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谌氏的历史名人

谌氏的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2-25 20:32:46

❶ 姓“谌”的人总数大概有多少,主要居住在哪里

姓“谌”的人总数无法具体统一,由于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人数至少低于100万。

姓“谌”的人主要分布于今北京市,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城口,四川省的成都,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随州市、麻城市南湖谌家园村茶铺湾,西张店乡谌湾,黄冈市谌家湾,竹山县、竹溪县、房县、思苑县,陕西省的镇坪县、平利县,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的永州市东安、岳阳市临湘、益阳市安化、湘乡市、张家界市,四川的凉山市、达州市、南充市、巴中市,福建省的永定县、长汀县,广东省的惠州市河源市、阳春市,台湾省的台南市美浓镇南隆、台北市桃竹苗区等地。

(1)谌氏的历史名人扩展阅读:

谌姓源自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大节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是远古尧帝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在西周末期亦称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时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予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

西汉末年,谌氏族人迁徙至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后来的汉昌侯谌重出生以后,谌氏族人再迁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区)。到汉顺帝时,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

❷ “谌”念什么,该姓有什么名人么

谌 笔画数:11,部首:讠,笔顺编号:45122111345 chén ◎ 相信:“呜呼!天难~,命靡常”。回 ◎ 诚然,的答确:“~荏弱而难持”。 shèn ◎姓,作姓氏时读shèn。 补充: 谌蓉 (女):歌手;代表作品:《为你祝福》《这份爱》 《天上人间》 《牧羊姑娘》《翩翩少年》《平安归来》《只有你懂得》《幸福你我》《真情甲天下》《采莲歌》《思念你﹒中国》《快乐宣言》《土家妹》MTV作品:《为你祝福》《这份爱》《牧羊姑娘》《红叶寄情》《幸福你我》 《动起来》 《思念你﹒中国》《真情甲天下》《土家妹》 谌贻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2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 留学美国 及澳大利亚。现任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肾病中心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 肾脏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亚太地区 肾脏病学 会理 事;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 常务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并任23家国内、外 医学杂志 编委或副主编,及《中华肾脏病杂志》主编。 谌贻琴 (女, 白族 ) 贵州省委常委、 省委宣传部长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❸ 湛姓龙凤胎起什么名有意义

