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故事
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故事:
咬舌示忠:
蔡锷在云吉班兴之所至,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小凤仙这副对联吻合小凤仙的身份和性格,也流露出蔡锷的心情和感情。
他将小凤仙比作侠女,内心里已经把她定型,框定了她与自己不仅仅于儿女情长,而是和革命大业有着密切关系。
据说当时蔡锷在这副对联的上方题写了一句凤仙女史灿正,但下面没有署名。小凤仙有所不满,对他说:“你我虽贵贱悬殊,但又何必隐姓埋名,”他才只好写上了松坡二字。
松坡是他的字,小凤仙立刻明白了,眼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蔡锷将军。当场,小凤仙便把自己的舌头咬破,血滴对联之上,以示对蔡锷的忠诚。
(1)蔡锷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袁世凯登基前,为防止蔡锷叛变,派军警到棉花胡同的蔡宅搜查,蔡锷意识到北洋政府还是容不下他,他到天津去了一趟,袁世凯的密探对他层层监视,他苦思脱身之计,最后想到了小凤仙。
蔡锷对小凤仙说:“决计不顾生死,非要逃脱羁系不可。”小凤仙决定与蔡锷生死同行。蔡锷说:“同行多有不便,将来成功之日,必不相忘。”
小凤仙当夜为蔡锷饯行,为他歌唱、为他流泪,仔细叮咛。蔡锷称和小凤仙游玩并趁机逃离北京,回到云南,通电讨袁。
次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结核的蔡锷在日本病逝,年仅34岁。
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前往祭奠。蔡锷的离世带给小凤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那以后,小凤仙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2. 蔡锷和小凤仙英雄佳人的故事存在吗
蔡锷和小风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电影和电视剧自然添加很多戏说的成份。历史资料并没有过多蔡锷与小风仙爱情史实,只有蔡锷遭软禁而通过当时京城名妓小风仙摆脱一笔代过。
通过琉理一些传说,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我们大题可得出如下的推理:袁世凯称帝预谋己久,在各省督军中最不放心的就是云南督军湖南人蔡锷,所以将其调至北京委以虚名,实则是软禁。
蔡锷死后,迫于生计,小风仙先两次嫁人,但所托之人都和他生活不长就死去了,经过几次打击,不到五十岁的她决定再不嫁人,后来虽通过梅兰芳,得到一份解决温饱的工作,三年后因病离世,终年五十三岁。
3. 关于历史上的蔡锷!
蔡锷(1882年~1916年)湖南邵阳人,字松坡。他是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他一个人在20世纪初期干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组织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二是1915年12月底发动和领导了讨袁护国战争。其诗文为他赢得了一代儒将的声名;其旧闻轶事,广为民间流传,妇孺皆知……
关于蔡锷于小凤仙的一段情,开始蔡可能有“狎妓”以麻痹袁的意味,但人都有自身弱点,饮食男女在所难免,何况民国初年政府大员纳妾嫖妓也是寻常事。蔡锷当时33岁,小凤仙17岁,两情相悦,英雄美人悱恻缠绵成了千古美谈,民间亦多有传说。从蔡锷赠小凤仙两联中可看出俩人的一番真情: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相传蔡锷病逝日本福冈大学医院,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送有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串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回上海老家探亲路过长少时特拜谒蔡锷墓,诗曰:“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另有一番深意。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小凤仙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她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
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
1915年末,蔡锷称和小凤仙游玩并趁机逃离北京,回到云南,通电讨袁。次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结核的蔡锷在日本病逝,年仅34岁。
