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集市赵古营历史
辛集市,别称“中国皮都”。辛集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专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属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被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皮革皮衣之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五星级专业市场”、“中国最大最全产业链皮革皮衣产业园区”、“中国最大皮革皮衣专业市场”。
辛集市是河北省省直管市。辛集市现以皮革,机械,化工,农产品加工,旅游为支柱产业。[1-3]
辛集是河北省中东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距首都北京250公里。 辛集市北与深泽县、安平县接壤,东与深州市为邻,南与冀州市、宁晋县相接,西与晋州市毗连。全市总面积951平方公里,总人口61.6万,城区人口23万人(2011年)。[4] 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是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
2. 辛集的历史
河北
辛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隶属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市
辛集街道景色(9张)政府驻地辛集镇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距首都北京250公里。辛集位于石德铁路沿线,铁路、国道、高速公路横跨全境,通达全国各地。辛集北与深泽县、安平县接壤,东与深县为邻,南与冀县、宁晋县相接,西与晋州市毗连,北邻石黄速12公里。辛集市境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28公里,总面积951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辖15个乡镇。辛集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是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20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2011年5月,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文明城区、文明县级市。 辛集地图
北齐时期其置属安国县,隋改鹿城县。唐代始称束鹿县。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作乱(“ 安史之乱”)。次年鹿城县改名束鹿县,取“栟擒安禄山”之意。1949年9月,县政府驻地由新城迁至今辛集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辛集镇曾设县级镇,与束鹿县平级,不久后划归束鹿县管辖。1958年11月束鹿、晋县、深泽三县合并为束鹿县,1961年5月,恢复原束鹿县辖区,晋县、深泽县分设,1965年改辖为31个公社,1986年3月5日撤县改辛集市,名字取自境内最著名的集镇—辛集镇,原辖区不变。1996年12月,乡镇合并为8镇、7乡共15个乡镇,仍称辛集市。
山东
辛集镇位于沂南县中东部,沂河东岸。总面积91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人口5.7万。该镇地图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地处沂河冲积平原,是优质蔬菜、水稻之乡。全镇蔬菜面积20000亩,年产优质水稻10000吨,生猪出栏17000头,家禽150万只。苗家曲村的苗蛋(优质鸭蛋)古为朝廷贡品远近闻名,李店子村注册的"蒙山灵芝"畅销国内外。镇内建有年成交量1.54亿公斤的大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1处,贮藏量为1000吨的蔬菜水果恒温保鲜库一座,大型竹木批发市场一处。
3. 辛集历史名人
名人如下:
1. 赵望云
1906年9月30日生于河北束鹿,1977年3月9日卒于陕西西安。初做学徒,1925年到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33年在河北农村写生,作品在天津《大公报》连载。1934~1936年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时农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获平民画家的称号。40年代转赴西北,描绘西北地区的山川风光和农村风物,并作敦煌之行,临摹石窟壁画。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
赵望云擅人物、山水,笔墨苍厚,作品写西北山川、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画风自然质朴,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出版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林区写生册》、《 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 .其子赵季平。