一、姓氏源流
湛(Zhàn)姓源出有四: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
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氏。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
这在典籍《百家姓》中注释有: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第三子大节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
大节,是远古尧帝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在西周末期亦称大节。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执政期间(公元前 770~前720年)为洛阳令,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与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为礁阳令,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已达八十七世,人丁甚是兴旺。
谌氏一族在东汉顺帝刘保执政时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谌重,字文叠,江西坞土塘人,后迁豫章(今江西南昌),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辅都尉、右内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后出任荆州刺史,敕封汉昌侯。谌重是全国各地谌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
到唐朝时期,太常博士林宝于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奉诏组织编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该书中,林宝将“谌”误为“湛”字,以谌重为“湛”姓,记载为“湛重南昌人,汉末大司农。”
据本书考证,在隋、唐时期,谌氏族人聚集的古新淦之地(今江西樟树)有一个称作“湛溪镇”的地方,大概就是因地名而误笔之故。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裨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著名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里记载:“湛氏,宜出郑国时期的复姓裨谌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余处外,徙近而邻邑,远而湘黔,皆根本五里。”
裨谌,是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
史书记载:“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有事乃载裨谌与之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断之,使公孙挥为之辞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也。”
在裨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谌氏。
但同第二个渊源类似的,古代的姓氏学家已经把“谌”误为“湛”。因此,而望出豫章的谌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来就带着“湛”之姓氏,源源不断地迁徙祖国大江南北各地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居住在湛地的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湛,水名,源出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向流经叶县至襄城县境之后,汇入于北汝河。
湛邑,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
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汉朝时期因之。隋、唐时期,湛邑先后被称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等。
到了宋朝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当时湛邑境内有兴旺的白酒酿造、汝官瓷窑、冶铁工场等,物兴源沛,宝货丰发,宋徽宗特敕赐其名为“宝丰县”,最著名的特产即是“宝丰酒”,比什么“国窖1573”的历史还要早四百五十余年,真正的“棉软香郁,醉不上头,饮酒一斗,吟诗百篇”。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为湛氏,其中姬姓、芈姓、嬴姓的皆有,其后代沿袭湛氏至今。
二、迁徙分布
湛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上古时期,有古国斟灌氏族,是大禹氏族的一支,建立斟灌氏古国(今山东省寿兴县东北),后来斟灌氏受到敌人攻击,国人逃亡,相约取“斟”和“灌”的各一半为自己族人的姓氏,这就是“湛”姓的由来。大禹是姒姓氏族,因此,湛姓起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这支姓氏已经流传四千多年,是源远流长的一支姓氏。另有一说,古代有一个地方叫“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居住在那里的人以“湛”为姓。按,湛姓后来南迁,在豫章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路史谓:河阳轵只有湛水,傍有湛城。姓氏寻源谓:以地为氏。
三、历史名人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从陈宪章游,是陈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礼。湛若水书法亦学乃师,陈白沙善用一种特殊的“茅龙笔”,笔性与一般的毛笔有异,写出效果自然不同。湛若水这件行草书纸本,纵144、横72厘米。从笔划特点看,也应是用茅龙笔所书,比如笔划间出现的飞白,与毛笔出现的略有不同。湛若水书法虽承继白沙,但能自出新意,这点较为难能可贵。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贫"的地步。在外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侯国,相当今江西省地。
1、堂号(缺)
============================================================
【湛姓宗祠通用联】
〖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斟灌;
望出豫章。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韶州免贡;
西樵讲经。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湛礼,字用和,永乐年间进士,任内江令,后官至韶州知府。原来,韶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藤,而当地又不出产,往往到外地去买。湛礼上疏说明情况,从此得以免贡。为官以宽厚清白著称,始终如一。下联典指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时,他筑西椎讲舍讲学相应和,另立门户,学者称甘泉先生。著作有《湛甘泉集》。
甘泉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号甘泉,筑西樵讲舍,学者称“甘泉先生”。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为樵州制史,施仁政,时人以“君子”称之。
南畿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
豫章世泽;
甘泉家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黄指明·湛若水事典。
浔阳却鲊;
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陶侃以一缶鲊遗母,母湛氏奉还,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不廉,吾忧也。”下联典指唐·湛贲,在其妻激励之下,感奋力学,举进士,其连襟彭伉闻悉,惊而坠驴。
-----------------------------------------------------------------
〖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元明登进士;
仲谟授郎中。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吏部讲学,他与之相应和。嘉靖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及吏、礼、兵本部尚收。他讲学与王守仁异,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为遗者也。”时称“王湛之学。”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下联典指宋代屯田郎中湛俞,字仲谟,景佑进士,年五十余归隐于闽之馆前乡,三召不起,因名其地为旌隐坊。
松竹心长固;
池台兴自饶。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题历山司徙右长史祖宅》诗句联。湛贲,宜春人,贞元中登进士,尝任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毗陵守。《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
〖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仔细斟酌百事顺;
适时灌溉万年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嵌湛姓源流联。上联嵌“斟”字,下联嵌“灌”字,为湛氏发源地古斟灌氏国的嵌字联。
卷帘晓望云平槛;
下榻宵吟月半窗。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别慧山书堂》诗句联。
司农筹裕国大计;
延宾具截发幽贤。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司农湛重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晋大臣陶侃母亲湛氏的事典。
-----------------------------------------------------------------
〖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介平实,著名西蜀;
仁慈长厚,留誉谯州。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永乐进士湛礼,字用和,钱塘人。授内江令,累迁知韶州府。在官以宽厚清白著称。下联典指隋代前在谯州(今安徽省全椒西北,又名南谯州)任职的湛姓州官湛某的德政事迹。
教子尚廉,浔阳却鲊;
激夫雪辱,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陶侃母湛氏事典。下联典指唐·湛贲妻事典。
立马昆仑——湛海常

❹ 姓氏谌的由来

姓氏来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大节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又有源于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谌,读音作chén或shèn。作姓时两种读音均可。历史名人有:

1、谌重(公元89~167年),一称谌仲,字文叠;江西南昌人。著名东汉时期大臣,谌氏南支鼻祖。

2、谌礼(公元年待考),字秀登;江西南昌人。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学者。

3、谌祐(公元1213~1298年),一作谌佑,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著名南宋时期文学家。

