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雍正帝的一生都有什么历史故事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雍正皇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的勤奋不仅是过去皇帝,就算在现代领导人,也没有几个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超过5000万两,而13年前雍正登基之际,大清全部家底不足700万两。
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心中,雍正评价不高。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民间文学、小说野史都对雍正皇帝特别不客气。说他改诏书篡位,甚至在他死后不久,就有被吕四娘谋刺死、被宫女缢死、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等等无稽之谈。(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又有了关于他死因的新版本——台湾作家高阳认为是“服用壮阳的兴奋剂,导致高血压及心脏病,以中风暴崩”。此说如能成立,则那春药也不是什么伟哥之类,而是权力——封建专制帝王的最高绝对权力。)
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也才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他的励精图治的大胆改革,更是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末梢神经。
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相反,他还给自己的帝国和时代打上了这种个性的烙印。同历史上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无疑更具个人魅力,但同时也更易引起争议,遭受打击。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与文化传统对所谓“守成之君”的要求相去甚远。
要知道,我们这个以 “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喜欢个性的。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允许极少数人保持自己的个性,比如开国领袖、末世的忠臣、江湖上的好汉和山林中的隐士等等。即便对这些人,我们的文化也宁愿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只有在他们失败后才表示同情(如项羽、海瑞)。如果成功,则难免留下骂名(如曹操、武则天)。不挨骂的成功者只有一种,即朝代历时较长的开国君王(如历时较短,也要挨骂,如秦始皇)。人们热情赞美他们的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又希望后代不要有那么鲜明的个性。这些所谓“守成之君”最好四平八稳,中庸因循。处理政务的原则,不是“圣贤遗训”,便是“祖宗成法”,自己不需要创造性,更不要搞什么改革,这样就天下无事,天下太平。
雍正显然并不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因此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同情,反倒使不少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圣祖爷好端端地留下了一个太平盛世,你雍正瞎折腾什么呢?还能折腾出多大个气候?甚至对雍正的朝乾夕惕,宵衣旰食也有人不以为然。皇帝不是宰相,管那么多那么细干什么?真正的圣君、明君,应该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像雍正这样事必躬亲、累死累活的皇帝,他们可没见过,也不以为然。
这就不能不让雍正感到委屈。为了他的帝国,雍正真的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十三年干了别人三十年都干不完的事。
雍正,他是注定不会被人理解的。这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作派与传统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且是强化皇帝一人的集权。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时,倔与其他人产生距离和隔膜,就完全不能避免。他的权力越是集中,他与别人就越是疏远。或者说,他越是成功,就越是孤独。最后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
因此,如果雍正在征服帝国的同时还想征服人心,在君临天下的同时还想君临众志,那他是成不了赢家的。他只能感到委屈和窝囊。或者如楼主所说,只能被“遗忘”。
雍正,或者说,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生,1735年卒,享年五十八岁。
