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历史上,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是什么关系
这三人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鲍叔牙与管仲都是辅佐齐桓公的人,其中管仲是身为好友的鲍叔牙推荐给齐桓公的。在齐桓公还未成为齐桓公之前辅佐他的人就只有鲍叔牙,而管仲所辅佐之人则是齐桓公的兄长公子纠。待齐僖公去世之后继任王位的人既不是齐桓公也不是公子纠,而是齐襄公。然而齐襄公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与妹妹苟合以及杀害鲁国国君的罪行,从而导致齐国内乱。
得此优待的管仲也不再拘泥于先前的恩怨,开始与鲍叔牙联手辅佐齐桓公。在他们二人的尽力辅佐下,齐国原本因为齐襄公导致的内乱而衰败的国力不仅得到恢复还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人。
『贰』 管仲与鲍叔原文及翻译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翻译: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写作背景: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据说,周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比较大的只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诸侯国,都想自己当上霸主。
因此,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齐桓公最先当上了霸主。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叁』 管仲与鲍叔牙故事简介(急)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与管仲往来,发现管仲有才能,胜过自己[4],往来过程中,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不以为意,反为他设想,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被大夫连称、管至父兵变杀死,公孙无知因而篡位。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
后来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3)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其人扩展阅读:
人物背景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肆』 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和鲍叔牙的人物形象特点
1.《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子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传记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简短议论与评价更是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管仲的出生的家庭很是贫穷,而且很早就是个单亲家庭,有母亲需要赡养。管仲和鲍叔牙是怎么认识的?从《史记》里我没有找到答案。最早记载管仲和鲍叔牙交往的事情是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攒钱后分钱的时候,每每管仲都中饱私囊,分的要比鲍叔牙多。别人认为管仲贪财,但是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仅仅是说管仲家贫理应如此。有次那,鲍叔牙遇到点问题,管仲就给鲍叔牙出主意,结果是使事情变得更糟,而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仅仅是认为是时机不好。管仲曾经也做过小官吏,但是每次都被开除了,鲍叔牙却认为并不是管仲没有才华而是使用他的人不知道。管仲参军后打仗的时候,作战很是胆怯,临阵逃跑,但是鲍叔牙却不认为管仲胆小,却称赞管仲孝道(管仲是独生子,母亲在堂,不敢先亡)。管仲起先辅佐的公子纠被杀后,管仲没有杀身成仁,而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无耻却认为管仲是为了更大的事业在时刻准备着。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管仲,等同身受的考虑一下,你有管仲这样一个朋友,你会怎么看他那?这确实是鲍叔牙难能可贵的地方,那双慧眼可不是谁都能够长出来的。所以管子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把鲍叔牙对于管仲的知遇之恩比作再生父母确实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么一个“贪财”“惹事”“胆小”“无耻”的人在机会真正的降临在自己面前的时候,确实表现的如鲍叔牙预料的那样出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令行禁止,修礼威邦。就是公子小白再好色,再好酒,再好狩猎玩乐,也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最成功的霸主。管仲的政策对齐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齐国始终在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里是泱泱大国。
『伍』 历史上,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是什么关系
三个人是臣属关系。公子纠还在庆祝自己即将成为齐国的王,还准备许诺给鲁国一些好处,齐桓公就想把公子纠杀了管仲阻止了,说这样会让自己军民认为他当上国君之后,就对自己的亲兄弟进行伤害,这样的风气不好,所以秘密告知鲁国国君,当时呢,鲁国的实力也不行,于是也是把公子纠就给杀了,把管送给他,送了回去,到了齐国,鲍叔也是开始求情,说管仲是个人才,最后,管仲也是在齐国进行变法,齐国在他们两个人管理下,齐国很强大了。
『陆』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柒』 鲍叔是谁(史记中的人)
鲍叔牙(?-前644)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今属安徽)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中期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今济南历城鲍同山一带),故为鲍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
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能知人为世人所称道。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相传鲍叔牙死后葬于今历城鲍山下。
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人称之为管鲍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捌』 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友谊,管仲与鲍叔牙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与管仲往来,发现管仲有才能,胜过自己[4],往内来过程中,管仲常占小容便宜,鲍叔牙不以为意,反为他设想,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被大夫连称、管至父兵变杀死,公孙无知因而篡位。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
后来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玖』 急需一个历史上重情义的人物,或一对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的好朋友!!!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内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容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