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读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读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2-26 07:03:38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Ⅱ 读历史故事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集我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儿童读物。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伟大的祖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优秀的人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才发明了用火。我还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砷;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我们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这本书的。
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这似乎是古往今来都承认的道理。在这部书所收集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找到一些有借鉴的东西;在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教育意义。

Ⅲ 求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中国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末期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大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鲧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灾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辨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尔雅.释水》一文指出了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大概在禹治水以前,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这里的主流有十几条,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当时,这座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龙门山口,口宽八十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选为炎黄部落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接替了舜的职位。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了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陶矢折,又由陶子伯益当选。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并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家天下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我国也因此进入了阶级社会。

Ⅳ 读历史经典故事的读后感

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Ⅳ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Ⅵ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480字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凿壁借光》包括了两则短小的故事。第一则是匡衡勤奋好学,可他家里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的烛光又照不到他家。因为匡衡求学心迫切,就在自家墙上打了个洞,可以借助从邻居家引出来的微弱烛光来看书,于是匡衡高兴的拿书照着烛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第二则是说,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有很多好书,对书“求贤若渴”的匡衡听说了,就去给他辛勤劳作做义工。主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而不求偿”?匡衡说:“我希望能换取您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动,便把书借给他读。由于匡衡勤奋刻苦认真求学,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这篇短文通过匡衡“穿壁引光而读书”,“无偿帮佣求书读”两则故事说明匡衡对读书的无比渴求,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有一颗爱读书,读好书的心,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我们学习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像或不像匡衡这样学习的人。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叫冯书强,他是一个学习极不认真的人。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好多作业,里面还有思考题。他一看,心想:没什么,这些算的了什么?什么能难的住本人?可当他做题的时候,傻了眼。因为其中有一题太难,不会做。可他连想都不想,对自己说:“不写这一题不就行了嘛!”这一题太难,不写,这一题也太难,也不写……凡是难题不会的,他都绕过去,不做。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捧了一个圆圆的大鸭蛋回家了。
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叫XXX,她虽然不是很聪明,可她有一种信念——只要我认真,只要我努力,我就能行,我就最棒!老师每次布置的作业她都会认真完成,遇到难题动一下脑筋,实在不会第二天早上也会主动去请教老师。就这样,期末考试考了100分高兴的回家给爸爸妈妈报喜。
这两个同学的事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有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

Ⅶ 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我和我的祖国》,这篇文章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汶川地震中显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还有中国为了迎接世博会所作出的努力。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被作者那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民这样在千年的历史上对人类作过巨大贡献。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民这样经历过深重的苦难和屈辱。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民这样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英勇顽强。 与古国历史共光辉的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拼搏奋斗,使中华民族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大发明做贡献,万里长城振国威,苏轼坚贞不屈,岳飞精忠报国,李时珍尝尽百草,徐霞客踏遍山河,林则徐虎门销烟,董存瑞勇炸碉堡……我们这个千年古国,历史故事之多,如同海浪扬波,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却给朋友们讲的不多。你们知道,我国13亿人口,半数以上诞生在新中国,当你们的父辈——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儿童说起自己当年的生活和知道的故事,你们觉得陌生。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21世纪的主人,应该知道、应该记住伟大的新生的共和国的脚步。 1949年新中国诞生,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走向新生。东方的雄狮从沉睡中觉醒了,在这片贫穷与落后的土地,几代人艰苦奋斗,经历了胜利与曲折,有多少人为它献出了青春和生命,才建立起今天你们看到的正在走向繁荣富强的祖国。 共和国的脚步,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45个春春秋秋,16425个日日夜夜,多少壮丽辉煌的事迹,多少为国为民的典范,我们只在这本小书里讲了45个真实的故事:百万农奴的翻身、川藏公路的建成、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联合国确立我国合法席位以及大庆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从不同侧面帮助你们了解这段历史是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振兴,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今后待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慢慢地了解它,理解它。希望你们能从这本书中吸取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大以后,去谱写共和国历史的新的辉煌篇章。

Ⅷ 读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读后感

《中来国历史故事》是我的自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Ⅸ 读中国历史故事有感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李老师点评:
小作者围绕《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发表感想,对黄道婆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歌颂.感情真挚,行文流畅.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小作者就故事谈故事,视角不够开放.建议在写作之前,要静下心来,列好提纲.
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阅读全文

与读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