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临安历史名人

临安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2-26 03:09:18

Ⅰ 临安有没有名人

指出上楼一个错误,现今临安只是杭州的一个市,但是古时的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市,而不是单单指现今的临安。

Ⅱ 杭州西湖里有哪些历史名人

林和靖、苏小小、武松、岳飞、牛皋、钱镠、于谦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2、苏小小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

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

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

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后被捕,死于狱中。此武松正是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北宋末年,投军从戎。靖康元年(1126年),应招前往相州参加以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建炎二年(1128年),遇见宗泽,积极抗金。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收复襄阳六郡。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

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收复失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后,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金兵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评语。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谥号武穆,封鄂王,追谥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

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6、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

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

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

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7、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杭州西湖

Ⅲ "临安"此名称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京城有两个人骑着大马,来南边找个好地方建一座城。两个人骑着大马跑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片森林边歇气。这两个人睡了一觉醒来后,两匹马中的大白马不见了。

Ⅳ 跟杭州西湖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真实的)

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下:

1、苏小小:

传苏小小于西湖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为当朝宰相,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出双入对,海誓山盟,结为夫妻。苏小小为此写下上面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写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为妻。

但阮父深知儿子的秉性,可谓知子莫如父,立即送来了丰厚的聘礼表示祝贺。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来信说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于是,苏小小当晚为阮郁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临别两人依依不舍,阮郁信誓旦旦,许诺料理完家事就尽快返回。

相携苏小小重游西陵,不料阮郁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到苏小小身边。苏小小对于爱情却无比的专一与执着,依然苦苦地守护在西陵相约处,等候她的阮郎。随着时间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终于苏小小病倒了,两年后咯血而亡。

临终乳娘问小小有何遗愿,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后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里等候我的阮郎。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2、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3、鲁班造香炉:

巧匠鲁班带着妹妹来杭州务工,正巧碰上黑鱼精在西湖里花样游泳搞得全城乌烟瘴气,自恋的黑鱼精还想强娶鲁小妹做妻子,鲁班将宝石山的一座悬崖凿成香炉做嫁妆,巨型香炉把黑鱼精稳稳压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芦状的炉脚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与云林禅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呵!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耍子一会儿。

5、臭秦桧:

西湖边有座岳坟,岳坟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其中有两个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早先,杭州城里来了一个新上任的抚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桧的后代。抚台上任不久,便带手下人去逛西湖。他来到岳坟,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脸遮住,倒退了出来。抚台回到衙门,坐不安,立不宁,便叫来师爷商量,想把铁像搬掉。师爷捋捋胡须,想了一想说:“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说不定还会闹出事来。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里把这对铁像丢进西湖里去。这样大的西湖,铁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车干了也难找到。”抚台连声称赞道:“妙!妙!”于是当夜便派人把铁像丢进湖里去了。

二、关于西湖三堤历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苏堤:苏轼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这是苏东坡称赞西湖的佳句。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因宋代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桥等6桥,古朴美观。堤的两侧多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其动人。堤中有“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曾有诗赞六桥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3、杨公堤: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4)临安历史名人扩展阅读:

西湖名称由来: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Ⅳ 临安市金头村出过历史名人吗

你可以搜索临安县志

Ⅵ 浙江历史上的哪十大名人多是帝王将相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东汉至现代,浙江籍文学家载入史册者已逾千人,约占中国的1/6,现代科学界到处是浙江人的身影,“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1/5,其中宁波两院院士中国最多。以下仅选取古代名人,近现代名人有鲁迅、徐志摩、章太炎、蒋介石、戴笠、钱学森等。

1、西施

西施(生卒年不详),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越国(浙江诸暨苎萝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2、勾践

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今浙江人。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前473年,攻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国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3、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黄武元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年号永定,是为陈武帝。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在位三年,559年驾崩,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5、钱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6、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因病辞世。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7、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8、于谦

