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吃醋是由哪个历史故事演变而来的
“吃醋”的来源: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收了两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还是尉迟敬德给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房玄龄见不对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伸头抖肘,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贰』 醋坛子的历史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当抄年赐给房玄龄几名袭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玄龄的夫人是个悍妇,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别人,也被戏称为“吃醋”。
『叁』 谁能给讲讲醋的历史
你好!!
一: 什么是醋:
醋,古汉字为“酢”,又作“醯”。《周礼》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记载,可以确认,我国食醋西周已有。晋阳(今太原)是我食醋的发祥地之一,史称公元前8世纪晋阳已有醋坊,春秋时期遍及城乡。至北魏时《齐民要术》共记述了大酢,秫米神酢等二十二种制醋方法。唐宋以来,由于微生物和制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至明代已有大曲、小曲和红曲之分,山西醋以红心大曲为优质醋用大曲,该曲集大曲、小曲、红曲等多种有益微生物种群于一体,所酿之醋最驰名者应首推中华老字号《益源庆》,史称明太祖之孙朱济焕被封太原府为宁化王,《益源庆》名醋被指定为宁化王府的专酿醋,因改部分白醋为熏醅,其风味大增,后世称为宁化府熏醋。清顺治元年(1644年),梗阳(今清徐)中华老字号《美和居》又改高梁大曲熏醋为老陈醋,突出了“夏日晒、冬捞冰”的新醋陈酿工艺,形成该字号食醋的独特品味,并将产品定名为“老陈醋”,从此名声大振,被后世称为“山西老陈醋”,因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醋”之首。已故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先生,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对《美和居》山西老陈醋的工艺进行了总结和肯定,指出“清源醋之发酵温度高至40℃以上,其酪酸菌、乳酸菌必起作用,山西醋之气味别致亦可证明醋酸菌以外的细菌作用。”已故著名微生物学家陈騊声先生则在各种著作中明确指出:清徐《美和居》至今已经历了300余年的风雨沧桑,由山西老陈醋集团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
二: 醋的历史及起源:
人类食用醋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人认为约有一万多年。有关醋的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三千年以上,是和食盐一样属于最古老的调味品。因此,正如茶文化、酒文化一样,醋也是一种文化。
我国在数千年前已经可以掌握谷物酿醋的技术。公元1058年周公所著《周礼》一书,就有有关酿的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专门酿醋作坊。《齐民要术·作酢法》,“酢,今醋也”。我国古代称醋为酢、酐、苦酒或醯,《齐民要术》中有详细酿醋过程的记载。历史学家郝树候经过对太原的考证后认为,在公元前479年,晋阳城建立起来时就有了醋的制造者了。外地人称山西人为“老西儿”,这“西儿”就是古字醋的谐音,把古代的醋字作为山西人的代名词也可反映出历史上酿造醋的时间之早和人数之多。因此,可以说山西是酿醋的发源地,醋的酿造至少也有2480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的周朝,晋阳一带的制醋作坊已遍及城乡,其中又以梗阳(今清徐)的醋为最佳。清顺治元年(1644年),梗阳的“美和居”醋坊结合当时的酿醋工艺特点,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因为整个生产过程需时长且产出的醋醇厚如陈酒,所以,人们把“美和居”所产的醋命名为老陈醋,“美和居”也借此而发展成为显赫一时的大商号。直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的微生物鼻祖冯心芳老先生骑毛驴到清徐实地考察后乃著书称老陈醋为中国最好的醋。