小凤仙得知此讯,痛不欲生,书写挽联:“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蔡锷的离世带给小凤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那以后,小凤仙不知所踪,只知道她于1949年起化名“张洗非”隐居沈阳,嫁给了“大帅府”的工作人员李振海,从而成为李振海前妻所生的4个孩子的继母,此后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介绍,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1954年3月,她患上了类似于老年痴呆和脑血栓的病症。患病后的小凤仙,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周围对她的过去有所了解的人中,谁也不能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邋遢女人和那个倾国倾城的小凤仙联系起来。现在想来,当时处于短暂清醒状态的小凤仙内心是无比痛苦的。
该年3月,小凤仙在沈阳离世。很难判断,小凤仙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自幼被卖到青楼,当然不幸,结交蔡锷,维护共和,斗智袁世凯,这些本来不应该是一个弱女子所应承但的重任。她和蔡锷之间的爱情,宛如一幅充满激情的油画,厚重而又热烈,不求被人接受,只求于己回味。
其实,小凤仙根本不会在乎后人如何猜测她,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视小凤仙为红颜知己的蔡锷,就已经给出小凤仙和所有世人一个答案了,蔡锷送给小凤仙一副对联中这样写道:“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4. 历史上真实的蔡锷将军是怎样的
蔡锷:军人之心,唯有共和,历史上真实的蔡锷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蔡锷一生从未加入同盟会,也始终不是国民党党员。他所反对的,也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的个人。他毕其一生所践行的,只有一条: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电影里,导演们都爱他。在《让子弹飞》中,他是张牧之年轻时追随的松坡将军。将军死后,这个手枪队长对国事充满失望,落草为寇变身张麻子,这才有了鹅城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荒谬又现实的故事。
在《建党伟业》里,大众情人刘德华誓言他,面容清俊一身戎装,用沙哑的声音(此时他已染喉疾)在北平火车站和小凤仙告别,更是黄昏中的汽笛和飘雪烘托离情。演员刘德华已经50岁了,但在电影之外的历史时空里,1915年11月的蔡锷只有33岁,早已名满天下,只是未必有如斯英俊。当时的文人谭戎甫描述他:貌清瘦,身仅中材,颇不称其志气,且两额薄削。
那一出未必真实存在过的柔情送别,是蔡锷一生辉煌顶点的序幕,却又接近他人生的终曲:在登上南行的火车之后,他从天津辗转日本,再回到云南,与已经称帝的袁世凯公开决裂,掀起震动天下的护国运动,在袁世凯皇帝梦碎的一年之后,他也病逝于日本。蔡锷的绝笔是写给黄兴的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忍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他死在八天之后,这副挽联,既是绝响,也不妨看成自表。
蔡锷所反对的,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的个人,他的友敌之分,向来只因为国事而非私怨,背叛民国和共和的人,方是他永远的敌人。
1912年1月,刚刚成为云南都督的蔡锷在给黎元洪的电文中赞扬袁世凯“宏才伟略。实近代伟人”,但两周之后,因为袁世凯无视民国已立、国体已定的事实,试图在北京召开所谓“国民会议”来决定君主或者民主国体。蔡锷又致电孙中山及各省都督,称这是“袁之狡谋”。蔡锷组织了云南北伐军准备北伐,在《北伐誓师词》中,他写道:“甘冒不韪,乃有袁贼。”
一旦溥仪退位,帝制已除,袁世凯承认民国,蔡锷的态度就转变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之后,他致电祝贺,称其是“群望所归”。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后来曾说:“(蔡锷)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5.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蔡锷(年~1916年)湖南邵阳人,字松坡。他是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他一个人在20世纪初期干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组织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二是1915年12月底发动和领导了讨袁护国战争。其诗文为他赢得了一代儒将的声名;其旧闻轶事,广为民间流传,妇孺皆知……