雍正出生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爆发,世界在此之前三十八年(即公元1640年)已进入近代史阶段。雍正去世一百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被除迫进入了近现代。不管雍正当年做了多大的努力,都最终风流云散。
⑵ 雍正的历史故事
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对年父亲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至于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赏赐更是时时而至。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雍正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赏赐可与唐明皇向杨贵妃送荔枝相比了。
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并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他对年说: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完全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中,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利瓦伊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 吕四娘
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⑶ 搜集关于雍正的故事200字
清世宗雍正皇帝,可以说是清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从登基到宾天,传言不断,民间稗官野史与官方历史档桉,两极评价,南辕北辙。传说中的雍正帝,是一位生性多疑、手段残酷、刻薄毖恩、酗酒好色、擅弄权术、喜怒无常、阴狠毒辣的统治者;历史上的清世宗,则是一位刚毅果决、勤于理政、勇于革新、赏罚分明、讲求实际、品味极高、承先启后的英明君主。
雍正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王,他留下了洋洋洒洒不下数十万言的手书朱批,这空前绝后的帝业,为他赢得最勤政的皇帝之历史评价;他授意创作的各式〈胤禛行乐图〉,至今扑朔迷离,让人弄不清何者是真实生活,何者是虚拟境界;他亲自监制的雍正款用器,丰富而多元,充分显示出他极高的艺术品味。总之,随着各种史料的公开,雍正的历史评价也日益上扬,他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至今人们津津乐道。
02b-b.jpg 清€€款美人€€.€€€€.jpg 清€€款美人€€.€€古.jpg
雍正皇帝 清 美人图.对镜 清 美人图.鉴古
爱新觉罗.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三十日寅时(零晨3至5时),康熙皇帝第四子,生母乌雅氏,满洲正黄旗。“胤”是康熙帝诸皇子的排行,“禛”是“以真受福”的意思。官书中记录乌雅氏受孕与胤禛出生过程中出现种种祥瑞徵像,为胤禛在众多兄弟的帝位斗争中脱颖而出留下伏笔。官修史书中描述雍正仪容奇伟,高挺鼻子、身材修长、双耳丰垂、声音洪亮、目光明亮有神。透过展出的雍正帝肖像,观众可细心观察其外貌神韵。
据正史记载,康熙8岁即皇帝位,共作了61年的皇帝,是有清一代在位最久的君主。在这61年的皇帝生涯里,康熙共生了35个皇子、20个女儿,这些皇子之中,仅有皇二子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后来被康熙策封为皇太子。
但是有清一代,并未采取嫡长子继承制,胤礽虽然被封为皇太子,并不能保证将来就能顺利登上帝位。随着皇子们的逐渐年长,觊觎皇位之心也逐渐高涨,于是众皇子之间便形成几个集团,密谋皇位。
一为太子党,皇太子胤礽利用太子的权位之便,极力拉拢朝臣,扩张自己的势力。二为八爷党,皇八子胤祀为人聪慧,有治事之才,并善于拉拢人心,人称“八贤王”,是当时朝廷中势力最庞大的集团,该集团包括皇九子胤、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及大部分的朝臣。三为四爷党,皇四子胤禛,颇知蹈光养晦之道,一方面对父皇极力表示忠孝,又尽力交好群臣、友善兄弟,皇十三子胤祥为其得力助手。
康熙47年9月,太子与索额图等人密谋篡立,事为康熙所知,索额图等人被处死,胤礽也因此丢掉了太子的头衔。太子被废的事件,使得诸皇子集团之间争夺皇位的情况,变得更加白热化。
康熙自己也明白,诸皇子的内斗,不仅自己有随时被谋害的危险,也会导致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事件。因此,康熙遂于48年3月复立胤礽为太子,希望能浇熄诸皇子夺位的野心。可惜的是,诸皇子并未能体谅康熙的心意,暗地里夺储之争仍波滔汹涌地进行着,最后甚至致使太子二度被废。
雍正即位之谜
康熙61年,康熙前往南苑狩猎,因身体不适随即返回北京畅春园养病,不料病情加剧,于11月30日驾崩。弥留之际,诏令将皇位传给四子胤禛,是为雍正皇帝。
