夺婚的事对这个大儿子就有点心虚,现在又听说他的“种种恶行”,便莫名的讨厌起他来。
有一天,姬朔像往常一样“演讲”,说着大哥如何对“夺妻事件”百般怨恨,如何扬言要在即位后将他们母子铲除干净。这着实激怒了卫宣公,他把姬伋的生母喊来,痛骂她教子无方。可怜的夷姜,就在这天夜里自尽了。
可这并没有动摇卫宣公要把这个逆子翦灭于世的决心,他定下毒计,先派逆子姬伋“出差”,还授予他白旗,又在路上派人专杀手持白旗的人。
宣姜听说后,不管是念在当年旧情,还是为人母的身份,她苦苦哀求丈夫不要这样做,她不愿意看到有谁死去,更不愿意这个死去的人是姬伋。然而,宣姜这样的行为,在卫宣公的眼里成了她对姬伋的眷恋,起到的作用就是加快了他行动的速度。
很快,他派姬伋出使齐国,并赐了一面特别的旌旗——四马白旌尾。姬朔知道后大为高兴,心地善良的姬寿却大惊失色。他连忙将父亲的阴谋告诉大哥,并劝他逃走。
姬伋听完后深受打击,他没料到敬爱的父亲竟然要对自己痛下杀手,不禁万念俱灰。他对姬寿说道:“逆父命求生,不可。”姬寿百般劝慰,但姬伋哀莫大于心死,一句也听不进去
㈥ 古代经典小故事(野史)
聊斋上很多的。
㈦ 中国古代历史有正史别史杂史野史之分。如何看待
1、所谓正史是朝廷史官所记述,所谓野史为民间史家所著或为民间流传的历史版故事。
2、正史具有较权大的真实性,朝廷史官代代相传,见证记述的是同时期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真实性和官方性,因而正史也为后世研究前朝历史的重要依据,但正史也有弊端,比如会出现后世君主对前朝历史或对其他人产生批判情绪,而让史官根据个人好恶书写历史。也会故意弥盖自身缺点,加以美化,所以在看正史的时候要带有自己的史学观念,学会辩证分析,要坚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3、野史为民间流传的历史版本,与正史有一定的契合度,多为宫廷秘闻,人物秘事,有一定的真实性,研究历史,探索史实真相,要将正史和野史相结合。
㈧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如果有什么野史更高
1、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专助苗长矣。”其属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晏子使楚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 的,功用恰恰相反。
㈨ 关于古代名人的一些野史有那些,别太野
古代名人的一些野史有:风流皇帝唐玄宗、人屠”机器人白起、悯农诗人”李绅、帝王“雷人”死法、身份最高的状元
1、风流皇帝唐玄宗
风流皇帝唐玄宗后宫妃妾四万人,为解决临幸他想出一个办法:每天将一群宫殡召集在一起,让她们掷骸子定输赢,最后的优胜者便是当夜陪侍人。到了春秋时节,唐玄宗命后宫女子在各自的门前栽花,自己跟随蝴蝶信步款款,蝴蝶停在谁门前的花枝上,皇帝当晚便留宿在谁处。
4、帝王“雷人”死法
古代帝王最“雷人”的死法:春秋时期,晋景公有天刚要吃饭,突然肚子不舒服,去了趟茅房。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回来,到茅房去找,发现君王掉进茅坑,淹死了。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一句话描写此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5、身份最高的状元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参加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举夺得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第二名(榜眼)提为状元。据传康熙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