在太原市区,至今仍保留着嘉庆二十二年七月成造的蒸料铁甑。传说“益源庆”老字号开设于明朝,是专供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宁化王朱济焕王府酿酒、磨面、制醋的作坊。“益源庆”酿制的醋配料讲究,制做精细、味道甜绵、香酸,久存不变质。宁化王除了本府食用外,还把它作为珍品,不断敬奉皇宫御用,至民国时,“益源庆”的醋仍然是达官显贵馈赠亲朋的佳品,号称“官礼陈醋”,俗称“宁化府”醋,一直到解放前夕,其产品仍受到上层人物、社会名流的青睐,如闫锡山的“八大高干”,晋剧名家丁果仙、丁巧云府上常年食用“益源庆”的醋。
山西制醋历史悠久,山西人爱吃醋遐迩闻名。《尚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殷高祖武丁为聘请一位叫傅说的人出来做他的宰相,致词曰:“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里所说的梅,就是酸梅子,当时是当作醋来使用的。殷武丁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你的才干多么卓绝呀——假若是作甜酒,你就是那关键的曲和蘖;假若是作羹汤,你就是那必不可少的盐和醋。可见,早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山西人不但已经有了吃醋的习惯,而且把醋作为赞许人的高超品格和卓越才能的象征。
辞源记载:“醋本作‘酢’,是一种酸性调味品。”醋“一名苦酒,周时称醯,汉时称醋”(《物原事考》)。周代有“醯人”之官,醯者,醋也。“醯人”就是管理酿醋一类的官。春秋战国时醋还是比较贵重的调味品,汉代才普遍生产。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崔是的《四民月令》也都有制醋的记载。因此,历史学家郝树侯教授推断:至少在公元前497年以前,即“晋阳古城”建立以前就有酿醋者了。
山西的醋由于酿制得法,所以它不但品种繁多,而且质量精美,成为山西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从牌号分有老陈醋、陈醋、普醋、双醋、特醋、名特醋、味醋等;从生产工艺分有熏醋、黄醋、回流醋、封缸醋、淋醋等;从所用主要原料分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红薯醋等;从所用曲的类别分,还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
三:醋的种类:
醋又称食醋,是一种含醋酸的酸性调味料。醋有米醋、陈醋、香醋、麸醋、酒醋、白醋、各种果汁醋、蒜汁醋、姜汁醋、保健醋等。因原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成品风味迥异。醋是用得较多的酸性调味料。每100mL醋中的醋酸含量,普通醋为 3.5g以上,优级醋为5g以上。由于醋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作为饮食调料,需要量不断增长。
醋的原料和制作方法有4类。
(1)中国传统的酿醋原料,长江以南以糯米和大米(粳米)为主,长江以北以高粱和小米为主。现多以碎米、玉米、甘薯、甘薯干、马铃薯、马铃薯干等代用。原料先经蒸煮、糊化、液化及糖化,使淀粉转变为糖,再用酵母使发酵生成乙醇,然后在醋酸菌的作用下使醋酸发酵,将乙醇氧化生成醋酸。
(2)以含糖质原料酿醋,可使用葡萄、苹果、梨、桃、柿、枣、番茄等酿制各种果汁醋,也可用蜂蜜及糖蜜为原料。它们都只需经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两个生化阶段。
(3)以乙醇为原料,加醋酸菌只经醋酸发酵一个生化阶段。例如以低度白酒或食用酒精加水冲淡为原料,应用速酿法制醋,只需1天~3天即得酒醋。
(4)以食用冰醋酸加水配制成白醋,再加调味料、香料、色料等物,使之成为具有近似酿造醋的风味的食醋。
谢谢!!
『肆』 吃醋的典故
房玄龄作为宰相对缔造贞观盛世功劳至巨,唐太宗为了犒劳他,曾经下旨赐给他几位美人,但是房玄龄却推托不受。
皇帝知道房玄龄顾及夫人的感受,只好央求皇后召见房玄龄的夫人,劝解说,人们纳妾本来就有常制,完全符合规矩,而且房玄龄年高体弱,皇帝想用多个女人照顾他以表开心。
可是房夫人对这些毫不领情断然拒绝。皇帝勃然大怒,给出两个出路让她选择,一是改变初衷,不再妒忌,这样可以安然活下去;二是可以继续妒忌成性,但必须被处死。
房夫人毫不犹豫表示宁可为妒而死。皇帝拿出一坛子毒酒给她,房夫人一饮而尽。皇帝最后只好说:“这样的女人我这个做皇帝的都害怕,何况是房玄龄呢!”
