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滥竿充数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南郭先生、齐宣王。
【典故】: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回竽,宣王说答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
【寓意】: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Ⅱ 芈月传魏美人为什么被楚怀王割鼻子 魏姬历史人物
魏美人,魏国人,战国时期魏哀王魏政送给楚怀王熊槐的一位魏国美人,颇得怀王宠爱,引起怀王宠妃郑袖的嫉妒,被其暗算,惨遭割鼻之刑死去。
人物生平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楚怀王为迫使魏向楚臣服,派柱国(大司马)昭阳率军攻魏。魏惠王赠送给楚怀王一名魏国美女,以改善与楚国关系。魏惠王楚怀王很宠爱魏女,郑袖因此而失宠,这立即引起郑袖的嫉妒,于是她便想出一个毒计,来陷害魏女。
一方面郑袖与魏美人假意交好,趁机挑拨离间楚王和魏美人的关系。做出了比楚怀王还要疼爱美人的姿态,与其亲近,不时送上一些衣服玩器,并告知大王的生活习惯。魏美人由此对夫人产生了诸多好感。一日,郑袖告诉魏女,楚怀王不喜欢她的鼻子,于是魏女见到楚怀王都要掩着鼻子,楚怀王见状向郑袖询问缘故。郑袖说魏女是讨厌楚怀王身上的气味。楚怀王大怒,命人割掉魏女的鼻子,郑袖于是得到楚怀王的专宠。
魏女因心无城府,而受郑袖陷害,不得不让人心生怜悯,李白在《惧谗》中也予以魏女几多同情:“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
魏女固然值得人同情,单纯、善良也固然很好,可在玩弄心机的人面前,不懂得保护自己则是愚蠢。还是白居易的一首《天可度》聪明地一语道破天机:“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史籍记载
《韩非子·内储》记载如下:
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荆王新得美女,郑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见,近王,因掩口。王问其故,郑袖曰:“此固言恶王之臭。”及王与郑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国学一曰: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己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如下:
魏王遗楚我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臣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怎能人曰:“王爱子美饴。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Ⅲ 邯郸历史名人故事
赵武灵王
在位于公元前年——公元前299年,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在国内带头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富国强兵,使军队战斗力和国力大大增强。对中原骑兵队伍的组建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大展雄姿,灭中山,略胡地,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今包头市以北地带均属赵境。并深入险地亲探秦国情势,大有代秦统一天下之势。是我国古代改革开放、变法图强的先驱。
子楚夫人
即赵姬或邯郸姬。战国时秦庄襄王妻,秦始皇生母。赵国邯郸豪家之女,善歌舞。本为大商贾吕不韦之姬。吕以在赵作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奇货可居,极力游说亲昭王的太子安国君收子楚为嗣,事成后,将她也献与子楚。她自匿有身,怀孕十二月而生子赢政(秦始皇),后子楚立为太子,她与赢政归秦。不久,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子楚殂,太子政立为王,她为太后。常与吕不韦私通,吕恐事发,乃进(laoai), 诈为宦者, 得侍,私生两子。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行加冕礼,亲主国政,杀(laoai),及其二子,幽禁她于雍都,誓永不见。后因齐人茅焦之谏,秦王复迎她入咸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死, 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于芷阳(今陕西临潼县芷阳乡)。
赵奢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原为田部吏,执法无私,受平原君推荐,管理国家税赋,为国不为私,“民富而府库实”。 后为将军,善用兵。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驻军阏与(今山西和顺),他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先是坚壁增垒,故意装出并不进击的样子,然后率领大军突然急速前进,直逼阏与,抢先占据北山,以先声夺人之势大破秦军,以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行法不管上下,用人不以唯亲。 赵奢墓在邯郸西紫山上,此山又称马服山。
廉颇
战国后期赵国著名大将。战国七雄兼并斗争时期,为赵国军队的主帅,率军数次击退秦军强大攻势,使秦军无法深入赵国境内,迫使秦王不得不与赵暂时罢兵讲和。 前283年率赵军伐齐,大败齐军,夺取齐地,封为上卿,进一步扩展了赵国的势力。各诸侯国对他统率的赵军无不畏惧。前251年,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任相国,受封信平君。后因赵悼襄王轻信谗言,被革职,出奔魏都大梁(河南开封西北)。后赵国屡遭秦军功败,廉颇急欲归国效力。 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使者受其政敌的贿赂,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他已衰老,不再起用。 廉颇也未遂报国之愿,又投奔楚国,最后客死在楚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上卿。相传邯郸市西十多公里处的蔺家河村是他的故里。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以大局为重,善与人和,历代备受称颂。 原为惠文王时缪贤的门客。 秦向赵强索 “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 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南)与秦王相会,以智勇斗秦王,免使赵王受辱,因功拜为上卿。 对同朝大臣廉颇容忍谦让,使其愧悟,二人成为团结御敌的知交。邯郸城内有条胡同名“回车巷”,相传就是蔺相如在此回车给廉颇让路的地方。
李牧