关于蔡锷于小凤仙的一段情,开始蔡可能有“狎妓”以麻痹袁的意味,但人都有自身弱点,饮食男女在所难免,何况民国初年政府大员纳妾嫖妓也是寻常事。蔡锷当时33岁,小凤仙17岁,两情相悦,英雄美人悱恻缠绵成了千古美谈,民间亦多有传说。从蔡锷赠小凤仙两联中可看出俩人的一番真情: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相传蔡锷病逝日本福冈大学医院,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送有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串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回上海老家探亲路过长少时特拜谒蔡锷墓,诗曰:“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另有一番深意。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小凤仙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她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
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
1915年末,蔡锷称和小凤仙游玩并趁机逃离北京,回到云南,通电讨袁。次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结核的蔡锷在日本病逝,年仅34岁。
小凤仙得知此讯,痛不欲生,书写挽联:“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蔡锷的离世带给小凤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那以后,小凤仙不知所踪。
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1954年春,小凤仙患上类似于老年痴呆和脑血栓的病症。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陪伴小凤仙的是李有才的妻子佟桂英。
在小凤仙患病之前,佟桂英就已嫁进李家。“婆婆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候,无论街道组织什么活动,婆婆都积极参加,有时候还拉着二胡唱上一段,宣传党的政策。”
佟桂英同样看过小凤仙的那些照片,而得到的答案始终只是:“婆婆淡淡地一笑。”
患病后的小凤仙,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谁也不能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邋遢女人和那个倾国倾城的小凤仙联系起来。想来,短暂清醒之间的小凤仙是无比痛苦的。
对于小凤仙准确的死亡日期,李桂兰的回忆是,“应该是在1954年的3月份,不过,那时候我正好怀孕,所以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
或许是50多年的时光流逝,让一段记忆变得斑驳陆离,李桂兰的哥哥就有着与妹妹不同的回忆,“葬礼我去了,父亲把继母最喜欢的照片放进棺材里,其他的都烧掉了,我记得应该是秋天的时候。”
很难判断,小凤仙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自幼被卖到青楼,当然不幸,结交蔡锷,维护共和,斗智袁世凯,这些本来不应该是一个弱女子所应承但的重任。她和蔡锷之间的爱情,宛如一幅充满激情的油画,厚重而又热烈,不求被人接受,只求于己回味。
其实,小凤仙根本不会在乎后人如何猜测她,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视小凤仙为红颜知己的蔡锷,就已经给出小凤仙和所有世人一个答案了,蔡锷送给小凤仙一副对联中这样写道:“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6. 求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蔡锷(1882年~1916年)湖南邵阳人,字松坡。他是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他一个人在20世纪初期干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组织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二是1915年12月底发动和领导了讨袁护国战争。其诗文为他赢得了一代儒将的声名;其旧闻轶事,广为民间流传,妇孺皆知……
关于蔡锷于小凤仙的一段情,开始蔡可能有“狎妓”以麻痹袁的意味,但人都有自身弱点,饮食男女在所难免,何况民国初年政府大员纳妾嫖妓也是寻常事。蔡锷当时33岁,小凤仙17岁,两情相悦,英雄美人悱恻缠绵成了千古美谈,民间亦多有传说。从蔡锷赠小凤仙两联中可看出俩人的一番真情: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相传蔡锷病逝日本福冈大学医院,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送有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串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回上海老家探亲路过长少时特拜谒蔡锷墓,诗曰:“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另有一番深意。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小凤仙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她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
