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道教历史人物

道教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5 18:49:04

『壹』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

《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学界尚有争议,或以为与孔子同时,或认为晚于孔子。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

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右鬼"、"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

庄子本人和庄子后学都有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以魏牟为代表的庄子后学认为庄子之学大如东海,而名家公孙龙等人则似埳井之蛙。

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贰』 举出十个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葛洪、陈抟、邱处机、王常月、陈撄宁、易心莹、

道教是继承道家学派思想发展形成的

闵 智 亭

道家学派思想怎么会被道教接收过来成为立教的理论基础 ?要明白这个原因,就得从道家学派诸著述中来追本溯源。

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 “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不过这时的黄老学派,是把黄帝、老子之“清静无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为学术来研究,并没把黄、老神化。后来,黄帝成了由神仙家们演成的“骑龙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老子》这部书人称“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修仙炼养者藉作理论依据。而《庄子》,这部老学的继承和发微著作,所记述的黄帝去崆峒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和形容的藐姑射之山“绰约若处女”的仙人,以及老子继承人列御寇的“御风而行”等等,还有“缘督以为经”的炼养法,又都为炼养成仙说作了佐证。齐国的邹衍,把《洪范》五行,推演成“五德终始之运”,创立阴阳五行学派。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为齐燕方士们找到了修仙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南方的楚国,更有着众多的神仙说。如:彭祖,至殷末已活到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三闾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辞》中能一气列举那么多神仙,他的《远游篇》更能把修仙“路经”阐发得那样详尽,无怪冯友兰在他的《再论楚辞中的哲学思想》一文中说:“屈原的著作中的精神说,也可说是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冯友兰先生是认为:“黄老之学,到了汉末,终于成了道教”的。战国时代流行的:《行气玉佩铭》、《却谷食气篇》、《导引图》(后二者见马王堆出土帛书),都是属于道家学派的修炼长生的丹法。由于道家学派的学术思想是继承古老文化而来,形成其多种因素,《汉书·艺文志》所记汉初“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其大旨都在于“去健羡,处冲虚”;另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道家”、“神仙”在西汉初还有所区分,到了东汉已逐渐溶汇到了一起,以次包括于道教之内了。加之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以及汉末皇帝对老子的崇祀,皇帝把老子正式神化了。桓帝延熹八年两次遣使者至苦县祠老子,一次是正月,遣中常侍左馆至苦县祠老子,一次是十一月遣中常侍管坝之苦县祠老子;九年,桓帝还“亲祠老子於濯龙宫,以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西汉初用《老子》之学作南面术施政的“黄老学”的老子是人,到了汉末就成了“神”了。神仙方术的“黄老道”也就随之而形成了。从汉·顺帝时的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中所得《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始,在民间形成一个原始道教组织——太平道。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太平经》按《后汉书·襄楷传》所说,是:“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太平经》中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思想和追求平等理想社会的患想,无疑是从《老子》思想渊源中提取出来的。后汉·顺帝。汉安年间张道陵在四川创立另一个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亦称正一道。五斗米道更是以《老子》为主要经典,定为教徒的必修课。据《后汉书·刘焉传》和《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老子五千文》是由张鲁定本为五千字而命名,联系清·光绪年间发现的《老子道经上想尔》中的《想尔二十七戒》,把《老子》注上道教教义的创始者,应是张道陵至张鲁。《老子想尔注》至少是张鲁定本五千字时加以充实完整起来的。五斗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注释作为教义外,还搀揉了神仙、方术、数术、神咒、符录、内外丹法等等。五斗米道是直接继承综合道家学派思想的《老子》发展出来的。

由黄老学衍绎而来的黄老道 (方仙道),而太平道,而天师道,到两晋南北朝出现的北天师道、上清道、灵宝道、帛家道、楼观道等教派,经过各派道教人士的努力,创造出众多的道经、道典,奠定了隋·唐以后道教的理论基础。这些著述涉及面很广,“包罗万象”,可谓为我们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回顾一下历代国家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笈志》和其它志乘及辑道教典章经书的《道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道教和道家的启承关系。

道教是在有悠久历史、光辉文化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版图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有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特色和民族气节,不是从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平空出现的。道教也吸收了些外来宗教的东西,那是为了充实自己,历史上也发生过几次宗教斗争,道教有时受挫折,那是由于民族矛盾与政治斗争的结果。

道教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以道家学派思想为依据的产物。用道教人士自己的话说:道教是 “黄老遗风”、“老庄家风”,这毫不牵强附会。

金、元时创立的道教全真派, “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老氏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庄生所谓:游心于谈,合气于漠,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外天地,遗万物,深根宁极。才全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 (《甘水仙源录·郝太古道行碑》)。这段文字虽没涉及全真派内丹清修的事,然祖述老·庄是很确切的。