战国末年赵国大将。主要活动年代在赵孝成王至赵王迁时期,是最早抗击匈奴侵扰并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军事家之一。他曾采用示弱骄敌、待机诱敌的战略, 斩杀匈奴骄兵十万,使其闻李牧名而丧胆。在长达十年多的时间内赵国北部边界不受侵扰 。并一鼓作气击破东胡,侍服林胡,为赵扩地千里。赵王迁三年(前233年), 秦军派兵攻打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四南),李牧率兵反击, 在肥(河北晋县西)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次年,秦军越太行,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李牧率师击败。后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杀死。
王莽
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至公元23年在位。字臣君,魏郡元城(今大名东沙窝庙一带)人,祖籍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汉元帝皇后侄,其家族均是高官贵职,有九侯五大司马。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永始元年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毒死平帝,自称假(代理)皇帝。 次年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儒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在位时,对元城水患较关注,曾修治屯氏河(后人称王莽河,今无)以利良田。命令全国民间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实行五均六管;屡次改变币制,引起经济混乱;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法令苛细,赋役繁重。 天凤四年(公元17年)爆发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莽在长安被杀。
毛遂
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鸡泽人。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军于长平,乘胜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 赵王派平原君赴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前往。 谈判中,楚王畏秦,议事不决,毛遂按剑上阶慷慨陈辞,直说利害,说服了楚王合纵抗秦,使赵国得救。平原君以遂为上客。今永年县广府镇东南有“毛遂墓”。
乐毅
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乐羊的后代。燕昭王时任亚卿,帮助燕昭王实现政治、军事改革,颇有建树。后出奔赵国,被封为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此后来往于燕赵之间,促使两国和睦相处。卒于赵国。相传邯郸城东的乐家堡为其居地,村北的将军墓是他的墓葬。现邯郸市丛台下有亭,亭因封号名为“望诸榭”。
公孙龙
战国时期逻辑思想家。名家(又称“辩者”,是辩论名实即概念与事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今邯郸)人。做过平原君的门客,曾和赵惠文王论偃兵,认为“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反对诸侯兼并战争。在当时“坚白同异”的辩论中,和惠施主张不同,但同属名家。其名辩论题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多条。认为石头的“坚”和“白”两属性是可以互相分离的;“白马”和“马”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是不同的概念(“名”),不应混淆,着重分析了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性, 还提出并论述了“指”、“物”、“名”、“谓”等概念。 对古代逻辑思想发展有很大贡献。 虽然其“白马非马”的结论未必正确,但此论几乎涉及了逻辑概念论的所有基本问题,如内涵、外延的反比关系以及限定与概括定义法等。其《名实论》对逻辑判断、推理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还致力于使逻辑少有政治理论色彩,向纯逻辑的方向发展。著有《公孙龙子》。
荀子
(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学说为我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荀子本着“扬弃”的原则,继承了孙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并吸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从而使儒家理论更加适应新兴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以后历代统治阶级不可或缺的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荀子学说,是我国两千年来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为巩固封建社会这一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史称秦始皇,曾用名赵政,生于邯郸,战国时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皇帝,被史学家誉为“千古一帝”。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男子力耕不足粮赋,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同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极为严重,故而在秦始皇称帝后不久,秦王朝便灭亡了。
曹操
(公元前155年——公元前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陈留起兵到洛阳去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在北方消灭群雄割据,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可谓一代枭雄。赤壁战后,曹操回到邺城(今邯郸临漳县),自此以后他大部时间居于邺城,并修建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他于208年亲自参加规划设计,修建后的邺都,东西长七里,南北总宽五里。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善诗歌与精散文,创作的《蒿里行》、《观沧海》等诗作流传千古。特别是后期,居邺城常与“建安七子”写诗论文,为一时之盛。
魏征
(公元前580年—公元前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馆陶县)人。魏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谏臣良相,他勤政爱民,直言进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促使太宗行开明之治,在此期间,唐朝出现了兴盛局面,而魏征则是“贞观之治”的一大功臣。