2. 赵季平
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被誉为“最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 主要作品:电影 《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秦颂》、《荆轲刺秦王》、《漂亮妈妈》、《一声叹息》、《回家过年》、《炮打双灯》等 。电视剧 《水浒传》、《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大宅门》、《青衣》
3. 任率英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国连环画研究会顾问,当代连环画大师,工笔重彩画的杰出代表。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30年代拜著名画家徐燕孙为师,专功工笔重彩人物画, 1950年起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中国工笔画、年画、连环画的创作,与刘继卣、王叔晖等共同将中国连环画、年画创作推向艺术高峰。
他的作品画风工细,构图严谨,线条优美,色彩绚丽,雅俗共赏。其作品既张贴于百姓陋室,又收藏于博物馆殿堂。任率英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精品,连环画白蛇传被誉为现代连环画四大经典之一。年画嫦娥奔月发行以千万记数,其照片被美国航天博物馆陈列。特别是他晚年创作了大量艺术巨制:工笔重彩八十七神仙卷和百美图卷堪称工笔重彩的巅峰之作。
4. 方纪
原名冯骥,著名作家。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佃士营村,著有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和诗歌集。代表作散文《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抗战爆发后曾在武汉、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9年到延安,延安时期曾在陕甘宁边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央党校三部(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中,在前线任随军记者。此时,还参加了农村土改,写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和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1949年后曾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
5. 李锡铭
1946年后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建筑系、土木系学习。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受北京市委青委委派到石景山发电厂从事建团工作并兼石景山发电厂党总支部宣传委员。1952年后任石景山发电厂党总支部副书记、代理书记。1957年任石景山发电厂党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后先在石景山发电厂生产组协助工作,后任厂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3)辛集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辛集,省直管市,是河北省中东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距首都北京22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距雄安新区120公里。辛集市北与深泽县、安平县接壤,东与深州市为邻,南与冀州区、宁晋县相接,西与晋州市毗连。全市总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63.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万。辖7乡8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44个行政村。
辛集市是河北省第一批22个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2011年5月,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文明城区、文明县级市,发展最快的城市,全省排第21位,辛集镇被誉为“河北省第一大镇”。
参考资料:网络:辛集
4. “辛集市”为什么叫“辛集”,辛集最早叫什么历史
相传,古时候没有集,集是商人们赶集买买卖卖才形成的。要说辛集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得先从“商人”的来历说起。