当然皇帝赐给房夫人的也不是毒酒,而是香醋,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就是吃醋的最早来历。
(4)醋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众所周知,在男女两性关系方面如果产生嫉妒的情绪,甚至出现争吵、打架的现象,俗称“吃醋”,因为房玄龄夫人吃醋典故,把嫉妒和食醋联系在一起。
吃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爱和关心的别样表现。潜意识里则是感情专属和害怕失去的一种保护。恋爱或婚姻中,如果两个人对彼此视而不见、一点醋都不吃,爱情也就淡而无味了。
真心爱你,才会吃醋。他不希望你和别的异性走的太近,也不希望你和别的异性有太多往来。你可能会感觉他很自私,但请你不要怀疑,真爱都是自私的。
人们常说,爱一个人应该相信他,但是请记住,信任是相互的,要做到彼此尊重对方的感受,不要老是把信任挂在嘴边,是要有行动的。如果你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他肯定会吃醋。
『伍』 山西老陈醋的历史由来
民间相传,在还没有“山西”行省的很早很早以前,大概有着几十万年的“神农尝百草”之后。
一户人家煮小米稀饭时多煮出来了几淘罐,存放在了洞房紧里边的一角,准备着出远门时带路上吃几天。
结果,有一坛落下没拿走,时间长了才被发现,打开泥封后,散发出了淡淡的酒香和香甜的酸味。
从此,便被开发而有了白酒和老陈醋。
几十万年后,出产白酒和老陈醋的地方划分为“山西”行省,人们便把白酒和老陈醋传说为是山西的了~
据说,山西汾酒才是最早的老白酒,杜康只是东汉时期无数个白酒烧锅中的一家而已......
现代的山西工业老陈醋,也不是过去老陈醋的概念了,防腐剂的味道太浓了~
......
注意:
在这个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和制陶技术是关键,缺一不可。
神农尝百草,说明了炎帝发明了生物学粮食技术的过程,标志着粮食是被人类发明出来的、而不是天然中所已经就有的。
白酒与陈醋,都是采用粮食作为酿造过程原材料的。
而制陶技术的发明意义,决定着人工液态物质的发现、发明和存在。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世界可以没有金属,但绝对不能没有陶。
... ...
经过资深史学家分析,所谓有名有姓的历史,仅仅是最近两千年以来被现代人“冠名”的存在,是利益的牵扯才会让人不择手段的造假。
而几十万年以前的传说,绝对不会留下任何的实物证据,基本上都是实情,因为不含有任何政治、经济和名誉上的定向利益。
『陆』 食醋的历史起源
醋在中国烹饪史上诞生得晚一些,但酸味早就被列为调味中的五味之一。在醋没诞生之前,古人先用梅作为调味之酸。《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梅子捣碎后取其汁,做成梅浆,也就是“醷(yì)”。《礼记·内则》:“浆水醷滥。”在制作梅浆以后,发现粟米也可制成酸浆,“熟炔粟饭,乘热倾在冷水中,以缸浸五七日,酸便好用。如夏月,逐日看,才酸便用”。在制成酸浆的基础上,又加上曲,做成苦酒:“取黍米一斗,水五斗,煮作粥。曲一斤,烧令黄,搥破,著瓮底。土泥封边,开中央,板盖其上。”这已经利用曲发酵,实际上已是早期的醋。
早期的醋称“酢(cù)”,《广韵》:“酢,浆也,醋也。”《齐民要术》有“作酢法”,自注:“酢,今醋也。”又称“醯(xī )”。《说文》:“‘醯’,酸也。”《论语·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疏:“醯,醋也。”宋史绳祖《学斋占毕》:“《九经》中无‘醋’字,止有醯及和用酸而已,至汉方有此字。”
《齐民要术》里,这样记“酢”的做法:
1、如制“大酢”法
“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稞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任瓮大小,依法加之,以满为限。先下麦稞,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旦(第一个七天的早晨),著(倒)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yì 舀)酢。若用湿器咸器内瓮中,则坏酢味也。”
2、如制“秫(shú 黏高粱)米神酢法”
“七月七日作,置瓮于屋下。大率麦稞一斗,水一石,秫米三斗。无秫者,粘黍米亦中用。随瓮大小,以向满为限。先量水,浸麦稞讫。然后净淘米,炊为再馏(炊成饭再蒸一次),摊令冷。细掰曲破(把曲掰碎),勿令有块子。一顿下酿(一次下曲),更不重投。又以手就瓮里,搦(nuò用力按压)破小块,痛搅令和,如粥乃止,以绵幕口。一七日,一搅;二七日,一搅;三七日,亦一搅。一月日,极熟。”
北魏时,可见醋的制作已完全成熟,《齐民要术》中,同时还记有“大麦酢法”、“烧饼酢法”、“回(huí)酒酢法”、“糟糠酢法”、“酒糟酢法”等多种方。