杨露禅
(公元1800年——公元1872年)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的开创人。杨露禅所创太极拳,经其子班侯继承发展,奠定了一百零八式的太极拳路。再经其孙杨澄甫修订,遂定为杨式大架子。现杨式太极拳已誉满全国,弟子遍天下,其技艺正走向世界。
韩荫亭
(1912-1979)曾用名韩樾,永年县田寨人。自幼酷爱学习,乐于助人,思想进步。一九二九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投身革命,一九三0年在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一九三一年六月任中共永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一九三二年夏任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努力开辟党的工作,领导“贫农团”,组织过工人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永年县委军事委员,永年县第一任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三支队营长和营教导员。1939年因伤脱离部队后在家乡组织地方武装,接受党的指示,打入敌营,暗中配合抗日斗争。制造了日军和伪匪之间相互残杀、营救抗日人员、掩护八路军过铁路、照护八路军首长刘志坚养伤、鸣枪报信我军突围等传奇活动,受到了八路军首长高厚良、宋任穷、陈再道的高度评价。一九四五年八月后任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冀南三分区独立三团团长,率领部队歼灭日伪军,解放临洺关,攻打围困永年城,配合主力解放邯郸。一九四七年九月随十纵队大军南下,开赴中原、挺进大别山、转战豫南鄂北、进军华南作战。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歼灭了大批敌军,打出了大片解放区,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战功。
高树勋
(1892-1972)河北省盐山县人。早年参加冯玉祥的国民军,1926年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师长,第二十六路军十七师师长,河北省保安处处长,新八军军长,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10月,国民党军企图打通平汉线,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10月30日,在前线率部一万余人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当时为争取、分化国民党军, 中共开展了号召国民党官兵以高树勋为榜样参加人民行列的“高树勋运动”。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民主建国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郭隆真
革命活动家、烈士。女,回族,原名郭淑善,又名郭林一。大名县金滩镇人。自幼性格坚强,爱打抱不平,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父母包办婚姻。1909年和父亲一起兴办全县第一所女子小学。 1913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与邓颖超、 刘清扬等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领导妇女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发起成立“觉悟社”,创办《觉悟》刊物。期间,曾三次被捕。 1920年和周恩来等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经周恩来介绍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在北京协助国民党特别是党部做妇女工作,是妇女委员会委员之一。曾编印《妇女钟》、《妇女之友》等刊物,后又创办缦云女子学校,作为革命活动的基地。1928年任河北省委委员。 1929年在哈尔滨做工运工作,任中共满州省委工委书记,是中东铁路工人罢工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30年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负责工运工作。后被捕,在济南千拂山英勇就义。
Ⅳ 历史上王姓的名人
古代有王昭君:(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倪:伏羲和黄帝曾与王倪论道.王倪是啮缺的老师,王倪论道. 道及天边,智达宇际。
王子成父:齐国大夫,累迁大司马,为齐恒公手下一员大将。因败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赐姓王氏。为琅琊王氏开祖。
王子乔:被奉为“王氏的始祖。”王子乔是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又名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师旷见太子晋后,对其称善不已。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的鼻祖。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四大弟子闻名于世。
王斗:齐人,稷下先生,约活动于齐宣王时期。齐宣王以为贤,于是举荐贤士五人做官,齐国大治。
王绾:战国末年,秦国的丞相。
王龁: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王翦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战国著名军事家,秦大将军,始皇师之,因功著晋封武成侯,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贲:王翦之子,秦代名将,与其父同为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西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哲学家。
Ⅳ 有那些姓王的名人
1、王子乔,又名太子晋,春秋时洛阳人。周灵王太子,太原王氏始祖。见(王氏通谱)第一世。
2、王宗敬,春秋时太原(一说平阳)人。王子乔长子,曾任周王室司徒。见(王氏通谱)第二世。
3、王诩,鬼谷先生,春秋末期清溪人。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鬼谷子》、《周易玄悟髓诀》等。见(王氏通谱)第五世。
4、王渠,春秋末期太原人。曾任周王室司徒。见(王氏通谱)第五世。
5、王错,战国时洛阳人。曾任魏国将军。见(王氏通谱)第九世。
6、王坟,一名王贲,战国时洛阳人。王错子,曾任魏国中大夫,为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婿。见(王氏通谱)第十世。
7、王翦,战国、秦时频阳人。曾任秦大将军,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见(王氏通谱)第十六世。