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当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Ⅶ 走进 (历史名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为下邽人。他诞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十二三岁时,因朱泚、李希烈兴兵作乱,他避乱越中(今浙江),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岁月中长大起来,因此他能够接触普通劳动群众,这对他后来创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有一定的影响。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他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因看到朝廷腐败和一般官僚的龌龊卑鄙,担心这样下去国家的命运要被他们断送,因与元稹等在一起商讨澄清政治的对策,并和宦官以及贪污吏们进行斗争。唐宪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左拾遗是皇帝跟前的谏官,他屡次上书请革除弊政,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当面指摘唐宪宗李纯错误,引起皇帝的愤怒,幸亏有李绛的救护,才没有受到处分。正是在这样的勇于向腐朽势力斗争的情况下,白居易写出了许多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的讽谕诗。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虽已改职为东宫左赞善大夫,仍然首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旧唐书》本傅)。当局深恶他僭越言事,贬为江州司马。从元和十年到十三年(815—818)四年中,诗人在江州,因司马本是闲官,无事可做,壮志逐渐消磨。他早年曾受过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这时消极思想更加滋长,便在庐山香炉峰下东林寺边筑起草堂,用大部分时间修仙学佛。后升任忠州刺史。忠州是山区小邑,他又有“天教抛掷在深山”(《木莲树图》)的叹息。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恒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眼见皇帝荒于酒色,不管国政,大官僚们内部发生矛盾,李宗闵和李德裕等彼此互相倾轧,他不愿卷入漩涡;同时他论河北三镇的奏疏不被采纳,因此自动提出放外任的要求,后来被任命为杭州太守。在杭州时,兴修水利,筑堤捍卫钱塘湖,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所作《钱塘湖石记》一文,具述其事。此外他还做了不少其他对人民有益的事。他在《别州民》一诗中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足见在“救凶年”这种大事上他是特别重视的。

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他改任苏州刺史,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此后,他又曾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后闲居洛阳履道里,作《醉吟先生传》,以醉吟为乐。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唐武宗(李湹)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不但在作品里表现了为民生疾苦而呼吁的心愿,而且他还在创作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符合现实主义基本精神的文学主张。比陈子昂、元结等已有的进步理论面目更鲜明,系统更完整。

他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首先是表现在诗歌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在《策林》六十九中他这样写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这就是说,诗的产生是由于“事”触动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所谓“事”就是《伤唐衢》诗中“一吟悲一事”,《秦中吟》序中“因直歌其事”的“事”。它的具体内容乃是指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再联系他在《寄唐生》诗中说的“唯歌生民病”,《伤唐衢》诗中说的“但伤民病痛”,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是在竭力强调诗歌应当是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指责时政的弊病。这样的文艺思想不能不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白居易又认为时代的盛衰和社会的好坏都可以从诗歌中反映出来,他在《与元九书》中说:“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又在《策林》六十九中举《诗经》中的《北风》刺虐,《硕鼠》刺重敛,乐府中《广袖》、《高髻》刺奢荡为例,说明自古以来一切社会的情况都由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到诗歌中来。这些都是他对于诗歌必须反映现实的看法。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诗歌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能影响人的思想意识,改变现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诗是“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一面对统治者剥削人民的罪恶予以揭露,一面对人民生活艰难和痛苦表示同情,可以看出他的鲜明的倾向性。他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根据这样的认识,他提出有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两句话作为创作的准则 。他认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势必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失了教育的作用,改变现实也就无望了。他不得不“痛诗道崩坏,欲扶起之”(《与元九书》),不得不主张耍“张直气而扶壮心”(《和答诗十首序》),不得不大声疾呼:“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官》)他主张写诗要于“时”于“事”起讽谕的作用,要用讽刺诗作为武器,意义是十分积极的。这些都是符合于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的。

白居易的理论符合于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他对真实性的强调,如《秦中吟》中的《立碑》和《新乐府》中的《青石》等诗,都主张作为文辞一定要写真实,反对虚伪。在《策林》六十八中也清楚地说:“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他反对雕章镂句的虚美,正和他反对“晋宋以还”“六义寖微”“六义尽去”的诗“丽则丽矣,吾不知其讽焉”一样,也都是值得肯定的合于现实主义的理论。