古时候我国有个商朝,商纣王是个凶残的昏君。他听人说冀州侯苏护,有个才貌双全、美如天仙的女儿,在金殿上就命苏护送女进宫为妃。苏护大骂纣王无道,当场在宫墙上写了一首反诗:
君坏朝纲, 有败无常; 冀州苏护, 永不返商.
结果,纣王派兵强行把苏妲己抢了来。在妲己进京的路上,被狐狸精吃了,变做妲己的俏模样做了纣王的妃子。他俩是柳条子穿鱼一肋(类)子货,变着法地杀害忠臣良将。承相比干,忠心耿耿,就阻止妲己害人干坏事,她就装病,说心疼的厉害,百药不治,只有吃了比干的玲珑心才能好,纣王就下令取了比干的心。朝中文武大臣纷纷奏本,强烈要求杀死祸国殃民的苏妲己。妲己整天价哭着要纣王把文武百官一齐问斩,纣王怕人们起来反抗,就把那些忠臣良将发配去了洛阳,不准分给他们耕地。这些大臣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到乡村背粮到城里卖,账些农民需要的生活用品到农村。在官道上,每天总有不少人来来往往,因他们是商朝来的,当地人就叫他们“商人”,因为他们是商朝来的,当地人就叫他们“商人”,后来,人们就把做买卖的人都称为“商人”了。
最初,商人们是走家串户做买卖,后采他们就约定每隔几天到一个镇子上去一次,在大街里出上摊,买的、卖的都在这一天赶来进行交易,这样一集一散,时间久了,就形成了“集”。后来,商人们听说直隶鹿城收皮子,价钱高,就把黄河两岸的牛羊皮低价收起来,长途运到鹿城,这里果然皮店、作坊很多,出的价又高,商人们就成帮结队地来,每五天来一拨,就定规为逢四逢九为集散日,于是就成为商人在北方新立的一个大集。商人们叫号动身时,不说去鹿城,都说到新集。写帐的人错把新集写成不带“斤”字的辛,从那时起,这里就叫成辛集了。
5. 辛集的历史沿革
汉 高祖六年(前201)封齐候胡害为贳候,置贳候国。后置贳县。
文帝(前179-157)封驷钧为侯。后置 县( 与 同音)。
本始元年(前73)封燕刺王之子刘贤为安定戾候。置安定候国。后改县。
神爵三年(前59)封广川缪王之子刘强为乐信候。置乐信候国。后改县。
神爵四年(前58)封广川戴王之子刘辟兵为西梁候。置西梁候国。后改县。
元始二年(2)置安定县,后改为安民县。
更始元年(23)宋子(今赵县)人耿纯率宗族宾客2000余人到贳城(今大车城、小车城)迎刘秀。刘秀命耿纯为先锋,收复宋字。 三国、晋、南北朝 北魏初年(386)改 县为 县。
北齐年间(550-577)改 县为安国县,县治在今安古城。 隋 开皇六年(586)改安国县为安定县,县治在今旧城。
开皇十六年(596)析安定县,置晏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定县为鹿城县。
大业初年(605)废晏城县,并入鹿城县。 唐 武德五年(622)刘黑(窦建德余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鹿城被唐将桑维和打败。
天宝十五年(756)改鹿城县为束鹿县。 五代 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塘在契丹贵族帮助下,灭后唐,建后晋,向契丹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其时束鹿县被契丹统割。
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命将领韩通修筑束鹿县城(今旧城镇),以防外族犯境。 北宋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东京,两河失守,束鹿县被金统辖。 南宋 嘉定八年(1215)河北红袄军首领周元儿抗金,率起义竣攻占束鹿县城(今旧城镇)
咸淳三年(1267)束鹿县大旱。 元 元贞二年(1296)束鹿县大水成灾。
大德十一年(1307)赵州、束鹿、隆平等州县大水。 明 洪武六年(1307)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永乐初年(1403)诏令从山西往河北真定南宫一代移民,洪洞县白马寺大槐树为集送点。从此,大批山西移民来束鹿县占产立村。
永乐四年(1406)束鹿县大旱。
永乐九年(1411)知县王揖在衙门西建医学专门学校。
天顺元年(1457)县儒学训导康翁宾修成《束鹿县志》内容条析分明,记载周详。
成化二十三年(1487)县儒学训导康绍儒重修《束鹿县治》。将天顺《束鹿县志》未载内容增入。
正德六年(1511)文安县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束鹿县城(今旧城镇)。
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白镒续修《束鹿县志》。
隆庆二年(1568)本县进士、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贾衡撰成《束鹿县志》,知县武时杰付梓。
万历三十四年(1606)大雨,滹沱河泛滥,午夜大水入束鹿县城(今旧城镇),深数尺,官衙民舍多瘫坏。
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自东北来束鹿县,先以百余名骑兵冲入束鹿县城里,占据西、北二门。曾于正在家居的陕西宁夏兵备副史耿启率领的壮丁交战后农民起义军撤去。 清 康熙十年(1671)知县刘琨,宴请明儒修成《康熙束鹿县志》。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1月19日,教育部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将学堂改称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初等小学修业四年,高等小学修业三年,简称“四三制”。此后,学校之名遍及束鹿县。