8、王贲,字典,秦时频阳人。王翦子,曾任秦大将军,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封武陵侯。见(王氏通谱)第十七世。
9、王离,字明,秦末时频阳人。王贲子,曾任秦大将军,封武城侯。见(王氏通谱)第十八世。
10、王元,秦汉之际琅琊临沂人。王离长子,秦末避乱迁琅琊,后移居临沂,为临沂人,琅琊支始祖。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十九世。
11、王威,字武,秦汉之际先迁琅琊后归太原。王离次子,曾任汉扬州刺史,为太原支始祖。太原支。翦第十九世。
12、王翥,一名王翳,西汉(?-前200年)频阳人。王翦后裔,从灌婴斩项羽,封杜衍侯。见(王氏通谱)。
13、王竞,西汉(?-前188年)频阳人。王翦后裔,官车司马,都尉,封景侯。见(王氏通谱)。
14、王吸,西汉(?-前188年)沛人。官中涓,骑郎将,将军,封清河侯。见(王氏通谱)。
15、王虞人,西汉(?-前186年)频阳人。王翦后裔,从汉高祖刘邦出击英布,封高陵侯。见(王氏通谱)。
16、王陵,西汉(?-前181年)沛人。西汉开国功臣,官右丞相,帝太傅,封安国侯。见(王氏通谱)。
17、王恬启,西汉(?-前177年)频阳人。王翦后裔,官卫将军,梁山相,封山都侯。见(王氏通谱)。
18、王欣,西汉(?-前176年)济南人。官御史大夫,丞相,封宜春侯。见(王氏通谱)。
19、王吉,字子阳,西汉琅琊皋虞人。官谏议大夫。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二十四世。
20、王骏,字伟山,西汉琅琊皋虞人。官御史大夫。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二十五世。
21、王扶,西汉琅琊人。名儒,通(诗)经。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二十世。
23、王崇,字德礼,西汉琅琊皋虞人。王骏子,官大司空,封扶平侯。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二十六世。
24、王霸,字儒仲,东汉太原广武人。官尚书,后归隐。太原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二十八世。
25、王景,字仲通,东汉乐浪人。官徐州刺史,庐陵太守,主持治理黄河。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三十世。
26、王充,字仲任,东汉(27-97年)会稽上虞人。著名思想家,著《论衡》。琅琊支,见(王氏通谱)。
27、王望,字慈卿,东汉琅琊人。官青州刺史。琅琊支,见(王氏通谱)。第二十八世。
28、睿,字通耀,东汉末琅琊人。官荆州刺史,武陵太守。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二十九世。
29、王允,字子师,东汉末(136-192)太原祁县人。官司徒,计诛董卓,后遇害。太原支祁县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
30、王雄,字元伯,东汉三国魏时临沂人。官东汉幽州刺史。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
31、王浑,字长源,东汉、三国魏时临沂人。王雄子,官东汉凉州刺史,魏尚书令,封陵亭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二世。
32、王昶,字文舒,三国魏时太原晋阳人。王霸七世孙,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33、王凌,字彦云,三国魏时太原祁县人。王霸七世孙,官司空,太尉,封宜城亭侯。太原支祁县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34、王蕃,字承元,三国吴量庐江人。王望曾孙,官尚书郎,散骑常侍,驸马都尉,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
35、王祥,字休征,东汉、三国、晋(185-269年)临沂迁庐江人。官三国魏大司农,司隶校尉,封睢陵侯,晋太保,封睢陵公。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
36、王览,字玄通,东汉、三国、晋(206-278)临沂人。王祥弟,官魏清河太守,晋宗正卿,光禄大夫,封即邱子。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
37、王沉,字处道,三国魏、晋太原晋阳人。官魏黄门侍郎,侍中,守尚书令,封博陵侯,晋录尚书事,封博陵公。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38、王浑,字元冲,三国魏、晋太原晋阳人。王昶长子,官魏东中郎将,袭封京陵侯,晋尚书仆射,侍中,司徒,录尚书事,封京陵公。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39、王湛,字处冲,西晋(249-295)太原晋阳人。王昶幼子,官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尚书郎,文学家。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40、王济,字武子,西晋太原晋阳人。王浑子,尚公主,官骁骑将军,侍中,河南尹。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
41、王浚,字彭祖,西晋太原晋阳人。王沉子,官骠骑大将军,司空,领乌凡校尉,尚书令,封东莞公。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
42、王戎,字浚冲,西晋(234-305)琅琊临沂人。王浑子,官侍中,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仆射击队,司徒,封安丰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43、王衍,字夷甫,西晋(256-311)琅琊临沂人。王雄孙,官尚书仆射击队,中书令,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44、王澄,字平子,西晋琅琊临沂人。王衍弟,官建威将军,雍州刺史,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封南乡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45、王敦,字处仲,西晋(266-324)琅琊临沂人。王览孙,尚公主,官驸马都尉,征南大将军,侍中,江州牧,封武昌公。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46、王导,字茂弘,晋(276-339)琅琊临沂迁江左金陵人。王览孙,官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坟傅,封始兴公,王氏江左支始祖。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47、王承,字安期,晋太原晋阳人。王湛子,官东海太守,东晋渡江名臣多出其门下。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