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
1915年末,蔡锷称和小凤仙游玩并趁机逃离北京,回到云南,通电讨袁。次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结核的蔡锷在日本病逝,年仅34岁。
小凤仙得知此讯,痛不欲生,书写挽联:“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蔡锷的离世带给小凤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那以后,小凤仙不知所踪。
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1954年春,小凤仙患上类似于老年痴呆和脑血栓的病症。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陪伴小凤仙的是李有才的妻子佟桂英。
在小凤仙患病之前,佟桂英就已嫁进李家。“婆婆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候,无论街道组织什么活动,婆婆都积极参加,有时候还拉着二胡唱上一段,宣传党的政策。”
佟桂英同样看过小凤仙的那些照片,而得到的答案始终只是:“婆婆淡淡地一笑。”
患病后的小凤仙,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谁也不能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邋遢女人和那个倾国倾城的小凤仙联系起来。想来,短暂清醒之间的小凤仙是无比痛苦的。
对于小凤仙准确的死亡日期,李桂兰的回忆是,“应该是在1954年的3月份,不过,那时候我正好怀孕,所以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
或许是50多年的时光流逝,让一段记忆变得斑驳陆离,李桂兰的哥哥就有着与妹妹不同的回忆,“葬礼我去了,父亲把继母最喜欢的照片放进棺材里,其他的都烧掉了,我记得应该是秋天的时候。”
很难判断,小凤仙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自幼被卖到青楼,当然不幸,结交蔡锷,维护共和,斗智袁世凯,这些本来不应该是一个弱女子所应承但的重任。她和蔡锷之间的爱情,宛如一幅充满激情的油画,厚重而又热烈,不求被人接受,只求于己回味。
其实,小凤仙根本不会在乎后人如何猜测她,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视小凤仙为红颜知己的蔡锷,就已经给出小凤仙和所有世人一个答案了,蔡锷送给小凤仙一副对联中这样写道:“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7. 历史上的蔡锷是怎么死的
对于民国人物蔡锷,一般中国人都知道他的有两件事情。
一是组织讨袁护国军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一是和名妓小凤仙亦正史亦野史的轶闻故事。前者属于大义,后者属于小节,生动了蔡锷的历史形象。至于蔡锷为什么起兵反对袁世凯,大多数中国人则语焉不详,最多就是信誓旦旦、鹦鹉学舌地将蔡锷的起事归结为反对袁世凯搞封建复辟,重新称帝。而这,也是蔡锷英年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实在不该被混淆和忘记在浩瀚的历史烟雾里。
蔡锷亦师亦友的梁启超曾经多次在公开讲演、撰文里讲述蔡锷起兵反袁的动机。
在蔡锷的追悼会上,梁启超告诉大家蔡锷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他说“护国军总司令蔡将军誓师之言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我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我国数万万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凯蹂躏而无复余”。
1922年12月25日,梁启超在南京学界演讲《护国之役回顾谈》,又一次忆起蔡锷当年的话:“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民国报人陶菊隐在他的《政海轶闻》“蔡锷”一则里有蔡锷致辞:“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蔡锷的遗嘱中也有“以争国民人格”语。
可见,蔡锷起兵反袁的真实原因就是:“为国民争人格”。在帝制被推翻之后,蔡锷所做的,就是为了不让中国人的人格继续沉沦在封建的桎梏里,因而付出了他的生命。
蔡锷起兵后,袁世凯曾经向莫理循询问蔡锷是否有野心,会不会统治中国的问题,对此,莫里循轻蔑地斥之为‘愚蠢的问题’而未加理睬”。可见当时蔡锷反袁的单纯和光明磊落,比起后来那些怪羊头卖狗肉的革命党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这,也许就是蔡锷之死成为秘密的原因吧。这是复制的