当时诸皇子中,最受康熙器重的是十四子胤,最受朝臣拥载的是八子胤祀。当时的人皆以为康熙的继承人选,应该不出胤祀及胤二人其中之一,所以康熙的遗诏确实大出他人的意料之外,因此雍正即位的内幕,便引起了诸多的揣测。
《清圣祖实录》曾保留着康熙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大致是说,雍正受康熙的遗诏而登基,属于合法继承。
民间野史则以为,雍正篡改即位诏书,并毒死康熙。持此种看法的人认为,康熙晚年命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称大将军王,率领数十万大军前往青海平乱。当时朝野皆以为担任大将军王的人,必然是未来皇位的继承者,因此大家皆认定十四子应是康熙瞩意的人选。野史相传,康熙61年皇十四子西征终了,正欲回京覆命时,雍正把握住最后机会,与当时的步军衙门统领隆科多密谋篡位,利用隆科多握有京师兵权的优势,把在畅春园养病的康熙毒死,篡改遗诏,将传位诏书“皇位传十四子”的字样改为“皇位传于四子”。当时胤人远在青海,鞭长莫及,只得拱手将皇位让与他人。
不过依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雍正篡改遗诏的民间说法并不能成立。首先,按照当时官方的用语,清朝皇帝的儿子,一定称“皇X子”,因此若真的传位于胤,康熙的遗诏应为“皇位传皇十四子胤”,如此一来若再将“十”改为“于”,整句话在语法上便不能成立。其次,当时并未开始采用简体字的“于”,而是仍沿用繁体字的“于”。由以上种种证据来看,民间流行的说法,应属穿凿附会之说。
虽是如此,雍正的即位仍存有很多的疑点,其一,康熙传位诏书为何迟至康熙死亡后的第二天才向外界公布?其二,雍正即位后,不愿、也不敢居住于康熙生前常往的畅春园与避暑山庄等地方,而常住于圆明园,雍正似乎惧怕康熙的亡灵,而不敢前往。
巩固王权
“成者王,败者寇”,昔日与雍正争夺帝位的八爷党及皇十四子胤,于雍正即皇帝位之后,便沦为雍正首先整肃及报复的对象。雍正即位之初,先禁锢了皇十四子,继而将矛头转向“八爷党”。雍正四年,先折磨皇九子致死,再命人毒死皇八子,并逐步清除朝廷里八爷党党徒。
清除了昔日的反对势力后,雍正完成了巩固王权的第一步,接着矛头便指向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
年羹尧与隆科多是雍正即位时的顾命大臣,年羹尧统有西北数十万大军,隆科多则握有京师的兵权,有了他们二人的帮助,雍正才能顺利登上帝位,也才能逐步清除障碍,遂行巩固王权的企图。熟料年羹尧及隆科多等人在得势之后,未能查觉雍正的企图,反而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因而在日后成了雍正的眼中钉。
年羹尧在西北手握重兵,骄横无理,目无法纪,妄想取雍正而代之;隆科多则极力拢络朝中大臣,扩张自己在朝廷里的影响力。年、隆二人的所做所为,与雍正遂行绝对王权的企图相冲突,因此就成为雍正接着亟欲整肃的对象。年羹尧先是被夺取兵权,最后被雍正赐死;隆科多则被冠以包庇八爷党人的罪名,为雍正所囚禁,死于狱中。
由于清除八爷党、囚杀隆科多与年羹尧等巩固王权及整肃异己的行动,牵连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一片肃杀的气氛。雍正杀了这麽多人,似乎有违人道,但证诸往史,历史上有为的君主,为了争夺皇位、巩固皇权,无不大开杀戒,唐太宗不也曾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逼唐太祖退位;明成祖也曾发动“靖难之役”,杀侄夺位,甚至族夷名儒方孝儒、齐泰等数百人。九重之内的权力斗争,其残酷程度非外人所能想象,为了争夺绝对的权力,相对的必须采用绝对的手段。
治理天下
雍正帝在位时曾自评功业:“朕反躬内省,虽不敢媲美三代圣君哲后,若汉唐宋明之主对之不愧。”今天史学界也公认他是位承先启后奠定康乾盛世的明君。
在雍正眼里,从康熙那边接收过来的江山,大致上仍维持着承平的面貌,但弊病却已从帝国中心开始腐蚀帝国的基础。康熙晚年,朝廷贪纵之风盛行,在上位者与其下属上下其手亏空国库,至雍正即位时,国库仅剩800万两。
“800万两”这个数额的多与少,可以与雍正即位初年的军费支出做一比较。当时年羹尧统领四十万大军远征西北,一个月的军费支出即高达200万两;换句话说,光是支付军费,整个国库也仅能支撑四个月而已。实际上,古代的战争长者维持数年,短者也要半年,四个月的时间如何能完成西北战事?更遑论战场是远在数百里之遥的青海。
柄库空虚,无力养兵,便无法维持帝国的正常运作,更无法以兵力去遂行当政者的意志,所以雍正深切明了治国须先充盈国库;而要充盈国库,则必须先从帝国手足处着手,即整顿吏治,扫除贪贿之风。
在消极方面,雍正开始处理康熙晚年官员亏空的桉件,追讨遭官员挪用、侵占的库银及钱粮,责成刑部规定:凡挪用库银二万两以下者,发配边疆充军;二万两以上者,以盗取辟银罪论处,斩立决。归还期限为三年,一年内归还者,免除其刑;三年内未奉还者,按其未缴之数予以定罪。追比欠款一桉,经雍正雷厉推行,至雍正五年,国库已达7000万两之数。
在积极的措施方面,雍正认为官吏会侵吞国库,其原因之一在于官员的薪俸过于微薄。当时在北京任官的汉人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每年的俸米仅有12石,人口较少的家庭,只能维持四个月,食指浩繁的家庭,则撑不了二个月,根本无法应付平日往来应酬、聘请幕友的费用。以如此的薪资水平,一味要求官员守法清廉,确实强人所难。
