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讲历史故事有哪些
很多的如孟母三迁,程门立雪,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大禹治水,围魏救赵,霸王别姬,四渡赤水,郑和下西洋,火烧圆明园,焚书坑儒等等。
❷ 讲一个历史故事
因为“安定门之约”,也是因为尽快逼迫清政府议和的手段,当然也有心思想要掩盖当时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罪证,所以才有了两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
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始,数日后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入,并释放了囚禁的使团。但是当时使团中的一些人员伤亡,以及使团内部自称受到虐待的报告,致使当时驻清英国最高长官额尔金,照会恭亲王。要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以作报复。
其实第二次焚毁圆明园也是由于“安定门之约”的约束原因,当时于英法联军约定不得毁坏京城内的建筑设施,而为了催促清政府尽快接受和谈,英法联军选择了当时在京郊的圆明园,作为报复警告以及示威的场地。当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联军想要掩盖当时在圆明园暴行的嫌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只剩下些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的暴行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还在述说当时的惨状。这些耻辱,我们无法遗忘,也不应该遗忘。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终将会努力让我们的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这些耻辱永远无法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❸ 讲历史人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❹ 讲历史人物故事400字
历史来人物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自 张骞,汉中城固人。汉武帝建元三年奉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途中被匈奴俘获,拘禁11年后逃脱,继续西行越葱岭,经大宛、康居,抵大月氏。由于大月氏无意与匈奴开战,所以张骞居留大月氏一年后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释放,与于元朔三年才回到长安。后来随卫青击匈奴,被封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国。到达后,他又派副使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元鼎二年张骞与乌孙使者还汉。西域古国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总称。广义的概念是指葱岭以西,包括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地区;狭义是指葱岭以东西域各国,如大宛、康居、大月氏、乌孙国等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汉人第一次到达中亚各国,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道路,史称“凿空”。后来将这条经由中亚直通欧洲的陆上交通,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促进汉朝和中亚各国直接联系,双方使者不断来往,从此,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时期。
❺ 讲历史人物故事,小学生四年级
简短的适合四年级的历史故事,像是司马光砸缸、卧冰求鲤、曾子杀猪等,故事简短并且有教育意义。
四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过故事里的内容,他们还不能完全体会到。让小朋友讲故事或者给他们讲,其实就是在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引导他们成长。此时故事的内容,只要符合要求就行,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平时可以多加练习,最好能够用代入感,这样听起来才有意思。
小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四年级仍是活泼好动的时候。因此我们在选故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趣的,并且具有教育意义。或者说在讲故事的时候,多跟孩子进行互动,让他们知道自己讲述了什么内容。我经常给孩子讲的是寓言故事,大多数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而且十分有趣。在讲完之后,还会让孩子找时间讲给我,并且说自己理解到了什么。
❻ 讲一讲历史故事并说出它的名字
程门立雪
杨时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版心研究经史书权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❼ 讲历史人物故事50字
朱元璋出身贫微,又是孤儿,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在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元朝至正四年),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粮食绝产,蝗虫四起,瘟疫爆发,朱元璋的父母和两个哥哥先后在饥饿和病困中去世。
这一年,可谓是朱元璋一生之中最为悲痛的一年。在含泪埋葬完亲人之后,朱元璋擦干眼泪,目视着前方——虽说自己现在没有了亲人,但毕竟日子还要过,自己还要活下去。于是,朱元璋想起了当年父亲几次三番要送自己去寺院当和尚的事情——早年间,朱元璋体弱多病,寺院中不仅有药师及时进行救治,关键还能混口饭吃。
于是,朱元璋便离开自己生活了十七年的家,来到了附近的寺院——皇觉寺,正是出家为僧,当起了和尚。
当然,在和尚云集的寺院中,也有着现在职场般的等级之分——毕竟先来后到的顺序,还是要分的。
于是,刚刚入职的朱元璋,成为了寺院中等级最为底下的菜鸟。
所以,寺院之中所有的脏活、累活,都要他朱元璋去做——谁让你辈分最低呢?想吃饭,你就得干活!
为了混口饭吃,填饱肚子,朱元璋忍受着其他僧人的欺凌和羞辱。
然而,很快朱元璋便得知自己就连这种生活也失去了——来到皇觉寺刚刚五十天的朱元璋,被告知寺院粮食也紧张了,除了方丈和管事之外,其他僧人一律要去外面自己化缘,自己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以九月入皇觉寺,仅五十日,寺僧以食不给,散遣其徒游四方)。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离开了皇觉寺,从此开始过上了长达三年的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朱元璋“乞丐皇帝”的称呼,也正是从这段苦难的经历中得来的。
虽说在皇觉寺中时常被人欺负,但至少自己还有一个地方可以住,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忧。
但是,从朱元璋离开皇觉寺的那一天起,不仅吃饭和住宿的问题要靠自己去解决,而且还面临着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当时的乞丐比较多),一个不小心很可能还会有生命危险。
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死掉一个乞丐是根本就没有人去注意的。
就这样,十七岁的朱元璋,便孤孤单单一个人踏上了乞讨的道路,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在之后的三年里,朱元璋虽然经历了很多常人一辈子也没有受过的苦,但却也开阔了眼界,扩展了自己的思维。
三年之后,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忍无可忍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顿时天下大乱。
在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朱元璋,便回到了自己的所在单位——皇觉寺。
然而,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几天,朱元璋的单位皇觉寺,就在混乱中被人一把大火给烧了。
就这样,二十岁的和尚朱元璋,就连一个完整的栖息场所也没有了,只好离开破烂不堪的皇觉寺外出继读流浪过着多年的乞丐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就不说了。
❽ 讲历史人物故事
孙敬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苏秦刺骨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宋濂)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虽很笨,但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4、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5、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❾ 你还知道关于哪些讲历史人物故事吗
有《投笔从戎》、《闻鸡起舞》、《苏武牧羊》、《凿壁偷光》、《陶母责子》等。
1、《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永平五年时期,班固被召见到校书郎任职,班超和母亲也来到洛阳。
家境穷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来供养母亲,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2、《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3、《苏武牧羊》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
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他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4、《凿壁偷光》
汉代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匡衡没办法就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5、《陶母责子》
晋朝人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
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❿ 怎样讲历史故事
看听讲的对象。不过一个原则就是,不能照读历史。其实每个历史故事都有很多不同的演绎版版本,除权了电影电视及实在的荒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借鉴的,至少是一家之言。我试过,讲历史故事,能把对应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用现代的语言较为生动的表达,并能结合不同阶段的相似或者具有对比意义历史人物或故事讲出来,需要的时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讲的历史故事效果会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