自光道年间至今,束鹿人在武汉开办酒厂酒店达四五十家,一万多束鹿人从事烧酒和经销事业。并延长江中下游在九江、长沙、安庆、芙湖、上海等地设大批分号。书鹿酒业半条江由此而来。束鹿人首创用玻璃瓶装酒。其酿造的“汉汾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民国2年(1913)束鹿县衙改为县知事公署,知县改为知事。
民国3年(1914)8月,北京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县佐制法令,束鹿县与西部的小章村设县佐。
民国14年(1925)由国务院总长龚心湛签署的“临时执政令”中关于直隶省属各地施行市自治日期及区领域令,决定该辛集镇为辛集市旧城镇为旧城市。
民国29年(1940)冀中区党委决定,部署鹿县划分为束北束冀两个县,以辛集、锚营、圈头、大李庄一线为界,以南为束冀县,以北为束北县。束北县已北里厢一代为根据地,束冀县以束鹿与冀县交界的孟家庄、堤北一代为根据地。
民国31年(1944)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冀中区党委决定将束北县划分为两个联合县。即沧石公路的3个区和深县深磨公路以西的四个区和并组建为深束县;沧市路以北的四个区和晋县城东的两个区及安平县南部的13个村庄和并组建为束晋县。
民国32年(1945)1945年10月,深束县和束晋县合并成立束鹿县。将元深县得4个区、晋县的两个区、安平的一个区分别归还原县建制。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范家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26日,辛集市改为辛集镇,直属石家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撤销旧城镇改为区级镇。
1950年1月15日,束鹿县由原来的17个区划为10个区。5月26日,又调整为7个区。这7个区是:一区旧城,二区张古庄,三区位伯,四区辛集,五区南智丘,六区新城,七区和睦井。
1954年1月1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一个春季就由1953年的31个发展到282个,11月发展到1339个。入社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2.2%。
1954年4月1日,束鹿县与辛集镇合并,辛集镇由专辖镇改为县辖镇。
1956年 7月6日,撤区并乡。将原来的99个乡并为31个乡,保留一个区级镇——辛集镇,并将辛集镇周围8个村划为辛集镇郊区。
1956年年内,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转为高级社。
1958年8月23日,县委召开全县广播大会,动员大办人民公社。
1958年8月28日,只用了5天时间全县及建立了8个人民公社,实现了公社化。
1958年11月12日,晋县、深泽、束鹿三县合并,称束鹿县,县委、县政府驻辛集镇。
1961年5月5日,束鹿县与晋县分设,将8个大公社化为30个小公社。
1981年1月25日到4月7日,全县31个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了公社管理委员会和辛集镇人民政府。
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束鹿县,设立辛集市(县级),以原束鹿县的行政区域为辛集市的行政区域。
1996年12月,合乡并镇为八镇七乡,共十五个乡镇,仍称辛集市。
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辛集古代称:廉官店。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
6. 辛集镇的历史沿革
古镇辛集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专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属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
同治二年五月(公历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抗日战争初期,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镇改称为辛集市,属石家庄地区行政专署。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由旧城迁到辛集,后改市后改市为镇,录属未变。1954年辛集镇划为束鹿县。这里1952年办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辛集先锋人民公社辛集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将该管理区与月耳营管理区9个村,安古城管理区一个村,东良马管理区2个村,子日庄管理区一个村划为城关公社,辛集镇独立成一个公社。1981年1月,改为辛集镇,并成立镇人民政府。1982年改称管理委员会,1986年3月改为兴华街道办事处。1996年12月城东、城北街道办事处并入,称辛集镇。
7. 辛集市的历史
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7)辛集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本始元年(前73)封燕刺王之子刘贤为安定戾候。
置安定候国。
后改县。