8. 小凤仙和蔡锷有什么故事
当时,袁世凯刚刚复辟,很欣赏主政云南的蔡锷,于是封其为始威将军内,并勒令入京。但蔡锷无容心为虎作伥,甚至想联络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因此被软禁于北京的居所。正是在这期间,蔡锷在一次饮酒作乐的时候结识了小凤仙。
虽说蔡锷当时是以商人的身份掩人耳目,不过小凤仙却认定此人非等闲之辈,于是便热诚相待。而蔡锷也被这个满是豪侠气概的女子所吸引,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期间,蔡锷曾赠予小凤仙这样的字联:“此地有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蔡锷对这个小凤仙的爱慕之情。
最终在小凤仙的帮助之下,蔡锷得以逃出北京城。
在家仇国恨面前,他们暂时放下了儿女情长,却不料这一放竟是永别。1916年,袁世凯的复辟大梦彻底破灭,而蔡锷将军也因为肺结核在日本病逝。
在闻听蔡锷将军的噩耗后,小凤仙难忍心中悲切,决定服药自杀。只不过她似乎是命不该绝,在通往天津的火车上,由于车厢颠簸以及人潮拥挤,她之前准备的安眠药竟然弄丢了。
既然天意如此,又何苦妄为呢,最终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隐姓埋名,孤身一人去了沈阳。
9. 蔡锷与小凤仙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人。1914年,蔡锷是云南督军,手握兵权,镇守边疆,权倾一时。袁世凯为称帝拉拢蔡锷,请蔡锷进京,封为“始威将军”,做他复辟的左膀右臂。当袁世凯看出蔡锷并不对他忠心耿耿,而是反对他当皇帝时,便把蔡锷软禁起来,不准他离京,怕他跑回云南起兵造反。蔡锷住在西城的棉花胡同,百般无聊之时,常常化装成商人模样,串八大胡同,找妓女寻欢作乐。
那时候,小凤仙住在八大胡同陕西巷里的云吉班。蔡锷心内烦闷,随便出来走走,并不是成心嫖妓,又因打扮成了普通商人的样子,并不像是特别有钱的大少,妓院老鸨就把他引到长相一般,性格古怪的二流妓女小凤仙这里。小凤仙一见来客就断定他不似一般寻常的狎客,真诚以待。[2]
民国四年初秋,筹备袁世凯登基的“筹安会”堂而皇之地在北京成立,杨度主持其事,利用都是湖南同乡的身份,天天到棉花胡同力促蔡锷列名发起人之一。
杨度是筹安会的主持人,帝制的催生者,未来袁氏朝廷的宰相;同时又是个风流倜傥、落拓不羁、寄情声色、醉心犬马的大名士。天天晚上呼朋引类往八大胡同去征歌逐色。蔡锷决定要打进他们的圈子,就不能免俗,那些人各自有相好的姑娘,蔡锷自从那次遇到小凤仙后,顿感此女虽沦落风尘,然而出语不俗,或可作为红粉知己,借以应付京中的一班“同僚”。
相处过程中,小凤仙掏心挖肝地将自己的身世,向蔡锷尽情地倾诉,并要求蔡锷以诚相待。二人历经波折,终坦诚以待,蔡锷甚至为了小凤仙与发妻闹翻。杨度眼看这位当年在云南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今与八大胡同的一个二流妓女打得火热。天天醇酒妇人,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时常昼夜不分,不只是耽搁了公务,连棉花胡同家里的老太太也疏于晨昏定省,而结发妻子更是久受冷落。杨度把这种情形报告袁世凯,袁世凯听到蔡宅乱七八糟,不屑地说:“我道蔡锷是个干练之才,可参与国家大事,谁知道治家都还不妥贴!”大大松懈了对蔡锷的戒心。
袁世凯登基前,为防止蔡锷叛变,派军警到棉花胡同的蔡宅搜查,蔡锷意识到北洋政府还是容不下他,他到天津去了一趟,袁世凯的密探对他层层监视,他苦思脱身之计,最后想到了小凤仙。蔡锷对小凤仙说:“决计不顾生死,非要逃脱羁系不可。”小凤仙决定与蔡锷生死同行。蔡锷说:“同行多有不便,将来成功之日,必不相忘!”小凤仙当夜为蔡锷饯行,为他歌唱、为他流泪,仔细叮咛。
蔡锷称和小凤仙游玩并趁机逃离北京,回到云南,通电讨袁。次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结核的蔡锷在日本病逝,年仅34岁。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前往祭奠。蔡锷的离世带给小凤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那以后,小凤仙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至于为什么初二的历史书没有,只能说明中华历史太悠久,名人太多,写不过来,也是正常的。
小凤仙(1900年8月-1954年),原名朱筱凤,偏房所生,后改名为张凤云、张洗非。原籍浙江钱塘。出生在杭州,父亲是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在清王朝彻底崩溃前的苟延残喘的年月里,这个八旗武官又突然被解职了。小凤仙的幼年,生活在一个日趋贫困,后母对她很冷漠的家庭中。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她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但她却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软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
小凤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