雍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他提出了一套变通的措施,将地方官员徵自民间的“耗羡银”予以合法化,统一规定徵收的数额,所有耗羡收入收归公有,由各省巡抚统一调拨,充当官员的“养廉银”。此举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官员们的生活,消除因官员未按定额强索民资所激起的民怨,也刷新了康熙朝以来的吏治。
其次,为了改善国家财政,雍正参照明代“一条鞭法”,将人民应出的租税与傜役一并于田赋中徵收的办法,将人丁税并入田赋中徵收。如此一来,没有田地的人几乎不用缴税,减轻了穷苦人家的负担,国家的税收全由拥有田地的人支付,兼具了公平的原则。“摊丁入亩”的实施,由于徵税数额有明确的依据,使得逃漏税几不可能,相对的增加了国库收入。
摊丁入亩:
传统中国向来将人丁与土地分开赋税,雍正元年实施将人丁摊入地亩,以土地作为单一课税标准,取消人头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扩大了政府财源,这是清代财政税务史上重大改革。
肃贪养廉:
康熙宽仁,晚年吏治败坏,贪污舞弊成风。雍正即位之初,雷厉整顿官场贪渎颓风,他恩威并施,养廉与肃贪并重,将火耗归公充作官员“养廉银”,提高官员收入,对贪官严惩重罚,使官员不必贪,也不敢贪。
火耗归公:
“火耗”又称“耗羡”,是正税之外的附加费,官员任意徵收弥补税银在熔铸、兑换、运解中的耗损,常有正税一两,火耗达五六钱之谱。雍正将火耗改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统一管理,除用于公务外,并作为“养廉银”,不但减轻了人民负担,也大幅提高官员的俸入。
宫廷生活
生为天潢贵胄,真命天子,雍正继位前后的宫廷生活,都是丰富多样,品味高雅。且不论〈胤禛行乐图〉为何而作,图绘中何者是真实生活,何者是虚拟境界,都显示出雍正皇帝是位向往悠游惬意的生活高手;他喜欢吟诗弄月、读书赏花、抚琴品茗、寻幽访胜,博古赏新,又好与僧道游,正是:“长伴予游鹤与松,何烦扈跸得从容”。即位后,他设置军机处,扩大奏摺制度,推动政经改革,乾纲独断的帝王生活,让他终日埋首公务,通宵达旦批览奏章,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勤政皇帝,留下了大量朱批奏摺。机馀之暇,唯有令造办处制作赏心悦目的精致文玩,或让词臣供奉绘制图卷,寄情艺术,排遣繁忙。
宗教信仰
雍正强调儒、佛、道三教并重,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佛、道民间信众普及,不容少觑。雍正好谈佛法,自喻“释主”,常与僧衲往来,讲论禅宗之学,造诣颇深。他自号破尘居士,又称圆明居士,常在宫中举办法会,召集全国有修为的僧人参加,并亲自说法,赐弘历“长春居士”、鄂尔泰“坦然居士”、张廷玉“澄怀居士”等法号。行乐图中留下他穿喇嘛法衣修密的影像。雍正帝也一再颁发佛学谕旨,刊刻佛经,躬自抄录、编辑、撰述,并亲自书序。到了晚年,特别在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病笔后,宫中斋醮法会增加,炼丹药情况频繁,朱批奏摺中留下他赏赐丹药给大臣服用的纪录。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帝崩逝,也有人主张是服丹药所致。
传位宾天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帝崩逝于圆明园,年五十八岁,择葬于北京西南易县泰宁山万年吉地。有关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在位十三年,宵旰焦劳,勤于庶政,在政制革新上有许多贡献,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为弘历积聚可资发展的厚实基础。遗诏中,明确传位于四子弘历,命礼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王大臣。弘历的平顺继位,终结了自太祖努尔哈齐以来王位继承的血腥斗争,实是雍正帝睿智改革的结果。
雍正继位之谜,历史学界莫衷一是,疑云重重;雍正之死,开启另一个谜团。雍正其人、其事、其政,在历史上烙下深刻印记,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睹物思人,透过展览,期能对雍正皇帝有更深入确切的认识。
⑷ 《史记》中关于雍正皇帝的故事
史记作者司马迁,汉代人, 雍正,清朝人。
相隔几千年,史记中是没有关于雍正皇帝的故事的。
希望回答能够有用。
⑸ 有关雍正的历史故事
清朝皇帝雍正暴来卒尸体无头之谜
清朝源皇帝帝王雍正帝嗣位之谜
清朝皇帝雍正戏尹泰
清朝皇帝雍正对道教的丹药很感兴趣
清朝皇帝雍正皇帝爱喝酒
清朝皇帝 雍正和"恩人"年羹尧
清朝皇帝雍正治理乱收费
清朝皇帝喜欢玩狗的雍正帝
清朝皇帝雍正眼中的十三弟
清朝皇帝雍正立储的新办法
清朝皇帝雍正重情义
清朝皇帝雍正的严厉治国
清朝皇帝生性多疑、猜忌心重的雍正
清朝皇帝吕四娘谋刺雍正?
清朝皇帝雍正大兴文字狱
清朝皇帝雍正杀弟之谜
⑹ 《雍正王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小说故事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电视剧的话,是讲述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⑺ 求雍正和清朝的故事