(4)谌氏的历史名人扩展阅读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以及现代少数民族中留存的图腾信仰,均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❺ 谌氏江夏的来原地

三.迁徙分布:
无论谌氏源自帝尧后裔还是周王后裔,谌氏发祥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是基本可以确定的。西汉末年,有一支迁徙至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年间至谌重时再迁南昌,汉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谌氏逐渐地南昌一带形成望族,以谯阳郡、豫章郡、南昌郡为郡望。唐宋时期,因战乱、仕宦等原因,在湖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江浙等地都有谌氏踪迹。明清时期,又扩展到山东及东北地区,从此遍布全国各地。目前谌氏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历代谌氏主要以读书、作官、行医为业。唐、宋时期谌氏自江西、湖北,迁徙到湖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江浙一带,清初康熙出巡病在山东,第四十七世谌赴守受诏自江西到山东为其诊病,后留居山东,至今十几代。
今四川省的巫山、巫溪、奉节、城口、万市、成都,重庆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随州市、黄冈市谌家湾,竹山县、竹溪县、房县、思苑县,陕西省的镇平市,北京市、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的益阳市安化、湘乡市,湖北的四川的凉山市、达州县,福建省的永定县、长汀县,广东省的惠州市河源市、阳春市,台湾省的台南市美浓镇南隆、台北市桃竹苗区等地,均有谌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谯阳郡:亦称洛阳郡。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汉、魏两朝时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隋、唐两朝移治到汉城以西九公里处一带地区。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亦称南昌府,汉朝时期豫章郡治。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
谯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五.家乘谱牒:
谌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谯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安化谌氏酉洲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安化市酉洲谌氏总祠。
湖南安化谌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谯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谌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丙子(公元1876年)潐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益阳、安化谌氏续修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谯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河源重修湛氏族谱,湛氏合族编著,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拍胶印版。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广东河源市湛氏宗祠。注:初起祖江西豫章郡南昌府宁化石壁流王巢试剑处,后迁福建汀州府永定、漳州府南靖,再后迁广东河源、阳春、。历代祖宗次序排列于后,后代子孙以凭稽考。湛氏原姓谌……且湛与谌氏系豫章郡,实同出于一源,故后沿而不改焉。初代太始祖公谌百七郎,妣蔡氏九娘,合葬在土名消地冈背。”第七世祖谌永梁、妣钟氏住南靖永丰里四图吴宅吴行。有寿贵、寿富、寿养、寿,生四子。除长子后裔世居南靖下岭外,其余三子后裔都迁到广东。其中寿富之后迁阳春锡坑及河源;寿养之后迁为善下横坑;寿生之后迁阳春石录、潭水。其二房世系为谌百七郎(江西宁化始祖)→谌念九郎→谌八六郎→谌万郎→谌伯郎→谌四八郎→谌永梁(迁福建五位始祖之一)→谌寿富→谌文海→谌宗贵→谌明显→谌时济(六子,其中第五子谌乾位于清初迁广东时改姓湛)→湛乾位号顺侯→湛晋号甫水……该谱收有康熙三十四年湛浩敬、嘉庆廿年湛开基、道光三十年湛世泽写的三篇旧序,讲了迁徙改姓的详情。
四川三台谌氏益珍老祖简谱暨百岁安仕祖支谱十二卷,2000年谯阳堂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版。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六.字辈排行:
湖北荆州谌氏字辈:“重伯秀礼夫焕克宗友成原梦伯翁景志彦德大邦正中国书津子景夫嘉问季卿则用仁元公廷应臣绍世贤依德克守忠厚模祖志贻鸿业孙谋启令图家修呈彦士礼学尚纯儒源深流并远根茂叶同数善积家声振情联族宜孚允善惟良士斯文实有光吾道大其用于汝自番昌敬念前人创恭承构兴堂由来原一体福祉庆绵长。”
江西南昌、四川凉山谌氏字辈:“全夫保其实荣蒙杰茂易曰以文会友克守忠厚模祖志贻鸿业孙谋启另图家修成院士礼学尚纯儒”。
重庆江北谌氏字辈:“志必希宗受思忠绍可贞益安孝义德依绪永传清诗礼从先进经论启世英显荣隆作述俊杰笃其生”。
湖南湘乡、四川广安谌氏字辈:“庄谏训学祥启奇文可立益安孝义德殷(新)实(盛)贵(永)敦伦礼乐垂家范诗书育国英本源培植厚兰桂萃庭生”。
湖南益阳谌氏字辈:“志必希宗受思忠绍可贞益安孝义德殷世贵敦伦礼乐垂家范诗书启国英本原培植厚兰桂绕庭生。
湖北随州谌氏字辈:“大小常兆其祥祖述之道传家。”
湖北武汉黄陂谌氏字辈:“继上道其开永首成有才文章宗先达善必大昌来家富勤修业忠正平和康”。
江苏连云港谌氏字辈:“肇修士(世)继(纪)廷耀贤熙长发其祥经言登之”。
河南桐柏谌氏字辈:“先启有得登是业家道兴永昌万光明宁几开在久福中应守本”。
七.历史名人:
谌 重:(公元89~167年),一称谌仲,字文叠;江西南昌人。著名东汉时期大臣,谌氏南支鼻祖。
东汉和帝年间为豫章郡博士,汉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终年七十八岁。
谌 礼:(公元年待考),字秀登;江西南昌人。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学者。
吴大帝孙权时,举其德行卓异,拜为念部郎中,迁尚书,著有《书仪》十二卷。
谌 佑:(公元1213~1298年),一作谌佑,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著名南宋时期文学家。
谌佑以诗文名世,与刘埙同号“南丰之彦”,布衣终身。终年八十六岁。
著有《三传朝宗》、《史汉韵纪》、《古书合辙》、《桂舟杂著》、《自知集》、《桂舟歌咏》,均佚。《隐居通议》第八卷摘其诗句,称其记序最佳,论诗入妙品,“笔力高峻,有史汉文气……古体乐府俱善,尤精律体,自出机轴,扫空凡马”。
《全宋诗》第三三五○卷录有其诗句。文收入《全宋文》第八○六三卷。