48、王廙,字世将,晋(276-322)琅琊人。王览孙,官左卫将军,荆州刺史,平南将军,护南蛮校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49、王彬,字世儒,晋(278-336)琅琊人。王廙弟,官侍中,前将军,度支尚书,尚书左仆射,封关内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50、王稜,字文子,晋琅琊临沂人。王览孙,官豫章太守,广武将军。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51、王乔(左加山旁)字开山,晋太原晋阳人。官御史中丞,秘书监,州大中正,广陵太守,封九原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
52、王舒,字处明,晋琅琊临沂人。王导从弟,官尚书仆射,会稽内史,封彭泽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
53、王允之,字深猷,晋(303-342)琅琊临沂人。王舒子,官建武将军,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会稽内史,封番禺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54、王悦,字长豫,东晋金陵人。王导长子,官中书侍郎,早卒。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55、王恬,字敬豫,东晋金陵人。王导次子,官后将军,魏郡太守,吴国、会稽内史,封即邱子。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56、王洽,字敬和,东晋(323-358)金陵人。王导三子,官建武将军,国吴国内史,中书令。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57、王协,字敬祖,东晋金陵人。王导四子,官抚军参军,封武冈侯。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58、王邵,字敬伦,东晋金陵人。王导五子,官丹阳尹,吏部尚书,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59、王荟,字敬文,东晋金陵人。王导六子,官吴国内史,会稽内史,镇军将军,散骑常侍。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60、王羲之,字逸少,晋(303-361)琅琊临沂人。王导侄孙,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书法家,世称“王右军”。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
61、王述,字怀祖,晋(303-368)太原晋阳人。王承子,官会稽内史,扬州刺史,散骑常侍,尚书令。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
62、王蒙,字仲祖,晋太原晋阳人。王乔(左加山旁)侄,官中书郎,司徒左长史,文学家,有集八卷,女为晋哀帝皇后。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
63、王遐,字桓子,晋太原晋阳人。王承弟,女为晋简文帝皇后,官光禄勋,追赠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
64、王胡之,字修龄,东晋琅琊临沂人。王廙子,官侍中,丹阳尹。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65、王彪之,字叔武(谱作叔虎)晋(305-336)琅琊临沂人。王彬子,官侍中,廷尉,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镇国将军,尚书令。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
66、王坦之,字文度,东晋(330-376)太原晋阳人。王述长子,官侍中,州大中正,中书令,丹阳尹,袭封海西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
67、王祎之,字文邵,小字僧思,东晋太原晋阳人。王述次子,尚公主,官中书侍郎。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
68、王玄之,字伯远,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长子,书法家,早卒。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69、王凝之,字叔平,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书法家。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70、王徽之,字子猷,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三子,官黄门侍郎,书法家。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71、王操之,字子重,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四子,官侍候中,尚书,豫章太守。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72、王献之,字子敬,东晋(344-386)琅琊临沂人。王羲之七子,尚公主,官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女为晋城安帝皇后,大书法家。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73、王蕴,字叔仁,东晋(330-384)太原晋阳人。王蒙次子,官左将军,尚书左仆射,丹阳尹,镇压军将军,会稽内史。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
74、王珣,字元琳,东晋(349-400)金陵人。王洽长子,官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司徒。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
75、王珉,字季琰,东晋(351-388)金陵人。王洽三子,官黄门侍郎,侍中,中书令。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
76、王恺,字茂仁,东晋太原晋阳人。王坦之长子,官侍中,右卫将军,吴郡内史,丹阳尹,袭封海西公。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
77、王愉,字茂和,东晋太原晋阳人。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前将军。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
78、王国宝,东晋太原晋阳人。王坦之三子,官侍中,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后将军,丹阳尹。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
79、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东晋太原晋阳人。王坦之四子,官荆州刺史,建武将军。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
80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宁。东晋太原晋阳人。王蕴次子,官丹阳尹,中书令,平北将军,青、衮二州刺史。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
