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西湖历史名人

西湖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2-25 22:13:03

『壹』 杭州西湖的名人有哪一些

葛洪
苏小小
白居易
苏东坡
林和靖
沈括
朱淑真
姜夔
岳飞
于 谦
袁枚
俞樾
龚自珍
张苍水
徐锡麟
陶成章
秋瑾
章太炎
吴昌硕
李叔同
丰子恺
盖叫天
黄宾虹
潘天寿

『贰』 西湖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苏堤:苏轼、白堤:白居易、杨公堤:杨孟瑛
西湖三杰: 岳飞、于谦、张苍水岳飞

『叁』 西湖上的名人

许敬宗——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
苏轼——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版州为官期间,权组织修建苏堤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白堤
岳飞——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岳王庙
毛文龙——明代军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将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就义于杭州,葬于西湖
宋应昌——明代军事家,万历年间抗倭援朝主将
张岱——明末散文家、史学家,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葛云飞——抗英民族英雄

『肆』 西湖的名人是哪些

杭州吉庆山马坡岭山脚下,最近建成的“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上刻有林寒碧、徐蕴华夫妇的生平事迹。 福建才子林景行,原名昶,字亮奇,以别字寒碧行世,1886年出生于侯官(今福州)仕宦之家。1907年春,在日本留学的林寒碧回国休假,到上海拜访女革命家秋瑾,在秋瑾寓所认识了秋瑾的女弟子徐小淑。林寒碧个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温和,给秋瑾和小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对小淑说:“赐可妻也。” 蕴华,字小淑,号双韵,1884年出生于浙江石门县城(今桐乡市崇福镇)。她和胞姐徐自华曾被柳亚子誉为“浙西两徐”、“玉台两妙”。秋瑾牺牲后,徐小淑追随徐自华和吴芝瑛义葬秋瑾于杭州西泠并集会追悼,林寒碧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认识了小淑的老师陈去病,陈去病对寒碧的评价是:“温文尔雅,弱冠奇才。” 徐小淑眼中的林寒碧是一位纯洁的青年、日后必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栋梁之材,再加上有两位师长的赞许,芳心遂动。 1909年5月2日,陈去病为媒,林寒碧和徐小淑在上海张园举行婚礼,出席宾客有数百人。后来,林寒碧和徐小淑双双加盟南社,常以诗词唱和,时人称羡。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学成归国,奔走戎马,不辞劳瘁,在革命队伍中颇有声誉。民国建立后,宋教仁出任农林总长,礼聘寒碧为秘书,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宋教仁被刺后,身为众议院秘书的林寒碧成为坚定的反袁分子,经常在报上发表激烈的反袁言论,以至一度不得不离开上海避祸。 1915年夏,徐小淑带着5岁的女儿林惠随寒碧赴辽东沈阳附近的本溪湖避难,过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返回上海后,林寒碧出任《时事新报》总编辑,以笔杆讨伐袁氏,抨击军阀。1916年8月7日夜,寒碧从报馆外出赴挚友梁启超之约,在静安寺路马霍路口被英国人克明的汽车撞死。此时,他的小女儿林隐(字北丽)出生才17天。 1916年冬,徐小淑回到家乡崇德,创办了县立女子学校,不久又创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开始了在家乡20余年的教师生涯。她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个人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1920年,小淑葬寒碧于杭州孤山之阴。 1962年,徐小淑病逝于上海新华医院,享年79岁。中国新闻社为这位上海文史馆馆员专门发了一条《秋瑾挚友徐蕴华在沪逝世》的消息。当时,林寒碧之墓虽然还保存在西泠桥畔,但早先合葬的愿望显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徐小淑葬于上海梅陇公墓。 周永珍女士在参与编辑《柳亚子文集》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后来当她看到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时,深感“双璧缺一,甚为憾事”,于是在如今尚健在的林北丽女士的全力协助下,多方查找,广为搜集,在1999年编辑出版了《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使这对诗侣动人魂魄的情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为中国近代诗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伍』 杭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作为副省级城市,杭州在古时候又名临安、钱塘,自秦朝设县以来,他便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有曾经被作为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历史文化悠久,氛围也十分浓厚,也因此出现了许多名人。

论地位最高的,那便是孙权。这可是当过皇帝的人,虽说东吴是个割据政权,但地位还是在那的。

如果非要说杭州不好的地方,那可能就是高昂的房价吧。

在这座城市,5万、7万甚至9万一平的房子是比比皆是,也真不知道在杭州工作的人们,需要多久才能在杭州买上一套房子。

『陆』 杭州西湖里有哪些历史名人

林和靖、苏小小、武松、岳飞、牛皋、钱镠、于谦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2、苏小小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

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

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

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后被捕,死于狱中。此武松正是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北宋末年,投军从戎。靖康元年(1126年),应招前往相州参加以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建炎二年(1128年),遇见宗泽,积极抗金。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收复襄阳六郡。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

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收复失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后,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金兵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评语。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谥号武穆,封鄂王,追谥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

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6、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

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

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

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7、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杭州西湖

『柒』 跟杭州西湖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真实的)

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下:

1、苏小小:

传苏小小于西湖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为当朝宰相,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出双入对,海誓山盟,结为夫妻。苏小小为此写下上面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写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为妻。