❻ 请列举古今名人抵御不良诱惑的故事。越短越好。

大禹禁酒——相传大禹的臣子仪狄发 明了酿酒,在当时酒可是新鲜东西, 做臣子的当然第一个就要奉献给王上 ,于是他就把酒拿给大禹喝了。大禹 品尝过后,感觉很好,十分高兴。可 是大禹立即意识到酒对人的巨大诱惑 力将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于是他什么 都没说,从此以后不仅自己不再饮酒 ,也禁止他人饮酒。而且还在政治上 提出了“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预 见。后来夏商君主桀、纣被后人视为 以酒亡国的典型。

到了周初,周人明令禁酒。中国第一 个明令禁酒的人是周公,他认为臣民 犯上作乱、丧失道德以及夏、商以来 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灭亡,统统都是因 为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从“饮酒亡 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周公颁布《 酒诰》于天下,明令天下禁酒,只有 在祭祀时才能喝酒,凡聚众饮酒者, 一律处死。而后来的历届朝廷都效仿 周公,发布长期的禁酒令。

孔子主动离开各国的昏庸无能之君——吃粗粮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 枕头,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 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贵,在我看 来犹如浮云一般;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邦有道,贫且 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

孟子不为万钟而折腰——《鱼,我所 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庄子不去楚国做官——《庄子钓于濮 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 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 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 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柳下惠坐怀不乱——春秋鲁国柳下惠 夜宿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怕她受冻 ,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没有发 生不正当的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 系方面作风正派。

子罕拒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子 罕。子罕拒绝接受。献玉的人说:“ 我已经拿给玉石匠人看了,匠人说这 是宝贝,所以我才敢把它送给您。”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 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 其宝。”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震拒贿——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 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 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 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 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 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 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 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 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 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 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 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 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

陶侃之母劝保持清廉——东晋西征大 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 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 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 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 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 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 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 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 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如何你是用自己的力量来孝养我 ,儿子你的工资足够给为娘买鱼吃了 ;相反,如果你是用公家的鱼给我, 那么,万一你“进去了”,我还能吃上 鱼吗?