“酢”字比“醯”字出现得晚。《礼记·内则》:“脂用葱,膏用韭,三牲(牛羊豚)用藙(yì 茱萸),和用醯,兽用梅。”《周礼·天官·醯人》:“醯人掌共五齐七菹,凡醯物。以共祭祀之齐菹,凡醯酱之物。”卢谌《祭法》:“四时之祠,皆用苦酒。”《礼记·檀弓》:“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吴地志》:“吴王筑城以贮醯醢,今俗人呼为‘苦酒城 ’。”都用“醯”而不用“酢”。
《说文》中,始有“酢”字。“酢”:醶(yàn)也。《说文》:“醶:酢浆也。酸:酢也。关东谓酢曰酸。”段玉裁注:“浆、酨(zài)、醶三者同物。曲直作酸。凡味酸者皆谓之酢。”
有说醋始于晋刘伶之妻吴氏。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酷嗜酒,曾作《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据说“其妻吴氏因夫嗜酒败事,欲其节饮,每酿酒则以盐梅辛辣之物投之酒内,致其酸盖不欲其饮,后人效其所为,因以作醋”。
另有说醋与酒都是杜康创造的。杜康造酒之说见于《世本》,后人转称酒为“杜康”。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据说杜康最初把酿酒后的酒糟都做废料扔掉,久而久之,越扔越多,便感可惜,想要能利用起来,再酿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才好。于是就把酒糟攒在一只缸里,试探着搀上水。过了二十一天,缸内始有香味,他开缸,伸手指尝尝缸中的糟汁,又甜又酸,于是就把其中的汁逼出来,另放在一个缸里,杜康称它为“调味浆”。他试探着把这种“调味浆”出卖,结果很受欢迎。生意后来越做越大,杜康就认为应给这种“调味浆”起个名字。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是在第二十一天的酉时发现这种“调味浆”的,把“酉”和“二十一日”合起来,就成了“醋”字。
事实上,《说文》已有“醋”字。“醋”:“客酌主人也。”酬宾的意思,并不是现在的“醋”意。查史书,至隋,醋乃用“酢”字。《隋书》中有这样一句民谣: “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崔弘度当初为幽州总管,为政酷甚,审问囚徒时,多以酢灌鼻。
用“醋”字似起于唐,唐代《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 便一饮而尽。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唐时另有一个食醋的故事。唐军使李景略设宴招待属下将领,其中,判官任迪简迟到了。按例,迟到者要罚酒一巨觥,结果倒酒的军吏粗心,把醋甏错当酒甏,给任迪简倒了一巨觥醋。任迪简深知李军使生性严酷,如声明觥中是醋,倒酒的军吏必死,于是只好把一巨觥醋一饮而尽。结果,他离席时吐了不少血。军中壮士闻听此事,都很感激他。李景略死后,军中便报请朝廷让迪简为主帅。任迪简从此平步青云,一直官至节度使。他的升官由于起因于喝醋,所以被称做“呷醋节度”。
在调味品中,陶谷《清异录》称:“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他把酱列为第一,醋列为第二。李石《续博物志》:“仙家谓醋为华池左林。”
醋之名品,唐有“桃花醋”,元有“杏花酸”,明有“正阳伏陈醋”。明以后,醋的品种日益增多。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有“米醋”、“糯米醋”、“粟料醋”、“小麦醋”、“大麦醋”、“饧醋”、“糟糠醋”等多种配方。辨醋的好坏,古人告之:“取其酸而香,陈者色红,越陈越好。”袁枚《随园食单》中论作料时说:“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他认为, “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在伏天制成的面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料醋,须求清冽。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他认为,“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江苏灌云县北一市镇)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古人告知:醋要是不酸,用大麦炒焦,投入,包固,即将得味。做米醋不入炒盐,可以久贮不生白衣。又有“收醋方”:“头醋滤清,煎滚入坛,烧红火炭一块投入,加炒小麦一撮,封固,永不败。”
『柒』 吃醋典故的由来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玄龄的夫人是个悍妇,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