但阮父深知儿子的秉性,可谓知子莫如父,立即送来了丰厚的聘礼表示祝贺。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来信说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于是,苏小小当晚为阮郁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临别两人依依不舍,阮郁信誓旦旦,许诺料理完家事就尽快返回。

相携苏小小重游西陵,不料阮郁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到苏小小身边。苏小小对于爱情却无比的专一与执着,依然苦苦地守护在西陵相约处,等候她的阮郎。随着时间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终于苏小小病倒了,两年后咯血而亡。

临终乳娘问小小有何遗愿,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后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里等候我的阮郎。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2、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3、鲁班造香炉:

巧匠鲁班带着妹妹来杭州务工,正巧碰上黑鱼精在西湖里花样游泳搞得全城乌烟瘴气,自恋的黑鱼精还想强娶鲁小妹做妻子,鲁班将宝石山的一座悬崖凿成香炉做嫁妆,巨型香炉把黑鱼精稳稳压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芦状的炉脚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与云林禅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呵!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耍子一会儿。

5、臭秦桧:

西湖边有座岳坟,岳坟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其中有两个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早先,杭州城里来了一个新上任的抚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桧的后代。抚台上任不久,便带手下人去逛西湖。他来到岳坟,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脸遮住,倒退了出来。抚台回到衙门,坐不安,立不宁,便叫来师爷商量,想把铁像搬掉。师爷捋捋胡须,想了一想说:“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说不定还会闹出事来。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里把这对铁像丢进西湖里去。这样大的西湖,铁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车干了也难找到。”抚台连声称赞道:“妙!妙!”于是当夜便派人把铁像丢进湖里去了。

二、关于西湖三堤历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苏堤:苏轼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这是苏东坡称赞西湖的佳句。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因宋代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桥等6桥,古朴美观。堤的两侧多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其动人。堤中有“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曾有诗赞六桥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3、杨公堤: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7)西湖历史名人扩展阅读:

西湖名称由来: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捌』 有关杭州、西湖的历史文化名人

杭州西湖有苏堤、白堤,和杨堤,是有关苏轼,白居易和杨万里的

『玖』 西湖的名人有哪些

杭州吉庆山马坡岭山脚下,最近建成的“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上刻有林寒碧、徐蕴华夫妇的生平事迹。 福建才子林景行,原名昶,字亮奇,以别字寒碧行世,1886年出生于侯官(今福州)仕宦之家。1907年春,在日本留学的林寒碧回国休假,到上海拜访女革命家秋瑾,在秋瑾寓所认识了秋瑾的女弟子徐小淑。林寒碧个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温和,给秋瑾和小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对小淑说:“赐可妻也。” 蕴华,字小淑,号双韵,1884年出生于浙江石门县城(今桐乡市崇福镇)。她和胞姐徐自华曾被柳亚子誉为“浙西两徐”、“玉台两妙”。秋瑾牺牲后,徐小淑追随徐自华和吴芝瑛义葬秋瑾于杭州西泠并集会追悼,林寒碧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认识了小淑的老师陈去病,陈去病对寒碧的评价是:“温文尔雅,弱冠奇才。” 徐小淑眼中的林寒碧是一位纯洁的青年、日后必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栋梁之材,再加上有两位师长的赞许,芳心遂动。 1909年5月2日,陈去病为媒,林寒碧和徐小淑在上海张园举行婚礼,出席宾客有数百人。后来,林寒碧和徐小淑双双加盟南社,常以诗词唱和,时人称羡。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学成归国,奔走戎马,不辞劳瘁,在革命队伍中颇有声誉。民国建立后,宋教仁出任农林总长,礼聘寒碧为秘书,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宋教仁被刺后,身为众议院秘书的林寒碧成为坚定的反袁分子,经常在报上发表激烈的反袁言论,以至一度不得不离开上海避祸。 1915年夏,徐小淑带着5岁的女儿林惠随寒碧赴辽东沈阳附近的本溪湖避难,过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返回上海后,林寒碧出任《时事新报》总编辑,以笔杆讨伐袁氏,抨击军阀。1916年8月7日夜,寒碧从报馆外出赴挚友梁启超之约,在静安寺路马霍路口被英国人克明的汽车撞死。此时,他的小女儿林隐(字北丽)出生才17天。 1916年冬,徐小淑回到家乡崇德,创办了县立女子学校,不久又创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开始了在家乡20余年的教师生涯。她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个人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1920年,小淑葬寒碧于杭州孤山之阴。 1962年,徐小淑病逝于上海新华医院,享年79岁。中国新闻社为这位上海文史馆馆员专门发了一条《秋瑾挚友徐蕴华在沪逝世》的消息。当时,林寒碧之墓虽然还保存在西泠桥畔,但早先合葬的愿望显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徐小淑葬于上海梅陇公墓。 周永珍女士在参与编辑《柳亚子文集》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后来当她看到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时,深感“双璧缺一,甚为憾事”,于是在如今尚健在的林北丽女士的全力协助下,多方查找,广为搜集,在1999年编辑出版了《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使这对诗侣动人魂魄的情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为中国近代诗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阅读全文

与西湖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