81、王谧,字稚远,东晋(360-407)金陵人。王协嗣子,官侍中,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武昌公。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
82、王廞,字伯兴,东晋金陵人。王荟长子,官建武将军,吴国内史。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
83、王绥,字彦猷,东晋太原晋阳人。王愉子,官冠军将军,荆州刺史,中书令。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
84、王诞,字茂世,晋、南朝宋金陵人。王悦孙,官庐江太守,镇蛮将军,龙骧将军,辅国将军,封洛乡侯。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85、王镇之,字伯重,晋、南朝宋(357-422)琅琊临沂人。王廙曾孙,官晋御史中丞,礼部尚书,封华容县男。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86、王弘,字休元,晋、南朝宋(376-428)金陵人。王珣子,官晋太尉长史,宋尚书仆射,侍中,司徒,司空,录尚书事,太保,封华容公。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87、王惠,字令明,晋、南朝宋(385-426)金陵人。王邵孙,官吴兴太守,吏部尚书。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88、王韶之,字休泰,晋、南朝宋琅琊临沂人。王廙曾孙,官晋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宋侍中,礼部尚书,文学家,史学家。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89、王微,字景云,晋、南朝宋(415-443)金陵人。王珣孙,官宋中书侍郎,文学家。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90、王僧达,字昌达,南朝宋(423-458)金陵人。王弘子,官尚书仆射,护军将军,封宁陵侯。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91、王准之,字元鲁(一作元曾),晋、南朝宋(311-426)琅琊临沂人。王彪之曾孙,官晋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封都亭侯,宋侍中,都官尚书,领吏部,丹阳尹。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92、王球,字蒨玉(一作倩玉)南朝宋金陵人。王谧子,嗣出,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03、王玄谟,字彦德,晋、南朝宋(387-468)太原祁县人。王允族裔,官宋都督,前将军,太常,大将军,封曲江侯,卒进公爵。太原支祁县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
94、王弘之,字方平,南朝宋琅琊临沂人。王廙曾孙,王镇之弟,曾官乌程命,不乐仕进,性好山水。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95、王懿,字仲德,晋、南朝宋(?-439)太原祁县人。官宋徐州刺史,征北大将军,封新淦侯,通晓音律。太原支祁县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
96、王华,字子陵,晋、南朝宋(385-427)金陵人。王廞子,官宋侍中,右卫将军,护军将军,封新建侯。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97、王昙首,晋、南朝宋(394-430)金陵人。王珣五子,官宋侍中,太子詹事,卒封豫宁侯。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98、王裕之,字敬弘(以字行),晋、南朝宋(368-447)琅琊临沂人。王廙曾孙,官晋吏部尚书,宋尚书仆射,侍中,尚书令,为琅琊支余杭分支始祖。琅琊支余杭分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
99、王僧绰,南朝宋(423-453)金陵人。王昙首长子,尚公主,官尚书吏部郎,侍中,袭封建宁侯。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100、王彧,字景文(以字行),晋、南朝宋(412-472)金陵人。王邵曾孙,官宋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中书监,太子太傅,文学家。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101、王悦之,字少明,南朝宋琅琊临沂人。王献之孙,官黄门侍郎,御史中丞。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102、王道隆,南朝宋吴兴乌程人。王羲之国孙,官右军将军,南陵太守,封吴平侯。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103、王僧虔,南朝宋、齐(426-485)金陵人。王昙首次子,官宋尚书仆射,中书令,齐侍中。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104、王俭,字仲宝,南朝宋、齐(452-489)临沂迁金陵人。王僧绰长子,尚宋公主,官驸马都尉,侍中,袭封建宁侯,齐左仆射,侍中,太子少傅,封南昌公,文学家。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
105、王智深,字云才,南朝宋、齐琅琊临沂人。王导后裔,史学家,撰宋记三十卷。江左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
106、王逡之,字宣约,南朝宋、齐(?-495)琅琊临沂人。王彪之曾孙,官齐宁朔将军,南康相,侍中,学者。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
107、王玄载,字彦休,南朝齐下邳人。官左民尚书,平北将军,衮州刺史,封鄂县子。太原支祁县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
108、王玄邈,字彦远,南朝齐下邳人。王玄载弟,官西戎校尉,都官尚书,徐州刺史,封河阳侯。太原支祁县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
Ⅵ 历史人物名字带“悦”的,三国的方悦就算了,出场不到1分钟打酱油的忽略……
王悦来(?~561年),字众喜,自西魏、北周朝大臣。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人。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初,北魏政府派尔朱天光率部进入关中,镇压万俟丑奴起义军。尔朱天光闻王悦颇有武勇,召为骑兵参军,除石安(故治在今陕西泾阳县)县令。