来二月河《雍正皇帝》。自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帝王系列”的第二部,它跨越康、雍、乾承先启后数十年历史,成功地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问世后,再次轰动文坛,在更广大的读者群中引起震动。《雍正皇帝》连续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和湖北省优秀畅销书奖,并由香港、台湾等地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雍正皇帝》作为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被推荐后,更引起了文学界对这部著作和作者本人的极大关注,从而也奠定了二月河在当今文坛上著名实力派作家的地位。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几百年来,雍正皇帝的头上一直笼罩着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疑团。作为创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杰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两位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即在位61年的康熙大帝和在位60年的风流天子乾隆之间,犹如耸立在两座高峰之间的又一座高峰,他承先启后,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没的一代帝王。
⑻ 历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历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并没有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贵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边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征讨。
又命果亲王胤礼、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协同办理苗疆事务。命刑部尚书张照、副都御史德希寿帮办苗疆事务。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贵州的苗民叛乱。
雍正帝在位时期经营了圆明园宫苑,常在圆明园与大内两处居住。他青年时中过暑,以后就怕炎热,故以较凉爽的圆明园为栖身之所,住在冬暖夏凉的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 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
雍正帝死后,根据他的秘密立储方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泰陵。
(8)雍正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雍正的传奇故事:
1、雍正戏尹泰
雍正非常喜欢尹泰的儿子尹继善。尹继善是雍正元年的进士,六年之间,已由翰林升为江苏巡抚。有一次聊天的时候雍正说:"为人处事你应该多学学我信任的大臣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
继善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他粗鲁;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他刻薄;鄂尔泰,优点非常多,但臣也不能学他刚愎自用。"雍正听了,觉得他说的句句中肯,很是欣赏。
就调升他为云贵总督。尹继善有一天回京,雍正召见他的时候问:"你的母亲受封了没有?朕知道你家的情况,回去准备准备,我马上下旨。"尹继善原是其父尹泰的小妾徐氏所生。
按说母以子贵,徐氏是可以请封的,但是尹泰家法森严,继善提过一次,被父亲尹泰骂了个狗血喷头,再也不敢提了。所以徐氏到现在还是每天衣着简朴,和仆人们一起小心伺候着老爷太太。
尹继善拜谢下来,回家告诉了父亲。没想到尹泰非但不喜,反而大怒,骂尹继善说:"肯定是你向皇上恳求来的,你想用皇上来压我是不是?!"二话不说叫来家人,杖责继善。
把个继善打得呼天喊地,顶戴上的孔雀翎都给打掉了。徐氏想到祸由己起,只得替儿子长跪请罪。雍正耳目灵通,自然很快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尹府的门房匆匆跑来报告。
说朝廷派人来了。说话间就见内监、宫娥四人,带着一些皇帝赐的衣物已经进院。尹泰没办法,就率领继善迎了上去。那宫娥传旨要面见徐氏,家人引着来到房内。
宫娥见了徐氏,将翚衣翠茀献了上去,并扶着徐氏坐在床边,重新梳了双叉宝髻,珠钗璎珞,插了满头。打扮期间,外面王公的福晋,大臣的命妇以及夫人、格格陆续而至。
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把尹泰家热闹得花团锦簇。两个太监则七手八脚挂灯结彩。尹泰不知道怎么回事,问太监,太监口口声声是奉皇上的旨。看看内外整治完备。
门房又报内阁大学士捧诏书来到尹府。大学士从中门而入,高呼:"有诏,尹泰,同夫人徐氏,总督继善,一起跪听宣读。"诏书上,雍正说道:"大学士尹泰。