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别人,也被戏称为“吃醋”。
本来这个典故也只是传说,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可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又把“妒嫉”与“醋意”联在了一起。
经曹先生一写,《辞海》中对醋的含义又加上一条:“因嫉妒而感到心酸。”“吃醋”被引申为“嫉妒”也由此而来。明代传奇《燕子笺》也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个模样”的记载。
(7)醋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其他说法
第二种称为“坏醋说”。清代有人认为吃醋之说源于一种成见。某些南方地区,人们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宜同时酿造两缸醋,否则必有一缸会坏掉。因此,在一个家庭中不应同时有两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只应保持一夫一妻,否则妻妾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
早在南北朝时已多次提到“坏醋”现象,可见酿制的难度。然而家酿两缸,必坏一缸的说法较为牵强,但却反映了民间对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捌』 醋字的来历是怎样
一、醋造来字本义:用于烹饪、调味源酸味液体,由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
醋,篆文
(8)醋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一、醋释义:
1、含有醋酸的调味品。有酸味,一般用米、高粱作原料发酵制成。也可用酒或酒糟发酵制成。
2、嫉妒(多指在男女关系上):吃~。
二、相关组词有:醋栗、陈醋、白醋、醋妒、呷醋
1、醋栗[cù lì]
落叶灌木,茎丛生,有刺,叶子略呈圆形,花白色。果实亦称醋栗,是球形的浆果,黄绿色或红色,味酸,可以制果酱。
2、陈醋[chén cù]
存放较久的醋,醋味醇厚。
3、白醋[bái cù]
无色透明的食醋。
4、醋妒[cù dù]
吃醋,妒忌。
5、呷醋[xiā cù]
吃醋,多指男女感情方面的。
『玖』 醋的来历
相传古代的时候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杜康发明了酒,他儿子黑专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属,慢慢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
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醋”。
(9)醋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公元前1058年周公所著《周礼》一书,就有“醯人掌五齐、七菹”的记载,醯人就是周王室掌管五齐、七菹的官员,所谓“五齐”是指中国古代酿酒过程五个阶段的发酵现象,醯人必须熟悉制酒技术才能酿造出醋来。
醯人的官制规模在当时仅次于酒和浆,这说明醋及醋的相关制品在帝王日常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山西人好吃醋,所以人们也称山西人为“老醯”。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专门的酿醋作坊,《论语》中就有醋的记载。
『拾』 有什么是有关"吃醋"由来的故事
关于“争风吃醋”中“吃醋”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内说唐朝时有一容天,唐太宗看到重臣房玄龄的脸上有伤痕,随即问起缘由。房无奈之下只好道出真相:是被妻子抓破的。太宗大怒:“天下竟有如此悍妇,伤朕爱卿,罪不可赦”。
唐太宗当即召房玄龄之妻上殿,对她说:“爱卿日夜操劳国事,汝不能尽伺候之责,反如此凶悍。朕今赐美女以侍爱卿,汝当领旨。”房妻表示不能接受。太宗又表示,她只能在服毒自尽和同意丈夫纳妾中选择其一。
性子刚烈的房妻没有多加犹豫,拿起面前的一杯“毒酒”就一饮而尽。但奇怪的是,毒性却久久没有发作。太宗哈哈大笑,原来杯中盛放的只是醋。以醋来代替毒酒,目的仅在于吓唬房妻而已。
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关于“吃醋”的历史佳话究竟真实性如何,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吃醋”一词沿用至今,已成为两性嫉妒对方另觅新欢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