❼ 怀集有什么历史人物

1、黄维清

黄维清,字守卿,号直廷,怀集县怀城镇谭勒村人。幼年勤敏好学,经史过目不忘,参加童子试七场皆列榜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受光绪皇帝接见,即录用知县职,点任直隶,因水土不习,改授广东增城知县,后历任阳江、恩平、澄海等知县。

2、高仁山

高仁山,号麟冈,广东省怀集县宁洞(今桥头镇)新兴韬麟村人。生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卒年不详)。他自幼好学勤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那时他刚三十四岁。可是,事隔二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到了嘉庆十四年(1808)他才被点为广西灵川教谕。

3、郑作贤

郑作贤,原名郑作礼,怀集县坳仔罗大大浪村人。青年时胸怀大志,追救真理。“五四”运动期间,在怀集中学读书的郑作贤就与邓拔奇、梁一柱、梁需润、陈嗣炎等怀集进步青年,组建大中华民国学生爱国总会怀集分会,发动学生上街游行宣传,响应北京“五四”运动。

4、李什八

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5、钱兴

钱兴(1909。5~1949。11)出生于广东省怀集县(解放前属广西)诗洞镇凤南村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原名发年,号发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毕生要为复兴中华而奋斗”的抱负,改名为“兴”。

❽ 历史上的八大贤母

是四大不是八大。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孟子叫孟轲
关于他妈的典故主要有:
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
陶侃,东晋名将
他原来是个小官,看鱼库的
把公家的鱼带了一点回家给他妈,被妈妈骂了
岳飞很著名拉
他背上“精忠报国”的刺青就是他妈搞的
欧阳修他妈就是一个很节俭的家庭妇女

孟母

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相传孟子幼年时,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得知,于是“引刀断其机织”,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欧母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长大的。
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欧阳修五六岁了,他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
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岳母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陶母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的老乡啊,呵呵.)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以下为其育儿二事.
截发延宾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古书有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封坛退鲊
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谌氏的言传身教。 助人为乐,不受酬谢.

❾ 谌姓 是从那个朝代开始的!出过什么么样的著名人物如题 谢谢了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大节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 大节,是上古尧帝的后裔,在周平王姬宜臼时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与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 西汉末年,谌氏族人迁徙至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后来的汉昌侯谌重出生以后,谌氏族人再迁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区)。到汉顺帝时,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巫邑谌氏祖谱》记载:“谌氏出自姬宗,乃周朝王族后裔,祖宗源地承周(今河南洛阳)。考其系传,至周幽王姬宫涅第十四子封于‘谌’,因征伐失国,子孙以国为姓。” 元朝末期兵荒马乱,盗贼横行,谌氏祖先为避战乱,由江西迁居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仍因余寇为患,无法安居中原乐土,复于明洪武二年由麻城西迁四川巫邑大昌一甲(今巫山下田乡)谌家湾定居,以挽草为业,拓荒采食,耕读为本,勤劳起家。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子孙繁衍已到十九代,约四千余口。 相传永祯祖入川兄弟三人,永祯为大,落于巫山。永柏为二,散居何地,无从查考。永松为三,据闻落于云阳,该县南溪区桑泽乡衫树湾存有谌永松墓碑,其后裔已改姓“盛”。

采纳哦

❿ 谌姓的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谌重
(公元89~167年),一称谌仲,字文叠;江西南昌人。著名东汉时期大臣,谌氏南支鼻祖。东汉和帝年间为豫章郡博士,汉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终年七十八岁。
谌礼
(公元年待考),字秀登;江西南昌人。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学者。吴大帝孙权时,举其德行卓异,拜为念部郎中,迁尚书,著有《书仪》十二卷。
谌祐
(公元1213~1298年),一作谌佑,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著名南宋时期文学家。谌祐以诗文名世,与刘壎同号“南丰之彦”,布衣终身。终年八十六岁。
著有《三传朝宗》、《史汉韵纪》、《古书合辙》、《桂舟杂著》、《自知集》、《桂舟歌咏》,均佚。《隐居通议》第八卷摘其诗句,称其记序最佳,论诗入妙品,“笔力高峻,有史汉文气……古体乐府俱善,尤精律体,自出机轴,扫空凡马”。《全宋诗》第三三五○卷录有其诗句。文收入《全宋文》第八○六三卷。

阅读全文

与谌氏的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