神爵三年(前59)封广川缪王之子刘强为乐信候。
置乐信候国。
后改县。
神爵四年(前58)封广川戴王之子刘辟兵为西梁候。
置西梁候国。
后改县。
元始二年(2)置安定县,后改为安民县。
更始元年(23)宋子(今赵县)人耿纯率宗族宾客2000余人到贳城(今大车城、小车城)迎刘秀。
刘秀命耿纯为先锋,收复宋字。
北魏初年(386)改县为县。
北齐年间(550-577)改县为安国县,县治在今安古城。
开皇六年(586)改安国县为安定县,县治在今旧城。
开皇十六年(596)析安定县,置晏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定县为鹿城县。
大业初年(605)废晏城县,并入鹿城县。
武德五年(622)刘黑(窦建德余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鹿城被唐将桑维和打败。
天宝十五年(756)改鹿城县为束鹿县。
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在契丹贵族帮助下,灭后唐,建后晋,向契丹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
其时束鹿县被契丹统辖。
中国皮都辛集国际皮革城(12张)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命将领韩通修筑束鹿县城(今旧城镇),以防外族犯境。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东京,两河失守,束鹿县被金统辖。
嘉定八年(1215)河北红袄军首领周元儿抗金,率起义竣攻占束鹿县城(今旧城镇)咸淳三年(1267)束鹿县大旱。
元贞二年(1296)束鹿县大水成灾。
大德十一年(1307)赵州、束鹿、隆平等州县大水。
洪武六年(1307国家外贸基地)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永乐初年(1403)诏令从山西往河北真定南宫一代移民,洪洞县白马寺大槐树为集送点。
从此,大批山西移民来束鹿县占产立村。
永乐四年(1406)束鹿县大旱。
永乐九年(1411)知县王揖在衙门西建医学专门学校。
天顺元年(1457)县儒学训导康翁宾修成《束鹿县志》内容条析分明,记载周详。
成化二十三年(1487)县儒学训导康绍儒重修《束鹿县治》。
将天顺《束鹿县志》未载内容增入。
正德六年(1511)文安县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束鹿县城(今旧城镇)。
五星专业市场证书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白镒续修《束鹿县志》。
隆庆二年(1568)本县进士、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贾衡撰成《束鹿县志》,知县武时杰付梓。
万历三十四年(1606)大雨,滹沱河泛滥,午夜大水入束鹿县城(今旧城镇),深数尺,官衙民舍多瘫坏。
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自东北来束鹿县,先以百余名骑兵冲入束鹿县城里,占据西、北二门。
曾于正在家居的陕西宁夏兵备副史耿启率领的壮丁交战后农民起义军撤去。
康熙十年(1671)知县刘琨,宴请明儒修成《康熙束鹿县志》。
8. 辛集镇的历史文化
信量桥,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位于苗家曲村中,横跨潮沟河,东西走向,为块石垒砌11孔拱形桥。总跨度60米,东引桥50米,西引桥30米,宽4.6米,高6米,桥面坡度平缓。桥南北两侧分别刻有11个龙头和龙尾。另在西引桥南侧刻有一龙头,北面无尾,为当地传说中“秃尾巴老李”的雕像。原东西桥头石柱上各有石狮1对,桥中间南北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石猴。36根石柱形状各异,有鼓形、球形、香炉形、宝石形等。54块栏板中有46块浮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如“八仙过海”“仙人指路”“寿星赴会”“南极仙翁”“王祥卧鱼”“麒麟祥云”“龙虎相斗”“文武学堂”“松鹤延年”“梅鹿迎春”“葡萄丰架”等,均为深剔平地浮雕阴线刻,细部层次起伏较大,有较强的立体感。从所刻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及雕刻技法看,似经多次重修。其中“八仙过海”“王祥卧鱼”“南极仙翁”等造型拙朴、神态自若,以云、水纹相连,似为唐宋时期所刻。“文武学堂”“麒麟祥云”“龙虎相斗”等已趋成熟,稍具装饰色彩,似是清末所补。“葡萄丰架”“松鹤延年”“梅鹿迎春”等雕刻技法成熟,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当为民国年间重修时所添。该桥始建年代失考,但据当地碑文所载,明朝正统、嘉靖、万历年间,清朝雍正年间以及民国时期曾经多次重修。
由于潮沟河水自东绕过苗家曲村前,在村西由南向北注入沂河,沂河水自北向西南流,在汛期潮沟河水受沂河水的顶撞,形成“潮信”。村子三面沿河一带有11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水渊。而“量”字,有“坑,受水之处”意。疑此为“信量桥”之名的由来。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信量桥来历的传说。很早以前,苗家曲村南有个李姓木匠,手艺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苗家曲村前有棵老柳树,相传是大禹治水路过时所栽,树身七八人难以合抱。一年闹饥荒,老柳树上的叶芽被村民吃光,树差点枯死。木匠老李和村民千方百计救活了老柳树,但树身却烂了一个大洞。冬天,一伙孩童在洞内烤火取暖,把老柳树引着了。幸好此时大老李路过,经奋力扑救,保住了老柳树性命。老柳树为了报恩,便多次找到送生娘娘,求她给大老李送个儿子。后大老李的媳妇十月怀胎,竟生下来一条长蛇。大老李一看,挥锛就砍,将蛇尾斩去了半截,一道火光飞向东海。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秃尾巴老李”。