朕如果不是看在你的儿子继善聪慧能干、忠心耿耿的份上,就不会封你为大学士。可是如果没有你的小妾徐氏,又怎么会有继善?现在朕封徐氏为一品夫人。
尹泰你要先向你的妻子徐氏三叩头,然后再谢我。"内阁大学士宣读完毕,宫娥们扶起夫人,南面坐定。尹相国一想:"这皇上真是恶作剧了。
当着这么多的同僚、学生的面,丈夫拜妾,成什么体统?"然而又怎敢抗旨,只好听凭太监引着,在徐氏夫人的面前老老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
2、雍正且去卖字
雍正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就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雍正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
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写在了左边。雍正便问书生“秋”字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雍正比对。
雍正便问他,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干吗要在这儿卖字为生。书生说他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只能靠卖字为生,哪还敢想什么大富大贵。
雍正于是慷慨解囊,说可以资助他博取个功名,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此时雍正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召其入内。
雍正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雍正微笑不语。
第二天,雍正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书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⑼ 关于雍正的历史小故事
1、资助书生
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
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嘛要在这卖字为生?”
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
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2、崇仰佛道
雍正帝青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与僧侣往还,并著《集云百问》论佛旨,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释主”,用比丘文觉密参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对。雍正帝否认缁衣参政,但对释氏有节制。
到晚年,在宫中做法会,亲自收门徒。他大修古刹名寺,给僧人赐封号,支持禅宗中的一派,著作《拣魔辨异录》,参与佛教内部宗派的斗争,又搞了《御选语录》一书,阐扬其佛学观点。雍正帝与道士也频繁接触,宫中养着娄近垣、贾士芳、张太虚等人。
雍正帝看中佛老,是他认识到儒、佛、道三教学说中的一致性:“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3、雍正的佛学著作
雍正的佛学著作,以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为主,安抚喇嘛教只是为了防止西藏叛乱。雍正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世宗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4、御用眼镜
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欧洲人的一项重要发明。雍正帝很喜欢西洋眼镜,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风雅,确实是他已经眼花了,需要眼镜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等等。
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在雍正帝经常起居的大内与圆明园的宫殿里,甚至在他的銮轿中,都放有专门的御用眼镜。不仅如此,雍正帝还把眼镜发放给泼灰处的工匠,作为一种实用的福利待遇。
5、迷恋丹药
雍正帝对道教也颇有兴趣,特别宠幸龙虎山驻京道士封娄近垣,封他为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并加封为“妙正真人”。
雍正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
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雍正帝对丹药的痴迷程度可谓是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