田悦(751-784)唐朝魏博节度使。平州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人。为田承嗣之侄,唐代魏博节度使。778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田承嗣死后,他任魏博(唐朝方镇名,为安抚安史之乱后而设之河北三镇之一。治所在现今河北省魏县。位冀南大名县东北,继之又扩至魏、博、卫、贝、澶、相等六州)节度使。781年(德宗李适建中二年),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位石家庄市东北)李宝臣卒,其子李惟岳求袭节钺;未几,淄、青(今山东省淄博市及青州市)李正己卒,其子纳亦求节钺,朝廷皆未允,后他亲自代为请求亦未答。因乃合谋同叛。唐德宗派兵镇压,引起战祸连年不息,士卒死伤惨重。784年(德宗兴元元年)降唐,为其从弟田绪所杀
Ⅶ 山东省昌乐县有哪些古代历史名人
古代:
1、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亡。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2、王镇恶(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五月初五出生,家人以为不祥,王猛却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祖父王猛亲自为其取名曰“镇恶”,既有避讳的意思,又有警示为人处事的作用。 王镇恶的祖父是前秦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王镇恶的父亲王休,曾为河东太守。王镇恶出生于公元373年6月11日,阴历是宁康元年(373年)五月初五。按习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以免对本族有害。可王猛见了王镇恶后很惊奇,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宋书·王镇恶列传》)!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 王镇恶十三岁时苻秦败亡,他流落到河南西部,曾在渑池人李方家寄食。后来镇恶随叔父王曜投奔东晋,住在荆州,喜读兵书,论军国大事,虽不擅长骑马射箭等武功,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为东晋录尚书事、 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 ,任振武将军,领兵奇袭江陵(今属湖北),击灭了为刘裕所忌的北府兵重要将领刘毅。十二年,刘裕北攻后秦,王镇恶为龙骧将军,奉命领前锋,和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军自淮水一带出发,长驱直入,迳抵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次年,又主动向刘裕献策,领水军自黄河入渭水,乘蒙冲小舰溯流西上,与晋军主力夹击长安。至渭桥(长安北),弃船登岸。他激励部下,此地离家万里,舟楫衣粮俱无,唯有死战方可求生立功;并身先士卒,率众奋勇冲杀,一举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因功进号征虏将军。
3、王昕,字元景,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生年不详,卒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少笃学读书。汝南王悦辟为骑兵参军。迁常侍,武帝严惮之。体素肥,遭丧后,遂终身赢瘠。杨揞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后为人所谗,文宣帝舆朝臣酣饮,昕称病不至。帝遣骑执之,见其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昕著有文集二十卷,传于世。
4、李成(919~967)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5、韩熙载(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今昌乐)人。后唐同光进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南唐李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交泰元年(958年)货币贬值,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仿“开元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新钱铸成,广为流通。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韩熙载博学,善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工书法,与徐铉齐名。性格放荡蓄有爱妓王屋山。卒后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
6、赵池(生卒年不详),明后期官员,昌乐人。1568年(隆庆二年)举进士,为行人,继为御史。万历初,司礼太监冯保之侄仗势不避道,被他拿下枷示。后出为汝南知府,以病乞休。
7、阎循琦(1711~1776),字景韩,号玮庭,清乾隆时期大臣,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随父宦居各地,读书能见其大,为文亮拔至深。1738年(乾隆三年)举人,1742年(乾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迁京畿道监察御史,后历任吏部掌印给事中兼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内阁侍学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任间勤于国事,敢于谏疏,务实恤民,有政绩。曾改造京西门头沟煤窑,倡开渠凿洞排水,淤去煤畅,官不费而民不扰。督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筹划详明,皇帝称其“才可用”。上奏救灾银封实施办法,切中时弊,深得皇帝赞赏。诰授资政大夫。1775年(乾隆四十年),于京城病殁,赠太子太保,谥“恭定公”。
8、阎循观(1724-1771),字怀庭,山东昌乐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乾隆七年(1742),阎循观年仅十八岁就考中举人,后讲学于麓台书院。阎循观在麓台书院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麓台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阎循观因病去世,年仅45岁。他去世后,韩梦周继续在麓台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人把阎循观与韩梦周,并称“山左二巨儒”。
当代
现代:
1、吴爱英,女,汉族,1951年12月生,山东昌乐人, 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十四、十五、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李鸿忠,男,汉族,1956年8月生,山东昌乐人,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l975年8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3、王天普,山东昌乐人,1962年生,1985年7月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8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2006年5月当选为中国石化第三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并任中国石化总裁。