综上所述,所以说,道教是继承道家学派思想发展形成的。

道家和道教是分不开的

先秦、西汉的 “道家”和东汉以后的“道教”,两者面貌不同,如何能够结合?(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信仰什么?就是老子之道。)东汉张道陵创教以前,只有 “道家” 而无 “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后来才逐渐得到发展。自从“道教”产生以后,“道家”之书除了仅有的几种古籍而外,并无新的著作流传,我们就盲目的认为它的继承人永远断绝了吗?其实不然。

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整个的 “道教”完全被“道家”哲学精神所笼罩,其中知识分子包括在朝、在野、方内、方外一切信仰的人士,凡关于治国修身之道,他们都崇拜老子;关于隐逸全真之道,他们都效法庄子(庄子在道家的资格等于儒家的孟子,儒家则孔孟拜称,道家则老庄并称);关于神仙变化的传说,他们都根据《列子》的幻想而扩大之,更加捉影绘声、描摹尺致(列子书中穆王、汤问二篇,汉刘向已说它“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但刘向也不能不承认列子是道家)。在这样情况之下,偏重于理论性的“道家”和偏重于宗教性的“道教,彼此打成一片,实际上已分不开了。

历代以来道教界尽管受尽了儒家的排斥和外界的讥笑,而道教自己半入世、半出世的作风,竟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何在?就是它的教理教义深入人心,遍及社会各阶层,适合群众所需要之故。我们今日研究道教,对于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否则,就不能批判的接受。诋毁者固然是隔靴搔痒,赞美者亦未必恰如其分。已往学者们总是弄不明白, “道家”哲学思想为什么混杂于“道教”的宗教信仰中? “道家”的老子为什么变成“道教”的天尊?他们常常著书立说,企图把“道家”与“道教”分开,使太上老君坐不稳三清宝座,但惜徒费纸笔,那些文章并无丝毫效果,因为他们既不懂社会群众心理,又不察道教历史根源,只算得一个书生的见解而已。

『叁』 道教著名人物

老子

老子,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认为,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有着朴素的辩证法,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到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中,其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验证了“道”是世界的本源。

庄子

庄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其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后,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列子

列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道家代表人物。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列子》一书,内容篇篇珠玉,如家喻户晓的《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均为道家经典,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他对生命表现出极为达观磊落的态度,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鬼谷子

鬼谷子是著名道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谋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道教后人对鬼谷子的尊称,将他与老子同列。鬼谷子更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自号玄微子。在道教中,真仙又称为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称为真人,所以历来有鬼谷子经数代而不老的传言。最经典的著作有《鬼谷子》《关令尹喜内传》等。

张道陵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著书有《老子想尔注》,弟子达3000多人。张道陵所创始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肆』 中国古代道家名人有哪些

中国古代道家名人有:广成子、列御寇、淮南子、张道陵、吕洞宾等等。

1.广成子

广成子,修行于崆峒山,上古黄帝时候的道家人物 。

《庄子·在宥篇》记载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事情,展现道家对道的认识及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深远影响。

5.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参考资料网络-吕洞宾

网络-张道陵

网络-淮南子

网络-列御寇

网络-广成子

『伍』 历史上道教的文化名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版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权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2、列子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3、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陆』 求知 中国历史上得道的道教名人(包括传说的)。

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创净明道派。

许逊祖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239)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直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为现中国浙江省金华县,是当地的一名牧羊小孩。十五岁时得仙指点得道而隐居赤松山。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故号称“赤松仙子”。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传说因为炼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药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黄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庆坛的创建人—梁仁庵道长传入香港,其后蓬勃地发展。香港著名的黄大仙祠就是供奉他的,终日香火不断。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 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 尠能读也。 ……”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 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 (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 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 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 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 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 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 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 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

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 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 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 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 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 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 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 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 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 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 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 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

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 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 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 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 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 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 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 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 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 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 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柒』 中国历史道教名人有多少位,具体叫什么,最早的是哪位在那个时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
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

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

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

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

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捌』 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历史人物是谁

李耳,又名老聃。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子。

『玖』 道教中的众神都是历史中什么人物

玉帝,王母,太上老君,太乙真人都是修道的道教人物 玉帝,王母就不用说了内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道教的创始人容
太乙真人就是原始天尊的徒弟 原始天尊 灵宝道君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的三清
原始天尊的弟子:广成子 赤精子 玉鼎真人 太亿真人 黄龙真人 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 普贤真人(普贤菩萨) 慈航道人(观音菩萨) 灵宝大法师 惧留孙 道行天尊 清虚道德真君

阅读全文

与道教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