但是他写出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的诗歌,目的在“愿得天子知”(《寄唐生》),“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让张籍古乐府》),他要“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宠,塞言责”(《与元九书》),希望“上流下通上下泰”(《采诗官》),他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是很明白的。他的立场观点和我们今天的立场观点不一样。他所谓的“核实”,同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还有区别。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㬎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㬎说:「圣驾请回!」赵㬎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评我为最佳呀

Ⅷ 临安的著名人物

洪咨来夔(公元1196—1236年),字舜俞,源号平斋,南宋於潜嘉前人,后迁居临安新溪,著作有《春秋说》三卷,《西汉诏令揽钞》(已佚),《平斋文集》三十二卷。
钱镠(公元852-公元932),字巨美,浙江临安人。公元893年为唐镇海节度使。
董昌(?~896),唐末杭州临安人。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黄巢起义,昌为土团军,以功擢石鉴镇将。
方克猷(公元1870—1907),字子壮,号凤池,临安於潜方元铺人。

Ⅸ 临安的介绍、名胜古迹……

临安
临安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端的一颗绿色明珠,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径118o51'---119o52'北纬 29o56'-30o23',东临杭州市余杭区,南连富阳,桐庐和淳安,西接安徽歙县,宁国和绩溪,北靠安吉。东西相距100公里,南北宽达50公里,土地面积3126.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人口51.03万市人民政府设在锦城镇。

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等称号,两次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今年被列为浙江省十七经济强县(市)之一。临安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森林覆盖率达74.9%。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天目山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还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数十处名胜景点。湖光、山色、巨树、溶洞、峡谷、飞瀑、温泉等形成了临安独特的自然风光。

临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县建制,是吴越国王钱谬故里和墓葬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宋代大文人洪咨夔,清代数学家方克猷,革命烈士来学照,爱民模范赵尔春,高原赤子陈金水等都是临安的杰出人物。

秀丽的山水吸引来众多名人墨客。谢安、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郁达夫、周恩来等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文,给临安的山水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临安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西汉佛教初传中国时就有印度僧人入天目山播教,天目山被尊为韦驮菩萨的道场。历代高僧辈出,在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影响深远。

生态旅游景点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现已开发建成的有:天目山、青山湖、钱王陵、玲珑山、太湖源、浙西大峡谷、白水涧、天目石谷、瑞晶洞、西径山、大明山、石长城、柳溪江、浙西天池、神龙川、东天目、天潭公园等十七个景点。临安的真山、真水、真空气、真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2001年度接待了游客200万人次,2002年则达到235万,显示出临安旅游的蓬勃生机,且接待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临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距沪、宁、杭大都市群落最近的生态示范市,杭州至黄山最近陆路黄金旅游线的中点,随着杭昱一级公路的开通,将大大改善临安旅游可进入性,并纳入华东旅游网络之中。目前临安有旅行社(国内)六家,宾馆饭店床位近万张,已具一定的接待规模。临安餐饮业强调特色,开发了一批以土特产为主的特色菜。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充分发挥临安特有的鸡血石、山核桃、茶叶、笋干、竹制品等旅游商品丰富的优势。形成以锦城为中心,昌化、於潜为次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市场。

临安旅游业正朝着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突破交通"瓶颈",打响"天目生态"和"吴越文化"的品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单一型向综合型,各自为政向区域联合转变的方向发展。
编辑词条

Ⅹ 杭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作为副省级城市,杭州在古时候又名临安、钱塘,自秦朝设县以来,他便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有曾经被作为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历史文化悠久,氛围也十分浓厚,也因此出现了许多名人。

论地位最高的,那便是孙权。这可是当过皇帝的人,虽说东吴是个割据政权,但地位还是在那的。

如果非要说杭州不好的地方,那可能就是高昂的房价吧。

在这座城市,5万、7万甚至9万一平的房子是比比皆是,也真不知道在杭州工作的人们,需要多久才能在杭州买上一套房子。

阅读全文

与临安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