4、王国华,山东昌乐人,早先在内地从事教育、出版工作,1992年任香港《大公报》社长。他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庆祝香港回归筹备委员会委员。现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希望帮到你。
Ⅷ Q﹕东郭先生是历史人物吗﹖南郭先生是历史人物吗﹖
东郭先生,是住城东边的一个貌似有学问的人,南郭先生则在城南,同理,还有北郭,西郭先生的。
《东郭先生和狼》中的东郭先生是杜撰出来的,属于寓言里边的文学创造。
《史记》中的东郭先生是历史人物,《史记.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是卫皇后的哥哥,被封为长平侯。他带领军队出击匈奴,追到余吾水边才返回,斩杀大量敌兵,捕获许多俘虏,立下战功,胜利归来,武帝下令赏赐黄金千斤。大将军从宫门出来,齐地人东郭先生以方士身分在公车府候差,当道拦住卫将军的车马,拜见说:“有事禀告大将军。”卫将军停在车前,东郭先生靠在车旁说:“王夫人新近得到皇帝的宠爱,家里贫困。如今将军获得黄金千斤,如果用其中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父母,皇上知道了一定很高兴。这就是所谓巧妙而便捷的计策啊。”卫将军感谢他说:“先生幸亏把这便捷的计策告诉我,一定遵从指教。”于是卫将军就用五百斤黄金作为给王夫人父母的赠礼。王夫人将此事告诉了武帝。武帝说:“大将军不懂得做这件事。”问卫青从哪里得来的计策,回答说:“从候差的东郭先生那里得来的。”于是下令召见东郭先生,任命他为郡都尉。东郭先生长期在公车府候差,贫困饥寒,衣服破旧,鞋子也不完好。走在雪地里,鞋子有面无底,脚全都踩在地上。过路人嘲笑他,东郭先生回答他们说:“谁能穿鞋走在雪地里,让人看去,鞋上面是鞋子,鞋子下面竟像人的脚呢?”等到他被任命为俸禄二千石的官,佩带着青绶,走出宫门,去辞谢他的主人时,旧时同他一起候差的,都分批的在都城郊外为他饯行。一路荣华显耀,名扬当代。这就是所谓的身穿粗布衣服,怀里却揣着珍宝的人。当他贫困时,大家都不理睬他;等到他显贵时,就争着去依附他。俗话说:“相马因其外表消瘦而漏掉良马,相士因其外貌贫困而漏失人才。”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景吗?
南郭先生出于典故”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这个南郭先生,是历史人物。
Ⅸ 古蜀国的历史简概和重要人物
以下内容粘贴自网络:
据文献记载, 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 ( 伯灌)、鱼凫,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 或说是蒲泽, 其后是开明。①这些帝王名号怪异, 史料匮乏, 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长久以来, 其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 成为困扰着人们的难解之谜。
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於湔。 望丛祠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後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於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後,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豔,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後,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担也。公孙述时,武担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叹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国区域图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七年,封〔公〕子恽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赧王〕五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门置观楼,射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闠,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龙?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王渔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恽祭山川,献馈於秦昭襄王,恽後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後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王与近臣,近臣即毙。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恽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绾为蜀侯。十七年,闻恽无罪冤枉死,使使迎丧入葬郭内。初则炎旱三月,後又霖雨七月,车溺不得行。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
编辑本段历代君主
古蜀国历代君主: 望丛祠中的望帝、丛帝像
(一)蚕丛王朝 蜀王蚕丛(相传是教会古蜀国人民养蚕技巧的君王) … … … (二)柏灌王朝(相传是教会古蜀国人民种植技巧的君王) 蜀王柏灌 … … … (三)鱼凫王朝(相传是教会古蜀国人民捕鱼技巧的君王) 蜀王鱼凫 … … … (四)杜宇王朝(?~约前666) 蜀望帝(杜宇)(相传杜宇因为过于相信一位大臣的话而让位给手下大臣,结果大臣残暴无道而杜宇又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化为杜鹃) (五)开明王朝(约前666~前316) 1、开明丛帝鳖灵 2、开明卢帝万通(又称成帝) 3、开明保子帝芦保(又称褒子帝) 4、开明青帝胡 5、开明赤帝(又称别帝) 6、开明黄帝 7、开明白帝 望帝之陵
8、开明黑帝 9、开明圣帝 10、开明尚王 11、开明后王 12、开明末王(又称芦子霸王) ?-前316年 (六)蜀侯国(前314~前285) 13、蜀侯嬴通国 公元前314--前311年 14、蜀侯嬴煇(恽) 公元前308--前301年 15、蜀侯嬴绾 公元前300--前285年 (七)安阳国(约前316~前207) 开明制 前316~前257 开明泮 前257~前207 (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传十二代至末王,为秦国所灭,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废除蜀国。另外,秦灭蜀之后,蜀国王子安阳王带领部分余众迁到今越南北部建立安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