龙王指派秃尾巴老李镇守黄海,但他却一直惦记父母,便与老柳树商定,村民有难的时候,由老柳树变化成道,救助大家。
苗家曲村前有条大河,为官道必经之地。因无桥不能渡河,每年汛期,乡亲们诸多不便。一天,琅琊太守要经过苗家曲大河赴京进贡。秃尾巴老李得知此事,便计上心来。当进贡车队行至大河,深陷乱石淤沙中时,恰遇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袭来滚滚洪水,把贡品冲个净光。朝廷得知此事后,诏令限一年即把苗家曲大桥修好。村民们从老道处知道秃尾巴老李设计让太守修桥之事后,感动万分。遂将桥命名为“龙桥”,并在桥上雕刻了秃尾巴老李像。
今信量桥仍在使用,但由于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力,损坏严重。10条龙尾只剩下三、四,石狮、石猴业已无存,石柱、桥栏亦残缺不全。 “苗蛋”产自苗家曲村,是“沂蒙四味”(即丘陵花生、蒙山蝎、苗家曲的鸭蛋、沂河的鳖)之一。苗家曲村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沂河东岸,距沂南县城5公里,处于沂河和潮沟河交汇处,三面环水。潮沟河上有老湾、老龙潭等11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渊子,水域宽广,鱼虾等水生资源丰富,极其适宜鸭的养殖,在这片水域上自然放养后所产的鸭蛋个儿大。本地特有的蛋鸭品种“绿冠”,平均蛋重67克,双黄多,蛋皮淡绿细滑,蛋白清透,蛋黄色深,味道清香纯正。腌制后的“苗蛋”更佳。
“苗蛋”分为两种。用老龙潭淤泥加食盐腌制的叫“香蛋”;用老龙潭水加食盐腌制的叫“咸蛋”。“香蛋”腌制时间短,蛋白透亮,蛋黄红黄色,吃时黄油外溢,醇香微咸;“咸蛋”腌制时间较长,蛋白微黑,蛋黄灰色,闻有臭味,吃时香咸可口。两种“苗蛋”,煮熟切开后均不落苍蝇,为蛋中佳品。在民间流传着“章丘大葱苍山蒜,苗家曲的咸鸭蛋”及“汤螃苗蛋金不换”之说。传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出巡路过此处,品尝了“苗蛋”后赞不绝口。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路过莒县时,为吃到“苗蛋”专程到苗家曲。要求苗家曲村每年进贡“苗蛋”一千个。2002年,苗蛋被评为世界蓝天杯十大驰名精品,成为国际风联指定专用产品。
刘家汪(刘家八角汪)村有2株古槐,树龄约500年。一株胸围2.6米,树高9米,冠幅东西11.1米、南北12.7米;另一株胸围1.9米,树高7米,冠幅东西6.2米、南北8.4米。
9. 辛集的文化
辛集市,别称“中国皮都”。辛集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被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皮革皮衣之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五星级专业市场”、“中国最大最全产业链皮革皮衣产业园区”、“中国最大皮革皮衣专业市场”。
辛集民俗风情一:农民画
辛集农民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辛集就有画、绣、剪、编等民间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壁画为主要形式的辛集农民画,清新质朴,范围广泛。20世纪60年代,辛集农民画发展趋向文雅工细,注意造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辛集农民画作品注重表现生活,具有醇厚、粗犷、稚拙、绚丽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稚拙淳朴、雅俗共存”的独特风格。
1987年2月,辛集农民画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在法国、墨西哥驻华使馆以及德国、奥地利、美国、意大利、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强烈反响。1988年辛集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辛集民俗风情二:皮贴画
辛集皮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辛集当时称为束鹿县,那时候束鹿皮革业空前发展,皮店、皮作坊、白皮、毛皮、车马挽具、最出名的是束鹿羊皮袄,谷子皮(马靴上专用的靴脸专用皮革),后来发展了皮革着色、染色制革工艺。辛集皮贴画集绘画、雕塑、刺绣、剪纸等多种工艺特点为一体。画面色彩绚丽、细腻逼真,既有民间的古朴风格,又有近代的浮雕效果。每一幅作品的人、景、物都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真实的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